現在,中美貿易大戰硝煙彌漫、美國人連威脅帶訛詐,一會兒要給500億美元來自中國的商品加稅,一會兒說給2000億美元加稅,現在又揚言給來自中國全部5000億美元加稅,其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無非就是企圖通過不斷升級加碼的敲詐勒索脅迫中國簽城下之盟,任美帝薅中國的羊毛、割中國的股肱之肉。這時的中國,雖非遇到能夠威脅中國復興大業的高坎深壑,但也是遭遇外侮之時,不僅需要全體中國人同仇敵愾,更需要智庫人士挺身而出,出謀劃策,為中國贏得此次貿易戰貢獻力量。
顯然,中國不乏眾多慷慨悲歌之士。這是中國贏得戰爭勝利的重要條件之一。但是,不容忽視的是,中國一些所謂“智庫人士”也十分令人失望。他們不是站出來獻計獻策,相反,倒像是幸災樂禍,風言風語、鬼話連篇。有的借機貶低中國,把中國科技說得一無是處;有的借機攻擊中國外交戰略,說什么這一切都是“對外強硬”的惡果;有的否定中國“由富變強”的實際,混淆整體與人均的不同含義、強與富的區別,說什么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不等于強,強要看人均,從而鼓吹中國回到投資拉動的軌道,否定“三去一降一補”的供給側結構性革命的重大現實和歷史意義。總之是旁敲側擊、指桑罵槐,把中美貿易戰的根源歸咎于中國政策失誤。
這很奇怪。智庫是干啥的?智庫是出謀劃策的,是關鍵時候出好主意的。而優秀智庫在關鍵時候的一句話,就可能改變整個戰局乃至歷史走向。比如,戰國時期的蘇秦和張儀,一個講合縱、一個講連橫,一個掛六國印而抗強秦,一個助秦滅六國而完成統一大業;西漢張良,一個秋毫無犯、直奔咸陽的建議,讓劉邦占據道德高地并最終榮登大寶;明朝朱升,一句“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讓朱元璋贏得先機,成為最終的勝利者。但是,我們的一些所謂“智庫人士”呢?他們在干啥?不僅不出好主意,相反總是風言風語、冷言冷語,這不叫智庫,叫“嚼舌頭”“風涼話”,于國于事都百害而無一利。
縱觀這些所謂“智庫人士”,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墻頭草”、“大鐘擺”。說好的時候,好得不得了,不惜溢美之詞、難逃馬屁捧殺之嫌;說壞的時候,就壞得了不得,不乏陰損刻薄之語,凸現落井下石之意。出現這種局面,原因無非有二,或者胸無點墨,惟有靠嘩眾取寵混飯吃;或者學富五車,卻“人在華營心在夷”,一遇風吹草動,就出來興風作浪、推波助瀾,以換得對方“半袋米”的打賞。
希望智庫人士多讀一讀諸葛亮的《出師表》。那里,有作為 智庫人士應該具備的良心。多一些憂國憂民之思、少一些嘩眾取寵之意、東搖西擺之姿。惟此,方不負“智庫”二字高貴與尊榮!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