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從瘋狂到沉寂的共享單車。
科技進步,造福著人類社會,也塑造著人本身。16世紀科學革命以來,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日益廣泛而深刻。然而,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對人類及人類社會還發揮著諸多“負面效應”。
在新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逐步全面展開的背景下,在科技廣施影響的今天,科技的兩種效應似乎都在不斷強化,在巨大的張力撕扯之中,為人類社會帶來諸多挑戰。
科技進步正促進
世界進入“創新世”
從合成纖維的衣服,到食品工業的食物,從鋼筋玻璃的建筑,到飛機高鐵的出行,不必懷疑的是,今日的人類正生活在一個科技的時代。科技進步為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都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科技對生產的促進主要表現為:
一是提供更強大的生產工具。人們從諸如煤炭、石油之類的自然礦物中獲取巨大能量,發明出蒸汽機、內燃機、燃氣輪機等,極大地延伸了人類的體力,全面提高了供給水平,使得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成為可能。 二是造就更豐富的勞動對象。從植物果實到自然礦物,從中間產品到虛擬物品,科技不僅將幾乎所有自然存在物品囊括為人類的勞動對象,而且通過深化分工和迂回生產,還創造出全新的勞動對象,挖掘出人類幾無窮盡的物質需求,為人類的永續發展奠定基礎。 三是促成更高效的組織模式。科技進步促進了組織管理的發展,從“科學管理”到知識管理、從跨國公司到權變組織、從科層制到網絡化,科技促進著人們協作效能持續提升。 四是建構更有機的社會治理。科技創新還帶來了新的治理技術,報刊、廣播、電視、網絡尤其是自媒體、微媒體、智媒體等的發展,促進著社會進步和治理改良。
科技對生活品質的提升主要表現在:
一是更便捷的交流方式。從電報、電話到互聯網,尤其是各種即時通信工具,如微信等,使人們獲得了真實、便捷、私密、親切的交互體驗。 二是更豐富的娛樂樣式。攝影技術創造出照相藝術、電影藝術,電視技術創造出電視藝術,無線電技術創造出廣播藝術,互聯網技術創造出網游、網劇等,VR/AR/ER/MR等正在創造出新的藝術樣式,讓人們感同身受、身臨其境。 三是更舒適的居家生活。各種家電的普及應用極大地減輕了家務勞作,人們得以從繁重的家務勞動中逐步解放出來。電氣化、智能化已為人們更輕松愜意地享受家庭生活提供了豐厚的物質技術基礎。 四是更健康的生命過程。科技進步對人本身的一個重要影響就在于人類的平均預期壽命不斷延長。更安全的工作環境、更舒適的家庭生活、更先進的醫療條件,都使得越來越多人獲得越來越健康的生命過程。
鑒于人類活動為地球帶來了不可逆轉的變化,有人認為地質紀元從現在開始應該進入“人類世”,其實,倒不妨說是“創新世”。
科技創新也可能
正在帶來更大危機
但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和人類自身的負面影響,一直縈繞難散。這些不利影響主要表現為:
一是帶來意外的資源生態問題。從《寂靜的春天》揭示的DDT應用帶來的生態災難開始,人們越來越多地發現此類現象。需要反思的是,DDT還曾經獲得諾貝爾獎。新近的案例則如共享單車迅猛發展后在各地出現的自行車“墳場”,就是科技創新負面作用滯后效應的具體表現。
二是造成失業失能等社會摩擦。許多顛覆性技術的社會應用都會帶來暫時性甚至是永久性的失業,對機器仇視的“盧德派”自工業革命以來在社會中一直存在。新近出現的網約車、網絡支付、數字交付等,將那些不具備網絡應用技能的人群排除在外,從而造成失能的剝奪感。
三是引致財富分配的兩極分化。科技創新帶來“贏者通吃”的局面,使得財富分配呈現出較強的“馬太效應”,20世紀80年代以來,財富向科技巨頭集中的趨勢日益增強。以美國為例,近40年,最富有的1‰的人財富增長了4倍,平均每人2190萬美元,相比較而言,中產及以下90%的人群的財富只增長了1%,人均303美元。谷歌、亞馬遜等科技巨頭利用智能化信息科技,在雇傭更少員工的同時,攫取了更豐厚的利潤。
四是快節奏迫使身心疲憊焦慮。科技使得生產生活節奏日益加快,人們不得不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不斷尋求適應,進而使身心承受過多壓力。為追求成功,人們對信息過分渴求、期冀即時反饋,精神持續緊張,心理焦灼、情緒波動。越來越多的現代人暴露在心理與精神疾患的風險之中。
五是誘導出現生命本體的不公。生命科學和智能科技等的發展,正在帶來新的更大的不公平。當基因可以編輯、遺傳可以選擇、智商可以設定、壽命可以無盡,為追求生命本體公平的斗爭,將可能導致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面解體。
六是致毀知識爆發的風險高企。過去,人們常常認為對科技的誤用才會帶來負面效應,近來的一些研究則指出,人類知識體系中包含有“致毀知識”(能夠導致人類毀滅的知識)才是科技“雙刃劍”的本源。典型情況如核武器、生化科技、網絡安全領域的“勒索病毒”等。這些“壞知識”一旦被濫用,將可能危及整個人類。
未雨綢繆應對科技創新
帶來的巨大沖擊
當代科學技術肆意發展,似乎正在達到一個全新的頂點,邁向無所不能的境界。暗物質、暗能量、引力波、微觀粒子等,讓人們對物質世界的理解日益深刻;基因組、表型組、細胞圖譜、腦圖譜等,讓人們對生命本質的認知也日臻精妙。似乎不必依賴哲學,科技即可解釋整個世界;似乎不必仰仗文化,科技即可豐富精神世界。科技創新帶來最大的沖擊,實質上是對人文主義的全面沖擊。
這其實可以從工業革命以來科技創新帶來的五次技術經濟長波的時代變遷中找到線索。第一次是紡織革命,解決了人們穿的問題;第二次是蒸汽革命,解決了能源動力問題;第三次是電氣革命,得到了一種通用能量(電能);第四次是石化與合成材料革命,解決了物質材料問題,帶來了大量生產;第五次是信息革命,建立起網絡化的信息系統,實現了對大量生產之上的巨量經濟活動的有效管理。
由上可見,五次技術經濟長波的演進,逐步解決了人類賴以生存所需要的物質、能量與信息三大資源的開發與應用問題。可以預見的是,正在孕育的第六次技術經濟長波,應該是轉向人本身,可以稱為“認知革命”。
為此,需要從多方面予以前瞻性應對。
一是大力發展人文與社會科學,促進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融共振,推動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創新突破。
二是強化科學家共同體自我約束,加強對理工科大學在校生、科技工作者的人文主義教育,借鑒阿西洛馬會議的做法和經驗,鼓勵和支持科學界定期不定期召開科學技術社會影響論壇,形成對前沿科技研發的倫理共識。
三是樹立和廣播“負責任的研發與創新(RRI)”理念,在科技研發創意階段及后續的全過程中,注重科學技術創新過程中的倫理問題,注重科技創新可能造成的不利社會影響。
四是推進社會政策的研究與實踐,長期以來,我國對科技創新的政策考量,更多的是在經濟政策范疇,需要加強科技創新的社會影響機理、規律與趨勢研究,完善和強化科技創新的社會政策體系。
需要指出的是,技術與人類同樣古老,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是改變人們生存狀態的“不朽引擎”。根據耗散結構理論。人類社會是一個持續熵增但遠離平衡態的穩定結構,人類正是利用科技不斷地引入“負熵流”,才持續擺脫著“熱寂”的命運。
可以說,人與科技相依而存,離開科技,人將無法獨立生存。在新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深入展開的今天,人們所需要的,可能正是繼續讓人來主導科技的發展,而不是讓科技主導人的演化。
(來源:學習時報)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