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是人民軍隊鳳凰涅槃的一段重要歷程,也是毛澤東人生轉折的一個重要時期。因此,通過《毛澤東軍事文集》看長征,不僅高度和深度兼具,而且視角獨特。
在這個六卷本文集中,毛澤東14次提到“長征”這個詞,其中土地革命時期7次、抗日戰爭時期3次、解放戰爭時期1次、建國后3次。
毛澤東第一次明確提出“二萬五千里長征”這個概念,是中央紅軍長征到陜北后的1935年10月19日。他對紅一軍團直屬隊總支書肖鋒說:“根據紅一軍團團部匯總,最多的走了二萬五千里。”
1936年10月,三大紅軍主力在會寧、將臺堡會師,標志著長征取得勝利。然而,蔣介石鐵了心要把紅軍從地球上抹掉,所以國民黨軍的追擊和“圍剿”并未停止。為了在陜北這個新的根據地堅持下來,發展下去,毛澤東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對全軍指戰員進行動員和鼓勁,而“長征”經常被用作事實論據。
1936年12月,他在紅軍大學作了一次非常著名的講演,這就是名篇《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在學員們面前,毛澤東6次提到長征,強調“紅軍的戰略退卻(長征)是紅軍戰略防御的繼續”,這種戰略防御在陜北還要持續下去,但總有一天會發生逆轉。他還斷言,國民黨軍將來進行戰略退卻時,由于“沒有人民的援助,官兵之間又不一致”,“如果也學紅軍的長途轉移,那是一定會被消滅的”。
長征的悲壯給毛澤東留下的印象實在太深刻。全面抗戰開始后,八路軍和新四軍雖然在淪陷區創建了一些抗日根據地,但因日軍不斷地進行掃蕩和蠶食,在1942年時面臨嚴重困難,有可能被迫撤出根據地,進行“新長征”。這是毛澤東絕不愿意看到的。是年8月4日,他專門給新四軍代軍長陳毅發了一份電報,主旨是4個字——“精兵簡政”。考慮到根據地民力有限,他要求陳毅不可一味擴軍,而要壓縮軍隊規模和黨政機關人員,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在根據地堅持下去。他特別告誡陳毅:“內戰時還可以有長征,現在則絕不能有長征。”
進入1945年,抗戰勝利曙光在望。為了加速打敗日本侵略者,建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中共時隔7年后,專門召開了七大。大會第二天,毛澤東作了政治報告,這就是著名的《論聯合政府》。他特別回顧了人民軍隊的抗戰歷程,談到抗戰初期人民軍隊弱小的原因時,指出:“由于國民黨政府在南方各根據地內的殘酷的摧毀、萬里長征的消耗和其他原因,到抗日戰爭開始時,數量減少到只剩幾萬人。”但是,這支不被看好的軍隊,到抗戰接近尾聲時,已發展到91萬,“成了中國抗日戰爭的主力軍”。毛澤東斷言,這支軍隊不僅將最終擊敗日軍,還會在可能爆發的內戰中取得最后勝利。
解放戰爭中,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是神來之筆。如果說這是一次“小長征”,那么也是共產黨軍隊“主動”進行的“新長征”,打亂了蔣介石的如意算盤。對這次重大的戰略行動,毛澤東自然十分重視。1947年8月12日,他專門致電劉伯承和鄧小平,提出3點意見,第一點意見居然是“多休息”。
毛澤東是戰略家,一般只關注全局,怎會如此重視“休息”這個細節呢?
還是緣自長征的教訓。當年,紅軍傷亡過大,有不少人不是戰死,而是太疲勞而“累死”。毛澤東也許擔心劉鄧對“注意休息”這個問題引不起足夠重視,所以特別強調長征的前車之鑒:“鑒于二萬五千里長征時期休息太少,疲勞太甚,減員太多,而那種性急有許多是不必要的;此次我軍南進,必須減少不必要的性急,力爭少走路,多休息;情況緊急時應當走幾天長的,但應跟著休息幾天,恢復疲勞。”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經驗教訓 ?
? 他山之石 ?
? 讀史明智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