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付美國,開國領袖毛主席給咱們做出了杰出的榜樣。學習毛澤東,對付而美國人。咱別的不說,就說朝鮮戰爭,我們叫抗美援朝。
毛主席是文戲武戲唱的都漂亮。看文戲了嘛,該談談,武戲,打!尤其是第二戰役,主席拿出了幾十年打仗的絕活,第一戰役完勝之后我軍主動撤退了,麥克阿瑟不明白,哪有打勝了往回跑的?
講民主嘛,開會討論,麥克阿瑟靈機一動,一拍大腿:不是中國軍隊后期給養跟不上了吧?追!下令追。
這一追不要緊,掉進了毛澤東給他做的大口袋里 ,這口袋有多大?能裝 36000人。
其中包括24000美軍,二戰立大功的精銳部隊第八集團軍,司令官沃克上將,三星,上面許他了,這戰不管勝不勝,回去四星,而且號稱美軍的巴頓,可以看到這個人可能是當時美軍準備把他作為領軍人物。可惜,在逃跑途中,他指揮車翻進山溝給摔死了!第二天,美國報紙大黑框“今天是美國陸軍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總統杜魯門急眼了,召開了記者招待會,其實杜魯門這個人特文氣,小背頭,金絲眼鏡,急了把眼鏡一扔:“要對中共軍隊使用一切武器!”有記者問:“請問:包括原子彈吧?”
他把眼鏡一摘:“你聽懂了嗎!一切,懂嗎!”
你跟記者急得著嘛。可見受刺激之深。過兩天,看見報紙登了,應麥克的請求,26顆原子彈運抵朝鮮海域附近,先在平壤投放,投放成功后,將在北京投放。
一時間,中國人民的頭上有美國原子彈的威脅。這個消息傳到北京的時候,正在召開最高國務會議,主席正在主席臺上坐著呢,秘書滿臉蒼白,神秘兮兮,主席,絕密看看。
主席當時一看,說:“念,給大伙念!”最高國務會議都是些什么人 ,部長以上干部,各民主黨派都在那坐著,這一念,鴉雀無聲。緊張,原子彈來了。
毛主席啪一拍桌子站起來了,說了一句在今天聽來都擲地有聲的話!:你打你的原子彈 ,我打我的手榴彈,最后我一定戰勝你!
看了嗎,啥叫純爺們,這就叫純爺們!五次戰役一結束,乃至到朝鮮戰爭結束,老美也沒給咱扔原子彈。
到了越南戰爭,中國告訴它:你不許越過北緯17度線,越過我就出兵!他就沒敢過 。
那一回就夠了,知道毛澤東說話算話 ,真打!
咱們剛建國,什么也沒有,真是,精神的力量不可戰勝!毛澤東的兒子都上去了,咱還怕什么!領袖帶頭了!
你非說毛岸英是鍍金去,呸!你怎么不把你兒子送去鍍金呢?!說話得有良心對不對?這是武戲,文戲毛爺唱得更叫漂亮。我都為做中國人感到自豪!
1972年美國總統訪華這件事知道嗎?
沒來之前下來三招,第一招:美國總統沒有到一個沒有外交關系的國家訪問的先例,讓我來得請我來。
主席說:我沒請他呀,我看還得實事求是 ,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可以別來嘛。他得來,他找咱來的。
最后,1971年 8月份《中美聯合公報》這么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獲悉美利堅合眾國總統理查德 ·尼克松先生有訪華意向,故發出邀請。”這樣說挺好吧,對吧 。
第一招敗了,第二招:美國總統到世界各地訪問為了安全起見我們得坐總統防彈轎車,得乘美國空軍一號,要不安全。主席說了:在中國,安全問題不是他該考慮的,到這來,就得坐中國車,乘中國飛機,怕死,怕死別來啊 。
現在到中國來,全是他們的飛機,他們的車。毛澤東時代不允許,涉及到過個問題,毛這個人毫不含糊。
第三招又出來了:美國總統到世界各地訪問,那得電視現場直播啊,美國人民得看,“電視直播系統”有嗎 ?沒有 。 它知道中國沒有,它拿這個涮著玩兒。沒有 ,沒事兒我送你一套。不就幾百萬美元嘛?那時候東西貴。
主席說:我們這么大國家不用你送,我們買得起。打聽打聽去哪買 ?一打聽,美國出,日本出。主席說:去美國買去!
采購人員帶著支票去了。美國一看,送你一套不要,漲價,翻番漲。錢不夠了唄,給國內打電報,希望通過外交途徑斡旋,啥“斡旋”,不就劃價嘛 。
主席講了:“咱們這么大國家不劃價,有錢!要多少錢給多少錢!”大國跟你劃那價 ,掉價!
有人說:你看,毛澤東不講經濟 。呸!你才不懂經濟呢!毛澤東太懂經濟了!
設備采購回來了,調試好了。美國總統安全事務副助理黑格準將(后來的國務卿)很滿意,這設備為我們的總統訪華購置了。
購置按國際慣例得出租金?
多少錢 ?
好說 ,我們多少錢買的,你就出多少錢吧。
他傻了!還漲價你漲吧,漲了跟我沒關系!對不對?
看了嗎,既維護了民族尊嚴,又白撈一套。你說毛主席懂不懂經濟 ,你說 ?這樣,先過三招,美國招招敗。
1972年2月21日中午11點半,美國總統專機在北京降落,開始了他歷史性的跨越。
11點半來的,這咱中國人叫飯口啊,趕著吃飯來的。
這尼克松為了吃中國飯,練了3個月筷子,倍兒溜兒。吃美了就犯困 ,咱中國人午睡他也睡午覺 ,他睡覺前得洗個澡,講干凈嘛 ,澡盆里的水放好了,就準備往里跳了,基辛格來了說:總統閣下,這澡你可能洗不成了,毛澤東主席要見你。
尼克松當時就翻了 ,(尼克松說)什么?我是世界上最強大國家的總統,毛要見我也不事先通知!
基辛格當時臉色不大好看:“毛澤東主席見外賓從來不事先通知,這么說你見不見吧,你要不見我不能保證此行還能能見到他”。
那時到中國來要不見毛主席訪問失敗。看戴高樂了嗎 ,戴高樂臨死最大遺憾是沒有見到中國的毛澤東,也是最后遺憾。
你看《戴高樂傳記》都有寫著吶。主席晚年身體不行了,中央規定了,每年會見20個外賓,多一個,列入下年計劃。
尼克松:去吧去吧,趕緊去吧,穿吧穿吧去了。
一進中南海又愣住了,中南海這么冷清呢,新華門就4個衛兵,沒人理他,他說 :“這里既沒有愛麗舍宮的輝煌,也沒有克里姆林宮的威嚴,但毛書房從地板一直到天花板的書仿佛要把我壓垮,我知道,這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的濃縮”。
沒有人接待你,你來了嘛,對不對 。咱又沒有外交關系,沒有歡迎,特冷清 。
在書房見的,看毛主席這范兒。一見面,握手,寒暄,落座。
尼克松特直率地說:“主席閣下,我們這次來華的目的,想跟您探討一下美中兩國咱們共同抗衡蘇聯。”
單刀直入 。毛主席一笑,用手指一指身邊的周恩來:“這些小事你去同他談,我只同你談哲學問題”。
哲學是大學問,這哥們兒聽不懂 ,他在傳記中寫道:“我云山霧罩般地聽毛跟我談了一小時十五分鐘的哲學,我百思不得其解,但毛的風采,毛的睿智已經征服了我,站在他的面前,我不敢說半句假話,像犯了錯誤的小學生站在嚴厲的先生面前那樣,因為毛智慧的雙眼仿佛把我看透”。
看見了嗎 ,服嗎?服了 。臨告別時姿勢都變了,右手握右手,左手攙著毛主席的胳膊肘——這就是毛爺!知道嗎?
中美之間真正的較量是在臺灣問題上。
通過艱苦談判,2月25號中美雙方草簽了《上海公報》,26號按計劃周恩來陪尼克松去杭州玩兒一天,你想想連看西湖,他夫人帶喂魚,玩兒美了吃美了,到晚上他找事兒。
亨利.基辛格找到中國副外長喬冠華:“喬,我們國務院專家研究的公報,發現我們吃虧了,我們提出修改”。
請問:“哪兒修改?”,基辛格:“100多處啊 ”。
喬冠華當時頭都大了:“這我可做不了主,我的請示周恩來總理”。趕緊趕到周總理駐地,周恩來說:“這事我也定不了,得請示主席”。
電話打到主席臥室是1972年2月27日凌晨1點零5分,主席聽完周總理的匯報之后略一思考,說了如下的話:“鑒于他是有勇氣訪問中國的第一個美國總統,我們可以適當照顧他 。(大國領袖的胸懷看到了嗎 ?可以適當照顧你 )但是,在臺灣問題上一個字都不能動!動一個字他就空手回去!”看見沒,原則性。前面叫靈活性,這叫原則性 。
這邊(周恩來)擔心了,那就不簽了?當時主席就要摞電話,主席又說了一句:“恩來啊,不要擔心,要知道美國人比我們更需要這份公報”。
主席把老美都研究透了。當中方把中國最高領導層的意思通知美方,美方:既然臺灣問題不能動,別的地方修改沒有意義,象征性地修改了一兩處。
27號上午在上海簽字,下午尼克松跨太平洋精日本回美國 。在太平洋上空的時候,他隨后翻看他同毛主席談話不懂的記錄筆記,他還挺有好習慣,一邊談一邊記錄。它突然感悟,當初看不懂的那些東西,恰恰是《上海公報》每一段開篇的話,就是他看不懂的 。
他說:“我突然發現,毛澤東雖然年事已高,而且重病纏身,但他仍然牢牢地把握著這個世界!”
至于他的接班人——后來的總統福特,那到北京跟毛主席說的話,1975年來的,我聽了作為中國人感到自豪!
福特臨告別說的:“尊敬的毛主席,在我們要離開北京的時候,我代表美國人民真誠滴邀請您訪問我們美麗的國家,我聽說您70高齡還常游長江,如果您能去美國,盡管我不會游泳,我冒死也要陪你游密西西比河,我不知道我有沒有這個榮幸。”
毛主席面無表情,說了一句話,得夠他琢磨半天的,主席說:“你沒有這個榮幸了”。
福特一愣,怎么說這話 ?“因為我已經接到馬克思的請柬(因為身體原因去不了了)”。
接著,話鋒一轉,把一個禮儀問題變成一個外交實質問題。“再說,臺灣的大使還在你們那里,你叫我怎么去?”看到沒 ,把客套話變成攻擊,厲害吧 。
福特當即表態:“尊敬的毛主席,我向您保證:只要我明年連選連任,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同臺灣斷交同北京建交。”
在場所有的人鼓掌,除毛主席以外 。毛主席仍然面無笑容,又說了下面的話:“中國有句老話:叫聽其言觀其行,年輕人還是看你的實際行動吧。”。
后面的話更狠:“再說了,你明年能不能當選還不知道呢”。他第二年就沒當選!接著,指了指旁邊的布什,(老布什當時任美駐華聯絡辦主任)“他有可能選上。”
看見毛爺怎么對付老美了嗎?你服嗎 ?誰不服毛爺 ,誰對付老美看得出比他更高明的人我就服你!到我們這個歲數不是得誰崇拜誰,你得有那本事兒 。
我們真的為中國有毛澤東這樣的偉人感到無比的驕傲!更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無比的自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經驗教訓 ?
? 他山之石 ?
? 讀史明智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