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
回顧誕生于1954年的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制定過程,有助于我們從歷史的角度考察新中國法治進程的邏輯與經驗。憲法的生命力和權威在于實施。再好的憲法如果被束之高閣也會淪為一紙空文,唯有把一切權力關進憲法和法律的籠子才能行之有效。
新中國成立之后,1949年9月通過的《共同綱領》作為全國各族人民的意志的體現,一直起著“臨時憲法”的作用。隨著國民經濟的逐漸恢復,加強政治建設的任務很快提上日程。1954年9月15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中國共產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作為國家在過渡時期的總任務確定下來,同時也為全國人民指明了今后的前進道路——走社會主義道路。在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程中,“五四憲法”都是繞不開的關鍵坐標,其中的法治精神一直傳承和延續至今。
與黨外人士通氣:“起草憲法雖然有困難,但是可以解決”
1953年1月1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元旦社論《迎接一九五三年的偉大任務》
1953年,《人民日報》在元旦社論《迎接一九五三年的偉大任務》一文中向全國人民公布,“召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憲法,通過國家建設計劃”是當年的三項偉大任務之一。1953年1月11日毛澤東召集黨外民主人士座談會,周恩來于次日召集政協座談會,廣泛聽取各方對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起草憲法等事項的意見。當時,的確有些人對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制定憲法的時間有所顧慮,認為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這樣做有何根據?會不會遇到什么困難?
毛澤東后來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解釋,他認為從全國范圍的情勢來看,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條件已經成熟。毛澤東說:“召開人民代表大會,可以更加發揚人民民主,加強國家建設和加強抗美援朝的斗爭。”他還特別強調:“人民代表大會制的政府,仍將是全國各民族、各民主階級、各民主黨派和各人民團體統一戰線的政府,它是對全國人民都有利的。”對于選舉、制憲面臨的困難,毛澤東客觀地分析說,與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三反五反、恢復經濟等事情相比,困難還是要少一些。毛澤東舉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例子來說明困難總會有,但同樣地,困難也可以克服。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在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的幾天之內,便由各省派出代表制定了“臨時約法”。毛澤東還指出“我們的共同綱領,經過大家討論,實際上搞起來,前后也不過一個月。”
周恩來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會議上也曾提到,起草憲法雖然有困難,但是可以解決的。憲法不是永恒不變的,它只是規定現在要做的事情,我們將要制定的憲法是現階段的憲法。
立國安邦的大事:毛澤東和起草小組在杭州西湖畔潛心籌備
1954年,毛澤東主持起草新中國第一部憲法
1953年年底,毛澤東一行乘專列離京,前往杭州起草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在列車上,毛澤東曾對隨行人員說:“治國,須有一部大法。”此行的目的就是為了集中精力做好這件立國安邦的大事。由于起草憲法的人員都是環西湖而居,所以也有一種說法,把“五四憲法”草案稱為“西湖稿”。
為了做好“立國安邦”這件大事,毛澤東和起草小組一頭鉆進了憲法堆里,閱讀、鉆研各國憲法。中國的憲法屬于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所以毛澤東著重研究了1918年蘇俄憲法和1936年蘇聯憲法以及東歐人民民主國家的憲法。據起草小組成員胡喬木的回憶,毛澤東對憲法起草有一個具體的“時間表”,工作緊張而詳細。起草一事計劃在1954年1月31日完成憲法草案初稿,隨即送中央各同志閱看。接下來的時間要落實討論、修正等工作,并交全國人民討論,爭取在9月間根據人民意見做出必要的修正后即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作最后通過。
雖然在起草過程中困難重重,反反復復,幾易其稿,但毛澤東仍主張堅持實事求是、簡單明了。在毛澤東看來,新中國在許多方面還欠缺經驗。憲法寫得簡單明了是有好處的。等日后經驗豐富之時,可以再制定更詳細的憲法。子法可以根據情況多制定一些。作為母法的憲法,就不要隨便變更、修改,否則會有影響。毛澤東說,“除總綱外,其他各章都寫得比較簡單。文字盡量通俗易懂,便于群眾了解和掌握。”
全國掀起憲法草案大討論:1.5億多人參與 征集意見118萬多條
少數民族學生討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
1954年6月,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和關于公布憲法草案的決議,要求全國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立即在人民群眾中組織關于憲法草案的討論,發動人民群眾積極提出修改意見。6月16日,《人民日報》刊登了憲法草案全文并發表了社論號召開展廣泛討論。一場轟轟烈烈的憲法草案討論隨即遍及全國。“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草案”一時變成街頭巷尾的熱門話題,參加討論的人數達1.5億,約占當時全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據一些親歷者的口述,討論正值洪澇災害嚴重,有些地方的群眾只能在防洪大堤上開會,場面熱烈又感人。因為交通受阻,征集的成千上萬的意見只能用油紙打包后靠飛機運送。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人民群眾對新中國憲法草案的熱情絲毫不減,提出了許多中肯、具體的意見和問題。據當時在憲法起草委員會辦公室秘書組的人回憶,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匯總整理各地的意見,“大至大政方針,小至標點符號,均要予以記錄”。這些征集到的修改、補充意見和問題“幾乎涉及憲法草案的每一個條款”。
“人民的憲法”全票通過:邁出新中國法治征途的關鍵一步
1954年國慶節,游行群眾抬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模型通過天安門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全票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標志著新中國第一部“人民的憲法”由此誕生。經過長期的斗爭和努力,中國人民終于有了一部代表自身權益,遵循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則的憲法。作為新中國第一部憲法,“五四憲法”在內容和結構上有幾個鮮明特點。它真正從法律上保證實施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保證發展國家的民主化,加強各民族的團結。同時,“五四憲法”也是對《共同綱領》的發展。這部憲法通俗易懂,文字簡明。
(綜合《人民日報》、《中共黨史研究》、《黨的文獻》、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共產黨歷史網相關內容整理)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