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1日-星期四
對“五七”干校,年齡稍大一點的人都不陌生。它是“文化大革命”的產物,是“改造”干部的場所。那么,“五七”干校到底是怎么來的,又是怎么結束的?對此,許多人就不一定了解。
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原刊于《文史博覽》
毛澤東的良好愿望
自從毛澤東認為蘇聯黨已經變質、赫魯曉夫是修正主義的代表人物以來,他就一直在研究蘇聯是怎么變的,一直考慮在中國如何防止出修正主義的問題。他通過對各種材料的分析發現,蘇聯的干部是不勞動的,他們高高在上,脫離人民。不光如此,蘇聯干部的子女也是特殊的。
在蘇聯,黨員、干部,要由干部子女來當,普通勞動人民的子女不能或很少能當黨員、干部。他還看到,中國的干部中也有脫離群眾、脫離勞動的現象。許多干部從來不勞動,搞特殊化。他們穿得干干凈凈,吃得好,還看不起工人、農民,對工人、農民搞瞎指揮,甚至打罵群眾。
經過觀察和思考后,毛澤東得出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干部搞特殊化,脫離勞動,脫離人民,是產生修正主義的重要原因。為了避免中國的干部腐化變質,毛澤東形成了一個干部要參加勞動,通過勞動,與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的思路。毛澤東的這個思路反映在他寫的兩個批語中。
一個批語是1963年5月9日,毛澤東對《浙江省七個關于干部參加勞動的好材料》寫的批語。毛澤東在這則批語中寫道:“階級斗爭、生產斗爭和科學實驗,是建設社會主義強大國家的三項偉大革命運動,是使共產黨員免除官僚主義、避免修正主義和教條主義,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確實保證,是使無產階級能夠和廣大勞動群眾聯合起來,實行民主專政的可靠保證。”
另一個批語是1964年12月12日寫的。毛澤東在這個批語中寫道:“如果管理人員不到車間、小組搞‘三同’(指同吃、同住、同勞動),拜老師學一門至幾門手藝,那就一輩子會同工人階級處于尖銳的階級斗爭狀態中,最后必須要被工人階級把他們當作資產階級打倒。不學會技術,長期當外行,管理也搞不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領導人,是已經變成或者正在變成吸工人血的資產階級分子。這些人是斗爭對象、革命對象,社教運動絕對不能依靠他們。”
此外,毛澤東在1964年回答法國總統特使馬爾羅的提問時說:“我們采取了一些措施,避免走修正主義道路。”他所說的具體措施中,很關鍵的,就是干部參加勞動。可見,毛澤東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就形成了一個良好的愿望——通過干部參加勞動來防止中國出修正主義。但是,在當時,毛澤東還沒有找到一個將干部統一組織起來參加勞動的好形式。
林彪的一份報告,引出了毛澤東的“五七指示”
1966年初,毛澤東對中國政治形勢的分析已經發生了進一步的變化。此時,他認為,在中國已經有相當大的一部分領導權不在無產階級手里,而落入了“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的手里。“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中央有,省里有,地區一級有,縣一級有,公社一級有,甚至生產大隊、生產小隊一級也有。而且,從面上看,工廠、機關、學校、部隊里面,都有“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
隨著毛澤東這一認識的形成,他對干部參加勞動的問題,更加感到迫切了??墒?,他看到,過去中央光是號召干部參加勞動,但各地執行的情況很不一樣,可以說,大部分沒有認真執行。許多地方流于形式,走過場。那么,怎樣才能找到讓干部參加勞動的最好形式呢?
正當毛澤東認真考慮這一問題時,林彪給毛澤東寄來了一份報告。林彪寄給毛澤東的是1966年5月2日總后勤部關于進一步搞好部隊農副業生產給中央軍委的報告。這份報告說,從近幾年的情況來看,軍隊搞生產確實是一件大事,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和經濟意義。
毛澤東看了這個報告后,肯定了報告中提出的五條做法和總的想法。但毛澤東考慮問題的思路,卻不限于軍隊生產的范圍。他考慮得更深更遠。他由軍隊搞生產,聯想到辦一種“大學校”的問題。這種“大學校”,各行各業都要辦。在“大學校”里,可以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又能從事生產,由此形成一個體系。這個體系,正好與他1958年所設想的辦人民公社的初期思路相合。
基于這一考慮,毛澤東于5月7日給林彪寫了一封信。這就是著名的“五七指示”。
從毛澤東的“五七指示”中可以看出,毛澤東此時已經把辦軍隊式的“大學校”與“黨政機關工作人員”聯系起來,認為“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也要這樣做。此時,他的思路已經向把干部集中起來辦“大學校”轉變了。在這個“大學校”里,不光是參加生產勞動,而且把生產勞動與學習軍事,學習政治,學習文化,批判資產階級聯系起來。但是,毛澤東的這一思路,只是初步的。他也只是在提到工人、農民、解放軍、學校都辦這種“大學校”的同時,提了一下干部。具體怎么辦,他還沒有考慮好。
“文化大革命”中的機構精簡
“文化大革命”中的最主要“成果”之一,就是建立革命委員會。
1968年9月5日,西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革命委員會同時宣布成立。這樣,全國(除臺灣省外)的29個省、市、自治區全部成立了革命委員會,這在當時被稱為“全國山河一片紅”。此后,成立革命委員會的重點,由地方轉入中央各部。
當時,國務院的部級機構有90個。毛澤東決定,在這些機構中也要成立革命委員會。在成立革命委員會時,要實行精簡的方針。林彪得知毛澤東的這一指示后,向毛澤東建議:現在中蘇關系緊張,可能馬上打仗,應該對一些重要的部委實行軍管。毛澤東當時也估計到有發生大規模戰爭的可能,便同意了林彪的意見。于是,林彪先后派出軍隊干部,對18個部委實行了軍管。
在建立中央各部委的革命委員會過程中,這些單位里原有的干部,大部分沒有得到安排。這樣,就又出現了許多沒有工作的富余干部。
同時,在建立中央各部委的革命委員會過程中,毛澤東也考慮到了精簡問題。機構精簡了、干部編制壓縮了,多余的干部怎么辦?毛澤東于1969年1月指示,干部要下放勞動。
在建立革命委員會的過程中,一些部委被保留;一些部委進行了合并,成立一個新的部級機構;有些部委被撤銷。這樣一來,在中央機關里,富余出來的干部數量就更多了。
中央國家機關干部的精簡,直接帶動了各省、市、自治區機關及其下屬的地、縣一級干部的精簡。接著,各企業、學校、群眾團體的干部也大量精簡。精簡之后,多出來的干部數量,當時雖然沒有數量上的統計,但肯定是一個龐大的數字。如何安置精簡出來的干部,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被打倒的干部的安置問題。“文化大革命”中,批斗干部的熱潮過去之后,有大批干部被關進了“牛棚”。但是,當各造反派把注意力轉向爭奪本單位、本地區領導權時,大家誰也顧不上管“牛棚”了。何況誰管“牛棚”誰就要花費人力,還要承擔被關押者自殺或者逃跑的風險。于是,各造反派開始相互推來推去,最后誰也不管了。
被關在“牛棚”里的干部到底往哪兒安置?這是一個大問題。當時,許多地方的負責人,包括接管一些單位權力的軍代表、工宣隊負責人,都紛紛向上反映這一問題,請示如何處理關在“牛棚”里的干部。這個問題自然逐級地反映到了毛澤東那里。毛澤東一時也拿不出一個好辦法來。一時間,中國出現了一大批被精簡的干部等待安排,一大批被關進“牛棚”的干部等待安置的問題。
柳河“五七”干校成典型
正當中央高層領導人,包括毛澤東在內,都為安置上述干部發愁時,遠在邊陲的黑龍江省,突然冒出了一個柳河“五七”干校。
原來,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也一直在為如何安排精簡下來的干部和“牛棚”里的干部而發愁。一開始,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負責人只是安排這些人打掃衛生,清理街道的垃圾,干一些雜活。但這些活畢竟有限,干完這些活,這些人仍然閑著無事做。
后來,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負責人想出一個辦法:把這些干部集中安排到農村,辦一個農場,保留工資待遇,讓他們在體力勞動中“改造”自己。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負責人派人經過專門考察選址,最后選定了慶安縣的柳河,作為辦這種農場的試點。
于是,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在1968年5月7日,毛澤東的“五七指示”發表兩周年之際,正式啟動這一計劃,當天組織第一批干部到達柳河,并把這個農場命名為——柳河“五七”干校。
柳河“五七”干校初辦時還算順利。到達那里的干部,與當地農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們的生活和勞動也得到了當地農民的幫助。這些干部在柳河種了不少地,又新開了一些荒地,蓋了不少新房子,還種樹,搞副業生產。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把辦柳河“五七”干校的經驗介紹材料進行了上報。
毛澤東看到這個材料后,于9月30日寫了一則批語。他寫道:“此件可在《人民日報》發表。廣大干部下放勞動,這對干部是一種重新學習的極好機會,除老弱病殘者外都應這樣做。在職干部也應分批下放勞動。以上請提到碰頭會上討論決定。”
這樣,柳河“五七”干校便成了受到毛澤東肯定的典型。各地紛紛仿效柳河“五七”干校,辦起了許多干校。中央各機關,包括中央辦公廳,也都在外地尋找地點,分別辦起了各自的“五七”干校。一時間,“五七”干校在全國到處“開花”。
“五七”干校“改造”和“鍛煉”干部的兩種功能
“五七”干校有中央辦公廳辦的,有中央各部辦的,有省一級革命委員會辦的,有地市一級革命委員會辦的,也有縣一級革命委員會辦的
一開始,黑龍江省辦的柳河“五七”干校,主要是為了安置精簡下來的干部和“牛棚”里的干部。毛澤東的批示下來之后,中央各單位、各地各單位辦的“五七”干校,就不能只限于此了。因為毛澤東在批示中明確指出,“除老弱病殘者外”,廣大干部都應該下放勞動,“在職干部也應分批下放勞動”。而且,毛澤東還把自己的女兒也送到中央辦公廳辦的“五七”干校去鍛煉
“五七”干校的兩種功能,針對的是兩部分不同的人。這兩部分不同的人,結局也大不相同。精簡下來的干部、“牛棚”里的干部及其他一些干部,是去接受“改造”的,因此,他們大多舉家搬遷到了“五七”干校,一去就是數年,在那里長期勞動。
另一部分人,即靠造反起家的人,到干校后,大多都擔任大大小小的頭頭。他們一般不從事體力勞動,即使參加一點體力勞動,也是輕微的。有的則干脆搞一些花架子,走一走形式了事。他們更重要的任務是對“五七”干校中的廣大干部進行監督、管理。這些人一般只在“五七”干校呆很短的時間。他們回去以后,就算鍍了一層“金”,有了進一步被提拔的“資本”。
“五七”干校被新黨校所取代
1971年林彪事件發生后,中國先后開展了“批陳整風”、“批林批孔”運動。毛澤東的注意力也轉到了這些事上面。同時,原來的閑置干部既然得到了安置,也就不大引人注目了。
1971年底至1972年初,周恩來在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中,率先解放了一大批老干部,并恢復他們的工作。此后,各地在解放老干部問題上,也有所動作。這樣,下放到“五七”干校勞動的一大批“牛棚”里的干部,得以陸續離開“五七”干校回城,這使仍在那里勞動的其他人也開始不安心起來,他們紛紛回城申訴或找關系,爭取早日從“五七”干?;爻恰?span lang="EN-US">
這些情況使“五七”干校逐漸冷清下來:在那里勞動的人越來越少,部分農田也荒蕪了;在食堂里吃飯的人和做飯的人,都少了許多。,有的只留下三五個人看守房舍和農具。
這種冷清局面,從1973年開始即已出現,到1977年,足足持續了四五年的時間。在這四五年時間里,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領導,對“五七”干校的事情都很少過問。大多數地方,則把“五七”干校當作讓干部輪流去勞動、學習一段時間的場所。
1976年10月,“四人幫”被粉碎。隨著揭批“四人幫”的深入,許多人都說,辦“五七”干校是“四人幫”迫害干部的手段。中央雖然沒有對此下結論,但各地各級的“五七”干校卻更加冷清了。
1977年10月5日,中共中央作出了《關于辦好各級黨校的決定。10月9日,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經過認真的準備,中央黨校舉行開學典禮。中央黨校開辦之后,原來在各地各級“五七”干校中所遺留下來的教職工,也隨即合并到黨校系統之中。 1979年2月17日,國務院發出了《關于停辦“五七”干校有關問題的通知》,從此,“五七”干校從中國的歷史舞臺上陸續消失。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