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首33字的《如夢令·元旦》和一篇將近5000字的新年獻詞《將革命進行到底》,穿起了中國革命史上一段風起云涌的壯闊進程。
一詩一文的作者,都是這部威武活劇的主角——毛澤東。所不同的是,毛澤東創作這首元旦詩詞時,這部大劇剛剛拉開序幕;撰寫這篇新年獻詞的時候,劇情已然高潮了。

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古田會議召開。毛澤東建黨、建軍思想,得到全體代表的堅決擁護。歷經兩年多的追尋、探索、挫折乃至失敗,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終于為這支艱難成長中的紅色隊伍校正了前進的航向,人民軍隊由此定型。快馬加鞭。由閩西向贛南進軍途中,馬背上的毛澤東欣喜地吟誦了他的新年詩作——“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

風展紅旗如畫。這時的“朱毛”紅軍不過萬人,毛澤東卻仿佛看到即將到來的革命前景了:“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頂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的一個嬰兒。”毛澤東的信心,來自于這支隊伍已經脫胎換骨,成為置于黨絕對領導之下的人民軍隊;來自于奪取中國革命勝利的道路已經明晰,這就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

1930年,農歷馬年。“朱毛”紅軍在贛南閩西廣袤山鄉馬到成功,打出了一片火紅的新天地。蔣介石坐臥不安。結束了與地方軍閥的混戰之后,12月7日,他親赴南昌,部署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重兵“圍剿”。敵人10萬兵力,紅軍只有4萬人。“朱毛”步步設伏、誘敵深入,5天之內連打兩個勝仗,殲敵一個半師,活捉敵前線總指揮張輝瓚……伴隨著新的一年到來,第一次反“圍剿”取得重大勝利。這也是毛澤東第一次指揮大規模作戰,他用一首豪情萬丈的戰地詩,記錄下了這場人民戰爭的雄闊場景:“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道路決定命運,信仰點燃初心。理想信念之火一經點燃,就永遠不會熄滅。縱然前路艱險,也要義無反顧;哪怕去向渺茫,也會向死而生。

這是紅軍長征時經過的雪山——川康邊界的夾金山(資料照片)1934年10月17日,夜幕降臨,黨中央和紅軍主力渡河長征。30萬于都人民共同守著這一重大秘密:深夜,老百姓扛著門板床板,劃著漁船為紅軍架橋;清早拆橋隱匿,恢復原樣。如此反復4天,直至8.6萬人的長征隊伍全部渡過于都河,國民黨軍隊竟然毫無察覺……三軍過后盡開顏。包括紅一、二、四方面軍和紅25軍,30萬長征大軍最終到達陜北的不到4萬人。正是這些革命的火種,在一方方抗日戰場點燃起民族獨立與解放的熊熊烈火。

1970年浙江《工農兵畫報》第36期封面油畫——《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浙江展覽館供稿。封底照片毛主席故居,《紅太陽升起的地方——韶山》敵后抗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對敵作戰12.5萬次,消滅日偽軍171.4萬人,建立了19塊主要的抗日根據地,人民軍隊發展到132萬人,民兵發展到260余萬人。這個時候,蔣介石玩起了把戲。1945年8月14日到23日,他接連三次發電,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蔣介石有著自己的如意算盤。如果毛澤東不來重慶,他就能夠把拒絕和平的責任推到共產黨一方,從而為他發動內戰找借口;即使毛澤東來渝,也可以借談判之機拖延時間,為他調兵遣將與共產黨爭奪地盤創造機會。就在毛澤東飛抵重慶的第二天,國民黨當局已將重新印發蔣介石《剿匪手本》的密令發到各戰區;和平僅僅維持了幾個月,蔣介石便撕毀了國共雙方正式簽訂的“停戰協定”。

1946年6月20日,“還都”不久的蔣介石在南京對全面進攻解放區進行總動員。他信誓旦旦地表示:“一切之條件,皆操之在我,我欲如何,即可如何。”5天之后,國民黨30萬大軍悍然向我中原解放區6萬部隊發起進攻。蔣介石用他那罪惡之手,引爆了全面內戰。
此時的國民黨擁有430萬正規軍,統治著占全國面積76%的地區,占有全國大部分近代工業和物力資源。更令蔣介石有恃無恐的是,美國人也在幫著國民黨打內戰。到1946年6月,美國為蔣介石裝備了45個師,運送了54萬兵力到內戰前線。忘乎所以的陳誠甚至給出了消滅共產黨的時間表:“短則三個月,長則半年!”蔣介石似乎忽視了一點,那就是在他與毛澤東的較量中,他的算盤始終都是由毛澤東來撥動的。決定中國命運的大決戰,自然不會按照蔣介石的劇本發展。戰爭之初,面對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毛澤東斷然決策:讓開大路、占領兩廂。地盤越占越大的國民黨捆住了手腳,共產黨卻在輕裝前進中越來越強。戰爭頭8個月,蔣介石以損兵71萬的代價,占領了解放區的50多座城市。

全面進攻以失敗告終。蔣介石又于1947年春發動對山東和陜北的所謂“重點進攻”——結果,迎接他的同樣是一個接一個的失敗。在山東戰場,陳毅、粟裕兵鋒直指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第74師。孟良崮之戰,敵74師和第83師1個團被殲滅。“王牌”之師的全套美式裝備,全部成了解放軍的戰利品。在陜北戰場,毛澤東以延安一座空城,換來戰略主動。彭德懷、習仲勛指揮西北野戰兵團,一個半月連續打了青化砭、羊馬河、蟠龍三次殲滅戰,號稱“天子第一門生”的胡宗南損兵1.4萬人。

西北野戰軍某部宣傳隊深入羊馬河前線進行宣傳鼓動工作

1947年6月30日深夜,劉鄧大軍突破黃河防線,直插國民黨心腹之地——大別山。人民解放戰爭的戰略進攻由此拉開序幕。也就是在這一年,共產黨人喊出了響亮的口號:“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

進入1948年,蔣介石的專機整日里飛來飛去,看到的卻是一場比一場更慘的慘景。11月2日,遼沈戰役結束,殲敵47萬。物質實力雄厚的東北,成了共產黨的戰略大后方。11月22日,國民黨第7兵團12萬人在江蘇徐州西南碾莊地區悉數被殲,中將司令官黃百韜兵敗自殺。又過23天,國民黨另一精銳兵團——第12兵團12萬人,在安徽濉溪縣雙堆集地區被全殲,兵團司令黃維被俘……1949年元旦來臨的時候,淮海戰場上最后一支國民黨部隊——杜聿明集團進入被殲倒計時;浩蕩入關的70萬東野大軍也與華北野戰軍一起,完成了對北平和天津的分割包圍。國共雙方的最終較量,大局已定。“中國人民將要在偉大的解放戰爭中獲得最后勝利,這一點,現在甚至我們的敵人也不懷疑了。”

新的一年第一天,毛澤東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農家小屋寫下的這篇《將革命進行到底》,隨著新華社的電波,傳到了與國民黨決戰的戰場,傳到了風聲鶴唳的南京。時任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后來描述說:毛澤東的宣言中有濃烈的火藥味。這一天,南京城里的蔣介石也發表了“新年獻詞”。這就是被當時的輿論解讀為“乞和電”的蔣介石新年文告:“……只要和平果能實現,則個人的進退出處,絕不縈懷,而一惟國民的公意是從。”不過,即使已經四面楚歌,蔣介石仍然不忘把責任推給共產黨:“今日時局為和為戰,人民為禍為福,其關鍵不在于政府,亦非我同胞對政府片面的希望所能達成。須知這個問題的決定在于共黨,國家能否轉危為安,人民能否轉禍為福,乃在于共黨一轉念之間。”毛澤東顯然不會再給蔣介石茍延殘喘的機會。從“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到重慶談判,共產黨人見證了蔣介石一次又一次的背信棄義。在1949年新年獻詞中,毛澤東特別引用了古希臘寓言“農夫與蛇”,告誡全黨全軍:“外國和中國的毒蛇們希望中國人民還像這個農夫一樣地死去,希望中國共產黨,中國的一切革命民主派,都像這個農夫一樣地懷有對于毒蛇的好心腸。但是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真正的革命民主派,卻聽見了并且記住了這個勞動者的遺囑。”幾天之后,毛澤東又用一篇犀利的《評戰犯求和》,一針見血地揭露了蔣介石企圖以“引退”為幌子,蒙蔽人民的險惡用心。元旦過后6天,華東野戰軍向杜聿明集團發起總攻,杜聿明被俘,邱清泉被擊斃——66天的淮海戰略大決戰,蔣介石80萬精銳之師,損失了55.5萬。元旦過后半個月,天津之戰告捷:激戰29個小時,殲敵13余萬。北方最大的工業重鎮,回到人民手中。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三大戰役結束,國民黨賴以維持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瓦解。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統治中國22年的蔣家王朝覆滅……被迫下野的蔣介石心中一片悲涼。離開奉化老家時,鄉人問他“何時能回來”?蔣介石凄然一笑:“三年吧。”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我軍接替國民黨軍隊的北平防務5月27日,當人們驚奇地見到了上海解放后的第一個早晨,已經再也沒有人相信蔣介石的反動政權還能回來——蒙蒙細雨中,馬路兩側的屋檐下,一排排解放軍戰士抱著槍,和衣而臥。

這一天的所見所聞,讓已準備遷居香港的著名實業家榮毅仁改變了主意:留在上海!窮途末路的蔣介石還在做最后的掙扎。9月22日,他從臺北飛抵廣州,來到珠江邊上的黃埔軍校。也是在廣州,他收聽到了他的老對手毛澤東宣告新中國成立的消息。

這時的蔣介石徹底感受到什么是惶惶不可終日了。他的“中美號”專機飛到哪里,解放軍的炮聲幾乎就在哪里響起。10月14日,廣州解放,蔣介石飛到重慶;11月30日,重慶解放,蔣介石又撤到成都。這一次,他再也無處可以撤退了。龜縮在成都黃埔軍校北校場的黃埔樓上,剛剛過了63歲生日的蔣介石萬念俱灰。直到12月10日逃離成都,他仍然想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在短短三年間輸掉了他的軍隊、他的政權,也輸掉了他賴以起家的黃埔軍校。人心向背,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最終因素。一個潰逃之前還下令炸掉珠江上的海珠橋的蔣介石,一個敗退之際還在大肆屠殺人民群眾的反動政權,注定會被人民無情拋棄。1949年12月16日,臺北。蔣介石想起匆匆離開大陸的倉皇一幕,欲哭無淚。他在“上星期反省錄”中這樣寫道:“所有經余二十余年所建立之國民革命基業,皆為其十個月內毀壞殆盡,嗚呼?”半個月后,新中國迎來第一個新年,那是換了人間的元旦。
(來源:“作家文摘”微信公眾號,轉編自“東部戰區”微信公眾號,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