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是千古偉人,他所創造的豐功偉績,與他一生愛好讀書學習是分不開的。書是知識的源泉,是攀登理想高峰的階梯。毛澤東一生手不釋卷,終生酷愛讀書學習,“我一生最大的愛好是讀書”“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據有關資料介紹,毛澤東逝世前一天,還看書、看文件11次,計2小時50分,直到臨終前還由工作人員托著書,堅持讀了7分鐘。毛澤東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學到老,堪與孔子媲美,“圣人之好學,且死不休”(《論衡·別通》)。
毛澤東博覽群書,范圍涉及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以及政治、經濟、軍事、歷史、文學等各個領域。作為馬克思主義者,毛澤東經常讀的是馬列著作。在毛澤東看來,馬克思主義是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學好馬克思主義,就是為了更好地指導中國的革命和建設。毛澤東不僅自己堅持學習馬克思主義,而且要求黨員干部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在延安時,他希望黨內“有一百個至二百個系統地而不是零碎地、實際地而不是空洞地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同志”。1949年,他推薦12本馬列著作,提出黨內“有三千人讀通這十二本書,那就很好”;1963年,他推薦30本馬列著作,要求中級以上干部都要學習,“如果有兩百個干部真正理解了馬列主義就好了”。晚年,毛澤東要求中央委員及候補委員聯系實際學好《哥達綱領批判》《反杜林論》《國家與革命》等馬列著作,強調“黨的高級干部,不管工作多忙,都要擠時間,讀一些馬、列的書,區別真假馬列主義”。
作為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最愛讀的是中國史書。在毛澤東看來,學習歷史同學習馬克思主義一樣,都是為了指導好中國革命的實踐,“指導一個偉大的革命運動的政黨,如果沒有革命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對實際運動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毛澤東一生喜歡閱讀中國史書,從小讀過《三字經》《幼學瓊林》等蒙學讀本,《論語》《孟子》《詩經》等儒家典籍,《左傳》《綱鑒易知錄》等史傳著述,還喜歡讀《水滸傳》《精忠傳》《西游記》等傳奇小說。1959年10月23日外出視察,帶上的史書有《二十四史》(大字本、全部),標點本《史記》《資治通鑒》,以及趙翼的《二十二史札記》、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呂振羽的《中國政治思想史》、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晚年,毛澤東一如既往地喜愛中國史書,從1972年10月至1973年7月,主要讀歷史傳記,要求選注《史記》《三國志》《晉書》《舊唐書》《舊五代史》中23篇人物傳記;從1973年8月至1974年7月,主要讀法家的著作,要求選注了《商君書》《韓非子》《荀子》以及其他名家的26篇文獻;從1974年5月至1975年6月,主要讀詩詞曲賦,要求選注古人的辭賦、詩詞和散曲計35篇。
中南海豐澤園頤年堂
跟著毛澤東讀書學習,不僅要學習毛澤東讀書的內容和范圍,更要學習毛澤東讀書的科學方法。方法比知識重要,只有掌握科學的方法,才能學懂弄通任何知識。首先要堅持讀原著和經典。在毛澤東看來,原著和經典最能體現作者的意圖,任何解讀經典的書籍都比不上經典本身。1970年,在黨的九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號召高級領導干部要讀馬列原著,否則,“沒有讀過,就上這些黑秀才的當。有些是紅秀才喲。我勸同志們,有閱讀能力的,讀十幾本”。對于原著和經典,需要反復閱讀,掌握精髓要義。毛澤東將《共產黨宣言》讀了一百多遍。他在延安時說:“遇到問題,我就翻閱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有時只閱讀一兩段,有時全篇都讀,每閱讀一次,我都有新的啟發。”于《資治通鑒》讀了17遍之多,認為“這部書寫得好,盡管立場觀點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但敘事有法,歷代興衰治亂本末畢具,我們可以批判地讀這部書借以熟悉歷史事件,從中汲取經驗教訓”。
《共產黨宣言》
堅持讀無字書。毛澤東重視書本的學習,更重視讀無字之書。他年輕時就主張“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閉門求學,其學無用。欲從天下國家萬事萬物而學之,則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讀無字之書,就是要向實踐學習,“你要有知識,你就得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組織同性質,你就得實行物理學和化學的實驗,變革原子的情況。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論和方法,你就得參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讀無字之書,更要向人民群眾學習,“我們應該走到群眾中間去,向群眾學習,把他們的經驗綜合起來,成為更好的有條理的道理和辦法,然后再告訴群眾(宣傳),并號召群眾實行起來,解決群眾的問題,使群眾得到解放和幸福”。之所以要向群眾學習,是因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還因為“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這一點,就不能得到起碼的知識”。
堅持學習與思考相結合。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明確指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傳統社會重視經典學習,是“以經解經,疏不破注”,卻不重視經典的創新發展。毛澤東認為這是“吾國二千年之學者,皆可謂之學而不思”。所以,他極力主張把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思考不是冥思苦想,而是為了總結實踐經驗。1965年,毛澤東對美國記者斯諾說:“《矛盾論》是1937年寫的,那時,抗日軍政大學要我去講一講哲學,他們強迫我去講課,我沒有辦法。這是寫的講義的一部分。花了幾個星期,搜集了些材料,主要是總結中國革命的經驗,每天晚上寫,白天睡覺。講課只講了兩個鐘頭。”思考不是目的,而是為了創新理論。如果說讀書學習是為了掌握科學理論,那么,思考就是為了創新發展理論,以指導現實運動。毛澤東在抗日戰爭時期寫的《矛盾論》《實踐論》《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代表論著,創造地提出了黨的領導、武裝斗爭和統一戰線是獲取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全面而系統地闡述了新民主主義理論。1962年,毛澤東在七千人大會上作了客觀說明,認為“那些論文和文件,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產生,在以前不可能,因為沒有經過大風大浪,沒有兩次勝利和兩次失敗的比較,還沒有充分的經驗,還不能充分認識中國革命的規律”。
《毛澤東選集》
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毛澤東反復強調,讀書學習的目的是要運用學到的思想理論,指導個人或社會的實踐,“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要能夠精通它、應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運用”。而且,運用本身也是學習,甚至比讀書學習還要重要,“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從戰爭中學習戰爭——這是我們的主要方法”。毛澤東形象地比喻理論聯系實際,就是讀書學習時要當好“聯系員”。所謂聯系員,首先是書內的聯系,即把書中學到的思想觀念和人物事件,同與此相關的方面聯系起來思考和理解。毛澤東讀《史記·高祖紀》時,聯系比較劉邦及其對立面項羽,進而得出“項王非政治家,漢王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的結論。同時,更要有書外的聯系,即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去分析指導中國革命的實踐。《共產黨宣言》是毛澤東最喜歡的馬克思主義著作,當讀到“在資產階級社會里,資本具有獨立性和個性,而活著的個人卻沒有獨立性和個性”,毛澤東加以發揮,“在中國的封建制度下,廣大人民也沒有獨立性和個性,原因是他們沒有財產。獨立性、個性、人格是一個意義的東西,這是財產所有權的產物”。當讀到“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時,毛澤東聯系黨內民主,要求黨員把黨性與個性統一起來,“不能設想每個人不能發展,而社會有發展,同樣不能設想我們黨有黨性,而每個黨員沒有個性,都是木頭,一百二十萬黨員就是一百二十萬塊木頭”。當讀到資產階級“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時,毛澤東引用這個論斷說明中國革命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強調帝國主義的本質是侵略,從而造就了中國的無產階級、半無產階級和民族資本主義,“所有這些,都是帝國主義替自己造成的掘墓人,革命就是從這些人發生的”。毛澤東理論聯系實踐最偉大的成果,就是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實踐結合起來,創立了毛澤東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本文刊發于《人民政協報》2023年7月31日“學海星光”專欄
作者:夏海;來源:人民政協報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