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資本論》讀不懂、讀不透的死穴是市場拜物教的內在掣肘和資產階級物象學的外在理論干擾。須知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必須面臨三重路線斗爭——在外部與唯心主義的路線斗爭、在內部與唯物主義的路線斗爭以及針對哲學詮釋學的與歷史唯物主義解釋派的路線斗爭,唯如此,才能將之科學運用于一切領域。《資本論》所倡導者,正是幽靈學與現象學的路線斗爭。其運用的唯物史觀思想武器,即是“主體邏輯”。主體邏輯對商品現象學的破除展開于《商品》的辯證法道路,匯聚資產階級范疇的三重性態——幽靈范疇、肉身范疇、物象范疇。作為對商品生產方式的特殊文明規劃,《商品》決定兩個特別的唯物史觀的幽靈范疇:簡單勞動和商品價值。可以毫不夸張的說,《資本論》商品章的偉大發現是經濟的社會形態的“價值幽靈學”:促成唯物主義向歷史唯物主義的進軍,作為有關于唯物史觀幽靈學的特別創制。它的對象思維學(主體邏輯工具)是“勞動二重性”。幽靈范疇引出肉身范疇,再運用于物象范疇(拜物教的價值形式)批判,——而這就是歷史身體學。
(二)
中國社科院錢津老師最近發文《抽象勞動與勞動概念辨析》,顯示了對簡單勞動的勞動過程文明規劃歷史類型的不理解。這篇文章稱:“認識抽象勞動概念與勞動概念的等同性,必須明確不能將抽象勞動等同于簡單勞動,必須認識到人類勞動的發展是越來越復雜化的。這就是說,不能認為抽象勞動是沒有任何工藝性、獨立性和個性的簡單操作,是任何平常人都可以勝任的簡單勞動。”其實商品生產勞動作為抽象勞動,就在于指示“簡單勞動”(當然并非體力勞動)的歷史類型。而錢津老師的觀點錯誤之處在于,嚴重不理解“既是抽象的、又是簡單的”商品生產勞動的文明規劃特性,不了解向著資本主義前進的商品勞動具有“內在的簡單化”的實踐傾向性。其試圖脫開對象思維學的主體邏輯工具語境解讀馬克思的勞動二重性范疇,又以孤立化的勞動史(脫開生產史、階級史、人類史、文化史)考察勞動概念,賦予語義學的“勞動知識幽靈”。“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價值幽靈乃是“價值實體(抽象勞動—簡單勞動)”“價值量(由社會必要時間決定價值量)”“價值形式(價值形式—交換價值)”三重意義的統一。就勞動這個問題而言,是必須認識到:簡單勞動作為“生產力幽靈(生產力歷史類型)”,乃是特指和價值實體予以匹配的勞動過程文明規劃的歷史發展類型。抽象勞動是商品生產方式的階級元,勞動的抽象性是商品生產關系的階級根,絕非普世永恒,好像是說:“作為類概念,勞動這一概念就是對于人類從事的各種各樣的生產或服務活動的抽象概括。所以,勞動概念本身就是抽象概念,不論在哪里,不論是經濟學研究,還是哲學研究,講到勞動都是指抽象勞動。”至于承認“作為類概念,勞動包括動物勞動和人類勞動,而且人類勞動就是從動物勞動起源或者說演化過來的,在沒有產生人類勞動之前,地球上只有動物勞動”,則是對盧卡奇指認的“勞動目的論設定”人類學規定的拒絕。勞動的本原是“有目的的生產活動、創造活動”。勞動的概念類集是作為目的設定論的勞動、作為實踐模式的勞動、作為社會中介的勞動、作為實體的勞動、作為文明基因的勞動等等,涵蓋人類學、社會學、階級學、政治經濟學、文化學諸多領域。一句話,勞動譜系學需要充分考慮人類的幽靈“共同體”與經濟的社會形態顯示器“商品”之間的內在機理聯系,又以幽靈學和現象學的路線斗爭作為主要認識抓手。勞動首先是“陰陽式生產方式”,依據階級對象的不同,其次具象為“兩儀的生產方式(矛盾構成雙方)”。勞動的一個靈魂同另一個靈魂的矛盾成其為“主體矛盾”。對于勞動的研究必須使用“歷史工作法”“階級工作法”,乃至是“唯物辯證法”。勞動本身是主體辯證法。社會主義批判說到底啟動的是“勞者品格”——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理論建構品格,夯實的是勞動二重性實踐邏輯的方法地基。
(三)
身體與器官一同生長,在斗爭中成長,器官取決于身體。器官學在個體是“肉身主義”,在歷史過程,則并入“幽靈學”。簡單勞動和商品價值在意義上是相互包含的兩個范疇,是決定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歷史類型的規定性。肉身范疇就是身體器官學(廣泛應用于各門實踐科學)。其中經歷“身體”與“器官”的兩次成長斗爭——價值幽靈(異化幽靈)與使用價值(物質肉身)、價值幽靈(算法幽靈)與交換價值(經濟肉身)。其表明:物質身體學既作為歷史身體學的直接組成,又提供它的物質器官,隨后的經濟器官或組織正是借助于這一器官的經濟孵化,或者說是“物質器官的經濟實現形式”(其醞釀現代會計統計科學)。唯物必拜物。在商品的歷史世界中,作為自然歷史過程的成長景象,“身體器官”(商品生產器官)的發生學軌跡是:物質器官→生產勞動器官→物質的經濟器官→拜物教的經濟器官(意識形態器官)。這使得勞動器官同時是“階級器官”:勞動是統治活動的簡單肢體。由此成就“《資本論》四卷體式:元亨利貞之機理定格”(參閱“唯物史觀原理與經濟的社會形態原理研究”一文的思想,載《當代經濟研究》2022年第7期)。“物質生產力幽靈”即意味著簡單勞動歷史類型的勞動過程文明規劃。價值形式的總象從中落成,它使得“各種器官”共象于對生理勞動的社會耗費的經濟統制中,最終鞏固了資產階級物象學。
(四)
唯物原則僅僅肯定“肉身”。與之不同,唯物史觀具有四重標準:物質標準、實踐標準、主體標準(矛盾標準)、歷史標準。“這樣,蒲魯東先生主要是由于缺乏歷史知識而沒有看到:人們在發展其生產力時,即在生活時,也發展著一定的相互關系;這些關系的性質必然隨著這些生產力的改變和發展而改變。他沒有看到:經濟范疇只是這些現實關系的抽象,它們僅僅在這些關系存在的時候才是真實的。這樣他就陷入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錯誤之中,這些經濟學家把這些經濟范疇看作永恒的規律,而不是看作歷史性的規律——只是適于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一定的生產力發展階段的規律。所以,蒲魯東先生不把政治經濟學范疇看作實在的、暫時的、歷史性的社會關系的抽象,而神秘地顛倒黑白,把實在的關系只看作這些抽象的體現。這些抽象本身竟是從世界開始存在時起就已安睡在天父心懷中的公式。”(馬克思:《1846年12月28日致帕·瓦·安年科夫》)進一步,馬克思主義主體邏輯唯“生產”、唯“勞動”、唯“規律”、唯“批判”,因而具象了馬克思主義范疇,把人類有關于自身“歷史身體”的科學認知力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然則研究歷史,必須運用對象思維學工具。“知身”不得脫,“道心”愈明澈,“主體”以為識,“幽靈”終消滅。由主體到主體啟動經濟,生產關系劃出的不獨是社會痕跡,更加是歷史印記。資本不是物,是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有生死乎?若生產關系不能指事,則如之奈何!凡存在者首領“存在”者也,凡主體者“由矛盾而存在”者也。生產關系不能作為知識理解,亦不是死的客觀對象性。從中必欲尋找主體邏輯事項,是為唯物史觀工作領域的階級斗爭。
(五)
相較各門具體科學(實踐科學)而論,唯物史觀提供“主體范疇”,即作為一門總體理論科學。這樣說來,唯物史觀就不是一門實踐科學么?答案亦是否定的。唯物史觀從來是知行合一的提升“唯物主義的肉身學”(物質決定意識)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幽靈學”(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歷史實踐科學。“幽靈支配肉身”決定歷史世界工作命題高于單純的世界觀命題。為此,以主體邏輯為其對象思維學工具。《資本論》中,勞動二重性學說是運用唯物史觀主體邏輯解析“幽靈矛盾”(“生產力幽靈”即勞動過程文明規劃,“生產關系幽靈”即所有制)的一個科學典型。它鎖定商品世界的歷史身體,從中取出價值形式的經濟總象。幽靈與肉身的矛盾定格為“商品兩因素”,從中展開“肉身與肉身的矛盾”,徹底說清楚經濟表象活動。《資本論》中,異化邏輯、生產邏輯、資本邏輯……一以貫之的是主體邏輯。在經濟的社會形態中,主體邏輯之所以淪為“被人遺忘的幽靈”,在于意識活動對于個人肉體的支配,且隨著商品生產方式的歷史普遍發展、意識活動的越來越拜物教化,個人意識活動顯得多余和不必要。異化意識的社會階級化、集團對抗化,是資本統治勞動的一個生理條件。如前所述,唯物原則局限于肯定肉身,并且將意識視為物質性的,在堅持物質標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同時,不免落入“主觀意識(以因果鏈條)支配個人肉體”的拜物教窠臼。這和盧卡奇命題——以勞動的目的設定論支配、調節物質身體,格格不入。歷史唯物主義的客觀行動標準是“主體”,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唯物史觀設定了唯物主義向歷史唯物主義提升的路徑——主體邏輯,也就設定幽靈學(物質生產的主體論)與現象學(生產要素的經濟論)的路線斗爭。
(六)
唯物必拜物,消除意識統治,在理論生產上靠走出“資本惡”和拔出“異化根”。很明顯,唯物史觀內在于《資本論》——馬克思采用這種方式,旨在破除“商品現象學”,據此打破被資產階級庸俗學家所賦予的經濟范疇的抽象性與永恒性,徹底鏟除“資本現象學”的理論定位,杜絕在這個問題上的實用主義闡釋的傾向性(如本能地排斥有機構成理論思維的要素肉身主義)。可見,將《資本論》視為唯物史觀的“單純應用”,是把唯物史觀的理論生產神秘化了。這亦導致以盧卡奇、新黑格爾派馬克思主義和新辯證法學派為代表的純哲學化解讀竭力將《資本論》“黑格爾體系化”。《資本論》的唯物史觀定向是主體邏輯和主體范疇。主體邏輯啟動幽靈學與現象學的路線斗爭。說到底,主體邏輯是將“唯物主義”(主體的肉身論)提升為“歷史唯物主義”(主體的幽靈論)的思維學工具。以主體邏輯提煉主體范疇,復以主體范疇凸顯主體邏輯,使這一工作邏輯普適于一切科學領域——包括自然科學領域和社會科學領域,有力踐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一門科學”主張。“社會主義自從成為科學以來,就要求人們把它當做科學看待,就是說,要求人們去研究它。”密涅瓦的貓頭鷹在黃昏起飛。從學理上看,勞動研究最能夠摒除“肉身矛盾”的干擾。然則,社會主義必須使勞動成為理解唯物史觀的批判路徑的“新的思維器官”。
(七)
社會主義批判家決非“學術老好人”。社會主義探索是柳青《創業史》意義的思想和實踐的前仆后繼。“獨立寒秋……看萬山紅遍……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指點江山……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志于道,據于德……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而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社會主義之師在于尋道,在于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凡社會主義理論的可貴探索者,皆為學術師。而斗膽設為“批判對象”,在于發掘“社會主義主觀批判”的學術規律性,從中成長,從中領悟。故“圣人無常師”。《保衛資本論》修訂版有言:“學海事難嗟多艱,芒鞋竹杖懼岫煙。平生未若一聲笑,付與輕飏托鄭箋。”主體邏輯的研究在目前方興未艾!依據其指示,商品社會的幽靈路標為“價值——資本幽靈”;相較而言,公有制社會主義的幽靈路標應當是“共同體——社會主義國家幽靈”,以體現批判原則和繼承發展的歷史路徑。所謂“共同體幽靈”,既以合作勞動和“簡單勞動的歷史類型”相對照,又揚棄“抽象勞動”(單純的生理耗費活動)為“有計劃的生理勞動耗費方式”,同時,既以社會主義勞動歷史替換“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又揚棄剩余價值為“社會主義扣除價值”。說到底,“國家生產—商品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突出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原則是堅持社會主義真實平等,理論內容圍繞復雜勞動與簡單勞動協同創造價值、按“勞”生產支配按“勞”分配規律以及社會再生產環系統有計劃地實現展開;為此,中國式現代化所追求的絕非勞動者的貧窮化,不是簡單勞動力的資本化使用,而是勞動力的社會主義高質量使用,追求勞動者品質化的生活(參閱“主體邏輯與中國式現代化——習近平人民主體論的理論主線考察”,載《內蒙古社會科學》2023年第3期)。
(作者系江西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作者授權首發)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