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臺辦原副主任、海協會原副會長、昆侖策研究院副院長王在希(束沐攝)
【編者按】近半年來,臺灣島內政局出現深刻變化,兩岸關系既面臨挑戰,也呈現新的機遇。如何把握兩岸關系復雜走勢,如何看待島內政局新的變化?日前,國務院臺辦原副主任、海協會原副會長、昆侖策研究院副院長王在希在杭州接受了中評社記者專訪。
王在希指出, 今年以來兩岸關系形勢總體上“麻煩不斷、大局可控”,美國特朗普政府繼續打“臺灣牌”遏制中國的戰略意圖沒有改變,蔡英文當局懾于大陸方面的壓力,雖不敢明目張膽地搞“臺獨”,但其謀“獨”的心態沒有變化,搞了一系列“去中國化”的小動作。蔡英文的民意持度迅速滑落,臺灣的“國際空間”越來越窄,在國際社會也更顯孤立。 對于國民黨主席選舉與新任主席吳敦義,王在希認為, 吳敦義雖接受九二共識,但突出“一中各表”,基本上走的是馬英九“不統不獨”的路線。這次國民黨主席選舉,說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與實現國家統一目標在國民黨高層中不再是主流。他強調,吳敦義能否解決國民黨存在的黨內團結、理想信念和新老交替三個方面難題,帶領國民黨東山再起,任重道遠,前景不容樂觀。 此外,王在希還對賴清德拋出“親中愛臺”論、柯文哲二度訪問上海以及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等問題進行了分析解讀。 專訪全文如下: 中評社記者:您曾經在去年底接受我們的專訪,用十六個字“擺脫大陸、依靠美日、穩固政權、徐圖獨立”對蔡英文當局的內外政策取向進行了概括。那么,您怎么看今年以來兩岸關系的總體形勢? 王在希:我在年初時曾經預測2017年兩岸關系發展趨勢,當時用了八個字“麻煩增多、大局可控”。半年過去了,現在看來,我依然認為臺海形勢發展變化基本上印證了我的這個判斷。 我之所以說“麻煩不斷”,主要有兩個原因: 特朗普上臺主打“臺灣牌” 實際上是支持鼓勵“臺獨” 因為在過去八年里,美國在東海、南海、釣魚島等問題上,最后都沒有搞出什么名堂,中國的政權依然穩固,經濟持續發展,軍事力量不斷提升,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習近平主席在過去半年中頻繁出訪,參與重大國際活動,中國在北京成功舉辦“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前來中國訪問的領導人絡繹不絕。所以特朗普認為,奧巴馬政府的對華遏制戰略并不成功,中國的綜合國力在快速提升,對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已形成現實的挑戰。 于是,特朗普上臺后表示要加強對華遏制力度,而且把打“臺灣牌”作為遏制中國的主要手段,直接與蔡英文通電話、挑戰一個中國底線,企圖迫使中國在貿易和匯率問題上作出讓步。 一是去年美國大選時,美參眾兩院先后把里根總統1982年的對臺“六項口頭承諾”和《與臺灣關系法》合并,作為一項議案正式通過。 二是奧巴馬在下臺之前簽署了《國防授權法》,將來美、臺助理國防部長和高級將領將進行互訪。不久前臺灣媒體又放風,美海軍陸戰隊將駐守美國在臺辦事處,這些都說明中美之間未來圍繞臺灣問題的麻煩會持續不斷。 蔡英文推動“去中國化” 其目標是謀求“臺獨” 第二個原因是,這半年來蔡英文當局盡管不敢明目張膽地搞“臺獨”,但還是不遺余力地采取了一系列“去中國化”的措施。例如,在臺灣各地廢除孫中山“國父”遺像,甚至把臺北故宮博物院有關孔子“萬世師表”的題字,以及鄭成功像都遭拆除,清明節取消祭拜黃陵,等等。最近臺灣中小學教科書把二戰時期最重要的兩個國際文件——《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刪除,因為這兩個國際法文件明確規定日本必須把竊取之中國領土東北四省和臺灣澎湖列島歸還中國,它是臺灣屬于中國領土一部分的鐵證。 國民黨要走出困境關鍵是要堅持兩岸一中底線 中評社記者:您怎么看新任國民黨主席吳敦義的兩岸論述?有人認為他過于強調“一中各表”,將會給國共互信帶來挑戰。您又如何看待未來國民黨在臺灣島內的發展前景? 王在希:今年5月20日國民黨舉行黨主席選舉,吳敦義以絕對優勢在第一輪投票就當選,主張兩岸“終極統一”和“一中共表”的洪秀柱最終落選。這里面反映出一個重要訊息:那就是在國民黨內部,像洪秀柱、張亞中這樣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統一目標的人已經成為少數,而且正在趨向邊緣化,而主張“不統不獨”和“一中各表”的人在國民黨內部成為主流。 吳敦義在目前國民黨高層各派系中具有明顯優勢,是個實力派人物。 首先,他的資歷相當完備,輩分也很高,擔任過各種黨政要職。 第二,他的人脈關系非常豐沛,和黨內各派以及地方勢力淵源很深。 第三,他的本省籍背景也很重要,在現有47萬國民黨員中,本省籍黨員占三分之二。 因此,國民黨這樣一個百年老店,最后選擇吳敦義這樣一個掌柜,是形勢使然。 從吳敦義這次競選過程中發表的言論來看,他基本上沿襲了馬英九的“不統、不獨”路線,在某些方面還有退縮。很明顯,他特別強調“一中各表”,甚至把“九二共識”的核心內涵解釋為“一中各表”,我覺得這是一個不好的趨勢。 過去國民黨堅持的“一中各表”,實際上已偏離了一個中國原則。因為國民黨堅持的“九二共識”,與我們主張的、以一個中國原則為核心內涵的“九二共識”存在差異。“一中各表”實質上是“特殊兩國論”。所以大陸方面多年來對國民黨的“一中各表”始終不表贊同。這一點的吳敦義應該是清楚的。他現在突出強調“一中各表”,既反映了國民黨高層多數人的意向,也反映了吳敦義本人在兩岸關系上的立場。 我認為,國民黨主席選舉之后,有三個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 第一,國民黨內部依然不團結,各派系擁兵自重,一盤散沙; 第二,黨內在堅持一中、推動統一這個關鍵問題上,未能凝聚共識,形成明確的方向目標和清晰的思路; 第三,國民黨領導集團嚴重老化,接班人出現斷層。這次競選黨主席的六位候選人,三人69歲、兩人65歲,最年輕的61歲,由此可見一斑,這與臺灣政壇日益年輕化的大趨勢很不協調。馬英九在2008年高票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之后,曾啟用金浦聰對國民黨進行黨務改革,提出要讓國民黨“脫胎換骨、浴火重生”,最后還是半途而廢。 所以吳敦義當選國民黨主席后,要帶領國民黨走出困境,在2020年東山再起,任務非常艱巨,可以說任重道遠,需要創造奇跡,現在看來前景并不樂觀。 賴清德“臺獨”本質難以改變,柯文哲處理兩岸問題有新思路 中評社記者:今年上半年還有兩個動向值得我們關注。一是向來主張“臺獨”的臺南市長賴清德突然拋出“親中愛臺”,引發島內一陣議論。二是原本親近綠營的臺北市長柯文哲第二次訪問上海,稱認同“兩岸一家親”和“命運共同體”,也在綠營引起不小波瀾。您怎么看待這兩位政治人物的言行? 王在希:賴清德是目前民進黨上層最具活力、最想取蔡英文而代之的實力派人士之一。他在訪美時提出“親中愛臺”言論,目的很明顯,是要吸引島內外媒體的關注,擴大其知名度和影響力,為其未來在臺灣競逐大位而提前熱身。 有的學者曾揣測“民進黨是否會改變臺獨立場”,我認為賴清德拋出“親中愛臺”論,只是一種策略上變化,絕不會改變他的“臺獨”本質。從他事后的言論看也證明了這一點。 眾所周知,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在臺灣凡是承認一個中國的,都稱對方為大陸。賴清德把大陸稱為“中”,本質還是“一邊一國”。其次,對外國才可以叫“親”,比如親美、親日,對自己的祖國不存在“親”的問題,是愛不愛國的問題。他的“愛臺”二字,實際上就是愛“臺獨”,而不是愛臺灣人民。 所以賴清德現在搶新聞版面,刷存在感,真正的目的為了欺騙選民,爭取選票,想表明他在兩岸關系上不同于蔡英文,具有新思維和靈活性,這同時也反映了民進黨內部爭權奪利的矛盾在日益顯露出來。 關于柯文哲來上海參加雙城論壇,這說明柯文哲在處理兩岸關系這個重大問題上,與民進黨當局有所不同,他能夠權衡利弊,采取一種比較理性、務實的態度。 因為柯文哲已經認識到,只有處理好兩岸關系,他在臺北的施政才能打開活路。 所以,盡管柯文哲原來有深綠背景,他也沒有明確承認“九二共識”,但是在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擴大兩岸民間交流方面,他有自己的思考和選擇。媒體也注意到,柯文哲接受、認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來的“兩岸一家親”、“命運共同體”的提法,明確表示了他與民進黨在處理兩岸問題上的不同立場。 當然,柯文哲作為現任臺北市長,他明白必須要有政績,必須尊重選民。臺北市要想保持經濟發展,要讓選民受益,就應改善兩岸關系,推動滬臺兩地經濟交流合作。完全走民進黨蔡英文的路,會越走越窄,最后走入死胡同。 而蔡英文目前所處的困境,實際上也從反面給了他啟示: 惡化兩岸關系、限制兩岸交流,臺灣經濟就會受到影響,就會失去中間選民的支持。 兩岸經濟具有很強互補性,融合發展是最佳選擇 中評社記者:最近一段時間,許多大陸對臺學者都在探討“融合發展”的問題,您怎么看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王在希:2008年國民黨馬英九執政后,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簽署過一個ECFA協議,兩岸經濟實際上已經正常化、一體化了。臺灣的經濟發展離不開大陸,因為兩岸的經濟具有高度的互補性,兩岸經貿交流合作就可實現優勢互補,對兩岸的經濟發展有百利而無一弊。 臺灣有比較充裕的資金,也有企業管理方面的豐富經驗,而大陸有豐沛的資源,有13億多人口的巨大市場,有對臺商的優惠政策。連李登輝以前也不得不承認,臺灣經濟必須以大陸為腹地,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絕對是行不通。更何況當前兩岸都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近年來大陸的“一帶一路”對外經濟發展戰略,已經取得相當的成功,我相信臺灣的參與和合作,一定會使兩岸經濟都進一步取得長足的發展。 所以,不管民進黨蔡英文提出“新南向政策”也好,要求在大陸臺商撤資回臺灣也好,限制兩岸交流合作也好,都不能夠改變臺灣工商界人士要求和大陸加強經濟合作的意愿。兩岸經濟融合,最后實現兩岸共同發展,也是民進黨阻擋不住的大趨勢。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臺灣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對臺灣問題有一系列新的論述,明確表示“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實現祖國統一,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責任”。 我們有充分的戰略自信,今天的中國已經不是一百多年前的中國,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持續快速發展,大陸已具有較強的綜合實力,對臺灣問題具有高度共識,兩岸關系的主導權在大陸一方,臺海局勢總體上是可控的。 所以我說盡管兩岸關系麻煩增多,但是大局可控。
第一個原因是美國在特朗普上臺后,想進一步打“臺灣牌”,利用臺灣問題來牽制中國。特朗普當選后,他覺得奧巴馬政府過去八年在對華戰略上推行以“顏色革命、和平演變”為主、以戰略遏制為輔的路線,基本上沒有取得成效。
1979年中美建交時,美國明確承諾只與臺灣保持非官方關系。所以,特朗普與蔡英文公然通電話,對蔡英文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表示祝賀,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盡管如此,特朗普正式就職后還是不得不改變當時咄咄逼人的姿態,不得不回到一個中國政策底線上來。但是,中美之間未來圍繞臺灣問題的麻煩還是會不斷,例如美國國會最近正在通過決議,表示美國軍艦將來要停靠臺灣港口,美國將繼續售臺先進武器裝備,所以這個問題目前沒有解決。
另外,中美關系有兩個問題很值得注意:
蔡英文當局現在在推動“去中國化”上有一個整體的部署,核心是要擺脫大陸,即經濟上擺脫對大陸的依賴,政治上擺脫“九二共識”的束縛,國際上擺脫一個中國框架,文化上擺脫中華文化對臺灣的影響,用他們自己的話叫推動“轉型正義”。所謂“轉型正義”就是要慢慢地割斷臺灣與中國大陸歷史形成的臍帶關系,把過去國民黨執政時期奉行的一個中國“憲政”體制,慢慢改變為“臺獨”體制。這些都反映了蔡英文的“謀獨”心態,目前只是懾于大陸的壓力,尚不敢輕易碰撞兩岸關系的底線和紅線,但她謀“獨”的心態是顯而易見。
從臺灣島內局勢來看,蔡英文日益陷入困境,現在面臨兩個死結,即“兩岸無解,經濟無望”,民意支持度從一年前的58%下降到28%,這說明蔡英文當局在島內越來越不得人心。很多中間選民慢慢認識到選擇蔡英文是選錯人,他們原來以為國民黨馬英九執政時臺灣的經濟發展不如人意,兩岸關系發展的紅利沒有轉化為廣大臺灣民眾的實惠,想換一個黨做做看。現在他們慢慢認識到,民進黨上臺,更無法改變臺灣經濟日益邊緣化的趨勢。蔡英文一方面想擺脫大陸,冷卻兩岸關系,一方面又想提升臺灣經濟,這是不現實的。只要蔡英文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不改變“臺獨”分裂路線,兩岸關系無法改善,臺灣經濟也不可能有什么出路。
近期,臺灣剩下的20來個“邦交國”也出現了危機。尤其是巴拿馬和臺灣“斷交”后,引起連鎖反應,對臺灣當局的“國際空間”造成很大沖擊。下一步和臺灣“斷交”的國家肯定會接連不斷,這是蔡英文當局推行“臺獨”分裂路線必須付出的代價,是作繭自縛、自食其果。過去八年國民黨馬英九執政期間,通過緩和兩岸關系來改善“國際空間”是唯一可取的途徑。民進黨一方面想冷卻兩岸關系,投靠美國與日本,另一方面又想拓展“國際空間”,肯定是行不通的。
(作者系中評網記者束沐;來源:中評網)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