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理論研究  > 閱讀信息
劉同舫:馬克思主義是照亮新中國70年發展道路的理論之光
點擊:  作者:劉同舫    來源:昆侖策網【授權】  發布時間:2019-10-23 10:23:44

 

1.webp (33).jpg

【摘 要】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在新中國70年來的建設、改革和發展的每一階段所煥發出的生機與活力,有力地證明了馬克思主義“行”,但對于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的深層理論問題還應從更加全面的視角進行闡釋與論證,這不僅對于認識、信仰與發展馬克思主義具有理論意義,而且蘊含著堅定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非凡實踐意義。從認識論視角看,馬克思主義作為解釋世界的科學真理,是持續發展的真理性內容;從實踐論視角看,馬克思主義作為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能轉化為深刻持久地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從價值論視角看,馬克思主義始終指向并分階段解決其終極歸宿問題——人類解放,執守著人民的現實幸福。馬克思主義“行”,它是人類通向理想世界的指南。

 

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出版,宣告了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在隨后的一個多世紀里,馬克思主義曾在世界社會主義陣營建立之際迎來“高光”時刻,也曾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跌入低谷之際“黯然失色”,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和贊譽始終相伴著質疑與批評。在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之時,有人曾驚呼馬克思主義“不行”了;新世紀以來,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的社會主義中國歷經了從“一窮二白”到“罕見奇跡”的歷史性跨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經驗與實踐探索又讓人驚覺馬克思主義“行”。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在新中國70年來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每一階段所煥發出的生機與活力,實際上已經有力地證明了馬克思主義“行”。同時,對于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的深層理論問題還應從更加全面的視角進行闡釋與論證,這不僅對于認識、信仰與發展馬克思主義具有理論意義,而且蘊含堅定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非凡實踐意義。

 

一、認識論視角:馬克思主義是解釋世界的科學真理

 

馬克思主義以其開闊的理論視野分析并揭露了現存資本主義的社會結構、內在矛盾及其發展趨向等問題,這些問題有力地解釋了現實的人的困苦境遇、解構了資本主義存在的合理性并論證了共產主義降臨的必然性。馬克思主義首先呈現為解釋現實世界(資本主義社會)的理論形態,這一理論以批判資本主義為指向,以“三大批判”——哲學批判、政治經濟學批判和空想社會主義批判為路徑,形成了“兩大發現”,即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馬克思主義不僅是對“歷史問題”的真理性發現,還是揭示資本主義特殊運動規律和人類歷史發展普遍規律的基礎性理論。馬克思主義始終秉持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以其立場、觀點和方法作為批判的理論武器沿用至今,形成了時代化、民族化、本土化的各種理論形態。

 

在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第一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巨大的變革效應,使資本主義國家在社會生產力、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實現了巨大提升。科學技術首次煥發出無與倫比的力量,將人類社會從手工業時代全面推向蒸汽時代。資本主義越是呈現出日益繁榮發達的社會景觀,與之相伴的則是工人階級越是以日趨貧窮和無知的總體面貌或狀態群體性呈現。這一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悖論,促使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展開分析與批判,逐步形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社會主義三大理論。首先,馬克思闡述了對“真正的哲學”的獨特理解并率先實現哲學革命。他從全新的世界觀出發對青年黑格爾派以及所有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哲學思想進行批判,解構資本主義社會賴以存在的意識形態基礎,形成了《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黑格爾法哲學批判》《〈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哲學的貧困》等闡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代表性理論著作。其次,馬克思立足于現實的生產關系或經濟關系層面,“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闡述現實的生產過程”,?[1] 深究隱藏于資本主義社會物與物之關系背后人與人之間的真實關系,揭露資本主義無法克服的內在矛盾和無法抑制的剝削本性,剖析資本主義制度存在的物質經濟基礎,形成了《〈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以及《資本論》等闡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代表性理論著作。再次,馬克思運用“從后思索”即從現在反觀過去的方法,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解剖“顯示出未來社會的某些征兆,而且構成了分析以往社會的前提和基礎”,同時“使一定社會經濟形態發展的自然史過程的性質、一個社會經濟形態為另一個社會經濟形態所代替的規律性和必然性得到了科學說明”,?[2]揭示出人類社會發展的形態嬗變規律(由人的依賴性社會到物的依賴性社會再到個人全面發展的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指明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和解放自身的途徑以及實現共產主義的條件與進程,將共產主義社會作為必然取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最高理想提升到人類解放的歸宿層次。因此,科學社會主義得以確立。

 

馬克思主義的三大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解釋世界的真理性內容。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矛盾的揭露,對資本追求剩余價值的剝削本性的剖析,對“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的論斷,以及馬克思主義的兩大重要理論成果——唯物史觀與剩余價值學說,等等,在馬克思主義誕生后的漫長理論演進史中成為世所公認的“絕對真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內容,因其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得以高揚和發展。

 

在馬克思逝世后的幾十年間,資本主義逐步呈現出不同于馬克思當時所見并予以剖析的外部體征與表現形式。世界共產主義運動風起云涌,革命形勢發生劇烈變化。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列寧接續馬克思主義“使現存世界革命化”的理論旗幟,一方面繼續對資本主義展開剖析,在把握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分析與預判的基礎上,著手研究當下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新特征,對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同發展階段作出具體分析,提出統攝這一階段資本主義特征的“帝國主義”概念,形成了具有獨創意義的帝國主義理論。另一方面,列寧吸收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革命理論,思考和闡述了在一個以農民為主體的國家如何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課題。列寧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20世紀初最重要的理論形態,其理論體系是在以列寧為代表的俄國馬克思主義者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與批判資本主義的新情況,探索俄國的具體國情、革命特點以及無產階級政黨發展等基本情況,研判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形勢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其立場、觀點和方法被廣泛應用于分析、解決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的實際問題,以其無可比擬的科學真理力量產生了空前的理論效應。在這一過程中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本土的、民族的思想內容緊密融合,不斷豐富化、體系化、理論化,形成了符合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基本情況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新形態。馬克思主義堅定的人民立場、科學的歷史觀、辯證的歷史分析方法與階級分析方法成為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者分析中國社會性質、劃分中國革命階段的根本原則和方法。馬克思主義“是方法而不是教條”,其理論的科學力量在于實事求是地分析現實,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答案,“馬克思活著的時候,不能將后來出現的所有的問題都看到,也就不能在那時把所有的這些問題都加以解決”。?[3]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產生的第一種理論形態——毛澤東思想,在承繼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的基礎上,以“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的活的靈魂將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內容進行創造性發展,形成一條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實現路徑。改革開放以來,沿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基本路徑,中國共產黨人將聯結馬克思主義與毛澤東思想的理論紅線——“實事求是”貫穿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與分析時代問題,形成了囊括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學說、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等科學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新時代的實際情況予以結合,在思考并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問題的基礎上,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品格得以在21世紀的中國展現出全新的理論形態。

 

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在國際上也始終回蕩著對馬克思主義的贊揚之聲和理論響應,由此引發了對馬克思主義經久不衰的理論探討和實踐探索,最終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族群”,并在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展現為分支眾多的國外馬克思主義理論流派和世界各地形式多樣的實踐運動。這恰恰證明,馬克思主義不僅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真理,更是全人類共同的智慧財富,不僅在社會主義國家而且在資本主義國家彰顯著強大的理論解釋力,釋放了深刻的真理效應。

 

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形象,不僅由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真理性內容以及表現其真理性內容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所形塑,還表現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族群”的多樣化發展,更凝結成了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特殊化、具體化的偉大創造和累累碩果。

 

二、實踐論視角:馬克思主義是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

 

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便意識到理論轉化為現實的問題,“理論的對立本身的解決,只有通過實踐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實踐力量,才是可能的”。?[4] 理論展現的魅力不僅僅是在邏輯上無一疏漏地解釋世界,還要行之有效地改變世界。以往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5]馬克思主義不僅是解釋世界的科學真理,也是變革世界的實踐武器。共產主義最高理想的實現也是一種改變現存世界統治秩序的革命運動,“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6] 馬克思主義在實現共產主義的現實運動中不斷與實際相結合,持續并深刻地改造著世界。

 

在馬克思看來,實踐“正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7] 馬克思主義誕生至今,以其實踐的本質規定成為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從縱向發展的時間維度看,馬克思主義作為改造世界的現實力量或批判武器跨越兩個時代,即馬克思生活的時代和馬克思身后的時代或稱后馬克思時代;從橫向展開的空間維度看,馬克思主義作為改造世界的現實力量或批判武器歷經三個階段,即歐洲共產主義運動階段,俄國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階段,以中國為典型的社會主義革命、建設與改革階段。

 

在馬克思生活的時代,馬克思主義改造世界的實踐力量體現在馬克思親身參與或親眼見證的歐洲共產主義運動中。首先是國際工人協會(第一國際)的探索與建立。馬克思主義的價值旨趣被內化為第一國際的目標導向和宗旨原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被具體化為第一國際組織內部的一系列制度機制。第一國際的創設及其變革,不僅使其在實際上迅速成為領導歐洲乃至世界各國共產主義運動的核心,并使得在這一過程中發端于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共產主義力量迅速擴展和滲透到世界各地,原本四分五裂的共產主義力量得到有效組織和集結,共產主義不僅在范圍上得以擴展,在行動效力上也得以提升,馬克思主義改造世界的實踐力量初步彰顯。馬克思所處的時代,資本主義總體尚處于歷史的上升期,其內部的矛盾從長期看雖然不可彌合,但短期內無法成為無產階級取代資產階級的關節點,因而這一時期以爭取工人階級基本經濟權利為目的的共產主義運動,其存在方式主要表現為工人罷工。國際工人協會成立后的十余年間,資本主義發展帶來的是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生存境遇巨大反差的日益加劇,爭取工人階級基本權利的訴求逐步提升到追求無產階級的基本政治權利,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統治集團之間的矛盾顯得異常尖銳,共產主義運動的基本形式也從工人階級罷工迅速升級為一國內部的無產階級暴力革命。1871年爆發的巴黎公社運動可視為是受馬克思主義精神感召與國際工人協會強力影響而由無產階級爭取自身權利的第一次嘗試,是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先聲和試驗。資產階級取得統治地位幾百年來,第一次被無產階級的磅礴力量所震懾。巴黎公社運動盡管以失敗告終,但終究是無產階級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反抗資產階級統治的有力嘗試,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現存的資本主義統治秩序及其制度基礎、思想根基,帶來了革命性的示范效應;雖然其理論指導和實踐方式存在一些不足,但這場運動仍舊是對馬克思主義實踐力量的有力印證,是對馬克思主義所論證的無產階級革命理論——以無產階級革命推翻現存資產階級統治秩序,對馬克思所言“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的現實踐行。?[8]這一共產主義運動革命宣言的現實化和直觀體現,也為后來接續發展的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積累了實踐經驗和歷史教訓。盡管在巴黎公社運動失敗后的數年間,國際工人協會以解體收場,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力量在歐洲共產主義運動中得以展現并產生持久影響。

 

在后馬克思時代,馬克思主義作為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不僅改變了俄國革命形勢,使社會主義成為現實,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而且扭轉了中國革命的頹勢,相繼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19世紀末興起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生產力的極大躍升,與此同時,率先實行工業革命的各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從工業資本主義階段步入金融資本主義階段或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帝國主義逐漸成為資本主義在新時期的代名詞。資本邏輯主導下的社會生產無限擴張和追求剩余價值最大化的資本家的本性,不僅未能隨著資本主義發展到更高階段而得以收斂和抑制,反而隨著資本主義制度的內部矛盾、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逐步尖銳而愈演愈烈,新興帝國主義國家(以德國為主)與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以英國為主)不可避免地使用戰爭手段爭奪世界市場和殖民地。處于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環節的俄國,成為無產階級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突破口。

 

1917年11月7日,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引、以俄國布爾什維克黨為領導、以工人階級為主力軍的十月革命爆發并旋即取得勝利,俄國成功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性成就,將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理論變為現實,煥發出馬克思主義的偉大實踐力量。在資本主義持續發展和攀升階段,馬克思主義改造現實世界的變革偉力使俄國社會主義革命打破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形成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并存的世界格局,開辟了一條由社會主義通向共產主義的人類解放之路。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的數十年間,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俄國建立起了橫跨歐亞、擁有數十個加盟國的蘇維埃聯邦,不僅在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家確立了統一的理論旗幟——馬克思列寧主義,而且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集體主義力量迅速實現國家工業化,為戰勝德國法西斯奠定了強大的制度基礎和物質基礎,最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贏得了屬于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偉大勝利,使得世界共產主義力量空前壯大。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俄國國情相結合帶來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中國革命走向勝利提供了“武器”和契機:一方面,使正在革命卻缺乏科學革命理論指導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意識到馬克思主義變革社會的深刻現實力量,在極短的時間內促成了堅守人民立場、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國革命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強有力的革命領導力量為中國革命開啟嶄新局面奠定了組織基礎;另一方面,為馬克思的社會主義革命“同時勝利論”帶來一定的變革效應,由此形成的“一國勝利論”也為革命條件與俄國存在極大差異的中國在革命過程中所應采取的具體策略和方針帶來新啟發。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從革命、建設到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到生態的各個領域,從農業、工業、商業到軍事、外交和黨的建設,都體現著理論的偉大改造力量。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實現了中國社會制度、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歷史性變革,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的工業體系、國防體系和教育體系等方面實現“從零到整”的轉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體量、國際地位、民生水平等方面實現飛躍式提升,無一不在展現馬克思主義改造世界的實踐力量和物質力量。

 

經過俄國十月革命的社會主義實踐,馬克思主義作為批判的武器尋找到了更為切實的變革現實的實踐路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各國具體實踐相結合。這一結合的關鍵在于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深刻體察本國國情,將其立場、觀點和方法實際地、具體地運用于本國的現實。無論列寧突破“同時勝利論”的認知限制,將俄國社會的現實條件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融合取得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成就,還是毛澤東在突破“城市武裝暴動奪取政權”的既定路線時將中國社會具體情況與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而在東方建立起社會主義新中國的開天辟地之功,抑或是鄧小平在突破“兩個凡是”思想教條時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理論與新時期的基本國情相結合而推進改革開放偉大進程的卓越創舉,都印證了馬克思主義持續不斷改造世界的實踐力量。

 

正如恩格斯所說,馬克思“畢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加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設施的事業,參加現代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正是他第一次使現代無產階級意識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識到自身解放的條件”。?[9]馬克思不可能親身參與到所有的人類解放事業,但由他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卻是能夠切實幫助人類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

 

三、價值論視角:馬克思主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執守人民的現實幸福

 

馬克思主義為何既能在理論上成為解釋世界的科學真理,又能在實踐上成為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答案就在其理論與實踐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上。

 

馬克思主義解釋世界的理論力量和改造世界的實踐力量的彰顯,歸根結底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對現實的人的關注,也離不開馬克思致力于改變人類現實生存境遇的價值旨歸。早在中學時期,馬克思便確立起“為人類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而工作的崇高職業理想,并在日后成為其整個思想理論體系及革命實踐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馬克思看來,“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10]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革命實踐始終是圍繞如何認識人及其生存境遇、如何改變人及其生存境遇,或曰“人類從哪里來、將到何處去、如何到達”等問題的解決,對這一系列問題的解答,最為切實的出發點是:執守人民“此岸”的幸福,即現實幸福。

 

在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論視域中,現實的人的問題成為一切理論和實踐的根本指向。從現實的人的境遇出發,要改變人的現實境遇,首先要解決的是人的本質問題。“人的本質為何”作為哲學的最高命題,是各時代尤其是近代哲學家們反復思考卻難以解決的問題,其根本原因在于,馬克思以前的哲學家僅從主體方面抽象地去認識人、理解人,沒有將人作為實踐的、歷史的和現實的人加以認知,因而或主動或被動地得出關于人的本質的非理性認知。馬克思注重從主客體統一的角度理解人的本質,從人的實踐活動或感性活動出發,因而也是從人的現實存在意義出發闡釋人的本質問題。在馬克思看來,人不是某種離群索居、飄忽不定的存在,也不是個體組合起來的普遍性,“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1] 這一關于人的本質的全新理解,反映了馬克思對人的本質存在條件的準確把握,即人的本質作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建基于其“現實性”,但“現實性”內在包含的時間跨度又不僅限于當下的世界,同時也包括人存在過的歷史和人將走向的未來,“在辯證法中‘現實’是一種過去既成事實與未來開放事實的有機統一”。?[12] 馬克思通過澄清人的本質問題,為改變人的現實境遇提供了認識前提:一方面,解答了人對自身的疑惑,通過驅散長久以來掩蓋在人的本質真相之上的迷霧,揭示人民在歷史發展和變革社會中的主體地位和真實面貌,促成人的主體意識的徹底覺醒,為“使現存世界革命化”準備主體力量;另一方面,解答了變革現存社會的各種疑惑,包括變革的原因、對象、方式或路徑以及歸宿等問題,指明改變人的現實境遇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馬克思主義執守人民的現實幸福,依托于澄清人的本質問題,力圖改變人民的現實境遇,并由此開辟出人類解放的現實路徑。這一路徑,最核心的同樣也是馬克思主義最關切之處——依賴共產主義的現實運動,改變人的現實境遇,打碎束縛人的社會枷鎖,實現由人的“此岸”幸福通向“彼岸”的理想之地。馬克思正是在把握人類解放之路的根本前提——人的本質的基礎上,才得以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發現扭曲人的本質存在狀態的物質牢籠和精神枷鎖。因而,實現人的本質復歸就應當從變革現存社會著手,只有通過改變人的現實境遇,執守人民的現實幸福,才能最終實現人的解放。

 

在資本主義社會,人的本質的異化使改變人的現實境遇顯得尤為必要。馬克思透析人的本質及其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狀態,以科學理論解釋人的現實遭遇和處境,隱喻現實的人對自身解放的關切、渴望和追尋,指出人類解放的必要性與必然性。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的異化使人的本質難以顯現,人的本質以異化的狀態呈現出來,人的異化又以現實中人的個體處于被壓抑、被統治和被剝削的形式表現,人的現實狀態與人的本質的應然狀態之間存在巨大的落差,每個人實現自由發展的可能性被剝奪,以人的生存條件的改善、人的自由個性的發展為特征的人類解放成為必要。資產階級統治下的以無產階級為代表的廣大人民群眾,成為改變自身現實境遇的主體力量。馬克思對人的本質問題的澄清,使現實的人真正從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背后的隱蔽狀態、從資本主義歷史視野的潛伏狀態中掙脫出來,以無產階級為代表的廣大人民成為“使現存世界革命化”的主體力量。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成為人民改變自身現實境遇的根本變革對象。在馬克思主義看來,一切使人受壓迫、使人異化的原因,最終可以追尋至現存社會的生產關系或經濟關系,因而,改變人的現實境遇最根本的就是要變革直至廢除作為資本主義政治上層建筑的經濟基礎——資本主義私有制。

 

“馬克思的資本批判和共產主義學說的實質正是要尋求走出資本邏輯統治的現實道路。”?[13]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任務,為改善中國人民的現實境遇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和文化基礎;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通過吸收與借鑒世界先進文明成果,為滿足中國人民的經濟文化需要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人力圖打破全球化時代資本邏輯的宰制,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等領域全面優化中國人民的生存條件,開辟出人類解放之路。這條道路致力于將馬克思主義改變人的生存境遇與執守人民“此岸”幸福的理想轉化為現實:在經濟方面,變革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以社會主義公有制取代資本主義私有制,以生產資料的共同擁有取代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確立起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并逐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解放生產力并大力提升生產力水平,為人民提供改善生活條件的生存資料、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以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夯實人民的最切實利益;在政治方面,變更筑立于經濟基礎之上的政治上層建筑,確立起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并在實踐中不斷予以豐富和發展,以真實的、普遍的人民民主取代虛假的、局部的資產階級民主,實現和保障人民的政治民主權利;在文化方面,消解禁錮思維、壓抑人的個性自由發展的資產階級文化,建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能夠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和開拓創新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根本目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人民的科學文化素養和思想道德素養,滿足人民的精神發展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社會方面,以增進民生福祉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全民義務教育體系、全民醫療保障體系、住房保障體系等民生工程的建設水平,建設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善、和諧有序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同建設、共同享受和共同發展過程中擁有更多獲得感;在生態方面,堅持“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克服資本主義社會對生態資源的無限制攫取、對生態環境的毀滅性破壞,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理念,化解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關系,建設人民持續發展的美麗家園。

 

馬克思主義始終指向一個終極問題——人類解放,“通過人的現實的歷史運動,在經驗與超驗、存在與本質、歷史與價值、個體與類等的多重關系的辯證把握中,不僅將完整人的發展目標在現實中不斷再現出來,而且也在歷史的發展長河中,不斷生成著一種體現完整人發展要求的理想的現實和現實的理想”。?[14] 馬克思主義通過認識人的本質,理論論證改變人的現實境遇的必要性與可能性,實踐執守人民的現實幸福,從而開辟了一條由“此岸”達至“彼岸”世界的人類解放之路。

 

馬克思主義解釋世界的真理性歸結于人認識世界的需要,改造世界的實踐性歸結于人變革世界的需要,馬克思主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均是人的現實幸福。馬克思主義致力于認識現實的人及其未來,并以實際行動階段性地實現人的“此岸”幸福,將理想照進現實,用現實靠近理想,最終將現實的理想升華為理想的現實。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歷經滄桑而不朽、飽受摧殘而不衰,以實際行動改變人的現存境遇并最終以解放全人類為根本價值旨歸。馬克思主義以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為方法特征的解釋性理論、實踐性理論,不僅深刻且長久地影響了人類思維,而且將革命性地繼續改造人類世界,是始終照耀中國道路的理論之光。

 

參考文獻:

[1][4][5][6][7][8][1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4,192,502,539,529,527,501.

[2]劉同舫.馬克思論證“人類解放何以可能”的維度[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

[3]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

[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2.

[1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12]李昕桐.論“現實”何以可能——馬克思早期“現實”思想探析[J].哲學動態,2017(5).

[13]孫利天,史清竹.我們如何走出人的自身生產帶來的自身毀滅的危險——回答海德格爾對馬克思人的學說的評論[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2).

[14]賈英健.馬克思“現實的人”思想的雙重邏輯[J].理論學刊,2019(2).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來源:昆侖策網【授權】,轉自《思想理論教育》2019年第10期)

 

2.webp.jpg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