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已建成開通5G基站突破425萬個。5G技術憑借其低延遲和高帶寬特性使得自動駕駛、遠程醫療、智能工廠等應用場景落地成為可能,5G技術已經融入80個國民經濟大類,應用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帶動相關設備和服務產業釋放出巨大需求。圖為2025年2月10日拍攝的安徽省滁州市南譙區500千伏變電站內,一臺5G智能機器人正在對變電站主要設備進行巡檢。 人民圖片 宋衛星/攝
暢通國民經濟循環
黃漢權
建設強大而有韌性的國民經濟循環體系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以及202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025年3月召開的全國兩會,都對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作出了部署。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相關重要論述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全面把握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重大意義、理論內涵和實踐要求,進一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是經濟穩定運行和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經濟社會是一個復雜的動態循環系統,國民經濟循環是其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從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社會再生產四大環節的循環,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兩大部類的循環,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三種形式的資本循環,揭示了國民經濟循環的運行規律。從經濟實踐來看,經濟活動需要各種生產要素的組合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從而實現循環流轉。正是通過這無數次的往復循環過程,經濟穩定運行和長期增長才得以實現。在正常情況下,如果經濟循環順暢,物質產品會增加,社會財富會積聚,人民福祉會增進,國家實力會增強,從而形成一個螺旋式上升的發展過程。如果經濟循環過程中出現堵點、斷點,循環就會受阻,在宏觀上就會表現為增長速度下降、失業增加、風險積累、國際收支失衡等情況,在微觀上就會表現為產能過剩、企業效益下降、居民收入下降等問題。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通過打通經濟循環過程中的卡點堵點,實現經濟平穩運行和可持續發展。新中國成立后,針對一窮二白、百業待興的經濟狀況,我國優先發展工業特別是重工業,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構建起基礎的經濟循環體系,為長期經濟增長打下了堅實基礎。改革開放后,我國逐步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持續破除制約商品要素流動的體制機制壁壘,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在有效融入全球經濟循環過程中快速提升經濟實力、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洞察經濟社會發展大勢,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的變化,及時從戰略上對經濟發展思路進行調整,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把握發展主動權的先手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于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不是封閉的國內單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全國統一大市場基礎上的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環”,“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繁榮國內經濟、暢通國內大循環為我國經濟發展增添動力,帶動世界經濟復蘇”。這些重要論述,豐富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內涵,深化了我們黨對做好新時代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國內外各種復雜嚴峻環境下,我們始終保持經濟循環總體暢通,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不斷增強,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穩步提升,有力推動經濟持續較快增長,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國家綜合實力、科技實力、經濟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高質量發展是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的辯證統一,是實現各種經濟要素有效組織、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的動態均衡過程,這就對國民經濟循環的規模、質量、效率、動力和安全保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保持經濟量的合理增長,要求進一步增加國民經濟循環的流量規模和速度,增強循環的韌性,確保循環暢通;實現經濟質的有效提升,要求進一步改善國民經濟循環的質量和效率,提升循環的內生動力和活力。我國具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企業家的人才優勢,完全有條件、有基礎、有能力在更高水平上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推動高質量發展。
但是,也要看到,當前國民經濟循環仍然面臨不少問題和挑戰。從國際看,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經濟全球化遭遇回頭浪,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調整重構,個別國家對我國打壓遏制勢頭不減,同時我國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的范圍還不夠廣,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尚未健全,吸引全球優質要素資源的能力有待進一步增強。從國內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存在,經濟發展方式仍然較為粗放,內需不足問題仍然突出,科技自立自強能力有待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運行韌性不強,重點領域風險隱患還有不少。必須著力打通這些制約國民經濟循環暢通的卡點堵點,引導國內外各類生產要素在更大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著力推動經濟發展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二、暢通國民經濟循環關鍵是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
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系的兩個基本方面,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是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的基礎,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前提??偣┙o和總需求的平衡是相對的、動態的,二者從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動態過程,是經濟運行的一般過程,也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縱觀世界發展歷史,近代以來西方國家發生的經濟金融危機,大多與總供給和總需求嚴重失衡有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西方主流經濟學提供的政策藥方層出不窮,有的一時管用,有的部分管用,但從長期政策實踐看,都無法去除病根。事實證明,這些藥方把供給和需求割裂開來、對立起來,都是治標不治本,甚至飲鴆止渴。
與西方國家不同,我們在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過程中,注重標本兼治。我們既注重從宏觀經濟治理上平衡短期供求關系,也強調依靠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長遠的供需平衡提供制度保障,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通過供需兩側協同發力,實現供給和需求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當前,我國總供給和總需求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不平衡,特別是內需不足問題較為突出,這是國內外多重因素疊加影響所致。從需求側看,過去那種主要由發達國家提供技術與資本,發展中國家提供廉價勞動力、原材料與能源資源的全球經濟循環已經被打破,但全球范圍新的分工格局和經濟循環尚未建立;以消費不振為主要特點的國內需求不足,引發企業利潤下降、物價低位運行、經營主體預期不穩等連鎖反應,導致國內大循環動力不充沛、循環不暢通。從供給側看,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我國新興產業的體量和增長動能快速積聚,但尚未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部分領域關鍵核心技術仍然受制于人,供給體系還不能很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綜合各方面情況判斷,當前國民經濟運行的供需條件發生重大變化,內需不足成為制約國民經濟循環的突出癥結。實現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必須堅持供需兩側協同發力,促進總供給和總需求之間的平衡。要堅持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使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同時,要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以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升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形成供給創造需求的良好局面。
從長遠看,實現總供給和總需求更高水平的平衡,還需要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根本上破解供需失衡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要加快推動標志性改革舉措落地見效,突出抓好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打通制約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卡點堵點,形成有效需求牽引高水平供給、高水平供給創造有效需求的國民經濟循環良好態勢。
三、從五大循環著手暢通國民經濟循環
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是國民經濟循環暢通的內在要求和重要體現。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不僅需要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還要處理好經濟活動中諸多相互聯系的子循環,解決好資產跨周期配置、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系以及生產力空間布局等諸多問題。從影響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進而制約國民經濟循環的主要因素看,需求側的就業、收入、消費循環,供給側的科技、產業、金融循環,資本運動過程中的資產、債務、投資循環,空間上的城鄉區域循環,內外關系上的國內國際循環,這五個子循環尤為重要。當前,只有著力打通這些子循環中存在的梗阻,努力實現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動態平衡,才能切實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推動我國經濟在高質量發展軌道上穩定運行。
暢通就業、收入、消費循環。就業、收入、消費是一個涵蓋生產和生活的循環系統,三者相互促進,既關系到宏觀經濟高質量運行,又關乎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國民經濟循環的“主動脈”。就業是民生之本,是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收入是消費的前提和基礎,收入水平越高、預期越穩,就越有能力和信心進行消費;消費能夠刺激生產進而增加就業,三者協同聯動,形成就業、收入、消費的良性循環。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實踐充分證明,堅持把解決老百姓的就業和收入問題擺在突出位置,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是我們能夠創造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的寶貴經驗。
螺螄粉是廣西柳州的特色美食,以其酸辣鮮香的獨特風味吸引著南北食客。近年來,柳州市做優做強螺螄粉產業,擦亮螺螄粉特色名片,一個覆蓋農業、食品工業、電子商務等領域的螺螄粉產業正在加速形成,一碗螺螄粉“嗦”出百億大產業。圖為2024年12月13日拍攝的廣西柳州螺螄粉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陳偉在自家店內為顧客端上螺螄粉。 新華社記者 金皓原/攝
近年來,我國就業壓力增大,居民收入增長放緩,特別是勞動報酬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提高較慢,影響了居民收入預期,抑制了消費需求的擴大,進而制約了國民經濟循環的暢通。為此,要圍繞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穩定高校畢業生、脫貧人口、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實現勞動者工作穩定、收入合理、保障可靠、職業安全;促進工資性收入合理增長,拓寬財產性收入渠道,推動城鄉居民穩定增收,加快形成以中等收入群體為主體的橄欖型社會;建立和完善擴大居民消費的長效機制,有效激發消費潛能。
暢通科技、產業、金融循環。暢通科技、產業、金融循環,是培育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內在要求,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戰略舉措??v觀世界發展史,每一次生產力的重大躍升,無不源于科技革命,興于產業變革,成于金融推動??萍紕撔履軌驇赢a業變革和金融創新,但科技創新周期長、不確定性大,離不開長期、穩定的資金投入,產業變革也需要金融血脈的滋養。實現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根本在于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提高科技創新速度和效率,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美國硅谷的形成就是金融體系和產業體系合力推動科技創新成果不斷落地的結果,但上世紀末由于金融創新脫離實體經濟大搞“錢生錢”,又直接催生了互聯網經濟泡沫。這方面的經驗教訓值得我們總結。 近年來,我國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積極推動產學研用與金融深度融合,一批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擁有的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躍居世界第一,引起產業結構和經濟形態深刻變化,新質生產力日益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但也要看到,我國科技和產業“兩張皮”現象尚未根本扭轉,科技成果轉化率僅有30%左右,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有待提升,融資壓力仍是制約當前科創企業特別是中小微科創企業發展的核心問題。為此,要牽住科技創新的“牛鼻子”,瞄準產業創新的“關鍵點”,堅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繼續實施好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專項,引導各類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完善科技產業金融高效聯動機制,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
暢通資產、債務、投資循環。實現資產、債務、投資良性循環,是國民財富創造積累的重要途徑,也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內容。債務工具是市場經濟國家普遍用來穩經濟、促發展的重要調控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周期下行或遇到重大沖擊時,政府往往通過舉債來實施減稅、增加轉移支付、擴大公共投資,進而促進總需求擴張。但是,債務是把“雙刃劍”,如果過度擴張且不能形成有效投資和有效資產,即不能與資產、收益相匹配,將引致系統性風險。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拉美債務陷阱等皆是資產、債務、投資循環崩潰的結果。
當前,在地方財政收支平衡壓力比較大的情況下,我國及時推出一攬子、綜合性、靶向準的化債組合拳,暢通了資金鏈條,擴大了有效投資,打通了經濟循環的堵點。但在全國范圍內,近年來主要受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影響,土地出讓收入和土地資產抵押融資持續下降,一些地方償債壓力增加,導致可用于促進發展的資金嚴重不足。為此,要全面加強資產管理和負債管理,在資產端著力建立價值激活機制,更大力度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持續有力提振資本市場,加大各類國有經營性資產、股權資產整合盤活力度,更好發揮政府投資作用,充分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在負債端創新債務治理模式,持續開展債務重組置換,加快建立同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政府債務管理機制,形成“資產增值—投資增效—債務可控”的螺旋上升循環機制。
暢通城鄉區域循環。暢通城鄉區域循環是國民經濟循環在空間上的表現,是構建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的根本要求,是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問題的必然選擇。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這是區域協調發展的辯證法。”暢通城鄉區域循環,根本在于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提高資源要素配置效率,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突出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實施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新型城鎮化等一系列重大發展戰略,區域經濟循環和發展聯動性不斷增強,城鄉關系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也要看到,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的市場性阻隔、制度性壁壘尚未從根本上破除,地區性“小市場”和“小循環”依然存在,商品要素跨區域流通、在城鄉間平等交換、雙向流動仍存在不少障礙,城鄉區域循環還不夠暢通。為此,要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加快建立健全基礎制度規則,打破地區性“小市場”和“小循環”,打通市場準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約經濟循環的卡點堵點,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全國范圍內自由流動、順暢循環;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健全區域合作機制、區域互助機制、區際利益補償機制,增強區域發展活力,縮小區域發展差距;統籌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著力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暢通城鄉經濟循環,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暢通國內國際循環。暢通國內國際循環,是經濟全球化趨勢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內容。暢通國內國際循環,根本在于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高端資源要素,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提高我國在全球配置資源的能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離不開國內循環同國際循環的高效聯動。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通過擴大商品貿易規模、鼓勵外商來華經商辦企業等舉措,國內大市場的潛力和優勢逐漸得到發揮。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開放型經濟規??焖賶汛?。進入新時代,我國依托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和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在與世界經濟更加緊密的循環中實現較快增長,在激烈的大國博弈中贏得戰略主動。但是,必須清醒認識到,當前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加劇,關稅壁壘增多,對國際經濟循環造成阻礙,我國應對外部沖擊、暢通國內國際循環的難度加大。為此,要在堅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使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的同時,不斷完善高水平參與國際循環的體制機制;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積極探索開展更高水平制度型開放試驗,加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力度,在電信、教育、文化、醫療、金融等服務業領域研究推出一批新的開放舉措,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
作者:黃漢權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來源:《求是》2025/06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