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偽史能在國內順利傳播,原因有三,一是因對西方物質與技術崇拜轉而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二是因中國經史教育不足而對傳統史學知之甚少;三是中國歷史研究、教育、傳播的庸俗化,某些人熱衷于以宮廷斗爭、爭風吃醋之類的花邊事兒惡搞歷史,使社會大眾失去了基本的鑒別力。
其實,只要瀏覽過《二十四史》,以一顆平常心來閱讀西方史,就會對古希臘史產生深度懷疑。
一、二十四史的“世界價值”
重視歷史記載,是中華的傳統。僅以傳世的史籍而論,自公元前841年起,中華大地上每一年發生的大事,史書皆有明確記載,后人難以隨意編造。這是舉世無雙的偉大遺產,僅《二十四史》,便勝過一切的“世界文化遺產”的遺產。
中國的史書,記錄的是一個環環相扣、嚴絲合縫、相互支撐的人文與自然合一的大系統,一個有血有肉有靈魂的世界。事實上,只有中國的史書,才做到了這一點。因此,在中國,自西周以來的歷史,“考古”只能起到拾遺補缺的作用。
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史通·外篇》曰:
【“蓋史之建官,其來尚矣。昔軒轅氏受命,倉頡、沮誦實居其職。至于三代,其數漸繁。案《周官》、《禮記》,有太史、小史、內史、外史、左史、右史之名。太史掌國之六典,小史掌邦國之志,內史掌書王命,外史掌書使乎四方,左史記言,右史記事。”】
最晚在夏商周時期,中國就建立了設置了專職的史官,建立了完備的修史制度。因此,中國史學極其發達,形成了成熟的史學流派。《史通·內篇》曰:
【“古往今來,質文遞變,諸史之作,不恒厥體。榷而為論,其流有六:一曰《尚書》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傳》家,四曰《國語》家,五曰《史記》家,六曰《漢書》家。”】
所謂二十四史,指的是以司馬遷創立的“紀傳體”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史通·內篇》解釋道:
【“《史記》者,紀以包舉大端,傳以委曲細事,表以譜列年爵,志以總括遺漏,逮于天文、地理、國典、朝章,顯隱必該,洪纖靡失。”】
用當今的話來說,二十四史,記錄的是一定時間內,國人在一定規則下生產生活、生存發展的社會狀態和得失總結。
二十四史皆由三者構成:
一是“紀”,以時間為綱逐年記載當年發生的大事,如《漢書·景帝紀》、《宋史·仁宗本紀》;
二是“傳”,是士農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的優秀人物和極惡人物的傳記,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隋書·韋世康傳》;
三是“志”,記載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條件和物質基礎、社會得以規范的禮樂典章制度,如《漢書·食貨志》、《后漢書·郡國志》,如《新唐書·禮樂志》、《宋史·刑法志》。
前二者合一,便知:某年某月,某皇帝下旨讓某大臣干某事;為此,某大臣又與某某大臣之間發生了某某事。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中國歷史”,所謂的“歷史故事”。
三者合一,便知:基于某社會經濟基礎,發生了某事。
因此,只知道某些“歷史故事”,遠不能算“懂歷史”,更不會懂得 “以史為鑒”。
某些人寫的“中國史”,僅僅是將一些“故事”東拼西湊,再充分想象發揮,編造出來的官場權謀斗爭小說。
如果想了解古代的“官場斗爭”,比如西漢的“官場”,就必須知道西漢朝廷有哪些衙門、如何分工合作,知道有哪些官職、責權利如何。如何了解?在《漢書·百官公卿表》中,上至宰相及宰相府,下至全國有多少個縣、鄉、亭,直到鄉一級機構及其職能,均清楚明白。只要讀完這個,便大致知道漢朝各級政府是如何運轉的。
僅僅知道這些,遠遠不夠,因為我們還不知道官員選拔程序與標準、官員百姓的文化素質。事實上,無論是談中國古代的文盲率、教育內容,還是談古代官員的選舉、官員的素質,必須了解古代的學校教育與科舉制度。比如唐代,教育制度、科舉制度到底怎么回事?讀一讀《新唐書·選舉志》,就清楚了。讀完這個,便知道了唐朝的學校教育和人才選拔制度,知道了唐朝的文明程度。
這就夠了嘛?遠不夠!要談官場斗爭,起碼要知道官員們何時上班、下班,何時放假休息,因為,古代政府與民間,也有法定的節假日、作息時間。事實上,我們閱讀各類歷史讀物、歷史小說、唐詩宋詞,自然會涉及古代的各種節日,如元宵、端午、七夕。古人是如何知道這一天是元宵節的?這就必須了解中國古代的天文學,比如宋朝,是如何編制歷法的?最簡易的辦法,是去讀《宋史·天文志》,其中關于天文學發展簡史、天文觀測儀器設備、觀測記錄等等,都有記載。至于宋代的歷法是如何編撰的,那也是詳細得很,請讀《宋史·律歷志》。
這夠了嗎?依然不夠!要談官場斗爭,必須知道古代官場的規矩,尤其是正式場合的規矩,即禮儀制度。事實上,不僅中國民間始終高度重視禮儀,而且在當今世界的外交場合,如果禮儀出錯很可能導致嚴重后果。那么,中國古代官方的禮儀又是怎樣的呢?比如明朝,自皇帝到百姓的婚喪嫁娶、皇帝大宴群臣、接待外國使臣、官員相見、百姓相見等等場合,是個什么規矩?最簡易的辦法,是去讀《明史·禮志》,其中都有記載。
總之,當今人們必須注意的問題,古人都會遇到,中國史籍中基本都有記載。
朝廷官場是政治,學校科舉是教育,天文歷算是科技,禮儀制度是規則,都是消費錢糧的,而且必須有大量的錢糧,才能支撐。不僅如此,即便是“創造”財富的工業、商業,也必須有足夠的錢糧保障,才能生存發展下去。
一旦錢糧出現問題,全社會都會崩盤,出現大動蕩。
那么,錢糧來自何處呢?這就要讀《食貨志》了。
二、古代中國的耕地與人口
古代社會,無論是哪一個國家或地區,有多少耕地,能收獲多少糧食,才能擁有多少人口。
古代農業科技水平落后,糧食產量很低。
《后漢書·郡國志》:
【“順帝建康元年,戶九百九十四萬六千九百一十九,口四千九百七十三萬五百五十,墾田六百八十九萬六千二百七十一頃五十六畝一百九十四步。”】
漢順帝建康元年(公元144年),全國戶均5人,人均耕地為:
689627156÷49730550﹦13.867畝
漢代的一畝,約為當今的0.7畝,13.867畝即為當今的9.6畝。
換句話說,在全國范圍內,平均9.6畝地的產出,才能養活一個人; 48畝地,才能養活一家人。
中國擁有發展農業生產的絕對優勢,主糧單產大大高于歐亞大陸任何國家或地區。原因有四:
其一,中國是歐亞大陸唯一的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地區,氣候條件最好,雨熱同季,最適合小麥、水稻等主糧種植。
其二,中國擁有廣袤的土地肥沃的平原,如一馬平川、30萬平方公里的華北平原。
其三,中國河流湖泊密布,歷代各級政府還組織興修了無數的集灌溉與交通于一體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工程。
其四,中國政府重視天文歷算,每年發布準確的用以指導農業生產的日歷,自古以來,農民就是根據二十四節氣安排農業生產。
其五,中國政府始終堅持以農為本,不僅從政策上支持農業生產,而且還組織編輯出版了無數的農業書籍,研制推廣了無數的先進農具。
中國的氣候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興修水利,如此大型工程,只有政府組織才能完成。歷朝歷代中國各級政府,從不間歇地,進行著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元史·河渠志》:
【“……昔者禹堙洪水,疏九河,陂九澤,以開萬世之利,而《周禮·地官》之屬,所載潴防溝遂之法甚詳。當是之時,天下蓋無適而非水利也。自先王疆理井田之制壞,而后水利之說興。魏史起鑿漳河,秦鄭國引涇水,漢鄭當時、王安世輩或獻議穿漕渠,或建策防水決,是數君子者,皆嘗試其術而卒有成功,太史公《河渠》一書猶可考。……元有天下,內立都水監,外設各處河渠司,以興舉水利、修理河堤為務。決雙塔、白浮諸水為通惠河,以濟漕運,而京師無轉餉之勞;導渾河,疏灤水,而武清、平灤無墊溺之虞;浚冶河,障滹沱,而真定免決嚙之患。開會通河于臨清,以通南北之貨;疏陜西之三白,以溉關中之田;泄江湖之淫潦,立捍海之橫塘,而浙右之民得免于水患。當時之善言水利,如太史郭守敬等,蓋亦未嘗無其人焉。一代之事功,所以為不可泯也。今故著其開修之歲月,工役之次第,歷敘其事而分紀之,作《河渠志》。……”】
伴隨歷朝歷代的水利灌溉工程,緩慢增長的人口,通過墾荒,耕地面積持續增長。
與人們的刻板印象相反,在古代中國,大多數時間,耕地不僅不緊張,而且存在著大量的可供開墾的處女地,因為,勞動力水平有限,農民根本沒有能力耕種太多的土地。春秋時期,著名的“商鞅變法”,核心內容之一,就是吸引他國百姓,來秦國墾荒。唐朝時,核心地區的關中、河南,仍然存在不少的無人區。宋朝也是如此,《宋史·食貨志》:
【“官吏勸民墾田,悉書于印紙,以俟旌賞。至道二年,太常博士直史館陳靖上言:‘……按天下土田,除江淮、湖湘、兩浙、隴蜀、河東諸路地里敻遠,雖加勸督,未遽獲利。今京畿周環二十三州,幅員數千里,地之墾者十才二三,稅之入者又十無五、六。……’”】
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時,首都開封府周邊的州縣,仍然有許多荒地有待開墾,更別提其他地方了。
《明史·食貨志》:
【“萬歷六年,戶一千六十二萬一千四百三十六,口六千六十九萬二千八百五十六。……總計田數七百一萬三千九百七十六頃”。】
明代的一畝,約為當今的0.85畝。明朝人均耕地9.8畝,與漢朝相當;明朝耕地總量為596075631畝,較漢朝(漢朝耕地合482739009畝)增加了23.48%,相應的,人口增加了10962306人,增長率22.04%。
和明朝相比,漢朝只開發利用了81%的耕地。
如果和當今中國相比,漢朝開發利用的耕地,不足30%。(1998年,中國耕地共19.45億畝;1999年以來,退耕還林還草5億多畝后,目前仍擁有超過13.4億畝的耕地)
這是農業技術和相關科技進步的結果。
研究歷史時,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這樣的事實:在古代社會,只有存在大面積的可供開墾的處女地,這個國家或地區,才擁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才有進一步創造文明的潛力,人口才能保持增長。
三、古代中國的糧食貿易與交通水平
以唐代(618年-907年)為例,說說糧食貿易問題。
中國地大物博。歐洲人所謂的“國際貿易”,放在中國,至多算是州際貿易,甚至是縣際貿易。須知,整個歐洲大陸,還不如中國的面積大。
如前所述,中國,是歐亞大陸唯一的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地區,即最適合發展農業的地區。但是,古代中國也時不時有些地方會鬧饑荒。
唐朝的首都長安(今西安市),位于號稱沃野千里的關中平原。但是,長安城的糧食,總是不夠吃。
長安城的缺糧,在西漢時就存在。隨著關中人口的不斷增長,到隋朝時已是常事,隋文帝已經當上了“逐糧天子”。一旦關中糧食收成不好,隋文帝就往洛陽跑,因此,隋煬帝一直想著遷都。
長安位于沃野千里的關中平原,竟然糧食緊張,原因何在?
《新唐書·食貨三》:
【“唐都長安,而關中號稱沃野,然其土地狹,所出不足以給京師、備水旱,故常轉漕東南之粟。”】
意思是說,關中地區雖然是個好地方,但是,田地還是顯得太少,不足以滿足糧食需求,所以,一直需要從東南地區運糧補給。
首先,我們看看,關中平原的面積。
關中平原,又稱渭河平原,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
當時,在關中平原共設有京兆(即首都)、華州、同州、鳳翔(歧州)等四個州府,實際統治面積,據筆者粗略估計,約4.4萬平方公里。
唐代天寶年間,四個州府,下轄共四十一個縣,人口共計2969881,接近300萬人。
顯然,在唐代,以約4萬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的糧食產出,遠遠養不活300萬人口。
糧食不夠吃,怎么辦?
唯一的辦法,利用政府的力量,有組織地從外地調運糧食。
有唐一朝,朝廷始終把“漕運”作為一個天大的事情來對待。所謂“漕運”,就是把全國各地應該上繳朝廷的糧草,通過水路運到京師。在唐代,凡是能夠較好地完成“漕運”任務的官員,大都作為能臣干吏,獲得提拔重用。
到了唐玄宗時期,京城糧食緊張局面,才初步得到緩解。《新唐書·食貨三》:
【“開元初,河南尹李杰為水陸運使,運米歲二百五十萬石,而八遞用車千八百乘。”】
到唐玄宗開元以來,每年運米多達二百五十萬石。
朝廷在大運河終點洛陽,和長安城,建立了規模巨大的糧食儲備倉庫,只要能往長安多運糧食,就好;越多越好。“諸色倉糧總千二百六十五萬六千六百二十石,”糧食儲備可謂驚人。
但是,所謂的緩解,是在關中平原風調雨順的年歲,才是有效的。
其實,長安的日常糧食供應,主要是依靠市場,依賴商人。
每天,商人們源源不斷地從外地往關中運輸糧食。商人逐利。一旦瞅準時機,尤其是關中糧食歉收,農民吃飯也成問題了,商人們便會哄抬糧價,弄得民不聊生。
朝廷在長安、洛陽儲備大量的糧食,主要就是用來應付這種局面的。一旦商人哄抬糧價,朝廷便會以強有力的糧食儲備,來壓制奸商,平抑市場物價。
唐玄宗就一再發過類似的詔書,比如《平糶詔》(《全唐文》卷三十三):
【“嘉谷不登,……宜于太倉出糶一百萬石,分付京兆府與諸縣糶,每升減于時價十文……”】
這年,關中糧食歉收,無良商人哄抬糧價。朝廷一下子以每升低于市場價十文的價格,拋售100萬石糧食。(相關簡介:1石=10斗,1斗=10升;古人一天的口糧約為2升。)
長安糧食供應緊張的問題,在唐朝,始終未能得到有效解決。
念過中學的人,都應該知道“長安米貴”的故事。據《幽閑鼓吹》,白居易進京趕考,拜謁顧況。顧況看了白居易的名片后,盯著白居易說:京城的米價又漲價了,在這里生活,可艱難啦!等看完白居易遞上來的習作的第一篇后,贊賞不已,連忙說:能寫出這樣的文字,在京城生活,就不成問題啦!
為什么會是這樣呢?
由于交通技術限制,運輸十分困難,速度十分緩慢。
在古代,我國的交通水平,遠遠領先于世界各國。只有中國大地,才擁有借助人工運河構筑起來的蜘蛛網般河道。
二三千年來,我們的祖先憑借豐富的地理知識和先進的工程技術,開鑿出一條又一條人工河。貫通全國的,如秦始皇造靈渠,打通了自長江通往嶺南的高速公路;自春秋到隋朝,打通了錢塘江到海河的大運河。區域性的高速公路網,更是數不勝數。
唐代的運輸效率,即國家標準是這樣的,《唐六典·尚書戶部》:
【凡陸行之程:馬日七十里,步及驢五十里,車三十里。……水行之程:舟之重者,溯河日三十里,江四十里,余水四十五里;……沿流之舟則輕重同制,河日一百五十里,江一百里,余水七十里。(其三硤、砥柱之類,不拘此限。若遇風、水淺不得行者,即于隨近官司申牒驗記,聽折半功。)】
1、船運:如果將逆水、順水折中計算,那么,在黃河,船平均日行90里;在長江,在長江,船平均日行70里;在其它水路,船平均日行不到60里。對三者再平均一下:船平均日行70里,不足35公里。
2、馬馱:日行70里,不足35公里。
3、人負重步行或者用驢馱運,日行50里,不足25公里。
4、車運:日行30里,不足15公里。
車輛的運載能力,遠小于船舶,其在平原地區才日行三十里,速度僅為大運河的一半。可見,水運的效率,大大高于陸運。
水路,尤其是安全可靠的內陸河道,就是古代的高速公路。
但是,如果一個地方出現饑荒,從1000公里之外運到,以最快捷的方式----船運,在一切順利的情況下,至少需要28天。如果是車運,則需要70天。
研究歷史時,我們必須正視這樣的事實:在古代社會,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受交通能力和糧食存儲水平的限制,不可能依賴遠距離采購糧食來維持生存發展。
四、春秋戰國的貨幣與糧食貿易
古代史家以春秋戰國的歷史事實,論證了糧食才是國家最大的財富和實力,只有在糧食自給有余的前提下,才能確保生存,才有可能發展。
《漢書•食貨志》:
【“凡貨,金、錢、布、帛之用,夏、殷以前其詳靡記云。太公為周立九府圜法:黃金方寸而重一斤;錢圜函方,輕重以銖;布、帛廣二尺二寸為幅,長四丈為匹。故貨寶于金,利于刀,流于泉,布于布,束于帛。太公退,又行之于齊。至管仲相桓公,通輕重之權,曰:歲有兇穰,故谷有貴賤;令有緩急,故物有輕重。人君不理,則畜賈游于市,乘民之不給,百倍其本矣。故萬乘之國必有萬金之賈,千乘之國必有千金之賈者,利有所并也。計本量委則足矣,然而民有饑餓者,谷有所臧也。民有余則輕之,故人君斂之以輕;民不足則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輕重斂散之以時,即準平。守準平,使萬室之邑必有萬鐘之臧,臧繦千萬;千室之邑必有千鐘之臧,臧繦百萬。春以奉耕,夏以奉耘,耒耜器械,種餉糧食,必取澹焉。故大賈畜家不得豪奪吾民矣。桓公遂用區區之齊合諸侯,顯伯名。……有司言三銖錢輕,輕錢易作奸詐,乃更請郡國鑄五銖錢,周郭其質,令不可得摩取鋊。”】
這段話,大致有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講述了中國的貨幣史。大意是:早在夏商時期,中國就有成熟的貨幣了。到了周朝,姜太公建立了嚴密的貨幣制度。到了漢朝,通過不斷實踐和理論總結,終于建立了國家掌控貨幣發行權、統一鑄造發行五銖錢的制度。
2、論述了貨幣的本質:“流于泉”,是促進物暢其流的媒介。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中便一再強調:貨幣,饑不能食、寒不能衣,因此,貨幣并不是財富本身。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足夠的實業,沒有足夠的糧食、布匹產出,貨幣再多也沒有意義。
3、敘述了中國古代高大上的貨幣理論。古人也知道貨幣是個好東西,但掌握不好,就會成為壞東西,因為,自古便有商人通過炒作貨幣、掠奪實業,而獲取暴利。春秋時期,管子通過研究發現,市場上錢太多了,糧價就會暴漲;錢太少了,糧價就會暴跌,通貨緊縮和通貨膨脹都不利于發展經濟,會令投機行為盛行,導致國家經濟混亂。因此,他在治理齊國時,通過建立鼓勵和保護實業、穩定市場和保護百姓利益的貨幣發行、市場調控制度,使齊國迅速富強起來。
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古代,重中之重的實業,就是糧食生產;支撐貨幣發行及購買力的,是單產極低的糧食。
管子依靠發展實業,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法家,也是通過發展實業,使秦國統一中華。
為什么呢?
因為,在古代,糧食是最最寶貴的東西,捧著金銀珠寶,也很難買到的東西。
在《管子·輕重戊》有個故事:齊桓公對管子說:俺想搞定魯國,你有什么高招?管仲說:好辦,只要您和您的隨員穿上魯國織的綈(一種較好的絲織品),在大街小巷鬧市區溜達一圈就行了,剩下的事我來辦。桓公照辦后,管仲便找來魯國商人說:你們魯國的綈好啊,我家主人喜歡,你們趕緊送來吧,有多少我要多少,價格從優。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隨著齊國人紛紛改換布料,魯國商人的“外放分工法”如火如荼。一年后,魯國實現了“產業升級”,全民紡織工業化,靠從齊國進口糧食,沒人搞“三農”了。時機成熟,管仲建議桓公換回當年的服裝,再到大街小巷鬧市區溜達一圈,齊國官員百姓紛紛脫掉進口服裝。隨即,桓公下令關閉“海關”,禁止進口魯國絲綢,禁止向魯國出口糧食。一夜之間,魯國絲綢成為垃圾,糧價大漲,經濟崩潰,魯國百姓紛紛逃亡齊國。僅花了三年時間,魯國俯首稱臣。
這個故事,有兩點啟示:
第一,春秋時期,魯國的工業基礎相當好,所以,魯國商人通過“外放分工法”,一年時間就將魯國轉變為“工業化國家”,開始搞資本主義了。
第二,是提醒大家,糧食是國家的生命線。
第三,錢不能當飯吃,關鍵的時候,錢買不來糧食。
春秋戰國時期最大的贏家,也是最后的贏家,是法家。法家從商君到韓非子,都強調:誰掌握了糧食,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導權。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古代糧食產量極低,應付災荒的能力很弱。
《漢書•食貨志》引戰國時期魏國名臣李悝之作:
【“今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畝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稅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終歲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是故善平糴者,必謹觀歲有上、中、下孰。上孰其收自四,余四百石;中孰自三,余三百石;下孰自倍,余百石。小饑則收百石,中饑七十石,大饑三十石,故大孰則上糴三而舍一,中孰則糴二,下孰則糴一,使民適足,賈平則止。小饑則發小孰之所斂、中饑則發中孰之所斂、大饑則發大孰之所斂而糶之。故雖遇饑饉、水旱,糴不貴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補不足也。行之魏國,國以富強。”】
戰國時期,在魏國,一家人耕種土地,年收獲的糧食150石,除去納稅和一家五口的口糧105石,剩余約為30%。這個數字,看似不錯,但是,這是在正常年景下(即沒有大的天災)的產出。
李悝說,天災是經常發生的。遇上小災,年收獲的糧食100石,要么沒法納稅,要么不夠吃了;遇上中災,年收獲只有70石,自家都不夠吃了;遇上大災,年收獲只有30石,沒法活了。
根據李悝的建議,魏國采取了保護農民積極性,豐收年景,由政府以適當價格收購糧食,實施國家戰略儲備的政策,大大增強了魏國應對災害的能力,魏國因此富強起來。
如前所述,自古以來,政府高度重視的糧食儲備,儲備的標準是:“九年之儲”,即足以應對連年災害的能力。
研究歷史時,我們必須正視這樣的事實:在古代社會,一個國家和地區,所產糧食能養活自己已屬不易,根本不具備常年大量出口糧食的能力。換句話說,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根本不可能常年從鄰國鄰地大量進口糧食。
五、古希臘的耕地與人口估算
當今希臘國土面積13萬平方公里,人口1000萬。據稱,當今希臘可耕種土地接近國土面積的30%,即約4萬平方公里。
古希臘時期,整個希臘開發利用的耕地面積有多少呢?沒有任何文獻資料可查。我們暫且按照當今耕地面積的40%計算,則為1.6萬平方公里,即2400萬畝。
如果完全按照中國漢朝的標準(平均9.6畝地,養活一個人)來計算,那么,古希臘時代,整個希臘半島的人口總量為:
2400萬÷ 9.6 = 250萬人
山連山的希臘半島
希臘:夏季少雨,主糧生長的天敵
希臘半島的人口總量顯然達不到這么多。因為,與中國漢朝相比,希臘半島的農業有許多致命的不利因素:
第一,希臘半島是地中海氣候區。地中海氣候因雨熱不同季,是主糧種植的天敵,必然導致主糧產量大幅度降低;
第二,希臘半島是山區,土地貧瘠。
第三,希臘半島的幾乎沒有成片的農田,而且少有利于農業灌溉的河流。
第四,古希臘農業技術極端落后,比如,考古專家至今沒有發掘出古希臘的“農田水利設施”。
所謂的古希臘文明區
毋庸置疑,古希臘耕地的平均畝產量,至多,達到了中國漢朝的60%,即按照中國的“中田”與“差田”的單產比例估算。由此可知,古希臘時代,整個希臘半島的人口總量為:
250萬× 60% = 150萬人
按照戶均5口人計算,古希臘時代,整個希臘半島共約30萬戶人家。
希臘耕地主要在北部地區,而“古希臘文明區”則位于在南部地區。希臘的南部地區,幾乎全是山區。
我們假設,古希臘時期開發利用的耕地,40%位于南部的“古希臘文明區”,而且糧食畝產量也與北方一樣高。那么,“古希臘文明區”的人口總量為:
150萬× 40% = 60萬人
按照戶均5口人計算,古希臘時代,“古希臘文明區”共約12萬戶人家。
古希臘文明最重要的地區,是雅典城邦。
雅典城邦的人口是多少呢?
雅典面積約2550平方公里,僅占希臘面積的1.96%。但是,我們假設,希臘半島的耕地是平均分布的,糧食畝產量一樣高,由此,雅典的人口為:
150萬× (2550 ÷ 13萬)= 2.942萬人
事實上,雅典位于希臘半島土地最貧瘠的地區,幾乎全部是山地,其耕地數量、質量至多為希臘半島平均水平的60%,即雅典的人口為:
2.942萬× 60%= 1.77萬人
按照戶均5口人計算,古希臘時代,雅典城邦共約3540戶人家。
平心而論,這已經大大高估了古希臘的農業水平。因為,這是完全按照中國差的水平估算的(《周禮•大司徒》云:“不易之地家百畝,一易之地家二百畝,再易之地家三百畝”。《孟子》云:“周人百畝而徹”。“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春秋戰國時期的一畝,大致相當于今天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說,良田33畝、中田60畝、差田100畝,養活一家人。)
我們并沒有考慮氣候、灌溉等因素。地中海氣候、地下的灌溉能力,決定了古希臘耕地的收獲,大大低于中國“差田”的單產水平。
如果我們以氣候、灌溉等因素降低單產20%計算的話,那么:
希臘半島的人口總量為:
150萬× 80% = 120萬人,24萬戶人家
“古希臘文明區”的人口總量為:
60萬× 80% = 48萬人,9.6萬戶人家
雅典的人口為:
1.77萬× 80% = 1.42萬人,2840戶人家
此前,我曾經用多種方式測算過古希臘地區的人口,結果均大致相同。當然,都是高估了古希臘的人口數量。
我曾經舉過這樣一個實例。
中國的安徽省,有一個滁州市,就是歐陽修寫《醉翁亭記》的那個地方。
今天的滁州市,下轄2個區、4個縣、2個縣級市,面積1.33萬平方公里,人口404.4萬。滁州市位于長江與淮河之間,屬于風調雨順的魚米之鄉。
歐陽修當“郡守”時,這里有多少人口呢?據《元豐九域志》,滁州下設三縣,共33858戶人家。按戶均5口人計,約169290人。
漢朝時,滁州只是一個縣,是隸屬于九江郡的全椒縣。
據《漢書•地理志》,西漢時,九江郡下轄15個縣,共15萬戶人家、78萬余人。
由此推測,在國泰民安的西漢時期,滁州市約1萬戶人家、5萬人。
滁州的面積,是雅典的5.2倍。即便按照滁州的人口密度來測算,雅典也不會超過1萬人啊!
因此,正常的估算,在2000多年前:
1、雅典城邦的人口不會超過5000人,如果真的存在一個雅典城邦的話;
2、“古希臘文明區”的人口不會超過10萬人,如果真的存在一個“古希臘文明區”的話;
3、希臘半島的人口,不會超過30萬人。
如果誰懷疑這個估算,不妨讀一讀二十四史的地理志,仔細查閱山區郡縣的人口數據。
據說,古希臘時期,在希臘半島存在著各自為政的數百個城邦。僅以200個城邦計算,那么,平均每個城邦至多3000人,即600戶人家、600名青壯年男子。
六、古希臘城邦的糧食貿易與交通
在流行的“古希臘史”文章和專著中,古希臘各城邦的人口數據是十分嚇人的。作者們無不宣稱,古希臘人是通過出口商品、進口糧食來開展文明建設的。進口糧食的地點也十分明確:埃及、黑海沿岸。
我們暫且不考慮古希臘人出口什么,只是探討一下,古希臘是如何將糧食運回來,運回后又如何發放到各家各戶的。
據專家們說,古希臘人是海上的馬車夫,一切靠船運;古希臘的“艦隊”,整天侵略地中海沿岸國家,到處搞殖民地,經常侵略波斯帝國的土地后建立自己的“城邦”。
傳說中的波斯帝國,一個專門被希臘人掠奪的大國。埃及隸屬于波斯帝國
前面,我們談到過,春秋戰國時期,齊國準備搞定魯國時,便禁止向魯國出口糧食。
那么,波斯帝國是否會禁止向希臘人出口糧食?是否會派兵襲擊、攔截希臘人的運糧船?答案是肯定的!
據專家們說,雅典人、斯巴達人,都是海上的馬車夫,雙方的“艦隊”經常互相侵略、廝殺。
那么,雙方是否會派兵襲擊、攔截對方的運糧船?答案是肯定的!
于是出現了兩個問題:
1、他們又是如何確保運糧船的安全的?尤其是如何通過狹窄、漫長的博斯普魯斯海峽的?
2、雅典帝國時期,斯巴達及其同盟的糧食,又是從何處采購?他們的運糧船,又是如何闖過雅典控制的海面的?
答案只能是:無解!
傳說中的“雅典帝國”、“斯巴達帝國”。斯巴達的糧食運輸路線,屬于雅典地盤
其實,最大的無解的問題,是船只的載貨量、航行時間!
專家們說,古希臘從埃及進口糧食。必須說明的是,這種說法,很不科學,因為:
1、埃及不僅距離希臘路程實在是太遙遠;
2、埃及本屬波斯帝國地盤,且運糧船一直是沿著波斯帝國海岸線航行,很不安全;
3、尼羅河三角洲面積狹小、氣候不好,糧食產量極小,當地人能吃飽肚子,就謝天謝地了。(參閱:重播:科學證明,古埃及史、古羅馬史,都是偽史)
從黑海進口?
且不說當地的有沒有糧食出口,我們先看看那里距離雅典有多遠:2000公里!
據專家們說,古希臘人的最先進的船只,主要是靠170名槳手搖槳的“三層槳船”,其載重量是:裝載200人(其中170名槳手、30名戰斗人員)和若干兵器。假設每名船員體重140斤,則每條這三層槳船可以裝載糧食:
140斤×200=2.8萬斤
湊個整數:3萬斤。
這里,我們暫不考慮船員的重量。當然,這些船員是必須存在的,至少要保護糧食的安全嘛!
傳說中的古希臘船舶“復原圖”
前面說過,唐代船只每天航行不足35公里。請注意:唐代的船只,主要是風力推進的帆船(唐詩云:孤帆遠影碧空盡),可以通過調整船帆,始終借用風力航行。
從上圖船帆設置,以及“170名槳手”配備,可知古希臘的船只是“人力”船。即便古希臘槳手均為天生神力的壯士,每天最多航行30公里。
雅典到黑海糧食產地的距離測量
如果從黑海沿岸運回一船糧食,我們按平均路程1800公里計算,則需要:
1800 ÷ 30 = 60天
十分遺憾的是,路途中,這200名船員要吃飯。以每人每天消費2斤糧食計算,他們共消耗糧食:
2斤×200×60=2.4萬斤
如此說來,這200人海上顛簸2個月,才運回了6000斤糧食!
更加糟糕的是,如果途中遇上了暴風雨或者其他什么變故,耽誤十天半個月,那么,船上的糧食,還不夠他們自己吃的!
即便是一切順利,順利運回的6000斤糧食,也只夠16個人一年的口糧。
其實,從采購糧食的角度看,這200人不僅沒有買回糧食,而且是倒貼了許多糧食。因為,他們從希臘出發時,必須帶足2個月的糧食:2.4萬斤。
這就是說,他們每航行一次,倒貼糧食:
2.4萬斤 ﹣ 6000斤=1.8萬斤
看來,古希臘的進口糧食行為的結果是:越進口,越缺糧!
顯然,所謂的進口糧食之說,是不可能存在的事情。
特別值得強調的是,糧食是非常嬌貴的東西,對儲運條件如溫度、水分、濕度、氣體成分、害蟲防治等方面的要求極高,稍有不慎,就回霉變、發芽、生蟲。在2000多年前,根本不具備海上運輸的條件。動輒在海上漂幾個月的糧食運輸,完全不可能實現。
七、雅典的貨幣與糧食貿易
前面談到過,中國漢朝時,人均占有耕地9.6畝。
據專家說,古希臘時期,僅一個雅典帝國,就有1千萬人口。
雅典帝國的地盤內,顯然不可能擁有9600萬畝土地。
假設雅典帝國已經擁有600萬畝與中國一樣肥沃、單產一樣高的土地(即4000平方公里的農田,希臘及其周邊地區有這樣的地方嗎?當然沒有!)。
那么,要想養活雅典帝國的1000萬人口,就必須另外找到9000萬畝良田美土,專門為雅典帝國生產糧食。
9000萬畝,是個什么概念呢?1平方公里等于1500畝。
9000萬畝÷ 1500畝 = 6萬平方公里
這就是說,需要擁有與中國的氣候一樣、肥沃程度一樣的6萬平方公里的耕地,且所有產出100%全部歸雅典帝過所有,1000萬雅典人才不會餓肚子。
事實上,這種可能性為零,因為這個地方一定不在雅典帝國,耕種土地的人一定不是雅典帝國的人,他們和他們的家屬,也要吃飯。
換句話說,雅典帝國只能是采購糧食。
前面說過,古代糧食產量極低,因此,流入市場的商品糧非常少,至多是糧食總產量的10%。
由此可知,至少要有10倍的耕地,即60萬平方公里的耕地,定向為雅典帝國提供商品糧,才有可能滿足其需求。
60萬平方公里,是9億畝!按照人均10畝耕地計算,那就是一個擁有超過9000萬人口的區域!
前面談到過,漢朝的耕地為4.8億畝。
這就是說,把漢朝的全國的商品糧全部銷往雅典帝國,雅典人依然只能吃個半飽!
換句話說,必須是歐亞大陸還有一個與漢朝一模一樣的國家,也將全部的商品糧銷往雅典帝國,才能勉強滿足雅典帝國的糧食需求。
2000多年前,歐亞大陸存在9億畝的糧食產地嗎?當然沒有。
給希臘人提供糧食的耕地、農民,在哪兒?
其實,即便存在這樣的地方,對于雅典帝國來說,也沒有任何意義。
前面說過,漢朝時不時出現歉收,完全沒有糧食流入“國際市場”。事實上,即便是某一年有多余的糧食,政府也會堅決禁止外銷他國。
即便是漢朝政府完全放開糧食市場,但是, 如果雅典要想買盡中國市場上的糧食,得有多少錢?連續買十年,又得多少錢?中國有個成語叫做“囤積居奇”。面對雅典的糧食采購商,難道糧食產地的商人就不會漫天要價?
還有,車載馬馱、肩挑背扛,千里迢迢販運糧食,一斤糧食的運費,估計的花去半斤黃金。把雅典帝國的地皮刮光了,夠嗎?
在古代,來自于絲綢之路另一端的商品,都是價格高昂的奢侈品。難道,在雅典帝國,糧食也是奢侈品嗎?
還有無可回避的問題是,將如此廣大地區的剩余糧食集中、轉運,需要多少人員從事收購、儲存、運輸、看管?這些人員必然要消費大量的食糧。轉運途中,必然會產生大量的損耗。
總而言之,可以肯定的是,在2500年前,舉歐亞大陸之余糧,也養不活雅典帝國。
本文原載于微信公眾號“生民無疆”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