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為什么鬧義和團?這個問題似乎很復雜,其實,非常非常簡單。
下面說的一些事兒,如果是其它某宗教在羅馬教廷周邊這樣干,天主教徒們又該如何?
1842年,清政府懾于洋大人的槍炮,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自此,耶穌的傳教士們開始闖入中國的各個角落,進而成為近代中國社會中一股特殊的邪惡勢力。
洋教士們發(fā)誓:要在中國“每一個山頭和每一個山谷中都設立起光輝的十字架”。
如果以為耶穌的傳教士們在中國僅僅是傳教,那就大錯特錯了。
這些傳教士的祖師爺,便不是專業(yè)的傳教士。
鴉片戰(zhàn)爭前后,第一個來華的西洋傳教士是馬禮遜(RObert Morrison),英國倫敦會傳教士,他于1807年抵達廣州。千里迢迢來中國的原因,用他們自己的話:
【“與其說是由于宗教的原因,毋寧說是由于政治的原因”。】
他的兒子,出生于澳門的小馬禮遜,是林則徐眼里“最壞的人”。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時,不僅為英軍出謀劃策,為英軍當間諜,在英軍侵略的過程中和中英談判時,一路幫助英軍敲詐勒索,干盡了壞事。1842年,他獲得了回報:被任命為香港立法行政委員會委員兼香港殖民政府秘書。不過,老天有眼,1843年,這惡棍便因瘧疾死于香港,終年29歲。對此,璞鼎查傷心不已,說這是“國家的一大災難”。
緊隨馬禮遜之后的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是美國基督教美部會(后稱公理會)派往中國的第一位美國傳教士,于1830年到達廣州。當時,在廣州的外國傳教士只有英國倫敦會的馬禮遜一人。早在裨治文離開美國前,上級就要求他凡事向馬禮遜請教(組織嚴密吧)。裨治文到廣州后,立即拜馬禮遜為師學習漢語,并執(zhí)行相應的指令。1832年5月起,根據(jù)馬禮遜的要求,裨治文開始主編一份英文的月刊:“The Chinese Repository”,一般譯作《中國叢報》或《中國文庫》。鴉片戰(zhàn)爭之前的幾年間,《中國叢報》使出吃奶的力氣,研究、論證了中國軍事力量不堪一擊,積極鼓吹對中國發(fā)動戰(zhàn)爭:
【“如不(對中國)使用武力,就沒有一個政府與之保持體面的交往”,“采用低聲下氣的請求,我們必將一無所獲;倘若我們希望同中國締結一項條約,就必須在刺刀尖下命令它這樣做,用大炮的口來增強辯論”。】
隨他們之后的傳教士,同樣是無惡不作,終日忙于走私鴉片、巧取豪奪、充當間諜、收羅亡命等等。在列強侵略中華的過程中,洋傳教士們,一直扮演著極其惡劣的角色。
專說山東。眾所周知,山東是孔孟故里,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之都。
截止到1900年,山東全省,無處不是洋教士們的據(jù)點。他們把山東分為北境、南境、東境三個教區(qū),108個州縣中,有72個有基督教會的活動,“共大小(教堂)一千三百余處,教士一百五十余人,各洋人文牘、函電幾無日無之”。
山東原是受法國保護的天主教方濟各會的教區(qū),德國在荷蘭史泰勒成立了圣言會。1879年派安治泰和福若瑟兩名教士來華傳教。19世紀80年代,安治泰獲得圣言會主教教職后,一方面,大量招致大批德籍教士來山東,另一方面,吸收山東的地痞流氓入教,擴大圣言會在山東的勢力。
安治泰通過德國使館,于1893年迫使清政府授予其三品頂戴,次年改授二品頂戴,在政治上與中國的總督、巡撫平行。
1896年,安治泰就慫恿德國瓜分中國。他“激烈地要求政府為教會的利益做一次有力的行動”,為此,他利用一切機會收集情報、查勘地形、了解政情民情,提交給德國政府。
德皇威廉二世說:
【“在華的天主教會,無時不受到我的支持。安治泰主教回到柏林,時常作我的座上客,他以中國的各項重要事情報告我。”。】
1897年,安治泰向德國政府“申說占領膠州是個重要關鍵的問題,不但有關在華教會的發(fā)展,而且有關教會的存亡”。
1897年11月巨野教案發(fā)生時,安治泰正在荷蘭史泰勒,他聞訊后立即來到柏林,要求德國外交部乘機奪取膠州灣,他說:
【“我們現(xiàn)在應該利用機會占據(jù)膠州,它對我們在各方面是個最好的、最能發(fā)展的據(jù)點”。】
他覲見德皇威廉二世,強調膠州灣有比上海更大的發(fā)展前途,巨野事件是德意志帝國在東亞取得屬地的機會。
安治泰的意見,促使威廉在11月底作出用武力奪取膠州灣的決定。安治泰在晉見德皇的同時,又寫信給德國外交部,擬就了巨野教案要求中國政府賠償?shù)聡臈l款三款:
1、賠償全部損失;
2、償還由此產生的一切支出;
3、建兩座教堂,而且每個教堂都應由中國皇帝題詞“敕建天主堂”。
安治泰功勞巨大,得到了德皇威廉二世的嘉獎,巴伐利亞王室封給他貴族。
從此,德國強占膠州灣,山東有了德國大兵。
安治泰發(fā)現(xiàn),山東成為德國勢力范圍后,山東人民反基督教的行為顯著增多。
洋教士、土教民,無不插手中國官場,干涉中國內政,這在十九世紀末的中國,司空見慣,在山東更為突出。安治泰撈得二品頂戴后,命令山東各級地方官服從教堂指揮;傳教士則肆意欺壓人民。洋教士包攬詞訟,甚至私設刑庭;武城十二里莊、禹城韓莊等百余座教堂公然購置槍炮,建立武裝。
信洋教者,即所謂“教民”,本來多是一些流氓地痞,在洋教士的支持下,平時,他們便橫行鄉(xiāng)里。更有甚者,如山東省汶上縣教民,在洋教士指使下,在教堂里私設公堂,欺壓良善:
【“聚百余人捆縛平民,口稱拿獲紅拳會,擅送濟寧教堂,并有毆人勒索情事”。】
在處理教民案件時,地方官被迫“袒教抑民”。
極其惡劣的是,傳教士竟然強行:
1、“滅我圣教”。1898年3月22日,孔孟子孫17人和山東省舉人103人向朝廷呈文曰:“正月初一,德人率多數(shù),闖入即墨縣文廟,破壞圣像四體,抉取先賢仲子雙眼,肆意踐踏。”大年初一那天,洋教士竟然率領一群流氓地痞的教民,搗毀了文廟,摧毀了孔子像!
2、攤派差役。各教堂儼然以官府自居,“片紙下鄉(xiāng),中業(yè)傾產”,強迫當?shù)匕傩諡榻烫?span lang="EN-US">“義務勞動”。
3、擅自收稅。如,山東鄒縣西南鄉(xiāng)教堂的教士,竟然以官府自居,向當?shù)剡^往的商賈,征收高額的稅賦。
4、肆意掠奪。如,1861年,天主教教士江羅思,假造地契,在濟南霸占十三畝六分土地和民房三百多間,強修教堂。
5、欺行霸市。如,郯縣神山教堂,德國傳教士戈巴德和布恩溥勾結起來,囤積大批糧食,乘糧價高時牟取暴利。
6、放高利貸。如,滕縣美籍傳教士放高利貸給貧苦農民,進行剝削。
如此等等。
洋基督徒自認為很了解中國,以為養(yǎng)一群社會渣滓,便能魚肉中國百姓。其實,他們根本不了解中國。與奴性十足的歐洲人不一樣,中國百姓一旦忍無可忍,便會產生實際行動。
于是,山東鬧起了義和團。同樣的原因,中國好多地方也有了義和團。于是,有了義和團運動。
洋大人坐不住了,于是組織了八國聯(lián)軍,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
八國聯(lián)軍雖然打了勝仗,但是,此后很久很久,洋教士們至死不敢回到曾經作惡的“教區(qū)”去傳教,那些王八蛋“教民”,更是不敢提著腦袋回歸故里。
如今,某些人以信洋教為榮,盡管他的祖宗曾經是“拳民”。這,是另外的問題。
公知們以為,大罵義和團,能討得洋大人的喜歡。果真如此嗎?
我們看看洋大人是如何看待義和團的。
德國《科倫報》1900年7月7日發(fā)表題為“我們的中國志愿者”的文章,寫道:
【“我們的傳教士的熱情對于血腥的起義負有很大一部分責任。”“如果中國人想要派遣人來讓我們皈依孔夫子的學說的話,我們歐洲人又會做何感想。對于擁有歷時數(shù)千年的宗教的中國來說,今天問題是同樣的;他們在與曾經在1860年焚毀了頤和園的歐洲人進行交往的過程中,也在許多其他事務方面,并沒有看到什么好事。”】
次日,《科倫報》又發(fā)表文章指出:
【“定居在丹吉爾的著名美國人約翰·佩蒂凱利斯向《帕爾馬爾日報》報道了已被謀害的克林德先生有關傳教士的下列評論:品行端正的土著居民或者屬于較好階級的人都很少與傳教士交往。投靠外國人的盡是為社會所遺棄者或者罪犯,目的在于獲得外國人的保護,而為此他有時要繳納一點錢財。”】
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的全程參與者、沙俄外交官科羅斯托維茨的回憶錄《俄國在遠東》說:
【“義和團的產生及其迅速發(fā)展……老百姓對洋人的積憤主要是因傳教士的行為引起的,由于某些列強,特別是俄國在滿洲和德國在山東的侵略政策,使這種積憤在上世紀末更加強烈起來。外國人以戰(zhàn)略上、政治上的考慮以及以賠償為借口,完全無視中國主權,以租借形式占領了中國的港口和大片領土。”“他們(指英、法兩國駐北京公使)認為,發(fā)生這次事件的原因,與其說是由于中國人的仇恨心理,不如說是由于中國人的無知和歐洲人的過錯。”】
著名的“中國通”、曾任美國駐華使館官員、公知的洋祖師爺?shù)馁M正清主編的《劍橋中國晚清史》說:
【“引起民眾不滿的一個共同根源是1860年以后許多中國教徒所表現(xiàn)的傲慢的,甚至肆無忌憚的行為。據(jù)報道,有些中國教徒穿著西裝,坐著轎子招搖過市,因教堂事務而闖入衙門,或者利用他們和外國人的關系進行敲詐勒索和拒不納稅。特別令人憤憤的是,中國教徒普遍樂于依仗教會的支持和庇護,同非基督教徒的對手打官司。某些傳教士(主要是天主教傳教士)縱容、甚至鼓勵這種行為。因為他們能夠對衙門施加相當大的影響,使得有時做出偏袒基督教徒而壓制非基督教徒的、是非顛倒的裁決。事情一發(fā)不可收拾到這種地步,即莠民自然要紛紛攀附教會,這便進一步加劇了中國教徒和普通中國人之間的摩擦……由于傳教士及其追隨者引起的疑懼和憤怒,清末反基督教的沖突極為普遍。從1860年至1900年這40年間,發(fā)生了需要通過最高外交途徑來處理的數(shù)百起重大事件或騷亂,至于地方上不難了結的案件則有數(shù)千起之多。”】
《劍橋中國晚清史》承認,洋人的作惡,是導致義和團運動的根本原因:
【“半個世紀的外國人的侮辱,深深地傷害了他們的自豪感和自尊心。傲慢的公使、領事和咄咄逼人的傳教士及商人,經常使他們想起中國的不幸。”】
顯然,在洋大人看來:
1、義和團是:品行端正、鐵骨錚錚的漢子。
2、信洋教的教民:“盡是為社會所遺棄者或者罪犯”、“莠民”。
3、洋教士:一群胡作非為者。
既然如此,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在洋大人的眼里,罵義和團的公知,就是:一群賤骨頭。
當然,這不妨礙洋人利用公知,和抗戰(zhàn)時期日本人豢養(yǎng)二鬼子一樣。
本文原載微信公眾號“生民無疆”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guī),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qū)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