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長征的最后一戰,山城堡戰役是紅軍會師后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軍事勝利,也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的最后一戰。在山城堡戰役前后,紅軍不僅在當地留下了活動足跡,也留下了許多廣為流傳的故事。1936年10月,為粉碎國民黨軍進攻、爭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親自部署,彭德懷前線指揮,紅軍在寧夏海原、預旺及環縣山城鄉馬掌子山、斷馬崾峴、哨馬營一帶與國民黨軍胡宗南部進行了一次重大決戰,史稱“山城堡戰役”。
作為長征的最后一戰,山城堡戰役是紅軍會師后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軍事勝利,也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的最后一戰。在山城堡戰役前后,紅軍不僅在當地留下了活動足跡,也留下了許多廣為流傳的故事。
山城堡戰役已經過去80多年,環縣有一戶人家至今仍珍藏著這場戰役中紅軍曾用過的一副馬鞍。他就是羅山川鄉葦子城村熊灣組的熊明義。1936年6月,熊家人和當地老百姓一樣,聽到背槍的來了,嚇得躲到山溝里。紅軍到溝里喊著找人,通過數次接觸,熊家人才知道共產黨、紅軍和以前其他武裝都不一樣。作為開明紳士,熊家人主動將土地分給窮人,還騰出窯洞、讓出水窖、奉獻灶具給紅軍,積極配合紅軍開展工作。戰役前夕,紅軍主動幫群眾劈柴、挑水、推磨,群眾深受感動。熊家人也把紅軍當成自己人,給戰士們編麻鞋、烙餅子。戰役結束后,紅軍就把一副血染的軍用馬鞍留給熊家人作紀念。經濟困難時期,有人勸熊家人賣了馬鞍,以解燃眉之急,熊家人沒有賣;近些年,有人出1萬元買這副馬鞍,熊家人還是沒有賣。熊明義的父親熊守國始終認為:“這副馬鞍是紅軍留下的一個‘念想’,是軍民魚水情的最好見證。”
環縣是革命老區,也是資源型、水質型、工程型缺水并存的地區。山城鄉則是環縣最干旱的地方,一年有近半年時間都在缺水。由于當地多是苦咸水,水質差,口感苦澀,且對人的身體傷害大,因此飲水成了最大的問題。1936年11月,紅軍在山城鄉的山城堡打響了戰役。紅軍進入山城堡后,發現河水苦咸無法飲用。多虧當地群眾的引導,紅軍戰士來到境內唯一的甜水泉——李井子組的一眼清泉,依次排隊喝水。為確保后面部隊能喝上甘甜的泉水,前面的紅軍戰士按照要求只能喝、不能灌水壺,水壺里只能裝苦咸水。戰斗勝利后,這眼泉便被當地群眾親切地稱為“紅軍泉”。
“四川本是真四川,四川底下有一灣。里邊包著重慶府,外邊靠著火焰山。”這是環縣洪德鎮河連灣中共陜甘寧省委、省蘇維埃政府紀念館一張炕桌上的謎語。1936年11月,山城堡戰役前夕,紅軍指揮部設在河連灣,與中共陜甘寧省委、省蘇維埃政府在一個院子里辦公。當時,中共陜甘寧省委書記李富春與夫人蔡暢住在院里,對面住的是政府主席馬錫五。一天,朱德前去馬錫五住處,看到房東家剛做好一張炕桌,一位老畫匠正在上油漆、畫桌面,便對畫匠說:“你把我們四川的一件寶物也畫上去吧!”畫匠問是什么寶物?朱德張口說出了上面那個謎語,畫匠就把這四句話寫到了桌面上。馬錫五回來后,畫匠就把炕桌拿給他看,馬錫五說這個字就是“燭”字(燭的繁體)。80多年過去了,那張老炕桌已經十分陳舊,當年寫的謎語也變得非常模糊,但是幾位老革命家的趣事卻一直流傳著。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關注“昆侖策網”!
(來源:“黨建網微平臺”摘編自2019年8月20日《甘肅日報》第7版,原標題為《長征最后一戰背后的故事》,本文有刪減)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