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探秘816——中國最大的地下核工程前世今生
點擊:  作者:米艾尼    來源:北京日報  發布時間:2019-11-17 10:40:26

 

       “816”是一個代號,簡簡單單三個數字,看不出任何指代對象的信息。像很多擁有類似代號的機構或設施一樣,816曾是一個重大國家機密。

它是中國最大的地下核工程。

主體反應堆芯的燈光效果。

816核工程洞內景。

50年前,我國開始在西南深山腹地建設第二個核原料生產基地。從1967年到1984年的17年間,前后有6萬多人從全國各地聚集到重慶涪陵地區的白濤鎮,挖空了150余萬立方米的巖石,挖成了一個總長超過20公里的龐大地下工程。

由于歷史的原因,816核工程并沒有完全建成和投入使用。1984年停建時,它累計完成了土建工程的85%,安裝工程的65%。直到2002年這段歷史解密,人們才第一次聽說了“816”這個名字;直到2010年核工程洞首次開放,它的真容才第一次展示在世人面前。

半個世紀過去,世界格局和國際形勢滄海桑田,中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今非昔比。沒有完工的816地下核工程永久停工了,現在它是以世界第一大人工洞體著稱的一處旅游景點。

現在,我們可以講一講816的故事了。

地下長城

與那些需要仰視的巨大建筑不同,要走進816地下核工程的洞體,才能感受到宏偉帶來的震撼。

背靠武陵山,816地下核工程完全隱藏在山體內部。這座掏空山體的人工奇跡,洞廳共9層,高達79.6米,拱頂跨高31.2米,總長24公里。

整個工程,在山體周圍共有大小19個洞口,根據不同規劃,人員出入口、汽車通行洞、排風洞、排水溝、倉庫等應有盡有;里面共有大小洞室18個,道路、導洞、支洞、隧道等130多條,大多數的寬度和高度都能通行卡車。洞體內廠房進洞深度400米左右,頂部覆蓋層最厚達200米,核心部位廠房的覆蓋層厚度均在150米以上。

816廠的老廠長張曉東告訴記者,這個地下長城是完全為核戰準備的,所有的設計都符合戰備的需要。816核工程洞的洞體可以抵御100萬噸當量氫彈在空中爆炸的沖擊和1000磅炸彈直接命中攻擊,還能抵抗8級地震的破壞。

今天,主洞口原先的鉛門被拆除,墻體上剩下一道2米寬的鑿刻痕跡,顯示著當年這扇數百噸的鉛門的厚度。

這些鉛門的構造與眾不同,816工程所有露在外面的洞口處的鉛門都由光電控制,只要核爆炸閃光一出現,一秒鐘內鉛門就會自動封閉。須知這是上世紀70年代的設計,中國自主研發出的這項技術,在當時堪稱神奇。

816最核心的部位是核反應堆大廳,也是整個洞體內最大的洞室,洞內有九層高,在第九層的中央控制室里,曾裝配著當年中國最先進的中央控制計算機組。

816并不是生產核武器的基地,作為我國第二套核反應堆,它的主要任務,是生產原子彈的原料——239

在這里,有必要先介紹一些原子彈的科普知識。

原子彈裝的核燃料一般有兩種:鈾235或钚239,分別稱為鈾彈和钚彈。美國投在廣島的第一顆原子彈小男孩是鈾彈,投在長崎的第二顆原子彈胖子是钚彈。

235可以從鈾礦石中提取,不過其含量僅占0.7%,其余都是不能發生鏈式反應的鈾238。從天然鈾礦石中提取鈾235的過程即通常所說的鈾濃縮,用于制造原子彈的鈾235濃度要在90%以上。鈾濃縮需要很高的科技水平,因為鈾235和鈾238猶如一對雙胞胎,其化學性質幾乎完全相同,無法進行化學分離,只能采用物理學方法濃縮,過程時間長且花費巨大。

239在自然界的存量幾乎為零,只能依靠人工生產。它是鈾238在核反應堆中轉換而成,采用化學方法即可分離出來。钚彈中钚239的濃度必須達到93%以上。

武器級鈾235和钚239原材料都是鈾礦石,相對而言,生產钚239要省時、省力、省錢得多,前提是掌握技術含量更高的核反應堆。

前蘇聯的第一顆原子彈是钚彈。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是,前蘇聯間諜搞到了美國原子彈的技術,所以直接走了這條捷徑。不過,由于鈾235存在于自然界,有核國家的原子彈研究多從鈾彈開始。

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也是鈾彈。很大程度上,中國的原子彈發展路徑是內外條件出來的。

首先,中國的鈾礦資源并不豐富。19551月,我國決定制造原子彈,第一個難題就是初始原料——鈾礦的采集和加工。

當年2月,兩支鈾礦地質勘察隊成立,在前蘇聯專家的指導下開始找礦。歷經數年,尋遍九州,終于找到了幾個高品位鈾礦床,在這些礦床上,中國在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建設第一批8座鈾礦廠。

然而,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核材料并非完全從這些鈾礦中產出——由于1959年前蘇聯援助的中斷和專家的全面撤離,加上國民經濟困難以及鈾礦產地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這些礦廠直到1962年至1963年才完全開工。制造一顆原子彈所需的鈾礦石數以萬噸計,所以在1958年,負責核工業建設的第二機械工業部(后文稱二機部)提出了全民辦鈾礦大家辦原子能科學的口號,將成千上萬的農民動員進了找礦隊伍里,保障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原料供應。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是真正的人民炸彈

始建于1957年的國營404廠,是當時中國唯一的大型核原料生產基地,從黃餅(粉碎后的天然鈾礦石經多種溶液萃取、沉淀而來,多為餅狀。以最初的生產工藝,產品為黃色,因而得名)到鈾的純化、轉化和濃縮都是在404廠完成的。

196410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世界為之震驚,更震驚的是美、蘇這樣的核大國。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美國情報機關根據對我國核爆放射性塵埃等的搜集,驚訝地發現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是內爆式鈾彈,這比其他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難度都高得多。

原子彈有槍式和內爆式兩種引爆方式,槍式相對簡單,但需要太多鈾235核材料,我國剛剛起步的鈾濃縮工業暫時無法滿足這一需求,因此把裝藥量較少的內爆式钚彈技術用在了鈾彈上。

這種以高超設計來彌補工業能力不足的中國特色,在我國核武器的發展歷程中很多時候是常態,后來氫彈的研制也是如此。值得一提的是,我國首顆原子彈代號“596”,是為了記住蘇聯在19596月撕毀協議,停止對我國核武器項目的援助。

由于钚彈的技術含量更高,在當時的核俱樂部內,钚彈的研制才是主流。1967年,404廠生產钚239的主反應堆建成,成為中國的核原料生產基地。

就在這之前不久,1965年,中國決定建設第二套核反應堆,也就是816地下核工程。

這個誕生于上世紀60年代的計劃,在此后幾十年里徹底改變了幾萬人的命運。

絕密計劃

1965年春天,正在北京出差的張曉東接到了一個來自404廠的電話。

張曉東是安徽人,20歲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土建系,學習了6年,1959年畢業后,他被分配到嘉峪關外100公里處的404廠基建處工作。

“404廠生產的是核元件的中間產品,再加工一下就成了核元件,然后拿到青海總裝廠221廠去。他說。

讓三十歲出頭的張曉東沒有想到的是,中國剛剛核試驗成功,他就將離開茫茫的戈壁灘,到祖國的西南腹地去參與中國第二個核工業基地——816核工程的創建。

既有404,為何還要再建816?現在很多人可能會有此一問。在和平年代生活得太久,人們很難想象當時中國面臨的國際形勢。

二戰之后,美國和前蘇聯為了爭奪世界霸權,展開了數十年的斗爭。通過局部代理戰爭、科技和軍備競賽、太空競賽、外交競爭等方式,美蘇兩大陣營在長達50年的時間里,進行著相互遏制,不動武力的對抗。

冷戰讓全世界都陷入對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恐慌中,在日益升級的核軍備競賽中,誰掌握了生產核武器的核心技術并擁有更多的核彈頭,誰就掌握了冷戰的主動權。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都手握著可以把地球毀滅幾遍的核武器。

而當時的中國,與美國長期對峙,與前蘇聯關系惡化,處在兩個超級大國的核威懾陰影下。

1994年,塵封在美國檔案館中的一批機密檔案滿30年,部分內容被曝光解密——1964年以前,美國曾制定了對中國進行突然襲擊的計劃,目的就是迫使中國停止正在進行的核試驗。

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共產黨與三線建設》一書詳細記錄了美國突襲計劃的來龍去脈——

19611月至19636月,美國間諜衛星對中國進行了24次偵察飛行,辨認出羅布泊基地,美國確認中國將在1964年爆炸第一顆原子彈。隨后,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向國防部長提出了一份長篇報告,擬定了直接和間接打擊中國核計劃的兩種方案。

1964414日,美國國務院政策設計委員會專家羅伯特·約翰遜起草了《針對共產黨中國核設施直接行動的基礎》。不過,在反復分析了計劃實施的可能性之后,美國的最高決策者們猶豫不決。

1964915日,當中國的核試驗已經箭在弦上的時候,美國人最終決定放棄對中國不宣而戰的打擊,他們最后的看法是:在中國爆炸原子彈與美國對中國進行秘密打擊之間,還是后者更有風險。

雖然美國試圖伸向戰爭按鈕的手暫時縮了回來,但是作為中國唯一的核原料生產基地,404廠無疑長期處于核威懾的主要目標范圍內。

張曉東記得,他們曾經從雷達上發現帶著照相設備的氫氣球從404廠上的高空飛過,“404廠高射炮的炮衣都脫下來了,但是我們當時的高射炮只能打900米,氣球不在高射炮射程內,只能作罷。

顯然,再建一個隱蔽性和安全性更強的核工業基地,成為當時中國軍事國防的迫切需要。

實際上,1964年的中國邊境并不太平。8月,美軍介入越南戰爭,開始了長達數年的越戰。中越邊境地區,海南島和北部灣沿岸都落下了美國的炸彈和導彈。此后的歷史走向表明,越戰對美國和國際政治關系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而對于當時的中國,抗美援朝的硝煙味道并不遙遠,美國叫囂對中國使用核武器的聲音仍在回響。國門附近再次響起美軍的槍炮,足以讓中國為之警覺。

這年8月,毛澤東在中央書記處會議上兩次指出:要準備帝國主義可能發動侵略戰爭,現在工廠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區,不利于備戰,所以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戰略后方。

除了出于對核安全的考慮外,根據對當時國際形勢的綜合分析,毛澤東在三五計劃中,提出了三線建設的概念。

三線成為當時黨內使用最頻繁的一個新名詞,此后不久,全國上百萬人從沿海來到內陸城市,遠離家鄉,開始了備戰備荒三線建設。

當時的劃分,全國分為前線、中間地帶和戰略后方,分別簡稱為一線、二線和三線。其中,沿海地區是一線,中部地區為二線,三線則指的是甘肅烏鞘嶺以東,京廣鐵路以西、山西雁門關以南、廣東韶關以北的廣大地區。這一地區位于我國腹地,離海岸線最近在700公里以上,距西面國土邊界上千公里,加上四面分別有青藏高原、云南高原、太行山、大別山、賀蘭山等連綿的山脈做天然屏障,在準備打仗的形勢下,這些地區成為了較為理想的戰略后方。

816工程的計劃就是在這樣的情勢下孕育而生。

按照當時的計劃,如果建成投產,816工程將由核反應堆和化工后處理廠及其配套工程所組成。816工程新建核反應堆增加了余熱發電,而主反應堆將采用當時國際上最先進的石墨水冷熱中子反應堆工藝。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這個龐大的工程最終投入使用,將超過404廠的規模,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核原料生產基地。

816廠的母細胞是404廠。作為404廠基建處的工程師,在1965的春天,張曉東和同事們一起被成建制地抽調組建816廠,他們的第一項工作,就是為中國第二個核工業基地選址。

那時的張曉東還不知道,烏江邊上落后閉塞的白濤鎮,將成為他人生的第二故鄉。

選址白濤

404廠的人員為基礎,816廠的選址勘探組在1965年初成立。

此后,選址勘探組跑了云貴川的很多地方,很多車都跑廢了。

選址小組最先選擇的兩個地點,一個是川西洪雅縣羅壩區, 第二個是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

張曉東回憶,最初選擇洪雅是因為這里靠雅安只有25公里,屬于樂山地區管,而當時中國的核工業都集中在那個地方,816同時興建的812廠、814廠也都在這個地區,但是也正是因為過于集中,不符合我們國家三線建設靠山、分散、隱蔽的選址原則。但是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地形的限制。

洪雅有很多小山,選址小組最初為廠址選擇的地方,在兩山之間的一片盆地上,但是經過勘探,大家覺得這個地點并不理想:山不夠高,盆地也不夠凹,出于隱蔽性的考慮,洪雅這個地點最終沒有成為816廠所在地。

第二地點——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也因為不夠隱蔽而被放棄。

當時,西南地區特別是四川,因為高山林立的特殊地形和相對富庶的基本條件,成為了三線的中心,1966年,四川省的三線建設投資,幾乎接近全國的六分之一。

四川的深山十分符合核工業要求隱蔽的特性,又因為核原料加工要依靠穩定的水源,選址小組決定,在烏江邊的涪陵和萬縣兩個地方,尋找合適的廠址。

選址小組先到了涪陵,沿著烏江一直往上游走,走到白濤這個地方的時候,發現這里的地形條件非常有利:既有高山做屏障,又挨近烏江水源,最重要的是,這里有堅固的山體構造,如果在大山中挖一個洞,將整個核工程隱蔽在洞中,安全系數就更高了。

19655月,404廠的黨委書記王侯山等人來到白濤鎮,進行現場復勘,一眼就看中了這里高山密林、植被豐富、山體巖石完整的自然環境。

定址白濤后,由于保密的需要,這個地名便從中國地圖上消失了。

19658月份,張曉東他們在涪陵最熱的天氣里,迎來了北京二機部第二研究設計院的專家們。回想起往事,張曉東最津津樂道的一個細節是:設計院的女同志都是大紅臉。原來,當時的汽車沒有空調,重慶這座中國著名的大火爐給了專家們一個下馬威4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把幾個小時的車程變成了烤箱。設計院的女同志們走下車來時,一個個臉上都是紅撲撲的。

第二研究設計院曾研究設計了404廠,816核工程洞主體工程的構造設計,也將由他們完成。

規劃的一個難點,就是生活區位置的確定。為了避免核輻射對工作人員身體的影響,核工程和生活區的距離一般是在10公里左右,在甘肅的404廠和青海的221廠,都是按照這個距離規劃的。但是,要在人口密集的四川設定10公里的無人區,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最終,規劃提出了折中的方案:在核工程附近三公里以內,絕對不能有住戶,三公里以外可以安置一些不太重要的工程,生活區設計在距離主廠區5公里以外的山上,“一是距離遠一些,核輻射小,二是山上比較涼爽,白濤的夏天太熱了。”

規劃里最難的部分,是核工程主體建設中在山體“打洞”的部分。按照最開始的規劃,打洞的工作由二機部下屬的國營26公司完成。

26公司主要負責打礦和采礦作業,但是如何在堅硬的大山中挖出一個幾十公里長的山洞,其實也沒有太多經驗。按照當時26公司寫的規劃報告,打洞總共需要30多個月的時間,誰也想不到,這個山洞最終挖了6年,挖出的石頭整個填平了一條白濤河,而最終完成這個工程奇跡的,也不是以采礦為主業的26公司,而是2萬多名工程兵和來自全國各地精挑細選的工程專家。

8342部隊

1969年春天,當聽到一個番號為8342的部隊正在征兵的消息后,剛剛高中畢業的陳懷文在山西平遙應征入伍。

他在《難忘的核軍工洞建設歲月》一文中回憶道:“我當時立刻聯想到了中央警衛團8341部隊,既然這兩個部隊排序緊緊相連,那8342部隊應該也在北京了。”

于是,陳懷文當即下了決心:當兵就要到北京當去。

1218日,戴著大紅花的陳懷文告別家鄉,坐上了運兵的火車,令他沒有想到的是,火車開到石家莊后就拐彎向南行駛了。

一路上,火車過黃河,跨長江,在涪陵轉彎,又順著清澈的烏江水南下,最終在一個小碼頭停靠。

接兵部隊的首長這時才大聲宣布:我們的部隊駐地到了。

此時的陳懷文才知道,他當兵的地點并不是在北京,而是在地圖上都找不到坐標的白濤鎮。

經過3個月新兵訓練后,陳懷文逐漸了解了8342部隊的來歷,這是一支中央軍委直屬的特種工程兵部隊,長期擔任著國家重要國防工程建設項目。從1967年開始,該部隊秘密移防到白濤,承擔了816工程最為艱巨的洞體開挖任務。

此時,張曉東已經正式從404廠調到816廠快兩年了,作為第一批來到816的工程師,和在404廠時一樣,他仍被分配到基建處工作。

1966年到1969年這三年中,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816工程的進度非常緩慢,幾乎停滯。不僅僅是816工程,整個“三線”建設都受到影響,1965年被任命為西南三線副總指揮的彭德懷,在1966年底被揪回北京,不少三線項目,比如成昆鐵路等,都處于停頓狀態。

至于為何調集幾萬工程兵來白濤進行山體打洞,而沒有按照最初的計劃由二機部自己完成,張曉東說,“當時‘文化大革命’正是最如火如荼的時候,二機部的領導也都被打倒了,中央可能也是考慮二機部沒有能力獨立完成這么大的項目,于是決定把打洞的任務交給部隊。”這個決策是完全正確的,“后來遇到的實際困難證明,如果不是工程兵的努力,這個洞絕對打不成。”

1967年,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批示,二機部和工程兵司令部在北京召開了會議,確定了由兩家分工合作完成816工程。

此后一年多的時間里,8342部隊在各地招兵,2萬多工程兵進入了白濤。

工程兵是分批作業,根據統計在6年中前前后后參加工程建設的部隊總人數,高達6萬人。

19693月,中蘇兩國在珍寶島發生邊界武裝流血沖突,這一突發事件,讓中央再次對“三線”建設重視起來。中國感受到了更嚴重的軍事威脅和核威懾。

蘇聯甚至通過美國新聞媒介揚言,要對中國實施外科手術式的核武器打擊。916日,有蘇聯高層背景的記者路易斯在文章中指出:蘇聯正在討論打擊中國在羅布泊核試驗基地的可能性。

于是,1969年的中國再一次進入了戰備高潮,這一次的戰備對象從美國變成了蘇聯。

距離中蘇邊境并不遙遠的404廠,也再度安全告急。

畢業于湖南大學土木系的高材生潘開泰,從蘭州化工設計院調到404廠,1969年的夏天,他突然接到了入川的通知。

404廠很多人早就知道來四川,但是我知道得很晚,廠里發過三次入川名單,我都沒有注意。”今年已81歲的潘開泰,對當時的歷史細節仍記憶猶新。

“當時如果中蘇真的爆發戰爭,蘇聯的導彈7分鐘就能打到404廠,所以當時404廠非常緊張,火車、汽車都日夜不熄火,接到命令就馬上離開。”潘開泰回憶,那一年,他們定期參加在404廠禮堂內召開的政治形勢報告會,雖然當時警惕的對象包括“蘇修”和“美帝”,“但主要感覺還是提防蘇聯,認為他們要摧毀我們,一打仗就會用原子彈,不是常規戰。”

出于備戰考慮,404廠的相關資料被外移,分散風險。404廠的人員也分成了幾個部分陸續轉移,根據潘開泰的回憶,當年從404廠成建制調到816廠的,大概有兩三千人。

由于沒有做入川的打算,他把自己的行李包都借給了別人,在入川前兩天,他才突然接到通知。第一次來到白濤鎮時,這里給他的印象是除了滿地野墳,什么都沒有。

因為潘開泰過去一直從事工程設計工作,到816廠后,他被安排在烏江東岸的816工程總指揮部,負責工程的設計管理。

潘開泰說,在參與工程的所有人中,最辛苦的就是工程兵。在那個年代,沒有先進的設備,完全靠炸藥炸開厚實的山壁,再用人力挖坑,刨石頭,戰士們用一把鐵鍬挖空了一座山。

18歲的陳懷文被分派到風鉆班,主要任務是在坑道掘進中打炮眼。施工實行三班制,四班倒,24小時不停歇的作業,每個班必須在8小時內完成自己的工作量。

風鉆班用的是重達50多公斤、日本制造的鑿巖機,施工作業時工程兵必須頭戴防塵罩,在工作服外還要套上防水衣,腳上再穿上高筒水靴。為了鑿巖石時機器不因為過熱和巖石摩擦著火,必須時刻用水噴著鑿眼處,水槍里的水打到巖石上,再濺到工程兵的身上,在冰冷的冬天里,很多工程兵因此而患病。

整個工程進度中,危險時刻都在。

挖洞掘進中需要工程兵經常前往查看,有時炸藥出了問題,意外爆炸,不少戰士因此受傷,甚至犧牲。

山洞挖掘到一定深度時,洞內有時會發生垮塌,掉落的巨石瞬間就能奪走一個戰士的生命。

8342部隊在白濤花費了將近6年時間,終于完成了洞體挖掘工作,完成了主體洞室、三十多個分支洞室和一百多條連接導洞的施工。

部隊陸續撤走以后,19744月,國營22建筑工程公司首批人員經過長途跋涉,匯集到白濤,進行洞內工程施工。

當陳懷文隨著部隊離開白濤時,他的許多戰友卻永遠留在了這里。

無名英雄

在整個掘洞和軍工建設過程中,先后有一百多名官兵犧牲,他們的尸骨被掩埋在816工程洞附近的“一杯水”烈士陵園里,這些年輕的戰士平均年齡不到21歲,有的人甚至連家庭準確地址都沒有留下。

由于816工程是國家機密,在幾十年后,這些戰士的家人才知道他們當年為何犧牲,如今又埋葬在哪里。

曾為《瑯琊榜》、《偽裝者》等電視劇作曲的音樂人孟可,與816有一段不解之緣。

在孟可的記憶里,他的三叔孟潔遙遠又陌生,他只知道,這個小叔叔18歲當兵,24歲便犧牲了。在偶爾茶余飯后的閑談中,父母不經意間談到三叔,總是黯然神傷。

最讓孟家人放不下的事情,是不知道這個年輕便離家的“三叔”最后到底犧牲在哪里,尸骨何在。

機緣巧合的是,2014年,中央電視臺拍攝了大型紀錄片《銘記》,其中有一些關于816核工程的鏡頭。在片中,一名烈士的墓碑一閃而過,盡管畫面只停留了一兩秒,孟可的二叔孟浩還是看見了自己弟弟孟潔的名字。

孟家人根據這個僅有的線索,經過多方打聽,終于證實了鏡頭中一閃而過的那個名字,就是自己的親人。

201611月,在烈士墓前,孟可年邁的父親用顫抖的指尖撫過墓碑上那個熟悉的名字。兄弟一別,陰陽兩隔,整整45年。

張曉東說,816廠作為一個絕密的工程,在這里工作過的所有人,包括工程兵,都必須對這項工程的內容絕對保密,即便有人在工作中犧牲,也不會告訴家人他的具體犧牲地點。

816有十分嚴格的保密紀律,所有進廠的人,都要經過嚴格的政審,而大部分工人為這個山洞工作了半輩子,卻從來沒有在山洞里完整地走過一圈。

1976年進廠的馮川勇,在816廠的動力處工作,但是一直到2010816工程洞開放時,他才第一次進洞參觀。據他回憶,816廠當時有一個警衛團負責安全。每個車間都有警衛,路口、橋頭也有人背著槍站崗。洞體外一共有三層保衛,進來的車輛要對口令,口令經常改,對不上就進不去。

即便是816廠的工作人員,也劃分了不同的內部保密等級,不同的人可以去的地方是不同的,不是隨便哪里都可以去。

“我進廠以前是下鄉的知青,父親是革命干部,所以我進廠時的政審沒有問題。”馮川勇說,動力處日常的工作在洞外,雖然是816廠的人,但是他平時并不能隨便進洞,偶爾有事情要進洞去,都是集體坐車,直線來去,不能多說話。

所以,在816停建前,馮川勇只坐車穿行過816工程的一條山洞,這還是因為要穿到對岸去修建發電廠,旁邊沒有別的路可以走而特別獲準進入山洞的。

作為主要工程設計人員,潘開泰可以在洞里隨意走動,但是對外,他必須嚴格執行保密紀律。

那時,“816工程”以及“816廠”是內部才能使用的名稱,對外的掩護名字曾有“建新公司”、“建峰公司”等,過一段時間就要換一個。

潘開泰受困于自己總要對親朋撒謊,他對外宣稱自己在生產工業器材的企業上班,有時在火車上碰到同學,為了不暴露自己身份,他要提前或延后下車。“有一次,一個同學說他們要購買工業器材,非要到我們企業來看看。我只好撒謊說要出差,躲過去了。”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張曉東身上,他的哥哥曾經因為工作原因到816廠里來參觀,到了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弟弟原來在這里工作。張曉東對外通信,地址只能寫“重慶市4513信箱”,所以家人和朋友大多認為他在重慶市里工作。

即便有嚴格的保密紀律,泄密的案例也偶有發生。據說,曾有一名816廠派駐重慶辦事處的職工,因為對一個女子炫耀“我們單位搞原子彈”,后來被揭發,勞改了好幾年。

出于保密的需要,襄渝鐵路甚至為此改線,不走平地而走山洞,在816附近也不設站點。

20094月下旬,因為816核工程以旅游景點的身份對外開放,重慶涪陵邀請了百余名曾參與洞體施工的老兵重返816。在身邊遍插“軍事禁區,嚴禁入內”旗子的大山內工作了若干年,這些老兵并不知道自己當年參建的地下核工程究竟是什么樣子,可見當時的保密工作多么嚴格。

歷史記憶

1976年,“文革”結束,中國的歷史走進新的紀元。

作為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準軍事化單位,已經建設了十幾年的816工程,漸漸感覺到與外界的脫節。

雖然隱隱有預感,但在19826月接到中央緩建816工程的指示時,潘開泰仍感到巨大的意外。

816工程只是全國下馬的“三線建設”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當時面臨關停并轉的三線企業,不計其數。

“三線建設”歷時16年,貫穿了三個五年計劃,國家總共投入了2052.63億元巨資,占這期間全國基本建設投資的百分之四十。“三線建設”涉及全國600多家企業、事業單位的重建、搬遷、合并,整個工程的規模史無前例。成千上萬的工人、干部、知識分子和解放軍官兵跋山涉水來到深山峽谷、大漠荒野,投身于“三線建設”中。

在這十幾年間,全國修通了25萬公里公路、10條鐵路干線,建成了45個重大科研生產基地,攀枝花等30多個新興工業城市拔地而起,20多萬工程技術人員在此過程中被培養起來。

然而,20世紀80年代的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美蘇兩大陣營的冷戰趨于緩和,國家對國際形勢作出了新的判斷,認為戰爭不再是國際形勢的主要方面,和平與發展才是當下世界兩大主題。

198311月,國務院批準在成都設立了“三線”建設改造規劃辦公室,開始對全國“三線企業”進行軍轉民的調整改造。

19846月,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正式決定816核工程停建。白濤鎮深山里的816核工程,接到了中央下發的正式停建通知。

此時,816核工程洞已完成85%的建筑工程、60%的安裝工程,已累計完成基建投資7.4億元。預計再花大概一個億,整個工程就可以投產。但是,為了和平和國家經濟建設的大局,816核工程洞不得不提前結束自己的歷史使命。

對于816廠的幾千名職工來說,工程停建之后來不及傷感,生存問題馬上擺在了眼前。

很多人陸續離開了816,到其他地方去自謀生路,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沒有離開,與816廠共同經歷了一段“找米下鍋”的困難歲月。

工程停建后,潘開泰開始帶著一路人到廠子外面給別人搞建筑設計,“我手下當時有七八個名牌大學的畢業生,為了生存我們到處找活兒,也有很多單位來找我,希望我調過去,甚至有的單位把戶口都準備好了。”

但是,潘開泰并沒有走。軍轉民的時候,816廠的老書記徐光和找他談話:“816困難了,你們有點本事的都跑了,留下這么多工人怎么辦?”

潘開泰當即答應了老書記不離開816廠。他一直踐行著自己的諾言,軍轉民后816廠正式改名為建峰公司,后來轉型做化肥,他一直擔任建峰公司基建處的處長,直至退休。

馮川勇也選擇了留下。他回憶說,在最困難的那段日子,他們基層工人什么都干過,在山上養過豬,在洞里種過蘑菇,甚至還在烏江上賣過自己做的面包。后來,他擔任了建峰公司的宣傳部長,今年才剛剛退休,他的兒子如今也在建峰工作。

張曉東作為最早一批參與創建816廠的“老人”,在工程停建后也沒有離開,他后來成為816廠的廠長,退休多年后,至今仍然居住在白濤鎮。

“現在有的年輕人對我們不理解,覺得我們傻,有好地方不去,非要留在廠里。但是我們當時的想法就是要讓816生存下去。”潘開泰說。

今天的建峰公司,已經成為軍工轉民的典范。作為一個深山里的大型國有企業,建峰公司許多年來一直守護著他們為之奮斗了多年的816核工程洞,并負責洞體的基本維護。

雖然這個“世界第一大人工洞體”一天都沒有投入過使用,但是作為一個不可替代的工程奇跡,2010年開放為旅游景點后,這里每年都吸引上萬人前來參觀。今年925日,經過特色景區建設后再度開放的816核工程洞吸引了國內外更多游客,建峰公司準備以工程遺址為核心,將白濤鎮打造成一個三線軍工小鎮旅游區。

總有老兵和當時的參建者回到這里,重新走過一條條凝聚了幾萬人心血的洞體隧道,回憶當年的情景。也總有年輕人站在巨大的洞體前,感嘆它的精妙和偉岸。

81歲的潘開泰,如今仍然關心著核工程洞的未來:“這么好的洞,我們這么多人在這里奮斗了這么多年,廢棄太可惜了,我希望有朝一日,它能有更好的用途。”

816核工程洞對面,與它同時間建成的指揮樓外側墻體上,至今仍然保留著那個特殊年代的標語:“好人好馬上三線,備戰備荒為人民”。這個在特殊歷史時期為和平而建、又為和平而停的地下核工程洞,承載了太多的歷史記憶。

對于為這樣一個偉大工程貢獻了青春和汗水的人們來說,他們幾十年在這里所做的一切,正如一句電影臺詞:你消失的一面,足以讓我自豪一生。【米艾尼】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