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軍》報與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志愿軍政治工作
周鑫 閻謹
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再次確證“政治工作是我軍生命線”。作為代表志愿軍黨委機關的唯一權威性報紙,《志愿軍》報充分發揮黨報黨刊的喉舌作用,及時開展強有力的宣傳報道工作,對加強志愿軍政治工作,提高部隊戰斗力并取得戰爭的最后勝利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然而,學術界對此問題還缺乏深入的研究探討。本文擬對《志愿軍》報的創辦歷程、歷史貢獻和現實意義作一簡要評述。
一、浴火而戰,因戰而興——從炮火硝煙中走來的《志愿軍》報
《志愿軍》報于1951年1月15日在朝鮮戰地創刊,出版機關為中國人民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志愿軍司令部、政治部,“由志愿軍政治部宣傳部發行股負責發行”(《在志愿軍總部》171頁,解放軍出版社,1989),“發行量達三萬份”(《中國人民軍隊報刊史》317頁,解放軍出版社,1986)。“這是一張鉛印八開報紙,每期八頁,一度出過四開版”(中國人民軍隊報刊史》317頁),“創刊號為四開八版形式”(《在志愿軍總部》172頁)。
《志愿軍》報創刋號
《志愿軍》報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版面活躍。除了社論、專論、國內外消息外,還經常刊登大量“短、平、快”的戰場新聞、人物通訊、經驗交流、參考資料以及生活中的小常識。1952年起,報頭一角增設了官兵喜聞樂見的“光榮的志愿軍”新聞照片專欄,使版面更為美觀。為了適應戰時需要,該報還設計出新穎獨特的每期頁碼連續計數,既可單期閱讀,又能裝訂成合訂本,便于保管收存。
由于是首次發行有關志愿軍部隊的權威性報紙加之第三次戰役結后政治工作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志愿軍黨委首長對于《志愿軍》報的出版發行給予了高度重視,專題召開黨委會對報紙的報名、任務、方針、人員、發行、出版等問題進行討論審議,并于1951年1月14日正式作出《關于出版く志愿軍>報刊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彭德懷司令員“高興地題寫了報頭”。《決定》明確規定了《志愿軍》報的任務和七條辦報方針。任務是:“貫徹志愿軍黨委及志愿軍司令部、政治部的領導意圖,交流與總結各部隊的戰斗經驗和工作經驗,表揚英雄模范,鼓舞戰斗熱情,揭發缺點改進工作,并反映廣大戰士的意見和要求”;方針是:“宣傳戰爭性質,加強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以提高覺悟鞏固戰斗決心;宣傳仇視、鄙視、蔑視美帝國主義的思想,以提高必勝的信念;宣傳戰爭規律性,宣傳制勝的戰略戰術思想,以鼓舞部隊爭取戰爭的勝利;發揚革命的英雄主義,以鼓舞士氣;介紹軍、政、后勤及各兵種戰斗、技術和工作經驗,以改進工作;加強政策紀律教育,以提高部隊遵紀守法的觀念;供給戰地文娛材料,以活躍部隊情緒。”按照上述要求,《志愿軍》報在辦報過程中始終堅持直接為戰爭服務,為志愿軍官兵服務的宗旨,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在戰爭中指導戰爭,成為在抗美援朝戰爭時期政治工作的一把利劍。
在艱苦惡劣的戰爭環境中,“《志愿軍》報與我軍入朝作戰一樣,是在克服無數的困難中逐漸進步的”(《在志愿軍總部》170頁)。志愿軍入朝作戰初期,各項準備工作千頭萬緒,戰場空間轉換異常頻繁,加之許多物質、技術上的問題得不到保障、《志愿軍》報在創刊時并沒有專門的編輯部,只設“一位正式編輯和十二位見習編輯”(《在志愿軍總部》171頁)。由于沒有正規的編輯部,得不到部隊官兵來稿,印刷廠無法展開工作,該報一度不能定期出版,“一周兩次的計劃也不易實現”(《在志愿軍總部》172頁)。為此,志愿軍黨委領導做出指示,要求政治部的同志克服一切困難,保證報紙正常發行并把所有編輯人員分別安排到首批入朝部隊一同開赴前線,在戰場上邊戰斗邊搜集整理素材,邊組織建立通訊網。每期報紙編排好以后,派專人乘汽車送到安東(今遼寧省丹東市)印刷,然后帶回宣傳部分發,再由全軍的軍郵收發室和軍交人員送到連隊,確保報紙盡量能夠按時發行,深入一線。第五次戰役結束后,隨著朝鮮戰場局勢的相對穩定,《志愿軍》報的編輯出版工作也開始走向正軌,并日臻成熟完善,先后成立了專門的編輯部和印刷廠,軍郵收發報紙工作也得到不斷改進,讀編往來更為緊密,“每月來稿信高達千件以上”(《在志愿軍總部》172頁)。到“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前后,每月來稿來信高達五千件”(《中國人民軍隊報刊史》322頁)。1952年8月20日,《志愿軍》報出版滿百期時,由四開八版改為四開四版,辦報質量無論在思想性、戰斗性、時效性、群眾性和趣味性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深受廣大志愿軍官兵一致好評,被親切地譽為“我們的好戰友,不可缺少的‘精神糧食’”(《在志愿軍總部172頁)。一路風雨艱辛走來,《志愿軍》報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戰斗歷程,不僅是人民軍隊政治工作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揮巨大威力的一個縮影,更是志愿軍官兵在朝鮮戰場上不懼艱險,不畏強敵,打敗帝國主義列強的生動寫照。
二、筆鋒劍氣,點墨成兵——《志愿軍》報對志愿軍戰時政治工作的歷史貢獻
(一) 堅決貫徹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堅持正確的政治言論導向,使黨的號召深入人心。志愿軍入朝取得三戰三捷后,為迅速消除日益滋生蔓延的速勝和麻痹輕敵等思想問題,根據志愿軍黨委要求,《志愿軍》報在創刊號中即在突出位置刊登了《祝三戰三捷》的評論文章,旗幟鮮明地提出“要從思想上認清取得朝鮮解放戰爭的勝利還有一段艱苦的路程,要克服一切僥幸心理和幻想速勝的思想(《中國人民軍隊報刊史》318頁),指導部隊把正確認識第三次戰役勝利的宣傳教育活動引向深入。在漢江南岸堅守防御作戰中,為響應志愿軍黨委首長發出的“向一線防御部隊學習”的號召,《志愿軍》報又及時發表了《向防御戰的英雄們致敬》的社論,強調此次戰役取得勝利的重大意義,深刻總結戰役的特點、經驗與教訓。值得一提的是,為及時配合部隊進行思想教育,《志愿軍》報單獨油印了這篇社論下發到部隊,為官兵自覺認清防御作戰的重要性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礎。五次戰役后,抗美援朝戰爭進入長期復雜的“打談結合”階段。在此期間,為了使戰時政治工作更具有時效性、戰斗性和鼓動性,《志愿軍》報加大了時政新聞報道與評論力度,重點報道了敵人蠻橫無理破壞停戰談判,進行慘無人道的細菌戰、毒氣戰,瘋狂轟炸朝鮮無辜群眾,強迫扣留屠殺志愿軍戰俘等消息。在“連隊講話材料”專欄中,先后發表了《美國統治集團害怕和平企圖阻撓朝鮮和平的實現》(《志愿軍》報1953年5月1日,第四版)、《千萬不要松了勁,警惕敵人的新花招》(《志愿軍》報1953年6月17日,第四版)等材料,從各個方面揭露美帝國主義的罪惡行徑。此外,為深入進行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志愿軍》報在“一周時事”專欄中,還專門設有“時事問答”、“漫談時事”、“我們偉大的祖國”、“蘇聯介紹”、“真實的美國”等專題,密切配合時事政治進行宣傳。
(二) 總結戰爭規律,推廣戰斗經驗,提高官兵軍事技能,鼓舞部隊奪取戰爭的勝利。朝鮮戰爭是二戰結束后第一場大規模的現代化局部戰爭。對于一支剛從“小米加步槍”階段成長壯大起來的人民軍隊來說,如何在戰爭中提高現代化作戰能力,戰勝優勢裝備之敵,這既是一個嚴峻的考驗,也是一個難得的鍛煉提高機會。為了使中共中央發出的“打一仗、進一步、邊打邊學習”的指示精神扎根于官兵心中,《志愿軍》報作了大量宣傳工作。首先,反復強調學習現代化作戰思想的重要性,教育動員全體指戰員以高度的責任感和自覺性認真學習掌握新技術,提高各軍兵種協同作戰能力,做到學用一致。其次,《志愿軍》報充分利用發行量的規模優勢,積極為集中群眾智慧和創造、總結交流各部隊經驗牽線搭橋,提供平臺。如在朝鮮戰爭轉入防御階段后,《志愿軍》報接連幾期刊載《“空心爆破法”的實施步驟》(《中國人民軍隊報刊史》319頁),解決了部隊在坑道作業中遇到的具體問題。此外,還刊登《部隊撤出戰斗應注意的問題》(《志愿軍》報1953年4月11日,第三版)、《掌握小部隊襲擊戰的特點才能發揮我炮火的威力》(《志愿軍》報1953年5月6日,第二版)等大量指導性文章,宣傳介紹防御作戰中小分隊出擊的輝煌戰果及經驗。第五次戰役結束后,第20軍第58師第174團政委林默之在《志愿軍》報上發表的《有陣地的彈性防御》一文,概括總結了該師在粉碎敵人閃擊戰中的成功經驗(李煒震:《抗美援朝的勝利來之不易》見《大江南北》2005年第12期),得到了軍、兵團、志司的充分肯定和推廣。在粉碎“聯合國軍”1951年秋季攻勢到上甘嶺戰役期間,還先后刊發了《想辦法、找竅門坑道作業中創造了許多新經驗》(《志愿軍》報1953年2月25日,第三版)、《如何推廣坑道作業的先進經驗》(《志愿軍》報1953年3月25日,第一版)、《反擊戰中要善于組織使用曲射炮火》(《志愿軍》報1952年11月19日,第一版)、《擊毀敵一個榴彈炮連的成功經驗》、《冷槍冷炮殺敵運動中的典型經驗》(《中國人民軍隊報刊史》320頁)等經驗交流文章,鼓勵和教育部隊采取各種積極手段,用“巧妙化”來戰勝敵人的機械化,積小勝為大勝。志愿軍官兵普遍反映這些辦法非常及時、適用而且重要。
《志愿軍》報的圖片版面
(三) 配合開展殺敵立功運動,深入報道英雄事跡,始終弘揚志愿軍官兵高昂戰斗精神主旋律。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志愿軍開展了波瀾壯闊的殺敵立功運動,大大激發了廣大指戰員的革命毅力和創造精神。為了在部隊中濃厚學英雄、當英雄氛圍,持久開展“學英雄的思想、走英雄的道路、創英雄的業績”活動,《志愿軍》報既注意宣傳英模人物的事跡,又宣傳他們高貴的思想品質和堅強的戰斗意志;既宣傳英模人物勇敢戰斗、不惜犧牲的精神,又宣傳他們機警靈活、智勇雙全的戰技術;既說明英模人物的個人努力,又指出黨的培養、人民支援和友鄰同志的作用,引導官兵正確樹立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比如在上甘嶺戰役中,志愿軍部隊集中涌現黃繼光等一大批戰斗英雄和戰場上團結互助的動人事跡,該報很快組織了這方面的稿件,刊登了《堅守坑道十晝夜的鋼鐵戰士》、《偉大的戰士邱少云》(《志愿軍》報1952年12月10日,第四版)、《祖國的好兒子黃繼光》(《志愿軍》報1953年5月9日,第三版)、《特等功臣、青年團員張像山和他的二級英雄班》(《志愿軍》報1952年11月15日,第三版)、《一面光輝的戰斗旗幟——記一級戰斗英雄胡修道》(《志愿軍》報1953年5月27日,第一版)等數十篇通訊報道,在全軍樹立了學習的榜樣,宣揚了高度的革命英雄主義。在朝鮮停戰協定簽字后,《志愿軍》報還刊發了題為《繼續開展立功運動,把立功運動更向前推進一步》的社論,指出“入朝作戰以來深入開展的立功運動,極大的鼓舞了部隊的士氣,發揚了革命的榮譽思想,樹立了大小不同的許多學習榜樣,對于戰爭的勝利起了巨大的作用,”并提出“要研究在停戰以后各種工作中的立功問題,把立功運動向前推進一步”。(《志愿軍》報1953年10月21日,第二版)
(四) 加強政策紀律教育,主動密切軍民關系,維護志愿軍部隊在異國戰場文明之師、威武之師的光輝形象。志愿軍出國作戰,語言不通,環境不熟,風俗不同。如何提高部隊的組織紀律性,搞好同朝鮮黨、政、軍、民的團結,成為志愿軍政治工作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在志愿軍出國作戰后,毛澤東在1950年10月和次年1月給志愿軍的命令指示中,強調指出:“嚴格遵守軍事紀律和政治紀律,這是保證完成軍事任務的一個極重要的政治基礎。”(《毛澤東軍事文選》第六卷,109、110頁,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必須將朝鮮的事情看做自己的事情一樣”,要“愛護朝鮮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拿朝鮮人民一針一線”。為貫徹好這一指示精神,《志愿軍》報大量刊登《愛民模范羅盛教》、《朝鮮母親》、《國際主義的戰士林在根》(《中國人民軍隊報刊史》319頁)等特約通訊,及時發布志愿軍《關于借物手續與捐物賠償辦法》等各種愛民守紀公約、開展愛民活動以及檢查政策紀律執行情況的消息,反復宣講朝鮮勞動黨和政府的政策法令,不斷鞏固志愿軍與朝鮮人民和軍隊的戰斗友誼,保證了戰斗任務的圓滿完成。停戰協定簽字后不久,《志愿軍》報即根據志愿軍政治部的指示,以《增進與朝鮮人民的團結》為題發表社論,號召全體指揮員、戰斗員在提高警惕,堅守崗位,防備敵人新的侵略陰謀的同時,必須將繼續增進與朝鮮人民間的國際主義團結作為當前的重要任務(新華社朝鮮前線1953年9月20日電)。隨后,志愿軍各部隊紛紛召開會議,開始有計劃、大規模地幫助朝鮮人民重建家園,恢復生產,再一次以實際行動證明了志愿軍是一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有國際主義教養、愛護朝鮮人民利益的人民軍隊。
(五) 幫助解決官兵生活實際困難,活躍部隊情緒,緩解精神壓力。志愿軍入朝作戰初期,在軍事行動取得巨大勝利的同時,也遇到嚴重困難。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由于物資供應嚴重匱乏,加上缺乏寒區作戰經驗,官兵患維生素缺乏癥、夜盲癥、凍傷等現象非常普遍,僅在第二次戰役中,“共發生凍傷51,258人,發生率為14.9%”(陳忠龍主編:《抗美援朝戰爭》333頁、334頁,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嚴重影響了部隊戰斗力;再則就是部隊普遍反映“政治空氣不活躍”(《在志愿軍總部》170頁),“關于活躍精神生活:大家要求過得‘痛快’,”“特別是前沿部隊,日夜在坑道、戰壕中生活,急需‘苦中作樂’”(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戰爭政治工作經驗編委會:《抗美援朝戰爭政治工作經驗匯編》上冊,533頁,1958)。針對以上情況,《志愿軍》報開展了大量有針對性的工作,一是在努力提高部隊必勝信心和戰勝困難信念的同時,積極想辦法,指導部隊采取措施預防各種疾病。以1952年10月8日的《志愿軍》報為例,在第一、二版顯著位置,分別刊發了志愿軍后勤衛生部編撰的防凍講話教材、志愿軍司令部頒發的愛護冬裝的指示、志司軍務處的《五八○部隊一支隊去年冬天沒有發生凍傷的原因何在》短文、以及戰士們在行軍作戰中總結出的防凍經驗介紹,包括平時的防凍工作、行軍中的防凍工作、崗哨的防寒工作、出擊和伏擊部隊的防凍工作、傷員轉運中的防凍工作(《志愿軍》報1952年10月8日,第一、二版)等等,非常細致。二是長期開辟“俱樂部”等娛樂文化專欄,豐富官兵精神生活,其形式活潑,體裁多樣,有快板、短歌、山東快書、大鼓詞、連環畫、影片介紹、小故事、詩歌等。如1952年9月18日的《志愿軍》報,在第五版“俱樂部”專欄里以樂譜配以圖解的形式,開始連載“戰士游戲舞”(《志愿軍》報1952年9月18日,第一、二版),深受官兵歡迎。當時在《志愿軍》報上首發的一些文藝作品,如歌曲《歌唱祖國》、《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漢江南岸的日日夜夜》等如今都成為了經典傳世之作。
三、薪盡火傳,告往知來——《志愿軍》報的現實啟示
歷史不僅是革命先輩留給后人的囑托,也是后人反思現實的鏡子。《志愿軍》報自創刊至1958年12月28日止,共出版733期,隨著中國人民志愿軍從朝鮮全部撤軍而勝利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但留下的思考與啟迪卻是無止境的。
隨著“戰爭直播”時代的到來,新聞媒體的傳播形態和樣式正經歷著歷史性變革。以光電磁為傳播介質的新興傳播媒體——廣播、電視、網絡在戰爭中大放異彩,可謂風光無限。相比之下,報紙、期刊等傳統媒體,因其傳播速度、廣度和親和度的缺弱,似乎在風起云涌的信息化浪潮中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仔細回顧近期幾場高技術局部戰爭,不難發現,南聯盟、伊拉克等均是由于過分依賴光電磁媒體,忽視傳統媒體力量,結果在美軍強大的火力打擊下成了啞巴、瞎子和聾子,始終被美軍輿論所壓制,最后招致慘敗。從人民軍隊發展歷程來看,無論在多么艱難險惡的戰爭環境下,從《紅星》報、《拂曉報》到《志愿軍》報無不是從“人背馬扛”開始,在官兵中生根開花,并成為“沙場尖兵”,這是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是人民軍隊的優勢所在。當然,繼承傳統只有在不斷創新與整合中オ能獲取不竭動力。尤其在當今大眾傳媒多樣化并存的時代,媒體間相互滲透、融合、搭載,利用對方的優勢共同發展已是大勢所趨。對此,《志愿軍》報在戰時主動與國內的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及國際的英國《工人日報》、蘇聯塔斯社等媒體廣泛合作,與《立功報》、《前進報》等大批志愿軍各部隊小報相互配合,形成了抗美援朝戰爭新聞輿論宣傳的強勢規模效應。有鑒于此,在新形勢下軍隊報紙更應當迎難而上,推陳出新,主動擔當起媒體間相互配合、彼此支援的重任,在更大范圍內更好地起到宣傳作用,把宣傳輿論主陣地筑強、筑牢。
《志愿軍》報充分關注受眾的特點和需求,動真情,說實話,這既是其突出特征,也是在艱苦的戰爭環境中得廣大官兵青睞和信任的重要原因。在該報一篇題為《堅決貫徹“面向連隊”的方針》的社論中,明確提出《志愿軍》報“必須充分考慮連隊官兵的需要和接受能力,問題要提得具體,提得明確,文章要短小、通俗,內容要多樣活潑,不能老是板起面孔,要為連隊官兵所喜聞樂見。只有整個報紙從內容到形式,都堅決貫徹了“面向連隊”的方針,辦得為連隊官兵所喜愛,才能起直接指導連隊的作用。”(《志愿軍》報1953年8月19日,第一版)。對上述要求,《志愿軍》報給予了高度關注,開辟專欄加強讀編往來,真正做到了反映情況真,解決問題實。比如,該報在1953年6月3日第一版的“來信綜述”欄目中,刊登了官兵反映的“發鞋襪襯衣等東西在大小、多少上要注意調劑;連隊迫切要求及時看到快報、戲劇、電影;要解決坑道的設備;要解決照像、匯款問題;寄家信、慰問信的工作要改進”(《志愿軍》報1953年6月3日,第一版)等實際問題,真實地道出了廣大志愿軍官兵的心聲。再如1952年9月12日的《志愿軍》報,在第四版的“讀者來信”欄目中刊登志愿軍某部副政治指導員孔祥生、副連長姜傅海所寫的該連戰士因違反群眾紀律所做的檢討(《志愿軍》報1952年9月12日,第四版),起到了警示作用。可見,戰時政治工作的輿論宣傳應注重“放下架子”,加強對受眾進行平等交流式的引導,力爭避免訓示型的宣導模式、單面型的說理方式,在堅持以正面報道為主方針的同時,加大敢于較真的批評性報道和輿論監督力度增強互動性、可信性。
采訪作戰歸來的空軍飛行員
時效性強,是《志愿軍》報的又一大特色。為了使宣傳鼓動及時有力,能把戰場捷報盡快送到第一線官兵手中,《志愿軍》報提出了“及時再及時”的口號,有些戰斗剛結束,勝利消息半天甚至幾十分鐘就能見報。宣傳效果非常明顯。未來信息技術條件下的戰爭,同步報道、實時傳播必將成為各媒體相追逐的目標。因此,要適應未來信息技術條件下的戰爭形勢,軍隊報刊應積極籌劃、提前預見、快速反應,做到先入為主,先聲奪人,占領政治宣傳的制高點,贏得輿論引導的主動權。
作者:周鑫,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博士研究生;閻謹,《空軍裝備》雜志編輯 來源:鐵甲騎兵(微信公眾號);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