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一公,結構生物學家、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歐洲分子生物學學會外籍會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2017年獲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之"生命科學獎"。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
最近,施一公院士對于中國大學的教育培養體系提出了嚴肅的批評。他認為,當前中國潛伏的最大危險,就是大學人才培養思路與體系出了問題。四外彌漫的精英主義,將給中國釀成大禍。施一公這里所說的精英主義,到底是什么概念,他好像沒有進一步給出界定,所以我也不是太清楚。但是他提到的一些情況,我以前也說過,那就是最頂尖的學生不愿意去做很艱苦的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理論研究。那些學生都一門心思要學管理、學金融。道理很簡單,在他們看來,那在將來就業時會是一個掙大錢的領域。嚴格說來,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為了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我們國家的高等學校內各個專業的設置都與工業化的工程應用有關,而對于基礎理論的研究就顯得相當薄弱。這是那個時代所造成的,現在看來,也沒有什么過多可指責之處。當然,我們也要看到,國家的科技發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不能只停留在工程應用的范圍之內。無論是工業化水平的提高,還是整體科技水平的提高,最終都離不開基礎理論的研究。這個問題,在七十年代,當時周總理還在世,就已經看到這個問題了。只是當時雖然看到了問題,但是當時國家還沒有更多的余力投入更為廣泛的基礎理論研究。不過,當時已經看到,將來是一定要發展基礎理論研究的。這個方向是一定要堅持下去的。改革開放之初,國家的財政還很薄弱,雖然已經看到了基礎理論研究的必要性,但還是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財力來支持基礎理論的研究。不過,有的高校已經開始對科學前沿的一些課題進行了初步的研究與探索。這畢竟是一個良好的趨勢。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因素滲透到高校之后,一種普遍的急功近利對高校的基礎理論研究產生了負面的影響。先是要教師都要爭取發論文,而且要發在頂級的刊物上。然后就是在職稱評定上,除了論文的數量與級別之外,還要考察教師手里有沒有課題,有多少課題經費。再后來,又加上,評定副高職以上的職稱,都要有至少三個月或者以上的出國留學經歷。這么多枷板套在教師的頭上,哪個教師還會有精力,有動力去開展基礎理論的研究?教師們想要得到更多的收入,一定要爭取獲得高級職稱。而教師的全部工作幾乎都在圍繞如何得到高級職稱而進行,再想做沉下心來的基礎理論研究,還能有多少可能性?國家現在的基礎理論研究,很大一部分是在類似于中國科學院這類專門的研究機構那里。但中科院的基礎理論研究,也需要高校向中科院輸送一定數量的人才的。中科院自己也可以培養研究人員,但那點數量顯然是不夠的。所以全國的高校本來應該成為向中科院這類研究機構提供更多優質研究人才的基地。現在看來,中國高校能向中科院這種研究機構提供人才的數量也是有限的,未必能滿足中科院進行基礎理論研究的需求。現在的高校在辦學上都有不小的自主權。這個自主權到底要怎么用,這還真是一個大問題。每年高校招生,凡是有點實力的,都拼命在搶優質生源。可是搶來的優質生源都送到什么專業去了?一般說來,都會送到金融專業或者管理專業去。因為這類專業據說在學生畢業后能找到好工作。所謂好工作就是既不累又多拿錢。至少在我看來,做基礎科研要比做金融勞累得多,而拿錢又會少得多。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國家對于高校辦學自主權的問題似乎應該有所調整。完全由著高校自己的性子來,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完全不考慮國家的發展需要,完全不考慮國家未來發展的前景,那一定就是有問題的。八十年代初的一段時間,那時高校最好的專業是物理學。最好的學生都愿意去學物理。后來,隨著市場經濟因素的深入,金融與管理在高校中的地位就取代了物理學的地位。當然,計算機專業也非常火,但也只是風光一陣子,最終也敵不過金融與管理。計算機專業的確很有用,也有很好的前景,但計算機專業畢竟不是基礎理論的研究。計算機基礎理論的研究一個是在物理學,另一個是在數學。而這兩個最需要基礎理論研究的專業,恰恰都不是當下里最優秀的學生所待見的。施一公的呼吁和吶喊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我們看不到我們未來的危機之所在,那對我們國家的發展確實是很不確定的,或者是有著很大風險的。國家在這個方面必須痛下決心,早下決心,必須盡快改變現在高校中對基礎理論研究領域的忽視。當然,這也涉及到對基礎理論研究人員的待遇問題。待遇太低,確實難以吸引人才。在這個問題上,國家必須做出決斷,盡快解決這個問題。不能讓從事基礎理論研究的科技人員還要自己找飯吃,這顯然是行不通的,是對基礎理論研究的極大傷害。同時高校中對于教師工作的量化考核也必須有所調整。至少對于從事基礎理論研究的教師或者研究人員來說,現行的幾乎把人逼瘋的考核方式是不可行的。從事基礎理論研究,需要一個相對寬松的研究環境和氛圍,不可能用鞭打快牛的方式來督促基礎理論研究的進展。在這個問題上,任何急功近利都會導致對基礎理論研究的干擾。在當前,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是基礎理論研究最需要迫切獲得突破的領域。而要能得到突破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積累。對此,我們必須要有清醒而全面的認識。這個事情不能再拖下去了。無論是現在實施的“十四五”規劃,還是五年后的“十五五”規劃,高校中的基礎理論研究必須要有一個更大幅度的發展。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修訂發布)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