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楊永革|汪承興:當代周公思想文化研究領軍人物 ——原總參謀部某部政委汪承興研究周公思想文化紀實
點擊:  作者:楊永革    來源:昆侖策網  發布時間:2021-07-27 10:44:42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在原總參政治部工作時認識了原總參第四部政治部副主任汪承興同志。他先是在野戰部隊工作,到越南與美軍打過仗,戰場上入的黨;他書法好,是全國硬筆書法的領軍者;他詩詞寫得好,出版了詩文集。2021618日,汪承興同志在“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頒發儀式上熱情洋溢的講話引起了我的注意。他退休10多年來,把大部分時間和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姓氏家國文化、徽文化、國學重點是周公思想文化的學習研究上,先后自著、編著或與他人合著并出版發行了《元圣周公全傳》《解讀周公》《周公與中國國學》《周易與岐山》《周公與中華禮樂文化》《研究周公之道,弘揚禮樂文明》《大唐越國公汪華頌歌》《大唐越國公汪華文獻》《大唐越國公汪華研討會論文集》等近10部著作,撰寫了《論周公思想文化及其現代意義》《論周公歷史功勛及其對中華民族的巨大貢獻》《論周公制禮作樂及其現代意義》《論西周文明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傳統文化視野下的當代家國文化構建》《研究姓氏家國文化,弘揚中華良好家風》等50多篇論文,應邀參加了全國50多次學術研討會,受到與會專家、學者、教授充分肯定與贊揚,《中國文化報》《人民政協報》《中華讀書報》《湖南師范大學學報》《文瀾》《寶雞日報》《徽州社會科學》等10多家報刊雜志刊登了他的文章。20146月,中國著名的歷史、考古、甲骨文專家,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清華大學著名教授李學勤在審閱完汪承興《元圣周公全傳》書稿后欣然題詞:“宗周禮樂奠基人,孔子儒學先行者——元圣周公全傳成書”。并深情地對汪承興說:“對周公事跡、思想及其影響的研究,歷來是學術界關注的重大課題。這本《元圣周公全傳》及對周公的評價,我完全贊同、支持。你是一位軍人,在周公研究上取得如此重大成果,特別是在推動周公研究上取得了重要進展,十分難得,你是當今周公研究的領軍人物”。中國先秦史學會原副會長、著名歷史學家、西北大學校長張廣志教授看完《元圣周公全傳》后對汪承興說:“你在周公研究上的著作、文章以及你在詩詞、書法上的成就,我們做了一輩子專業研究的人都難以達到”。天津師范大學著名先秦史專家、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杜勇教授說:“汪會長率領一個民間學術組織承擔起周公思想文化研究這個國家級的重大課題,并且取得了突出成績,令人敬佩”。我在退休后選擇坐冷板凳、鉆故紙堆、爬格子這項十分枯燥而又寂寞的周公研究工作,雖然賺不到錢甚至還倒貼錢,但是我覺得這項工作意義重大,對于突破德國思想家雅斯貝爾斯世界文明“軸心論”的束縛,胡適、顧頡剛“疑古派“的歷史虛無主義,全面探索中華5000年文明史;對于研究《五經》《逸周書》《竹書紀年》《論語》《老子》《孟子》等元典文化,探源中華文化之根、之源、之魂,發掘中國古代思想精華、政治智慧、治國理政方略和管理經驗;對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等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十多年來,我深切地感到周公研究雖然是一項艱苦乏味的工作,困難重重,但是我越做越有興趣,越做越感到學識不足,越做越有價值,我將自覺自愿、任勞任怨、無怨無悔地做下去。汪承興如是說。

 

紅色家風薪火相傳

 

汪承興,19485月出生在安徽省金寨縣南溪鎮一傳統耕讀之家。在上個世紀20年代末以來,金寨縣有10萬多名兒女參加紅軍、加入中國共產黨,從這里走出了洪學智、皮定鈞等59位開國將軍,王明(陳紹禹)、丁國玉、林月琴等110多位部省軍和司局廳師旅級干部。解放后,金寨縣第一批登記在冊的紅軍革命烈士達1.1萬多人。汪承興自高祖父以下五代以內的親屬中,汪乃準(紅軍團政委)、汪乃敬(紅軍營長)、汪乃國(紅軍連長)3位爺爺,汪光甫(紅軍團長)、汪光洲(紅軍營長)、汪光獻(紅軍司號員)3位伯父先后參加紅軍、加入共產黨。他們中有的在作戰中犧牲,有的在戰斗中負重傷,有的在張國燾肅反擴大化中錯殺,解放后被定為紅軍革命烈士或紅軍流散人員。父親汪光道年紀最小,在讀書其間參加了當地新四軍游擊隊任小隊長,母親張經文曾是游擊隊交通員。解放后家中掛著“紅軍革命烈士”匾,由毛主席簽名的革命烈士證書他至今保存完好。汪承興說:“我小時候是在聽著祖母唱《八月桂花遍地開》歌聲中長大的。紅軍的故事、紅色的基因和千年家風與我形影不離,并融入我的血脈中。”

 

退休后,汪承興立志傳承紅色基因,為金寨縣汪氏家族430多位紅軍烈士立傳,完成了《汪氏義忠堂八修譜》續修工作,并將這套家譜捐獻給國家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汪氏家族是魯國第21位國君魯成公次子姬滿(三代以后改姓汪氏)后裔,第31世、漢末龍驤將軍汪文和率軍到江南平寇,任會稽令、淮安侯,36世汪道獻任歙州令進入歙州(宋徽宗2年改為徽州),成為徽州乃至江南的名門望族。接著,他又開始研究姓氏家國文化和徽文化,協調黃山市委主要領導批準成立了黃山市汪華文化研究會,被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特聘為研究員,先后撰寫了《汪華是古徽州傳奇又傳神的歷史人物》《越國公汪華的歷史地位及其在徽州的深遠影響》《越國公汪華的歷史功績及其精神遺產》《徽州汪氏家族千年人才群體研究》《關于在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建設中加快打造“汪王文化”品牌的建議》等10多篇論文,應邀在全國有關研討會上作主題演講并在有關報刊雜志上發表。

 

我對汪華這個歷史人物不了解,當我看到汪承興著《大唐越國公汪華頌歌》《大唐越國公汪華文獻》和論文后,才知道汪華是徽州歷史上最著名的英雄人物。汪承興說:汪華原是隋末歙州一員裨將,在楊廣被殺、李淵等30多個藩王起義建國稱王、全國陷入一片戰亂的形勢下,汪華率軍10萬占據了江南歙州、宣州、杭州、睦州、婺州、饒州等江南六州,建吳國、稱吳王,“保境安民”,“十多年不見兵革”,平安一方;在治理吳國20多年里“為政寬宏”,促成了古山越人與中原南遷世家大族的融合與和諧,“富庶一方”;在李唐王朝統一了長江以北后,為了人民免遭戰爭災難,他于武德49月主動上表歸唐稱臣,以身維護了國家統一。唐高祖李淵封其為方牧、上柱國、越國公、食邑3千戶,詔任歙州刺史,持節總管六州諸軍事。貞觀2年奉詔進京,先后任左衛白渠府統軍、忠武大將軍、右衛積福府折沖都尉,貞觀18年唐太宗征遼詔任九宮留守(九成宮、隋末至唐代陪都)、輔朝政。貞觀21年病逝于任上,唐太宗下詔嘉其“忠勤”。1400多年來,先后有9位皇帝15次下詔加封他,朱元璋封其為“汪公大帝”;唐玄宗、宋徽宗等3位皇帝,李剛、趙普、蘇轍、文天祥等100多位丞相、大臣、州官、縣令寫詩贊頌他;唐代以來在歙州烏聊山、績溪登源里、杭州吳山等江南六州建有170多座汪王廟祭祀他;徽州人民把它視為“保護神”、“徽州太陽”,徽州民俗“抬汪公”、“游太陽”、“賽瓊碗”、“花朝會”等和徽菜都是祭祀汪華的活動,歷經千年至今不衰。當代徽學泰斗、廣東社科院研究員葉顯恩撰文指出:“汪華是古徽州第一偉人”;原黃山市委副書記、安徽省旅游局長、徽學專家張麥賢撰文指出:“汪華是古徽州的開拓者、奠基者,人文初祖”。汪承興作為汪華第48代裔孫、徽學界知名專家,應邀參與并主持了由中國社科院徽學研究中心、安徽省史學會、安徽省徽學會、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杭州徽學會、黃山市政府等主辦的“千年徽州——人才與經濟發展”、“徽州汪華現象”、“汪華文化與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建設高端論壇”等研討會。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汪承興與凌宏斌共同撰寫的《關于在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建設中加快打造“汪王文化”品牌的建議》,20131月被安徽省政府研究中心《研究與咨詢》刊登,安徽省主管副省長花建慧批示:“‘汪王文化’當屬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符合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建設的內容。請黃山市政府牽頭,省旅游局、文化廳協助,展開進一步的工作”。批準將《建議》列入了經國務院頒發的《安徽省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建設規劃》中,為安徽省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心血之作力超前賢

 

20097月,汪承興和妻子劉漫麗到山東曲阜參觀孔府、孔廟、孔林和周公廟,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寫下《謁周公廟》詩一首:“游罷三孔謁周廟,心情激動更沉重。孔廟煌煌客如潮,周廟岌岌無人蹤。三千年前制禮樂,世界文明開先風。罷黜百家獨尊儒,可知儒學源周公!”周公何許人?汪承興說:如果在10多年前,可能絕大多數人都不約而同地回答“周公解夢”,而對周公在中國歷史上的崇高地位及其創建的禮樂文化知之甚少。中國歷史、文化界很少有人研究他,中國的歷史教科書也鮮有提到他。因此,在社會上人們只知道孔子及其儒家文化,而不知道周公及其禮樂文化,更不知道孔子、老子等諸子百家文化都是源自于周公禮樂文化。孔子曰:“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孟子曰:“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古圣人也”。漢代思想家賈誼說:“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清朝歷史學家夏曾佑指出:“孔子之前,黃帝之后,于中國有大關系者,周公一人而已”。中國社科院楊向奎研究員指出:“沒有周公,不會有武王滅殷后的一統天下,沒有周公不會有傳統的禮樂文明,沒有周公就沒有儒家的歷史淵源,沒有儒家中國傳統的文明可能是另一種精神狀態”,“沒有周公,就沒有今天的中國。”歷史學家易中天說:“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周公,他奠定了我們3000年政治倫理和文化基因,此后3000多年,全球華人的精神氣質由此奠定。”汪承興用幾年時間廣泛閱讀歷代大量文獻,擬出撰寫周公傳的總體思路和提綱,于20125月前往湖南師范大學與游喚民教授合作,用兩年多的時間撰寫出一部34萬多字的《元圣周公全傳》。汪承興說:《元圣周公全傳》依據古代元典文獻,參考歷代先哲對周公研究的成果,吸收近百年來出土文物最新成果,對周族的歷史淵源,周文王、周武王、周公伐商驚心動魄的戰爭,建立西周王朝的戰略舉措,周公攝政、平叛東征,營建洛邑、實行分封制、井田制和制禮作樂等等,以及周公生平事跡、歷史功績、重大貢獻,特別是周公思想文化及其對中國3000多年的深遠影響,作了全面考證、深刻論述和較為詳細的介紹,既是一部嚴肅的歷史學術著作,又是一部難得的國學著作,還是一部通俗的文化著作。汪承興對周公的評價是:“周公是中國大一統國家的締造者和總設計師,中國禮樂文明的創建者和中華文明的奠基者,中國西周前禮樂文化的集大成者和孔子、老子等諸子百家的先師,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理論家、戰略家、教育家、信史文化的始祖和道德典范”。李學勤教授說:“《元圣周公全傳》是我目前所能看到的論述嚴謹、史料翔實、內容全面的最好的一本書。”同時,還受到中國當代資深哲學家、安徽大學教授錢耕森,著名史學家、西北大學原校長張廣志,著名甲骨文專家、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研究員宋鎮豪,資深考古學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黨委書記雷興山,資深理學家、經學家、清華大學禮學、經學研究中心主任彭林,著名先秦史學家、中國社科院研究員、中國先秦史學會會長兼秘書長宮長為等專家、權威的充分肯定與贊揚,被全國史學界廣泛認可并在撰寫論文中廣泛引用,至今沒有人提出質疑。

 

“為什么當代人只知孔子、孟子而不知道周公呢?”對我提出的這個疑問,汪承興同志稍作思索后說:這是一個十分復雜的歷史問題。周公是中國歷史上繼黃帝、堯、舜、禹、湯、文王、武王之后最后一個“圣王”,被封為“元圣、文憲王”。唐代以前,全國文廟中都供奉著周公、孔子像,從皇帝、丞相、大臣到平民百姓都是先拜周公、后拜孔子。據我研究,主要的原因是:從政治上說,武則天廢除唐中宗稱帝,建國號“周”(她自稱是周公后裔),神龍元年唐中宗李顯復位后立馬下詔將周公像從全國文廟中移除,只供奉孔子,削弱了周公在社會上的廣泛影響。從文化上說,中華5000年文明史,上古以來2000多年禮樂為主體的制度文化到周公集大成。孔子在周公禮樂文明的基礎上挖掘制度背后的倫理道德與思想觀念,是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合稱為“周孔之道”。從韓愈起到宋明以降,在“周孔之道”、“周孔之教”的基礎上更深入地挖掘其天道與心性修養,到朱熹、王陽明集大成,合稱為“孔孟之道”。由“周孔之道”到“孔孟之道”的重大轉變,削弱了周公在儒學中的地位。從近代來說,由于受到德國思想家雅斯貝爾斯世界文明“軸心論”和胡適、顧頡剛等“疑古派”影響,中國學術界至今仍然有人把中華文明的起點定為春秋戰國時期,把中國文化的源頭定為《論語》《道德經》,忽視甚至丟掉了早在500多年前周公創建的中華禮樂文明和以《尚書》《周易》《詩經》《周禮》《春秋》《樂經》等為代表的禮樂文化。最后,由于周公年代久遠,許多方面都被披上了神秘的面紗;周公時代流傳下來的《五經》等文獻又晦澀難懂,讓人望而卻步,留下了許多難解之謎,以至于絕大多數人不知道周公的姓名、功德業績、思想文化和對中華民族的巨大貢獻。其實,周公對中國3000多年歷史、文化和社會的影響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無人不在。

 

汪承興同志接著說:習總書記在慶祝建黨100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什么叫復興?復興到中國什么時代?我認為,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之治”等10多個盛世王朝,我在2018年撰寫的《由周公奠定的西周文明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文,建議對西周的歷史和周公思想文化進行全面挖掘、深入探討和總結,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理論支持和借鑒。

 

我好奇地問汪承興同志是怎么走上周公研究這條道上去的?汪承興介紹了10多年來周公研究的歷程:20105月有人邀請他參加“姬姓文化研討會”,說“汪氏源于姬姓,共同的祖先是周公。”汪承興表示贊同并當即提出成立“中華周公思想文化研究會”的主張。2010730日在北京召開了“中華周公思想文化研究會”籌備會,來自姬、周、蔣、邢等10多個周公后裔姓氏代表一致推舉汪承興擔任會長。汪承興在再三推辭無果的情況下表態說,作為周公第107代裔孫我責無旁貸,一定竭盡全力、矢志不渝地賡續周公思想文化。接下這副重擔后,他一方面到民政部審請登記,跑北大、清華等單位,希望把周公研究會掛靠到他們的國學院,但由于種種原因沒有辦成。另一方面,花3000多元廣泛搜集、購買中國歷史上有關周公的論著和文獻,用兩年多時間潛心閱讀了中國歷史上對周公的論述、記述等大量文史資料,為撰寫周公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再一方面,與周公研究會一起,組織領導了在陜西米脂縣、山東汶上縣、河南洛陽市等地召開的周公研討會,來自全國周公后裔姓氏代表,大學、社科院等專家學者教授和新聞媒體人員共2300多人到會,收到論文600多篇,編輯出版了《研究周公之道,弘揚禮樂文明——周公思想文化研究文集》,拉開了當代周公研究的序幕。

 

20153月,經李學勤教授推薦,根據國家民政部(201438號文件精神,在中國先秦史學會宋鎮豪會長、宮長為副會長兼秘書長和岐山縣文化局楊慧敏局長的支持下,批復成立“中國先秦史學會周公思想文化研究會”,汪承興繼續擔任會長。為了把周公研究事業做好、做大,汪承興專程到陜西省岐山縣,與主管文化旅游的巨文利副縣長商量召開周公研討會事宜。汪承興說:文化旅游經濟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黃金項目和重要支柱,岐山縣是周王朝肇基之地、周公故里、禮樂文化誕生地,有周公廟、周王城遺址和豐富的青銅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既是巨大的精神財富,又是巨大的文化旅游物質財富。我們在岐山召開周公研討會,組織全國專家學者教授來發表演說,出謀劃策,把岐山打造成中華文明和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可以拉動岐山縣文化旅游投資開發和吸引國內外游客前來尋根問祖、學習體驗周禮文化,就如同一架直升機在你們頭頂上撒錢。當汪承興把研討會的目的、意義、規劃、設想介紹后,巨文利副縣長和在場的縣政協主席傅乃璋、宣傳部長王擁軍表示完全同意,但因為涉及到經費問題要向書記和縣長報告。第二天上午,縣委、縣政府正式答復:同意在岐山縣召開周公研討會,每年召開一屆。會議組織策劃、論文編審出版由周公研究會負責,會議經費和接待保障由縣政府負責。與岐山縣政府達成協議后,汪承興立即邀請中國先秦史學會、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岐山縣人民政府與周公研究會共同主辦。經過緊鑼密鼓的籌備,20151011日“全國首屆周文化暨周公思想文化研討會”在岐山縣隆重開幕,來自全國各界的專家學者教授150多人出席大會。這是3000多年來第一次在周公故里召開的全國性、高層次、高規格的研討會,也是中國史學、考古、國學、經學、文獻學、軍事學、民俗學等著名專家學者教授云集、名人名家薈萃的一次盛會。大會舉行了祭祀周公大典,參觀了周公廟、周王城遺址,考察了近些年出土的青銅器、龜甲等文物,觀看了岐山縣精心準備的文藝晚會;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黨委書記、著名考古學家雷興山教授,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副主任、著名歷史學家劉國忠教授,陜西師范大學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王暉教授等10人在大會上作學術報告,其余的在分組發言,印發了《全國周文化暨周公思想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上、下兩冊;還討論了《岐山周文化景區建設規劃》,發表了《岐山宣言》,取得了巨大成功。嗣后,在201611月召開了“姓氏與家國文化”、20187月召開了“周易與岐山”、201910月召開了“周公與禮樂文化”為主題的四屆周文化暨周公思想文化研討會。原定于20209月召開“周公治道與中國之治”第五屆研討會,由于新冠疫情推遲到今年10月舉行。出席會議的人員分別來自中央、國家機關及省市地縣宣傳、文化部門和政府研究中心,中央黨校及部分省市地縣黨校,中國社科院及省市地縣社科機構,軍隊總部機關及軍科、國防大學,北大、清華等全國近百所高校,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及省市區縣文博、文保單位,中國先秦史學會、周公研究會、陜西禮樂文化研究會等10多個歷史文化社團和《人民日報》《新華出版社》《人民論壇》等100多個單位、1000多位專家、學者、教授,收到論文900多篇,編輯論文集47400多萬字,正式出版《周公與中國國學》《周易與岐山》兩本。通過四屆“全國周文化暨周公思想文化研討會”,使岐山縣名聲大振,周公的名字在全國大學、社科機構和新聞媒體叫響,全面帶動了岐山縣文化旅游投資、文化旅游產業和以“臊子面”為主的餐飲業蓬勃發展,文化旅游收入每年翻番增長,到2019年一躍而成為陜西省第七大經濟強縣,文化旅游業綜合收入成為全縣重要的經濟支柱。2019年第四屆周公研討會《紀要》宣布:“岐山縣為周文化暨周公思想文化研究永久基地”。開創了周公思想文化研究的新局面。

 

讓周公思想文化走進課題,走進課堂,

走進治國理政,進入尋常百姓家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建黨百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汪承興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政治智慧、治國理政方略和管理經驗,用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理論話語體系構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這是習總書記給全黨、全國人民特別是全國思想理論、歷史文化界提出的最新要求,我們要勇敢地擔當起歷史重任,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上做出應有的貢獻。

 

當我問起周公思想文化在當代的價值和作用?汪承興胸有成竹地說:周公思想文化,是由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為代表的周人、周族、周原地區乃至整個華夏民族及夏商以前歷代先哲、先賢、先民們共同創造的禮樂文化,周公是集大成者、創建者,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信史文化。在周公思想文化中所包含的典章制度、禮樂制度和思想道德規范等等,是儒家文化的源頭,道家、法家、兵家、農家、醫家、縱橫家、雜家、陰陽家等諸子百家的圭臬,也是中國歷朝歷代統治者的主流思想,奠定并影響了中華文明、中華文化幾千年。周公不僅開創了中國大一統的國家版圖和政權體制,還創建了大一統的中華文化,3000多年來,中華民族盡管在版圖上的大一統分分合合,但是在文化上的大一統卻卻始終沒有中斷,并代代相傳、連綿不斷。究其原因,就是由周公創建和孔子、老子等歷代先哲、先賢繼承、發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形成的親和力、向心力、凝聚力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這也是中華民族3000多年來歷經磨難而經久不衰并不斷發展壯大的最大秘訣。汪承興介紹了自己研究的重要成果,即周公思想文化的核心價值和現代意義:周公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天道”與“人道”的“天人合一”思想;“以民為天”與“敬天保民”的民本主義思想;“敬德保民”與“明德慎罰”的法治思想;“父愛子孝兄友弟恭”的倫理思想;“和萬民”與“和萬邦”的和諧思想;“文治”與“武備”的治國理政思想;“惟命于不常”的憂患意識;“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創新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中華民族精神氣質,等等。特別是周公制禮作樂,將夏商以來的政教合一改變成為政教分離,將夏商以來的巫史不分改變成為巫史分職,將夏商以來的鬼神文化改變成為禮樂文化,將夏商以來的無序化社會改變成為制度化、規范化社會,將夏商以來的武力征服改變成為合法治理。從此,在中國由人治取代了神治,由倫理型文化取代了宗教文化,由國家政權取代了神的權力,使宗教勢力逐漸邊緣化并最終淡出了國家權力中心,在歷史上避免了宗教戰爭。可以說,周公思想文化是中華文化之根、之源、之魂,其核心價值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精神,在中國共產黨下個100年的征程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深遠的影響。

 

汪承興全面介紹了10多年來周公思想文化研究取得的豐碩成果和新局面:一是中央、國家機關和省市有關部門已經將周文化、周公思想文化列入了社科研究重要課題,招標攻關。二是中央電視臺《經典詠流傳》開始制作、宣傳《尚書》《周易》等元典文化。《五經》等元典文化都是在周公時代形成的,據考證其中有一部分文章、詩詞都是周公親自所作。三是進入了中國學術界視野,在全國大學學報、社科雜志、報刊網絡上每年都有幾十篇專題學術論文發表。四是為青年學子搭建一個學習、交流平臺,參加周公研討會的專業副教授、講師、助教、博士后、博士、碩士和本科生達到90%以上。五是促進了文化旅游投資,岐山縣全力打造以周公廟、周王城遺址、周公湖、周原景觀等為主體的文化強縣,吸引投資百億以上。洛陽市著力打造以洛陽周公廟、“天子駕六”博物館等為中心的周文化帶;山東省打造以曲阜周公廟、魯國故城,孔府、孔廟、孔林,鄒城市孟府等為核心的圣人文化圈;無錫市打造太伯廟至德文化、吳文化景區;寧陽縣打造周公臺(周公東征點將臺)嘉禾文化文化景區。六是拉動了文化旅游、尋根問祖、飲食文化的旅游經濟發展。岐山縣2014年前旅游人數僅10幾萬人次,收入不到1億元。據統計,2015年以后,岐山縣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每年都以510倍的高速增長,到2019年旅游人數達1004萬多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76億元。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收入大幅下滑,但仍達到26億元。七是促進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岐山全縣開展以“傳承周禮優秀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活動進入村村戶戶、深入人心,處處都能感受到禮樂文化的氛圍,形成了“愛國敬業、遵紀守法、誠信友善、團結和諧、民主文明、尊老愛幼,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良好社會風氣,受到中央文明辦表彰,全面提升了岐山縣形象。八是促進了岐山周公廟、洛陽周公廟、曲阜周公廟、無錫太伯廟、寧陽周公臺等交流互鑒。他們發現,周文化、周公思想文化不僅是文化旅游景點,還是一座“金礦”,互相參觀見學、交流經驗,把文化旅游產業的“蛋糕”越做越大。九是突破了世界文明“軸心論”的束縛和“疑古派”的影響,扭轉了100多年來對世界文明“軸心論”削足適履的追捧和自我矮化,“走出疑古”的聲音日益增強。事實求是地說,上述豐碩成果的取得和新局面的出現,不能說是周公研究會的功勞,但是可以說,周公研究會無疑起到了先行、促進和引領的重要作用 。隨著今后形勢的發展和中華文化的日益強大,周公研究會這一歷史性舉動,其作用和影響將愈益顯現,并載入中國史冊。

 

汪承興同志在研究周公思想文化中踐行周公之德,退休以來他籌集資金15萬元、協調資金20多萬元為家鄉金寨縣南溪中學、南灣中學和南溪希望學校、南灣中心小學建教學樓和充實圖書館,捐贈圖書300余冊;為大中小學、幼兒園題寫校名、校訓、題詞30多幅;向救助先天性心臟病兒童、留守兒童、希望工程、抗震抗洪救災、抗擊新冠肺炎等社會公益事業捐贈書法60多幅,拍出近20萬元;為粟裕等老一輩革命家和紅軍、八路軍、新四軍老戰士題贈書法30多幅;為金寨縣革命紀念館、江蘇新四軍紀念館、中國徽文化博物館、婺源歷史博物館、蘇東坡紀念館、周原博物館、周公廟、諸葛亮廟等題名、題匾、題碑70多幅;為全國百家姓氏宗祠、宗譜題名、題詞、題匾100多幅;先后在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新疆師范大學、廣東粵城學院等大中小學和部隊基層作中國傳統文化、國學和書法報告50多場,聽眾6000多人次;向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北大、清華、北航、杭州、徽文化等圖書館和部隊官兵捐贈《元圣周公全傳》等著作1500余冊。汪承興愛人劉漫麗非常理解、支持他的工作,幫助他打字、校對、照相和編輯文稿,汪承興每到外地開會、做報告她都隨行,協助他做好會務和接待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集體學習時指出“歷史是最好的老師。”中國共產黨百年歷程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汪承興說:周公在周文王時代,他跟隨父親討伐西戎、鬼方等部落,使周人地盤不斷擴大,“三分天下有其二”;在周武王時代,他全力協助兄長一舉滅商,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具有國家性質的封建王朝;在周武王病危欲傳位予他堅辭不受,他將王位傳給武王之子姬頌,從此建立起嫡長子繼承制;在姬頌年幼不能執政時,他任攝政王盡心盡力扶持,治理并穩定了天下;在“三監”、武庚和奄徐17國叛亂危機時刻,他親自掛帥東征平叛,創造了大一統局面,穩固了江山;在鞏固和發展西周王朝上,他采取分封制、井田制、贏建洛邑、制禮作樂等一系列文治武功的重大舉措,“天下安寧,刑錯四十年不用”,奠定了周王朝800年基業;在周成王舉辦成人禮后,他不戀權位還政成王,俯首稱臣;在退休后,他仍然時刻關注著國家局勢發展,作《立政》告誡成王用人之道,作《無逸》告誡成王為王之道。周公一生立德、立功、立言,是中華民族人格、道德、精神氣質的典范,是忠誠、勤政、廉潔、愛民的榜樣,是帝王、丞相、大臣、官吏和百姓的楷模,是中華民族千古元圣。因此建議:全面開展對周公思想文化的研究,確認周公在中國歷史上的豐功偉績和對中華民族的巨大貢獻,確立周公在中國歷史上應有的崇高地位,確定周公思想文化的重要價值及現代意義,讓中國古老的思想智慧發揮出新的作用,煥發出新的時代光華!也讓世界認識到,中華文明、中華文化早于德國思想家雅斯貝爾斯提出的世界文明“軸心論”500多年,讓周公思想文化在當前東西方文化較量中發揮出“殺手锏”的巨大作用。

 

最后,汪承興同志強調:研究周公思想文化不是“信而好古”,而是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繼續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服務。在結束采訪時,我看到汪承興編輯的“全國第五屆周文化暨周公思想文化研討會”《論文集》目錄。在收入《論文集》108篇文章中,《周公德治思想探析》《中國共產黨人的內圣外王之道》《從天下為公的大道到共產黨人的信仰》《周公治道思想對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要啟示》《論成康之治與民族復興》等一大批理論聯系實際的論文問世,參與者來自國新辦、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航天航空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天津社科院、內蒙古大學、山東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浙江工商大學、河南社科院、湖南大學、中山大學、重慶工商大學、西北政法大學、國防大學、軍事科學院等80多個單位,其中來自部隊的就有7位。

 

我衷心祝愿第五屆研討會圓滿成功。

 

作者:楊永革  原總參謀部電視藝術中心主任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