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改革不能只低頭看路,要望更遠處,還要見微知著。職業經理人制度,早些年就有類似提法和做法,當時叫市場化選聘企業經營管理者。取消國企領導人行政級別,其實是市場化選聘經營管理者的副產品。“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進能出”的三項制度改革,在職業經理人身上得到最完整的體現。因為,職業經理人和普通員工不一樣。完不成指標考核,下臺是必須的;按合同約定,薪酬也肯定會減少。如此這般,即使別人不下逐客令,自己也得知趣走人。

職業經理人制度改革,可以算是國企改革微觀層面的“牛鼻子”,推出(廣)至今,有二十年了,相關文件和實施細則也出了不少。第一個問題:以往實施效果不理想,有時候甚至推不動,根本原因找到了沒有?第二個問題:如果說找到了,那么,這二十年的改革干什么去了?非得最高決策層用“三年行動”的形式來加壓督辦。如果說沒有找到,那么,又怎么敢信誓旦旦地在三年之內完成?第三個問題:因為“要辦事”了,沒退路了,便猛然提速加力,全面開花,會不會適得其反?這好比治療一個病人,給他長期服一種藥,并未見好。因為要限期治愈出院,突然就加大劑量,還上去踹他一腳,踹得他蹦跶起來,指望奇跡發生。
國資系統的同志對上面的質問不服氣,那我就再問幾個問題。第一,為什么很多國企領導人(含中層干部)不愿意轉變為職業經理人?
第二,此前不愿意轉,結果就不轉的,企業就沒辦法了嗎?第三,沒有轉的,他們究竟抱著一個什么樣的“金疙瘩”?
第五,轉與不轉的,既然業績一樣,為什么待遇要有大差別?第六,企業的薪酬市場化搞了這么多年,究竟是高是低?第七,如果遇到大面積的職業經理人業績不達標,企業真的準備大換血嗎?

這個瓜太大,我自己肯定啃不下。先給出兩點思考提示。其一,國企要學市場化的形態,更要領會市場化的神韻。公司治理機制如此,職業經理人制度也如此。否則,光有形態,形似神不似,那還不如不學。其二,市場化必須學,但是必須與國企屬性相結合。否則可能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用“邯鄲學步”或更準確)。這個道理,我在前面幾篇關于外部董事制度的文章中也反復提到。不聽我的不要緊,中國共產黨革命成功的基本經驗——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這句話總該聽得進吧?上一篇文章里,我有一句話:“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那就必須承認(同時還要利用好、管控?。┕蛡蚺c被雇傭關系。”這句話大有乾坤。我稍微展開一下,算是“圍魏救趙”吧!一是必須承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國企,存在雇傭與被雇傭這個最基本的市場勞動關系。這是解決所有關于國企活力、動力、壓力不足的基礎性認識,也是開展基于市場化勞動關系改革及一切企業管理制度設計的前提。
二是善于利用雇傭與被雇傭關系對形成國企職場文化(契約意識)的積極作用。市場經濟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自有它最符合人性特點(主要是弱點)的內在邏輯。必須建立國企乃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雇主”身份和自覺,必須打破超越市場勞動關系的所謂的“主人翁”潛意識和潛規則。人人皆知處境險,不用揚鞭自奮蹄。三是必須管控雇傭與被雇傭關系被簡單套用、濫用,甚至走向極端。國企乃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雇主”身份不假,但它是屬于全民所有的“全民企業雇主”,而非滿足于少數私人資本利益的市場工具,同時又是引領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系的重要載體。矯枉過正,過猶不及。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學會運用辯證法。處理好這三層關系,不僅可以使包含職業經理人制度在內的“三項制度改革”順風順水,四兩撥千斤,還能塑造出超越私(外)企活力、動力、壓力,且無法比擬、無法望其項背的制度性內在競爭優勢。我對當下鋪天蓋地的職業經理人制度改革,提幾個單純現象層面的問題。
一是不要過度指望“外來和尚”。職業經理人的內生性極強,流動性不會很高,絕大多數是伴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從基層崗位一步一步走上來的。這里面除了對企業的熟悉以外,必然還有對企業的情感澆筑。偶爾空降引入若干,確實可以彌補某些關鍵職位的技術(業務)短板,也可以起到“鲇魚效應”。但是一些國企動不動就搞“全體起立”“批量引入”“同臺競聘”,這肯定過了。折騰企業不說,且有演戲的成分。二是不宜大張旗鼓“比武招親”。職業經理人是挖角挖來的,不是考試考來的。出資人或企業高管,通過各種途徑私下物色考察,或委托獵頭公司尋找游說,在對方企業董事會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完成所有的能力審核與條件談判。一些國企動輒就發布招聘公告,報名、初審、面試、外調,轟轟烈烈,全程公開,唯恐天下不知。如果你在一家企業擔任高管,如果你認為自己算是一個奇貨可居、待價而沽的人才,你會去報名嗎?我肯定不會!
三是不應演變成為“對賭游戲”。職業經理人屬于高管層,當然是“要辦事的”。但是,職業經理人與企業不應該是對賭條件下的一錘子買賣。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偶爾為之尚可。一直賭下去,職業經理人終將成為流水的兵。流水一旦加速,鐵打的營盤也會滑到烏江邊。業績目標要科學設置,而非“不成功便成仁”的“投名狀”。日本企業偏向雇員終身制,沒有拿三幾年的考核業績來決定去留,一樣有其獨特的競爭力。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心懷國之大者”。對待職業經理人問題,組織部門和國資監管部門必須把握大勢,從政治判斷上打大算盤,算大賬。一兩家國企推進職業經理人改革,匯報總結都可以寫得十分靚麗,成績斐然。如果國企領導人大部分都轉為職業經理人,后果會怎樣?早前,要取消國企領導人行政級別。事實上辦不到,級別和身份依然存在;后來進一步,搞二選一。要么放棄級別和身份,轉變為職業經理人,領取市場化薪酬,要么保留級別和身份,對你繼續限薪;試點單位則沒得選,必須轉變為職業經理人,否則離開崗位另外安排。假設我是國企領導人,現在轉變為職業經理人,我給你看看我的心理活動軌跡,各位讀者自行判斷。
從今往后,我就是一個完全市場化的人了。雖然現在能拿市場化的薪酬,但是,誰能保證個人的能力和努力,都能跟得上考核指標和市場的變化?我就想不明白,為什么不轉變為職業經理人,即使做到再好的業績,也不能拿市場化的薪酬,這是什么道理?萬一做不到,我只能走人。組織多年培養我,才走到今天,可是組織說不要就不要我了。組織和我的關系,現在就是一張契約。沒想到努力工作了一輩子,到這個年齡了,還要拿命賭明天。愿賭服輸,回頭沒有岸,沒有組織可依靠,全憑本事吃飯?,F在和企業的關系,就好比是離婚了,暫時沒地方去,這個家還需要我,所以還住在一起。如果有私人老板給出更好的條件,那就毫不猶豫地走人,跟誰打工不是一張契約嘛……我曾到一家世界500強的國企調研,接待我們的是一位集團副總。他介紹企業的發展歷程,講到國企的使命和個人的成長,縱橫捭闔,慷慨激昂,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后來,我見到集團的一位中層干部,問起這位副總的近況。他說,國資委拿集團做職業經理人改革試點,要求除了董事長兼黨委書記以外的班子成員,全部轉為職業經理人。在動員會上,這位副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當眾哽咽:“我不理解,組織為什么一定要把我往外趕……”
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所謂政治,就是把擁護我們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對我們的人搞得少少的。如果把每一家國企班子成員的大部分,從服從組織聽指揮的干部身份,轉變為完全市場化的職業經理人,你掰開指頭算一算,我們黨能拿在手上的,“經濟領域的執政骨干”和“治國理政復合型人才”,還能剩多少人?十年八年后,國企的政治生態會發生怎樣的改變?習近平總書記說過,絕不允許把國有企業搞小了、搞垮了、搞沒了。我今天想說,千萬別把國企領導人隊伍搞少了、搞散了、搞沒了。
(作者系廣東省國有資本研究會會長、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全民監事”,有修訂)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