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7日-星期四
近日,四川成都的一位媽媽,因為被7歲兒子不斷“呼叫”和兒子簽下了一份“不要喊媽條約”。條約涉及數學、語文、生活三大方面內容,總共列明十條,涵蓋了學習和生活的多個方面:“不會寫的字請查字典,不要喊媽!”、“早起自覺洗漱后,打開衣柜找衣服穿,不要喊媽!”、“實在解決不了的問題,等爸爸回家后,喊爸!”規定孩子出現問題時不能叫媽媽。新聞一出,引起了深受孩子“喊媽”折磨的廣大家長朋友們的共鳴:“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娃;同樣的“喊媽”,讓人無限抓狂”。
笑過之后,陷入深思。一份小小的條約,反映出大大的社會問題。孩子對媽媽的過度依賴、大多數家庭的喪偶式育兒、孩子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極度欠缺…這些生活中的瑣碎不是單純的家庭問題,而是家庭教育的共性問題。如何培養孩子自理自立已經越來越成為家長傷神、學校重視、乃至社會關注的問題,那么作為家長,作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一責任人,我們該怎么做呢?
放開手腳,做個“懶”父母。當孩子的身心發展到一定的水平,他們已經具備了自己解決問題的生理和心理條件,家長的包辦代辦會在無意識中扼殺了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放開手腳,做個“懶”人。凡是孩子自己的事,放手讓他獨立去做。只有孩子親身經歷過了,或者說只有孩子體驗過失敗和挫折,孩子才會從中汲取教訓,孩子才能夠積累經驗,不斷增強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本領。
用心培養,做個“巧”父母。在我們的生活中,家長可以創造很多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通過解決一個一個的小問題來鍛煉孩子的自理自力能力。家長強制性的管教或者壓制有時反而會讓孩子抵觸獨立,反而更加依賴父母,但是家長用心巧妙的經營,可能會起到很好的效果。例如讓孩子自己去超市購物,一次購物的機會可以鍛煉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孩子肯定是樂意為之。父母都有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那就應該有促使孩子成長的實際行動,要用心給孩子創造機會,要給孩子提供機會,讓孩子真正的去解決問題。通過這些方式,我們的孩子就會很快長大。
作者:劉林慧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