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7日-星期三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夏王朝的主糧:考古發現改寫認知,難怪說“伊洛竭而夏亡”
點擊:3759  作者:百家雜評    來源:中國國家歷史微信號  發布時間:2023-02-08 11:23:34

 

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夏桀“修不修德”與“河洛竭”自然毫無關系,但“河洛竭”了之后夏朝滅亡,其中到底有何原因?

 

儒家眼里的王朝興亡,往往將之歸咎于帝王“修不修德”,“不修德”的導致天怒人怨,進而爆發各種天災警示,比如夏桀不修德,上天降下一次超級災難。

 

根據國語記載,夏朝末期遭遇一場天災,導致伊水與洛水枯竭,進而導致夏朝滅亡,商朝滅亡與之相似,即“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

 

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夏桀“修不修德”與“河洛竭”自然毫無關系,但“河洛竭”了之后夏朝滅亡,其中到底有何原因?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發現改寫認知,夏朝人的主糧,決定了他們面對“伊洛竭”時必然會爆發嚴重的糧食危機。

 

01

夏朝人的主糧吃什么

 

位于河南洛陽偃師的二里頭遺址,被普遍認為是夏朝中晚期都城。根據考古發現,在二里頭遺址中,已經五谷(稻、黍、稷、麥、菽)齊備,但二里頭先民主要吃五谷之中的哪一個呢?

 

經過數千年的歲月洗禮,埋藏在地下的糧食,如今早已碳化,與泥巴混在一起,但碳化糧食較輕會浮在水面,而泥土較重會沉入水底,因此可以通過“浮選法”區分碳化糧食與泥土,最終學者通過這種方式挑選出碳化糧食顆粒。以下是兩次研究報告的數據,結論改寫認知。

 

 

19992006年的二里頭發掘報告:粟(稷)米數量是稻米的二倍,其他數量極少。

 

2019年,二里頭各期的277個采樣,最終統計結果為:稻14768粒,粟13883粒,黍2248粒。

 

統計可以確認:粟米平均千粒重一般為2克,稻米平均千粒重一般為16-34克,同樣的數量,后者重量是前者的8-17倍。

 

由此,不難得出一個顛覆性的結論,即夏朝人的主糧不是粟、黍、麥之類,而是源自南方的水稻。

 

 

02

夏朝吃稻米由來已久

 

在探尋夏朝的過程中,考古發現夏人早已吃稻米,不是二里頭時期才吃。甚至,大禹治水可能也與水稻有關。

 

位于河南新密的新砦遺址,出現不少東夷文化因素,考慮到歷史上后羿代夏(太康失國),東夷人后羿一度取代夏朝,因此新砦遺址一般被認為夏朝早期都城,乃至就是夏啟之都。針對新砦遺址,考古專家通過浮選法發現,該遺址稻米數量占比54.37%,明顯也是主糧。

 

然而,針對郾城郝家臺、葉縣余莊、禹州瓦店等龍山到夏代的遺址,考古研究發現當時水稻與粟米共存,比如郾城郝家臺遺址的先民,部分以水稻為主糧,部分以粟米為主糧。

 

 

總之,通過河南眾多遺址考古,如今基本可以確認:從龍山文化到二里頭時期,整體還是以粟米為主,但稻米已經相當普及,其中都城型的新砦遺址、二里頭以稻米為主。

 

因此,大禹治水的真相,可能在于排干沼澤用于種植水稻(治理九州之水,以當時生產力真的很難達到,但為種植水稻創造條件卻可以達到),由此導致夏族實力劇增,后來新砦遺址、二里頭遺址繼續以水稻為主糧,其他遺址卻至少不是以水稻為唯一主糧,也反證了這一點。夏人從新砦遺址遷徙到二里頭,與二里頭(伊水與洛水之間)得天獨厚的水稻種植條件有關。

 

 

03

夏亡與伊洛竭的關系

 

相比于旱作粟米,水稻種植需要大量淡水,但伊洛都枯竭之后,二里頭先民必然會爆發糧食危機。可以想象,當時手中無糧的夏人,必然人心惶惶、四散而飛,夏朝已無戰斗力可言。

 

問題在于,既然伊洛枯竭之后,為何夏人不遷移,尋找新的沃土呢?原因很簡單,當時神州一遍荒蕪,而水稻種植條件較為苛刻,需要大量的淡水,因此就必須興修水利、改造沼澤等,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夏末的情況來看,基本上不可能實現,貴族階層也不能放棄建設成熟的二里頭,去其他不毛之地重新打拼。

 

 

更為嚴峻的是,夏末爆發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干旱,持續時間很長,這一點可能讓時人始料未及。根據史書記載,夏桀最后幾年,爆發了一場大干旱,直到成湯建商之后,還干旱了七年。所謂商湯之湯,本義是熱水,筆者懷疑商湯之名極有可能與當時的旱情有關。

 

從當時客觀情況來看,持續數年的超級干旱,導致夏人出現嚴重的糧食危機,必然會削弱夏人的凝聚力、戰斗力,甚至導致夏朝實力降到低谷,相反不是以水稻為主糧的商族卻相對有利。最終,在這種情況之下,夏桀是昏君還是明君,其實已經不太重要了,糧食危機已經決定了夏朝滅亡的命運,商湯也由此趁機滅夏。

 

 

所謂“前世之事,后事之師”,夏王朝滅亡過程中的糧食危機,給我們的教訓是要時刻警惕糧食問題,預防突變的氣候等,至少要將主糧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中,且要能確保三五年的糧食需求,即“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由此才能從容應對風云變幻的全球局勢。

 

文章來源于百家雜評 ,作者百家雜評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人民網
  • 央視網
  • 新華網
  • 求是
  • 中國軍網
  • 中國經濟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科技網
  • 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文獻網
  • 紅色文化網
  • 觀察者網
  • 參考消息
  • 環球網
  • 毛澤東思想旗幟網
  • 紅旗文稿
  • 紅歌會
  • 紅旗網
  • 烏有之鄉
  • 橘子洲頭
  • 四月網
  • 新法家
  • 中紅網
  • 激流網
  • 宣講家網
  • 中共黨史網
  • 國史網
  • 全國黨建網
  • 中國集體經濟網
  •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
  • 西北革命歷史網
  • 烽火HOME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 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