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期,飛艇事件引發全球關注。雖然中方反復溝通、強調該飛艇是一艘民用科研飛艇,因不可抗力意外進入美國空域,美方最后還是出動F22戰機、發射導彈將其擊落,并宣揚飛艇對美構成威脅乃至“侵犯主權”。縱觀事件全程,輿論對該事件的討論主要圍繞中美關系而展開,但對飛艇這一浮空器的戰略價值還關注較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王湘穗教授創作于9年前的這篇論文,從“創新中國本土防空體系”這一視角入手,提供一種新的戰略思路。文章指出,本世紀以來,美國制定了具有針對性的“空海一體戰”作戰方略,對中國形成巨大壓力。多年來,美國頻繁派遣軍機,在我國領空周邊騷擾甚至侵入。作者認為,對于美國的作戰方略,既不能回避,也不能與之針鋒相對、陷入軍備競賽的泥潭,而要采取“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策略,針對以飛機為主體的傳統防空體系的弱點,構建一種新的、符合中國實際的防空體系,其特點是“持久留空-即時反應”。正所謂“存在就是威懾”,只有保持航空器的持久留空,才能遏制軍事干涉。這種新防空體系的優勢在于:擴大空防體系的防御縱深;技術更新較快;超越傳統動力系統的限制;超越原有制空作戰和空防力量的組織模式;推進海陸空天基各種作戰體系的整合。作者當時指出,相比于技術成功但費效比失敗的美國F-22戰斗機,飛艇技術價格相對更低,有效荷載更大,可實現持久留空,也是典型的軍民兩用技術,因而可成為我國構建本土空防體系的最佳選擇。而事實上,美國正是發展飛艇技術、長期利用飛艇開展軍事偵查的典型國家。
我國一直奉行“積極防御”的戰略,做好本土防御,保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根本。作者認為,建設更有策略、成本相對低廉、卻足以達成安全目標的“留空–即時”空防體系,可幫助我們擺脫對美式裝備發展的尾隨式思路,跳出沿三代機、四代機、五代機線性推進的窠臼,采取超越式路徑實現后來居上。從國家戰略看,建立有效而低成本的安全體系,是在大國競爭中保持不敗的秘訣。
本文原載《國際安全研究》2014年第5期,原題為《創新空防體系:持久留空與即時打擊》。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讀者參考。
【2016年5月,中國研制的全球首架全太陽能飛艇試航成功】
王湘穗
在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中,北約通過對南聯盟78天的連續轟炸結束了戰爭。這是人類歷史上完全依靠空中打擊對一個國家進行全面摧毀并達成戰略目標的空中戰爭。從此,實施空中打擊成為威脅一國安全乃至推翻一國政權的重要方式。這在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等當代多場戰爭中得到了反復印證。即使是對中國這樣的大國,美軍制訂的作戰方式也是以空中打擊為主的“空海一體戰”。由此可見,來自空中的威脅,已經成為了國家安全的重大戰略性威脅。
如何建構有效的空中安全體系,是保證國家安全的重大課題。學習并模仿先進國家的空防體系,似乎是一條現成的道路。然而,這很可能是“乞丐與龍王比寶”——落后國家因技術和資金的短板,無法在與發達國家的軍事對抗中獲得優勢。正確的思路應該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根據中國空防的目標和自身能力,結合空中技術的最新發展,設計與建設廉價而高效、符合中國特點的新型空防體系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任務。
傳統空防體系面臨挑戰
當前,軍事安全領域的一個熱門話題,就是關于從“介入”、“反介入”到“反反介入”的討論。在空中軍事對抗中,擁有軍事技術優勢、又奉行實力政策的一方,希望通過防區外打擊-介入,以低代價達成作戰目標。面對空中打擊,防御一方不會選擇被動挨打,而要使用遠程打擊能力攻擊敵方的起飛、發射平臺,通過擴大打擊范圍實現“反介入”。進攻一方,對于對方的反介入,要施行“反反介入”。這其實是幾千年來矛與盾、進攻與防御較量的延續。
對付新武器和新戰法的威脅,一種是“你來我往,你有我也要有”的對稱式應對;另一種是“你有,但我不讓你發揮作用”的思路。戰爭不只是武器的競賽,更是思想的較量。誰能更深刻地思考戰爭的規律,構建適應變化和自身需求的作戰體系,誰就不僅能夠在未來戰爭中占據先機,而且可以在國際政治博弈中獲得更多的話語權。針對“空海一體戰”這樣的作戰設想,以為可以采取不理睬的方式就能夠對付過去,這種鴕鳥的心態當然不足取;如果采取兵來將擋的方式去應對,又可能陷入軍備競賽的泥淖。近來,美國媒體和軍方反復報道和討論中國“東風-21”導彈打航母的用途,除了其有意炒作的因素外,我們也可以觀察到美軍的“痛點”,就是對中國和其他國家的不對稱作戰能力的擔心。這種擔心很自然,如果百萬元級別的導彈能夠打擊百億元級別的航母,這將對高度依賴航母平臺的美軍構成很大的威脅。當然,我們也不應該把國家的空海安全寄托在一二件“殺手锏”武器之上。在當代戰爭中,什么樣的單一武器都不足以對付整個作戰體系。
當代作戰是體系的對抗,要贏得空中安全,掌握空中作戰的主動權,就必須充分認識目前空中作戰體系的本質特征。自飛機誕生以來,一直是空中作戰體系的主戰平臺,各種飛機與陸基、?;脚_的協同運用,構成了當代空中作戰體系。飛機的性能對空中作戰體系功效的高低直接相關,甚至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如何提高飛機性能和如何打擊高性能飛機就成為各國軍隊關注的焦點。嚴酷的戰場環境對飛機性能提出了極端化的要求,這極大增加了飛機的研制和裝備費用,以至于軍費遙遙領先各國的美軍都陷入了對F-22、F-35等先進飛機造得出、用不起的窘境。從工程技術而言,F-22可能是最成功的武器平臺,若從費效比、作戰綜合效能看,卻是最失敗的武器平臺。高昂的造價形成了技術優勢高度集中于單一平臺,這導致了危險的集中,使武器不再是可以隨意使用的武器,武器平臺本身成為需要保護、珍惜的高價目標。面對相對廉價的中遠程導彈的威脅,同時又要應對主戰飛機造價高昂難以承受的雙重困境,迫使美軍對空中武器發展和作戰樣式提出了新的思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常規快速全球打擊系統”(C-PGS)和無人化作戰平臺。這分別解決了導彈威脅和飛機成本的難題,卻并沒有真正跳出空防體系依賴于飛機的百年窠臼。飛機這種作戰平臺越來越強、卻也越來越昂貴,從而導致的“甲胄分量足以壓垮戰馬”的情況,正在成為世界各國的空中作戰和防御體系發展難以擺脫的困局。
造成這一困局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飛機的留空時間太短。受目前技術的局限,各種飛機在空中只能停留數小時時間,因而它們都是天空中的匆匆過客。飛機留空時間以小時計算的基本性能,決定了飛機技術發展的主要方向只能是更快、更強,這也導致了飛機變得更貴。從此角度觀察,航母對導彈的擔心,其實來源于飛機尤其是艦載機的航程太近,而航程的近則與飛機留空的時間直接相關。
飛機留空時間長短是飛機的基本性能,它影響到機場布局與設施建設、飛機性能與武器系統、通訊指揮和引導系統以及雷達、導彈的部署,包括作戰計劃的擬定、組織和實施方式。正是由于飛機留空時間短,才形成了目前空中攻防作戰中飛機格斗空戰、超視距空戰等以打擊飛機為主的“打飛鳥”模式,打擊起飛基地為主的“打鳥巢”模式以及打擊經濟中心、政治中心、指揮中心的“五環打擊”模式。存在即合理。這些空中作戰模式,都是根據飛機留空時間短暫的基本性能逐步發展起來的,這些進攻與防御模式在以往戰爭中體現了它的合理性。然而,存在即不合理。這一長期有效而相對固定的空中力量使用模式,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當代戰爭需要,受到戰爭新需求的挑戰。
首先,戰爭全球化的需求。以往的戰爭行動多是發生在相鄰地區全球性大戰只是偶爾爆發。在這種情況下,使用空中力量的主要方式是逐步推進,利用在戰爭中建設的前進基地向目標迫近。航母的作用就是可以機動到危機地點,發揮空中力量的威懾和打擊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需要隨時對全球的安全挑戰做出反應。根據新的要求,美國空軍提出了“全球警戒、全球到達、全球力量”的軍種戰略。但由于受到飛機留空時間短的制約,美軍要完成全球性任務,就必須在世界各地設軍事基地,目前美軍的海外基地有數百個之多;要設立和維持這些海外基地,就必須建立盟國體系;維持盟國體系和海外基地就可能要背負沉重的政治和經濟包袱,這是國家難以承受之重。此外遠程打擊武器包括飛機和導彈的價格越來越昂貴,也讓美軍不堪重負。其他國家雖然不像美國那樣需要長期維持全球性軍事力量,但也有越來越多的全球性安全威脅需要應對,比如索馬里地區的海盜對航路的威脅,利比亞戰爭需要采取大規模撤僑行動等。
其次,反恐戰爭的需求。與高強度而時間相對集中的傳統戰爭不同,低烈度、長期化的反恐戰爭,需要隨時隨地的空中支援。美軍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顯示,提供這樣的作戰資源耗費巨大,這亦是長航時及各種無人機大量投入使用的重要原因。可是目前依托于飛機的空中作戰體系,難以對曠日持久的反恐行動提供高效而持續的空中支持。
最后,維持防空識別區等警戒性行動的軍事需求。面對“空海一體戰”的威脅,對于奉行“積極防御”戰略的中國來說,必須做到常備不懈。習近平主席最近在視察空軍時指出,空軍在國家安全和軍事戰略全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要保持常備不懈的戰備狀態,確保遇有情況能夠快速有效處置。然而,面對強大空中軍事力量的威脅,要做到常備不懈并不容易,而經年累月使用昂貴的作戰飛機進行巡邏警戒任務,無疑是對寶貴作戰資源的浪費。此外,陸海空天電的聯合作戰也對空中力量體系提出了新的需求。這都是傳統空中力量體系難以滿足的需求。
在工業化時代,武器發展受經濟基礎的集約化模式影響,優勢向單一平臺集中,這是武器發展的平臺時代。武器以平臺為基本單元,在外部進行協同、合成,形成作戰能力。在信息化時代,技術優勢可以通過分布的方式實現,不必集中于一個平臺,分布式功能輸出的方式形成了能力最強、最抗摧毀的作戰體系。武器的發展從平臺時代走向體系時代。
面對當代國際關系、戰爭目標、作戰樣式和武器平臺等一系列的重大變化,都促使我們要從未來戰爭的需求出發,對飛行器的發展和空防體系的建構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大膽的探索。
存在即威懾
綜合戰爭變化提出的多種新需求,其指向最集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求增加飛行器的持久駐留能力。也就是要求未來空防體系的主戰平臺,應該具有持久留空的能力。這里所說的“持久留空”,是指飛行器能夠以天、月、年為時間單位在空中飛行或駐留,它將提供遠超過目前飛機以小時為尺度的留空時間。讓飛行器從“空中過客”,變為“空中住客”。
能夠持久留空的飛行器,與以往空中過客式的飛機和基于地面的武器系統相比有更多重要的優勢。譬如,空中平臺比飛機穩定、比地面雷達受地球曲率影響小,對常規目標特別是隱身飛機觀察更遠、更易發現與分辨;持久留空的平臺可以在領空巡航,可從空中對地面及海洋執行長期偵察警戒任務;持久留空平臺可以持續合法地在公域上空飛行,為海洋生產活動提供氣象、海流、通訊等信息服務,也可增強對各種飛行器的持續監視,避免類似馬航MH-370飛機失聯、失蹤事件的發生;持久留空平臺還可對“和平時期海盜行動”進行監視,對各種海上安全威脅保持威懾能力,為海上航行提供安全保障,確保航路的暢通;在遠海公空上飛行的飛行器,還可監控周邊國家的機場及海上基地,對飛行器起降、艦艇活動、遠程武器發射裝置及各種軍事活動進行不間斷的監視。
從技術角度看,能夠持久留空的飛行器不需要頻繁起降,可以減少對地面設施和基地的依賴;飛行器留空時間越長,就可能飛得更遠,控制范圍更大,承擔的任務也更多。更重要的是,以能夠持久留空的飛行器作為主戰平臺,將突破飛機航程短、留空時間少的“瓶頸”,極大地提升戰斗力;還因持久留空不需突防等極端性能,可降低整個空防體系的成本。使用持久留空的飛行器還將提升諸軍種聯合作戰能力,創新保障國家安全的方式,提高國防能力和效益。奉行積極防御的國家,需要有持久留空的能力。在“更久”的同時,實現整個空防體系的“更廉”。
與提升空防體系作戰能力的傳統思路不同,能夠持久留空的飛行器不注重飛得更高、更快的性能指標,卻要求飛行器在空中盡可能長久的停留。能夠持久留空的飛行器,與需要從地面起飛或海上發射的傳統武器平臺相比,更容易對空中安全威脅做出即時性的反應。所謂即時反應,是指依托駐留在空中的飛行器對陸海空天目標進行不間斷地感知、偵查,在確認遭遇攻擊時可對敵方空中目標和發射基地實施即發即中的打擊。就此意義,即時是比“超快”更快的反應,是對所謂“一小時打遍全球”武器的有效威懾和應對方式。因為對各種來襲武器而言,特別是對來自?;涂罩械耐{,對其能夠做出最快反應的不在地面,而在空中。也許從技術角度看,沒有最快只有更快。然而,更快的飛行器也需要從基地或平臺上發射,只要盯住了基地與平臺并能夠做出即時的反應,進攻者就無計可施。即便發射成功,跑了和尚卻跑不了廟,破壞和平的禍首就躲不開正義的懲罰。有了這種能力,可以遏制握有軍事技術優勢的國家發動先發制人打擊的沖動。這對保持國家間的和平,避免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脅具有重大的意義。
能夠持久留空和做出即時反應的平臺,可以提供飛機所不具有的功能——長期存在和持續威懾。對“空海一體戰”及遠海封鎖、超快打擊這樣的威脅,持久留空平臺可以保持連續不間斷的監視,不僅監視已經起飛的平臺,還可對在地面、海上、海底的可能威脅保持監視并做出恰當的即時反應。就軍事力量而言,存在即威懾——能夠長期存在,才有持續的威懾,才能遏止軍事干涉。
需要明確的是,中國奉行的是“積極防御”戰略,不會采取“先發制人”的打擊。但是,我們對會不會發生針對中國的戰爭說了不算,主動權掌握在擁有強大軍事力量的國家手里。還是那句老話:美國的朋友是他打不敗的對手。因此,中國需要擁有并保持對“先發制人”打擊即時反制的能力,并讓對手知道我們有使用這樣能力的決心,這樣才能對侵略者形成威懾,做到不戰屈人之兵。
“留空-即時”體系的優勢
將持久留空和即時反應相結合,可以發展“確認即打擊”能力,形成“即時打擊鏈”,建構出新型攻防一體的空中作戰體系。這種以“持久留空-即時反應”為主要特征的新型空防體系,要比基于以飛機為核心平臺的傳統空中作戰體系更加高效。這主要有六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可以擴大空防體系的防御縱深,突破現有飛機性能對空防作戰距離的局限。受制于當前發動機和能源技術,飛機的留空時間很難大幅度提高,因而作戰半徑小,空防體系缺少縱深。能夠持久留空并對威脅做出即時反應的飛行器,可以在不依賴地面基地的條件下擴大警戒范圍,實現“前沿存在”、“前沿打擊”,這與我軍奉行的“積極防御”戰略更加匹配。從體系作戰效能看,“持久留空-即時反應”體系對付“空海一體戰”、“離岸控制”這類的作戰方式和“常規超快速打擊系統”、“無人化平臺”,要比目前的空中作戰體系效果更好些。
第二,利用信息技術更新快的特點,彌補飛機更新周期長的短處。目前信息技術的代次更新速度依然遵從18個月的“摩爾定律”,而飛機代次的更新受機械性能的制約,至少需要10年以上。具有持久留空-即時反應能力的飛行器,具有比一般飛機更大的搭載能力,因此通過搭載最新的信息裝備而不斷保持信息優勢。講得通俗些,就是可以像換手機那樣,更新電子裝備,保持先進的性能。而飛機更新換代的困難和成本則要高許多。在實踐中,無論美國B-52飛機和中國H-6型飛機的超長期服役,基本原因就是它們都具有續航時間長、裝載量大的特征。捕捉住這一動向的本質,充分發揮信息技術更新快的特點,可建構相對廉價而高效的空防體系,形成獨特的空中優勢。
第三,超越現有動力系統的技術限制。發動機是飛機的心臟,有了性能優越的發動機,飛機才能飛得更好、更快、更靈活。然而,發展大推重比等極端性能航空發動機技術的難度大、代價高,西方對我封鎖嚴。與高性能飛機所需的發動機相比,能夠持久留空的飛行器對發動機的要求要相對低許多,并可通過多種能源系統解決動力問題。在武器技術上避短揚長,不是畏難而退,而是把對抗、博弈的智慧應用到技術領域。從技術對抗的角度看,以我之獨創對敵之優勢,顯然比以我之短擊敵所長要更有利。技術成為武器,進入戰爭就不僅是性能的較量,而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智慧較量。
第四,超越現有制空作戰和空防力量組織模式。以往體現大工業時代特征的大機群作戰,通過預警機等信息處理中心的介入和有人機與無人機的混合使用,正在向分布式使用空中力量的方式轉變。由于預警機價格高昂,留空時間不長,一直是空防體系中最緊缺資源和制約瓶頸;同樣,技術水平越來越高的新型作戰飛機也越來越昂貴,使用條件也越來越嚴苛。能夠持久留空并對威脅做出即時反應的飛行器,可以實現空中指揮控制中心與長航時飛行器進行有機結合,創造集約化和分布式結合的力量使用新模式。在一定意義上說,持久留空的平臺是空中力量網絡的一個節點,是空中作戰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其優勢不是通過具有特定功能的平臺來體現,而體現在分布式作戰體系之中。對武器平臺的新理解將促進作戰方式的改變,并會促使空防力量結構做出適應性調整,實現組織體制上的創新。
第五,可推進陸海空天基各種作戰體系的整合。美軍空軍中將萊利·D.詹姆斯(Lt.GenLarryD.James)提出,建設天空、太空、網空一體化的情監偵作戰體系是保障國家決策優勢的關鍵?,F有飛機續航時間短、衛星受軌道限制而陸上與海上平臺或基地因空間位置影響,都難以保持對戰場進行實時監控和做出即時反應。“留空與即時”體系可通過空中平臺對陸地、海洋、空天及電磁空間進行信息和火力的無縫銜接,實現聯合指揮、一體作戰。在2014年3月馬航MH-370失聯事件中,就暴露了目前多國在廣域空中監視、管理體系的缺陷。建立“持久留空-即時反應”體系,在和平時期對空域管理和航空安全方面亦有好處,可以提高對全球公域的管理能力和水平,避免類似事件的重演。
第六,可以發揚我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思想優勢。具有以劣勝優傳統的我軍,歷來反對“乞丐與龍王比寶”的做法。更何況如今的“龍王”——美國在高技術兵器的研發中也出現了捉襟見肘的現象。美國在發展F-22這款擁有隱形、一體化航電、矢量轉向、超音速巡航的第四代戰機時,最初準備裝備750架,結果只裝備了187架,就被迫封存生產線。這一方面是因其研制生產費用過高,另外也有其過于專注空戰性能、缺乏空地打擊能力、航程沒有得到足夠重視、難以適應戰爭新變化的原因,因而這寶貝陷入“無仗可打、留之何用”的尷尬境地。
除了上述這些較為具體的有利之處外,還有一些值得重視的其他好處。各國軍隊在制訂作戰計劃之前,通常需要通過軍事演習對假想敵的實際能力和可能反應做出推演,這是制訂作戰計劃的必要程序。建立中國特有的“持久留空-即時反應”的空防體系,不僅可使現有主要基于飛機性能的作戰評估模型失效,甚至可以讓慣常使用的空中打擊模式遭受挫折。這種全新的空防體系,對試圖入侵者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他們擁有的大量軍事裝備和戰爭經驗可能難以發揮作用,領先的技術優勢亦有可能被消解,其作戰體系也將隨中國空防體系的變化而變化。這使我們有可能擺脫長期以來一直延續的被動應付局面,掌握安全體系、作戰體系設計的主動權。
希望維持和平發展環境的中國,安全的著力點主要是維護在周邊空域、海域以及航路的安全,這與要維持全球霸權的國家有很大的不同。從目前的情況分析,“持久留空-即時反應”體系并不適宜保持全球軍事存在,以此維護全球霸權的代價過于高昂。中國建構“持久留空-即時反應”的空防體系,可以很好地應對目前依托現有島鏈基地針對中國的安全威脅,有利于達成保證中國本土及周邊安全的有限目標。這是在信息技術時代,組合多種新技術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實現戰略防御的一種創新型思路。可以在中國周邊的局部地區,改變目前矛勝于盾的趨勢,形成盾勝于矛的局面。這是與目標匹配的手段和力量使用方式。
如何構建新型空防體系
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即時反應”主要依賴于信息技術,除了地基、?;b備外,問題就在于裝備的空中搭載。也就是說,能否做到有效的“持久留空”是建構新體系的關鍵。飛機是重于空氣的飛行器,這是制約它不能長期留空的最根本的原因。要想實現持久留空,實現的技術路徑就應該從以飛艇為代表的浮空器上探尋。
飛艇的歷史比飛機更長。1852年9月24日,法國人亨利·戈法德(HenriGiffard)駕駛著長達44米的飛艇飛上了天。德國人費迪南·馮·齊博林伯爵(FerdinandGrafvonZeppelin)從1900年開始制造大型硬式飛艇,1909年,齊博林創立德國航空運輸有限公司,開辟了世界上第一條商業運營的定期空中航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齊博林飛艇共飛行了274萬公里,運送旅客3萬多人次。一戰中,德軍用齊博林飛艇偵察、轟炸英國;而英國也使用了220艘飛艇,主要用于保護海上運輸船免遭潛艇攻擊。因為速度過慢容易被發現和攻擊,飛艇不如飛機小巧靈活快速,在與軍用飛機的競爭中漸處下風。1937年悲劇性的興登堡號起火焚毀事故,導致飛艇早期黃金時代的終結。在二戰中,美海軍制造了數百艘飛艇,用于北美大陸沿海地區的護航,取得了幾近完美的成功。
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可以有效地防治靜電火花的產生,氦氣提煉技術進入工業化應用,氦氣得到廣泛使用,飛艇又日漸得到人們的關注。由于飛艇是輕于空氣的浮空器,無論是全增升型、半增升型還是無增升型飛艇都具有續航時間長的特征。此外它與飛機相比較,人機環境更好、有效載荷更大、飛行高度更高、外部識別性更小、安全性更高、運營成本更低,是更好的傳感器平臺,因而飛艇在民用、警用、準軍用和軍用領域均具有大量的潛在用途,是典型的軍民兩用技術。
僅從軍事角度看,能夠持久留空是飛艇的最大特征和優點。美軍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時,發現天基平臺無法定點監視,高空長航時無人機留空時間又太短,不能滿足實時監視的作戰需求。2005年,美軍提出要研制“更長時間、更多功能、更高精度”的近地空間浮空器。2009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授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4億美元的合同,研發定點高度20000米的高空監視飛艇,最大監視范圍達到600公里,對地面極低速目標的探測距離超過300公里,是同樣距離上的美軍現有雷達分辨率的10倍。據美軍測算,一艘大型飛艇偵查警戒范圍就可覆蓋阿富汗全境。諾思羅普·格魯曼公司獲得了美國陸軍5.17億美元的飛艇合同,負責研制“長航時多情報飛行器”,該飛艇有足球場大小,盤旋飛行速度為30節,在6700米高度的留空時間可達三周。有些為反導目標設置的系留飛艇的留空時間現在已經可達一個月時間。不難想見,可持久留空的飛艇在防空識別區擔任預警偵查、識別跟蹤目標的任務中,要比按軌道飛行的天基平臺、地面雷達和飛機巡航的效果更好。
飛艇可在領空和公空長期飛行,能在更大范圍監視周邊機場、港口及武器發射基地等固定目標,還可由上而下地持續監視飛行器,可大大消解四代機的隱身突防性能,還具有對地面、海上、空中目標的打擊能力。依托飛艇展開的近地空間控制的競爭,對未來戰爭的勝負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從自身安全的角度看,飛艇當然無法避免受攻擊,但其生存力不會比飛機更低,而其搭載武器的能力更強和空中更高的位勢,則會增強其自衛及反擊能力。
與飛機相比,飛艇的優勢還在于有效載荷大和價格相對低。輕于空氣的飛艇容易提供更大的空間和有效載荷,搭載更多貨物;而飛艇的研制費目前尚在數億美元級別,要比飛機數百億的研制費低許多。美國國防部和航空航天局曾投入3500萬美元,研制出了一艘長137米,可搭載66噸貨物的硬式大型飛艇。從性價比角度衡量,飛艇顯然要更具有競爭優勢。當然,要將飛艇投入應用,除了燃料、維護、零部件等共同成本外,還有場地艇庫、地面保障系統和艇囊等特殊成本。這些成本對不成體系的飛艇運用會顯得比較突出,但如果形成飛艇體系就會表現出相對低廉的優勢。就像為少數幾架飛機修建機場,無論如何都沒有經濟性一樣。
從大炮、坦克、武裝直升機等武器應用的經驗看,一種新式平臺被接受都有一個認識過程,新平臺通常先是作為配屬武器,嵌入到原有的作戰體系中使用。后被有眼光的軍事思想家所發現,再集中使用于作戰,使戰爭面貌發生改變,隨后傳統作戰體系再以新平臺為核心進行重組。就像拿破侖使用炮兵、弗里茨·埃里希·馮·曼施坦因(FritzErichvonManstein)使用坦克、諾曼·施瓦茨科普夫(NormanSchwarzkopf)使用武裝直升機那樣,撰寫戰爭史的新篇章。
由于目前的飛艇技術還處在“水柜”式坦克當年的發展初期,尚不成熟,不具獨當一面的能力。從武器發展和使用的歷史規律看,飛艇首先需要有一個自身技術成熟的過程,其后才能嵌入原有的空防體系,進入到“飛機+飛艇”階段;然后,再進入飛艇主導作戰的“飛艇+飛機”階段。從功能上看,飛艇的最初使用是用于警戒、預警、偵查,然后是對目標的識別跟蹤,再到偵查-打擊一體的階段。
認識并指出這一規律,不是為目前我們武器發展的尾隨思路尋找托辭,而是要對未來武器和戰爭的前瞻性研判,加快新平臺——飛艇的研發進度。然而,重要的是要從未來戰爭發展的趨勢中,敏銳把握到飛艇的巨大潛力,在研制之初就考慮它的戰略應用前景,在基礎理論、基礎設施、基本性能及多樣性使用方面預留成長的空間,突破思維慣性和舊范式的羈絆,減少保守認識和傳統的阻力,使其能夠順利成長為未來作戰體系的核心平臺。
歷史反復證明,全球經濟危機往往是引發戰爭的重要誘因,這是我們今天需要面對的險惡環境。中國希望維持和平發展的環境,但也深知沒有足夠的軍事力量就無法保衛國家的安全。要發展足以保衛國家領空的軍事力量,又不能被各種新武器的研制拖入到軍備競賽的泥淖,這需要有思想的創新。提出中國式“持久留空-即時反應”空防體系的設想,是解決加強軍事力量建設和軍費增長制約雙重難題的一種嘗試。畢竟,在國家安全領域的競爭中,除了技術與金錢的競賽之外,還存在著智慧的博弈和戰略的較量。
結 論
歷史證明,國家落后就有可能挨打,而過于昂貴的軍備“甲胄”亦有可能壓垮國民經濟之馬,導致國力衰竭危及國家安全。帝國的最終敗亡,大多是因為窮兵黷武、擴張過度。發展軍事能力不僅是裝備技術和武器平臺的單一維度競賽,其中亦包括軍事思想創新在內的精神較量。固然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然而,這并不妨礙我們用四兩撥千斤的中國式智慧,去應對迷信武力、技術至上的侵略者。
建設“留空–即時”的空防體系,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思想在當代戰爭條件下的具體化??蓭椭覀償[脫對美式裝備發展的尾隨式思路,跳出沿三代機、四代機、五代機線性推進的窠臼,采取超越式路徑實現后來居上。更加重要的是,我們可以不必去被動應對美國的軍事威脅,而采取自主思考和設計的方式,提出符合中國安全目標的空防體系和安全戰略。在戰前的軍事思想博弈中占取先機,是在未來戰場上爭取主動的重要前提。
從目前的技術和作戰應用的情況看,能夠長時間留空的飛艇最有希望成為新一代空防體系的核心?,F代技術的大量出現,為構建持久留空-即時反應體系創造了多樣的可能性,對具體什么樣的技術或平臺可以在這場競賽中拔得頭籌,我們應該持開放的態度,需要保持的只是發展方向——那種以小時為單位的作戰平臺將不會成為未來空中作戰體系的核心平臺。
設計與建構更有創意、成本相對低廉、卻足以達成安全目標的空中作戰體系,是國家空中安全的保障。從國家戰略的層面看,建立有效而低成本的安全體系是在大國競爭中保持不敗地位的秘訣。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李光滿|美國武力襲擊!中國國防部發聲!有人建議讓一萬個“流浪氣球”飄到美國去!
2023-02-06風留痕:擊落中國“流浪氣球”,美艦機還敢再誤入我領??諉??
2023-02-06?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