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8日-星期四
縱觀中國歷史上的水利工程,能夠保存幾千年,至今仍在使用的并不多,素有“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之稱的靈渠,在眾多古代水利工程之中擁有著重要地位。
靈渠
靈渠,始建于秦代,位于廣西興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溝通了長江、珠江水系,將湘江源頭與漓江源頭相連,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靈渠的開鑿,為秦朝統一嶺南提供了重要保證,對鞏固國家統一,加強南北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密切各族人民往來,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秦朝疆域圖
靈渠的工程結構
靈渠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譽,長約30公里,寬約5米,由鏵嘴、大小天平、陡門、南渠、北渠、秦堤等主要工程組成,與都江堰、鄭國渠被譽為“秦代三個偉大水利工程”。
分水堤與南北水渠
為了將湘江水導入靈渠,需建一道“前銳后鈍”的分水堤。因其形似犁鏵,故名“鏵嘴”。“鏵嘴”后接兩條長堤:北堤稍長,稱“大天平”;南堤稍短,稱“小天平”。三者組建成人字形分水堤。“鏵嘴”前端直指湘江上游,將水流一劈為二。三分南流,被“小天平”導入南渠;七分北流,被“大天平”導入北渠。南渠向西延伸匯入漓江,北渠向北延伸重回湘江。因此,靈渠包括南北兩條水渠,各有分工,相輔相成。
靈渠分水壩衛星圖
分水堤壩矮于兩側河岸。枯水期,湘江水被全部導入渠道;洪水期,江水可越過堤壩,流入湘江故道,既可泄洪,又可避免靈渠為洪水毀壞。
靈渠小天平近景,汛期水流正越過堤壩流入湘江故道
陡門
靈渠渠道以淺、狹、曲、急為特點,汛期水流迅疾,枯水期水流稀少,為確保船只順利通行,渠道內設置“陡門”,用以提高水位,集中比降,其功用與今天的水閘無異。因此,靈渠“陡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水閘建筑。“每舟入一斗門,則復閘之,俟水積而舟以漸進,故能循崖而上,建瓴而下,以通南北之舟楫。”
靈渠星橋陡
靈渠的重要作用
靈渠的建成,完成了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大業,擴大了中國版圖,促進了中原和嶺南經濟文化的交流以及民族的融合。時至今日,仍在航運、灌溉、旅游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實現嶺南統一
靈渠首先是一項軍事交通工程,是秦始皇為統一嶺南而創建。秦代以前,嶺南地區為“徼外之地”,一直未納入中國版圖。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發動了征服嶺南的戰爭。為解決秦軍后勤補給問題,秦始皇“使監祿無以轉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通過開鑿靈渠,秦軍得到了源源不斷的后勤和兵員補給,最終于公元前214年統一了嶺南地區。靈渠的開鑿,在成就秦帝國統一大業的同時,也大幅拓展了中國的陸海疆域,奠定了中國版圖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畫像
重要商貿通道
靈渠連通了整個中國的水運網,是連接中原和嶺南的重要商貿通道,成為了南北往來的交通大動脈,亦即古代的“水上高速公路”。隋唐時期,隨著大運河的開通,嶺南地區的貨船經漓江、靈渠、湘江、長江、大運河可直達長安城。明崇禎十年(1637年),據徐霞客《粵西日記》中記載,他途經靈渠時見到“巨舫鱗次”的繁忙景象。
唐代嶺南經靈渠前往長安的水路示意圖
發揮灌溉作用
《后漢書·馬援列傳》記載,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征交趾時,曾“穿渠灌溉,以利其民”。據《廣西通志》記載,唐初曾在靈渠南側筑城設臨源縣,城址即在今興安縣城。因人口的增多,縣城周邊的土地被大量開墾,靈渠的灌溉作用逐漸凸顯。為此,靈渠上建有堰壩和涵洞,堰壩作用與陡門相似,用以抬高水位,便于水車取水灌田。至宋代“渠水繞迤興安縣,民田賴之”(語出周去非《嶺外代答·靈渠》),清代“近渠之田,資灌溉者不下數百頃”(鄂爾泰《重修桂林府東西二陡河記》)。新中國成立后,靈渠的灌溉功能得到進一步開發,興安成為遠近聞名的糧倉。
靈渠兩岸廣袤的農田
促進文化傳播
古往今來,有不計其數的文臣武將、文人士子途經靈渠進入嶺南,包括漢代馬援,唐代李靖、張九齡、柳宗元、李商隱、李渤,宋代范成大、黃庭堅、張孝祥、劉克莊,明代嚴嵩、解縉、嚴震直、徐霞客,清代鄂爾泰、陳元龍、阮元、袁枚等,他們或留下歷史功績,或留下詩詞文章,豐富了嶺南的文化底蘊。除此之外,豐富多彩的中原文化也通過靈渠逐漸傳入嶺南,包括農業、手工業技術、建筑、飲食等文化,民間文藝如桂劇、彩調、馬仔調、賀郎歌等,以及中原漢族民間信仰和民間習俗。
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
靈渠是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合浦連接中原腹地的重要一環。當時,合浦有一條通向長安的水陸聯運通道:水路從廣西合浦南流江—北流江—潯江—西江—桂江—漓江—靈渠—湘江—長江—漢江—漢中—褒水,經陸路至秦嶺—咸陽(長安),而靈渠就是這條水陸聯運通道的重要咽喉。可見,靈渠的修通,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為促進國際交流,為今日“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打下彌足珍貴的基礎。
海上絲綢之路示意圖
靈渠的歷史脈絡
秦朝
前219年,為解決軍糧運輸困難,鞏固國家的統一,秦始皇使監御史祿鑿渠運糧,這項工程就是“鑿通湘水漓水之渠”的靈渠。
靈渠示意圖
漢朝
建武十七年(公元42年),馬援續修靈渠。“相傳曰后漢伏波將軍馬援開川浚濟,水急曲折四斥,用遏其節,節斗門以駐其勢”。這次續修靈渠不僅疏浚通航,還曾建立斗門。
馬援畫像
唐朝
唐敬宗寶歷元年(825年),中唐詩人、觀察使李渤重修靈渠。他“重為疏引,仍增舊跡,以利舟行。遂燁其堤以厄旁流,陡其門以級直注,且使訴沿,不復稽澀”。
李渤畫像
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魚孟威出任桂州防御使之后,又對靈渠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續修整治。這次全面修復不僅疏浚渠道,加固陡門、秦堤,修復鏵堤、鏵嘴,還把陡門增加到十八重,使配套工程更趨完善,成效更為顯著。
靈渠四賢祠內的魚孟威雕像
宋朝
據《宋史•陶弼傳》記載,宋代李師中修渠平定安南。
元朝
元至正十四年(1345年),嶺南廣西道肅政廉訪副使乜兒吉尼修靈渠,修復了鏵堤及陡門的潰壞處,舟楫以通。
明朝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為平定叛亂,朝廷派監察御史嚴震直監修靈渠。這次維修由于加高了大、小天平,2座溢洪水涵泄水量較小,遇洪水時則沖毀堤岸,洪水盡流向北渠,南渠水淺,既不能通航,又影響農田灌溉。因而于永樂二年(1404年)二月,修復如舊。
清朝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巡撫陳元龍率通省官員捐俸修治,重修被毀的大小天平由原來用巨石平鋪壩頂,改砌成龜背形。陡門修整尚存的14座,將已廢棄的22座陡門修復了8座。
光緒十一年(1885年),洪水沖毀分水壩及南北陡堤,廣西護理撫院李秉衡請旨奉準修渠。現今所見靈渠,大致就是這次維修后面貌。
民國
民國21年(1932年),興安大水,大小天平部分損壞,興安縣長田良驥補修43~75丈一段,長107米。
民國初年的靈渠航運圖
新中國成立后
1953年冬,興安縣水利局疏通了南渠南陡至大灣陡一段渠道,重修了飛來石旁秦堤一道。
1973年冬至1979年冬,廣西自治區撥款陸續修繕秦堤,建北陡下防洪堤,還修復了竹枝堰,拆除了堵塞北渠的攔渠壩,北渠恢復通水。
1982年靈渠被命名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當地組織建設靈渠公園,規劃水街景區,重修靈源寺,新建臨源閣,自然景觀與人文建筑相得益彰。
靈渠渠首鳥瞰圖
1986年11月,世界大壩委員會專家考察靈渠,稱贊“靈渠是世界古代水利建筑的明珠,陡門是世界船閘之父。”
1988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2018年8月14日上午,靈渠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成為廣西首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2018年靈渠申遺成功頒獎現場
來源:珠江水利;轉自彭湃新聞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