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彭瓊:南沙英雄礁紀實
點擊:  作者:彭瓊    來源:昆侖策網  發布時間:2023-07-17 15:04:56

 

 

我是在澳門回歸的前一天晚上登上赤瓜礁的。當我走進赤瓜礁守備連這個英雄群體,與他們在礁上一起度過92個日日夜夜,親身感受他們的工作與生活、歡樂與艱辛、愛與憎,才感到自己過去對南沙精神的理解竟是那么的膚淺,那么的微不足道。

 

?“家事再大也是小事,國事再小也是大事”?


在礁上,我們每天早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升國旗。官兵們著裝整齊,手握鋼槍,在平臺上列隊。隨著礁長一聲令下,鮮艷奪目的五星紅旗迎著碧波和旭日,在嘹亮的國歌聲中徐徐升起。官兵們舉起右臂,緊握拳頭向國旗宣誓:“為了祖國的尊嚴,我們志在天涯,扎根礁堡,人在礁在國旗在,誓與赤瓜共存亡!”

?

在官兵們的心中,祖國的利益始終高于一切。

?

礁長張國江,1986年入伍,海軍少校軍銜,先后11次上南沙守礁,是南沙守備部隊礁長中軍齡最長、職務最大、軍銜最高、守礁次數最多、當礁長時間最長、守過的礁最多的老大哥。他患了腰椎盤突出的病,那是建礁時的超強度勞動留下的。由于長時間守礁,來不及治療,疼得厲害時,常常直不起腰來,他每天就靠著貼滿了腰部的膏藥來減輕一點疼痛。這次上南沙的前一天,他接到了岳父拍來的電報,告知岳母的晚期肺癌惡化,住進了醫院,希望他夫妻倆回家看看。部隊領導得知情況后,準備從機關抽調一名參謀頂替他上礁,讓他陪妻子回一趟老家。張國江的妻子原本在江西九江老家有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她希望張國江早點轉業回去,但苦苦盼了5年,仍不見張國江提轉業的事,只好放棄自己的事業,帶看小孩隨了軍。這次岳母病重住院,他和妻子都知道將意味著什么,他更清楚,作為丈夫,這個時候應該怎么做。結婚8年來,妻子為了他,受了很多委屈,吃了很苦頭。每想起這些,他心中就有說不出的難過。然而,他還是做出了上礁的決定。他把自己的想法報告了部隊領導:“家里的事再大,也是小事;部隊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我不能因為自己的事牽扯機關的精力。這次上礁,還是我去,家屬的工作我來做。”第二天,張國江向部隊請了半天假,把妻兒送上火車,便帶著對妻子的深深愧疚和牽掛,登上了南沙換班船。

?

無獨有偶。在同一批守礁官兵中,還有一位湖北籍戰士瞿小超上礁前也收到一份“母病危,速歸”的電報。他知道,父母為了讓他在部隊安心工作,平時總是報喜不報憂,就連98年那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把家里的房屋沖垮了這么大的事也瞞著他。這一次……他不敢往下想。接到電報時,部隊換防的命令已經下達。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臨行前,他把一封蘸著淚水寫給母親的信交給了部隊通信員,便揣著電報,義無反顧地登上了赤瓜礁。就是他,當兵9年,12次上礁,52個月在礁上,幾乎一半的時間是在這種與世隔絕的小礁上度過的,最長的一次竟達10個月,在同年兵中創下了最高紀錄。

?

89年入伍的河南籍戰士陳如意,結婚4年仍沒要小孩。“不是不想要小孩。母親在我當兵的第三年就病故了。有了小孩,沒有人幫助照顧,我怕家屬一個人吃不消。我和家屬商量了等我轉業回去后再要小孩。去年我已經符合轉業條件,但部隊需要,我又留下來了。小孩的事只能往后再拖拖。”

?

江西籍戰士胡小冬,是帶著將軍夢走進軍營的。可為了守礁,他失去了兩次考學的機會?。“當不了將軍,我仍可當一名好兵。”98年底,他被部隊作為專業技術骨干選改為了士官。?

?

?時刻牢記祖國的重托?

?

“當好哨兵,顯示存在”,這是祖國的重托。

?

在赤瓜礁的崗樓,寫著這樣一副對聯:“主權尊嚴官兵心中鮮明”、“戰敵斗天赤瓜勇士當先”,橫批是:“國旗飄飄”。

?

赤瓜礁的衛士們永遠不會忘記1988年3月14日這一天,英勇的守礁官兵在這里被迫進行有限的自衛還擊,用鮮血捍衛了祖國的主權和尊嚴。打那以后,他們用紅油漆在礁堡上寫上了“英雄礁”三個大字,勉勵自己學英雄、做英雄,不負祖國和人民的重托。

 

?

赤瓜礁是南沙海空情最復雜的礁之一。礁盤上,常有不明國籍的飛機盤旋;周圍海域,來自周邊國家的挑釁也時有發生。礁盤附近,被一周邊國家盤踞的景宏島、鬼喊礁和瓊礁,用肉眼就可以看到,個別礁上的人員戶外行動在望遠鏡下清晰可辨。

?

看到被他國占據的島礁,想到祖國的海洋領土被侵占,海洋資源被掠奪,赤瓜衛士無時不感到切膚之痛。在他們的多功能會議室墻壁上,寫著這樣一句名言:“從我們這一代起,中國將不給任何國度的軍人提供創造榮譽、建立功勛的機會!”

?

這是他們的錚錚誓言。

?

南沙地處赤道附近,一年四季氣候炎熱。可守礁官兵的軍事訓練卻從未因此降低過標準,放松過要求,減少過科目,壓縮過時間。他們深知,沒有過硬的軍事本領和強健的體魄,就難以肩負起祖國的重托。

?

礁上兵少,但專業齊全,武器裝備種類多。黨支部決定:把每個官兵訓練成一專多能的“多面手”。他們采取“換位訓練法”,每周定期對各專業兵進行崗位互換訓練,官教兵,兵教兵。如今,守礁半年的官兵就能掌握三、四個專業,會使用五、六種武器。

?

油機專業在礁上各專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被譽為“礁上的生命”。礁上的生活和戰備用電就是靠兩臺油機供應的。油機在南沙這種環境中也變得嬌氣了,經常鬧鬧情緒。為了保證油機正常遠轉,油機兵張安平、程國志犧牲多少休息時間,他們自己也記不清楚了。一有空閑,他們就鉆進被太陽烤得像火爐般的油機房,對機器設備進行維護保養,經常一身油一身汗。他們還自己掏錢買來《柴油機的構造與原理》《電工基礎》《電機的使用與維護》等書籍刻苦學習,并做了大量的學習筆記。張安平守礁8次,獨立排除油機大小故障142起,成了守備部隊油機專業的排故能手。

?

預案的演練是礁上軍事訓練的一個重要內容。他們根據上級制定的作戰預案,結合赤瓜礁實際,集思廣益,不斷完善了包括抗登礁、防突襲、?防空襲、夜間應急處置等在內的十幾種預案,并經常開展部署操演,反復演練,官兵對這些預案個個熟練自如。

?

礁上最經常的工作是站崗。這工作看似雖小,卻關聯著守礁官兵的生死,關聯著祖國的海洋權益。“南沙無小事”。赤瓜礁黨支部“一班人”深知肩上的責任有多重。他們宣布了一條紀律,站崗時干其它事情的,發現一次軍人大會作檢查,兩次警告處分;誤崗、睡崗的,發現一次警告處分,兩次以嚴重瀆職申報勞動教養,決不姑息。在崗哨安排表上,每一任礁長都把自己的名字排在第一個。領導率先垂范,赤瓜衛士人人忠于職守,個個練就了及時捕捉海空目標的過硬本領。建礁以來,對海空情都嚴格按照上級規定作出了準確報告,從未出現過錯、漏、壓情現象。

?

跑戰位,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所有戰斗準備工作,拼的是體力。副礁長韓朝民告訴我:“新兵剛上礁,體力都比較差。跑戰位,在規定的時間內不是人到不了位,就是人到位動作不到位。”為此,他們從體能入手,每天組織官兵從礁堡一樓到三樓平臺來回跑100次,做俯臥撐100個、仰臥起坐100個,舉啞鈴100次。一個月下來,官兵的體能有了很大長進,從拉響戰斗警報起,在30多度的高溫下全副武裝跑戰位,最快的只用了23秒,受到了前來巡礁的上級機關和部隊領導的表揚。

?

張礁長跟我談起了1998年發生的兩件事。

?

春節剛過,一架不明國籍的飛機連續三天來赤瓜礁挑釁,可每次來,看到我嚴陣以待的守礁官兵和對準自己的槍炮,嚇得掉頭就逃,打那以后再也沒來過。

?

八月份,我國一艘海洋勘測船在赤瓜礁附近海域進行海洋勘察,遭到一周邊國家武裝漁船的驅趕,面對這一嚴重挑釁行徑,我守礁官兵立即做好了戰斗準備,并鳴槍警告,武裝漁船見我們的官兵動真格,乖乖地回去了。?

?

寂寞艱苦無所畏?

?

赤瓜礁是我人民海軍目前在南沙駐守的7個礁盤之一。說是礁,其實沒有一寸地面,即使退潮的時候,礁盤也還是沒在水中。在這里,用竹桿、草席、油毛氈搭建的第一代看瓜棚式的“高腳屋”已經不見了;用鐵柱、木板、鐵皮搭建的八角亭式?第二代“高腳屋”也已退居二線,成了倉庫和飼養房;現在官兵住的第三代“高腳屋”是鋼筋、水泥混凝結構的二層小樓房。

 

近年來,礁上的基本設施雖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這里惡劣的自然環境、艱苦的生活條件沒有變。

?

守礁官兵不但要斗敵,還要斗天斗海。

?

我們來南沙換防的時候,北國已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可這里依然烈日炎炎。我們在礁上的三個月,正趕上東北季風盛行,潮濕且夾著海腥味的東北風整個刮了60天,風力均在8級以上,最強時有12級。

?

狂風巨浪常威脅著官兵們的生存。

?

礁上的伙房設在工棚里,工棚與第二、三代高腳屋之間用棧橋相連,結構與第二代“高腳屋”相同,但比第二代“高腳屋”更靠近海面。我們上礁后的第三個晚上,海上刮起了狂風,海浪足有5米高。海浪沖擊工棚底板的聲音把大家從睡夢中驚醒。工棚的底板要是給海浪沖掉,工棚里的炊具、餐具和日常生活用品就會被海水卷走,往后的日子就沒法過。于是一場“工棚保衛戰”打響了。這是一場沒有硝煙,卻驚心動魄,隨時都有生命危險的戰斗!張礁長一馬當先,大伙緊跟其后。為了防止被風吹到海里,大伙手挽著手,穿過棧橋來到工棚。在張礁長的沉著指揮和帶領下,有的搬運東西,有的用鐵絲加固木板,有的將被海浪沖掉了的木板死死地拉往……手劃破了、腳戳傷了、海水打濕了全身,大家全然不顧。經過近一個小時的戰斗,工棚保住了。

?

刮風的時候,方便卻成了最不方便的事。礁上的廁所懸在海上。我剛上礁,不識廁所真面目,第一次上廁所便遇到了有生以來最尷尬的事,撒出的尿被風卷起來,弄得滿臉都是。后來才知道,我還算幸運,有個戰士拉肚子,臉上和衣服上撒的卻不僅僅是尿水。他們還告訴我,遇到強臺風——每年都有——十天半個月的吃喝拉撒睡都在房間,不能出門。

?

盡管每天刮大風,可室內的溫度仍在30度以上。晚上時常熱得睡不著覺,官兵們卻不敢打開窗戶。他們大都患有關節炎或肩周炎,每天都要在關節處用膏藥打上“補丁”。從第二軍醫大學畢業后就上了礁的軍醫姚櫓告訴我,去風濕的膏藥是礁上最搶手的藥品。不少同志從早到晚都裹著一副厚厚的棉絮護膝。

?

赤瓜礁人造陸地面積248平方米,幾乎只有籃球場的一半大小,這便是官兵們的生活空間。一到晚上,四周漆黑一片,只有風吼浪嘯聲,這小礁堡便顯得格外孤寂。官兵們在這里過著白天兵看兵,晚上數星星,開門見大海,關門聽濤聲的單調生活,經受著與世隔絕的極限考驗。

?

南沙最多的是水,但最缺的也是水。這里的淡水除了天賜,主要還是從大陸運過來。官兵們每天只有5公斤淡水,全天漱口、洗臉、洗澡、洗衣服只能用這點水。

?

吃,是南沙的又一大難題。三個月的食品一次性補給,蔬菜只能吃一個星期,凍品只夠吃一個月。之后的日子只有罐頭吃。談到吃罐頭,官兵們都說:“一見到吃罐頭就心發慌、胃發酸、腿發軟”。

?

官兵們在礁上,不但經受著生活上的艱苦、身體上的痛苦,而且還承受著精神上的煎熬。他們每年在礁上的時間長達半年。這半年時間里,家里的一切情況除了夢回故鄉便無從知曉。他們牽掛體弱多病的父母;談了對象的想對象;有了小孩的,妻子兒女更是讓他們牽腸掛肚。“家中一切可好”,這份擔心與牽掛,無時不叩擊著他們的心靈,并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強烈。于是大家晚上的惡夢越做越多,睡眠越來越少。

?

“天有不測風云”。守礁期間,家中什么意想不到的事都有可能發生。98年8月份,戰士萬里濤的父親去世了。誰也沒想到,一個兒子上礁前身體還好好的45歲中年人會突然間去世。家里發生了這么大的變故,可我們的守礁官兵別說回家盡些孝道,卻連知道,那也是幾個月以后的事。他們便是在這種煎熬中度過了一年又一年。

?

“在南沙高腳屋上,有一群好男兒手握鋼槍,吃遍南沙千般苦,人民幸福我榮光……”這首《南沙衛士之歌》唱出了他們情灑南沙土,笑傲天涯苦豪邁氣概,唱出了他們以苦為榮、以苦為樂的英雄本色!

 

?

官兵們八小時之外,或讀書、或下棋、或彈琴、或唱歌、或健身、或釣魚……豐富多彩的活動,不但驅走了寂寞,充實了生活,而且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素質。官兵大部分的課余時間是用來讀書的,政治、歷史、文學、經濟、科技、藝術方面的書,無所不讀。他們都有做讀書筆記、寫心得體會的習慣。礁上的“文化人”越來越多,他們經常搞一些小創作,抒情言志。

?

工棚門口,寫著這樣一副對聯:“鰻魚紅魚石斑魚,年年有余”、“寂寞艱苦無所畏,天天有味”,橫批是:“赤瓜之樂”。這副對聯便是他們在釣魚中有感而作的。廖廖數語,卻形象生動地勾勒出了官兵們以苦為樂的高尚情懷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

礁上的“餐廳”是在工棚外面,用油毛氈搭一個頂蓬而成,頗像城里街上搭起的大排檔,官兵們管它叫“海上餐廳”。“餐廳”靠近豬圈,常有臭氣飄過來,盡管如此,官兵們照樣吃得津津有味。“臭一點沒關系。在大陸,哪里能找到這樣的餐廳,吃飯時既能看大海,又能聽濤聲”。這里的官兵都這么說。

?

南沙,想痛痛快快洗個澡那是一種奢望。所以官兵們盼下雨,好洗個“天浴”。上礁后,我自然也加入了“天浴”的行列,大伙赤條條地在雨中,或站、或蹲、或躺,只有那雙手在不停地使勁地盡情地在身上搓呀擦著。豆大般的雨點打在身上,痛痛的,癢癢的,打得大伙蹦蹦跳跳。整個場面千姿百態,構成了南沙獨有的、原始的卻是最美的一道風景線。然而南沙的雨來得快去得急。很多時候,雨把身子淋濕,等你打上香皂,它卻驟然停止,讓你哭笑不得。可他們仍然盼著、等著洗“天浴”。他們從“天浴”中找到了“久旱逢甘露”般的快感。

?

“功夫茶”本是廣東潮汕人喜歡喝的一種茶。如今,赤瓜人也愛上這種茶。他們從大陸買來茶具和茶葉。工作之余,或是皓月當空之時,幾個人圍坐在一起,邊喝邊侃。古今中外,天南地北,無所不談,或理想、或人生、或家庭,也談女人。女人成了這里永不枯竭的話題。他們時而捧腹大笑,時而手舞蹈,寂寞和煩惱便在笑聲中消失得無影無蹤。這才想起“功夫茶”之于他們的真正意義并不在“茶”上。用心亦良苦,其樂亦陶陶。

?

我們在礁上度過了新千年第一個元旦和春節。在礁上過春節,別有一番情趣。春節的前幾天,大伙就開始忙乎起來了。貼春聯、掛燈籠、剪窗花、拉彩旗,并把屋里屋外打掃得干干凈凈,整個礁堡洋溢著濃厚的節日氣氛。大年三十,大伙一大早起床,趕著殺“年豬”。團圓飯很豐盛,餐桌上擺滿了十二道菜,雞、鴨、魚、肉等應有盡有。吃飯前,在張礁長的提議下,每人說一句祝福的話,祝龍年祖國騰飛,人民幸福,家人安康,也有祝戀人越長越漂亮的。除夕晚上,大伙把自己從大陸帶過來的平時舍不得吃的點心拿出來,擺滿了一桌子,大伙坐在電視機前,邊看晚會邊吃東西。春節期間,大伙不但吃得好、玩得也開心。除了收看電視節目外,礁上還安排了游園活動,并組織了書法、象棋、撲克和卡拉OK等比賽。

?

敢叫赤瓜變家園?

?

南沙是艱苦的,苦得難以用筆墨形容。然而,我們的守礁官兵卻沒有退卻,也沒有消極被動地適應艱苦環境,而是積極主動改善生活環境,把礁堡變成了家園。

 

?

他們提出了“把赤瓜當家建”的口號。

?

過去,在礁上能吃上一頓蔬菜簡直是種享受。東門礁種出的第一條黃瓜,官兵含在嘴里舍不得吃,最后被含化了的故事曾讓多少人為之感動。但如今的赤瓜礁,我見到的卻是另外一種景象:這里種的空心菜、小白菜把“小菜園”擠得滿滿的,綠綠蔥蔥,使我想起了“滿園春色關不住”的詩句來。我們幾乎每天能吃上一頓蔬菜,有時還能吃上兩頓,大伙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可在南沙,耕耘與收獲之間似乎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也不存在正比關系,有耕耘而無收獲的事常有。為了種好菜,官兵們可沒少花心血。主動擔任“小菜園”管理員的戰士姚豐林告訴我,南沙的無土栽培最適宜種空心菜,一年四季都可以種。大陸冬天不種空心菜,種子公司不賣空心菜種。這些菜種是張礁長托人找關系才買到的。這里的無土栽培,就是在塑料盆里盛上水,在水上放一塊按一定尺寸掏滿了小洞的泡沫板,菜就種在這一個個小洞里。這樣的塑料盆,礁上有近50個,36個用于無土栽培,剩下的盛滿從大陸帶來的土,用來培育菜苗,種植不適宜無土栽培的瓜果類蔬菜。“南沙種菜,別的都不怕,最怕風大日烈”。為此,官兵們用遮陽布給“小菜園”縫制了一個罩,遇大風大雨大太陽,就把“小菜園”給罩上。然而,蔬菜的生長又少不了陽光,背光的菜光長莖不長葉,為了讓它們“齊步走”,官兵們每天上午把它們搬到礁堡東邊,下午又搬回來。無土栽培,水的揮發量大。為了保證菜的用水,官兵們寧肯自己少喝一口,少用一杯,每天洗?臉不打肥皂,洗?臉水都用來澆菜。這些菜便是在這種精心呵護下茁壯成長的。

?

除了種菜,礁上還養了豬和雞。小礁上的豬,每次換防時補充兩頭。這樣保證了每批守礁官兵守礁期間能殺上兩頭豬,吃上新鮮豬肉。戰士俠江濤主動承擔了飼養員的義務,他是一個平時言語不多、干活卻特別賣力的小伙子,大伙都喜歡他。不管是烈日炎炎,還是刮風下雨,他總是不厭其煩地拎著兩個豬食桶,穿梭在工棚與豬圈之間。他每天用海水沖洗豬圈三次,給豬洗一次海水澡。在他心中,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把豬養得肥肥的,讓大家多吃上一塊新鮮肉。在他的精心飼養下,豬平均每天能長肉一斤半左右。豬圈里還飼養了15只雞,雞豬共處,倒也相安無事。

?

十幾個人的家是個大家,而大伙來自五湖四海,“眾味難調”。吃的問題擺到了黨支部的重要議事日程。為了讓大家吃好,黨支部組織大家在種好“小菜園”、搞好小飼養的同時,還積極開展小作坊活動。

?

他們從海里撈上沙子,把它鋪在碼頭上,待雨水洗?干凈、曬干后裝進塑料盆里,然后把用水浸泡過的綠豆埋在沙里,幾天過后,便能吃上又嫩又新鮮的豆芽。他們還用黃豆制作豆腐,味道雖然不及豆腐店里的豆腐,但官兵每次都把它吃得干干凈凈。

?

“靠海吃海”,官兵們當然不會忘記身邊這個天然大魚場。一有空,大伙就自發地在碼頭上、工棚邊釣魚。被大伙譽為“釣魚能手”的童文好,每天晚飯后把鉤住小魚(魚餌)的魚鉤拋到海溝,第二天早上起來總有收獲。釣到的魚最小的也有七、八斤重,有一次竟釣到了一條百八十斤的鯆魚。趕上好氣象、水文,大伙便集體趕海釣魚、用鋼扦插海鰻。這樣,大家又能經常吃上新鮮的海魚。

?

礁上與“小菜園”相呼應的是“海上花園”。這“海上花園”里種的不是陸地上的花,而是擺放著官兵們趕海時撿來的各種各樣的海石花和貝殼,有海樹、珊瑚、壇罐螺、七角螺、虎斑貝、老鼠貝等,別具一格。這里也種花。官兵們每次換防都要從大陸帶幾棵花上礁。但很多種花草適應不了南沙的惡劣氣候,先后死了。現在礁上扎下根的只有太陽花、鐵樹、棕樹、還有一種叫不上名的草。26盆花草擺放在小小的院子里,把礁堡裝扮得像京城里的漂亮賓館。

?

“菜籃里菜兒滿,聽我來唱一唱,邊守礁邊生產,如今赤瓜礁上,與以往不一般,處處聞花香,赤瓜變家園……”這是官兵根據《南泥灣》改寫的歌詞。

?

他們用智慧和雙手把持赤瓜礁建設成了“海上南泥灣”。

 

(作者系瀏陽市人民政府二級調研員;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修訂稿,作者授權發布)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彭瓊:南沙英雄礁紀實

    2023-07-17
  • 內容 相關信息

  • 彭瓊:南沙英雄礁紀實

    2023-07-17
  •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人民網
  • 央視網
  • 新華網
  • 求是
  • 中國軍網
  • 中國經濟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科技網
  • 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文獻網
  • 紅色文化網
  • 觀察者網
  • 參考消息
  • 環球網
  • 毛澤東思想旗幟網
  • 紅旗文稿
  • 紅歌會
  • 紅旗網
  • 烏有之鄉
  • 橘子洲頭
  • 四月網
  • 新法家
  • 中紅網
  • 激流網
  • 宣講家網
  • 中共黨史網
  • 國史網
  • 全國黨建網
  • 中國集體經濟網
  •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
  • 西北革命歷史網
  • 烽火HOME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 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