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社會調查 > 事件揭秘 > 閱讀信息
韓震 | 教材編寫的意識形態維度
點擊:  作者:韓震    來源:“世界社會主義研究”  發布時間:2019-07-17 21:32:42

 

譬如,存在某些“去革命”“去紅色”的現象,紅色素材一度減少;存在某種歷史虛無主義的現象,如缺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反而渲染中國的封建傳統,即沒有法治、科學意識,缺乏獨立人格等,這尤其表現為文化上的不自信,造成一提到中國就是落后、一提到西方就是先進的印象,這就落入東方主義的窠臼或思維模式了。

 

1.webp (2).jpg

 

本文主要從意識形態的角度談談近些年來我國在教材建設方面的工作,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我們國家的課程改革、教材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第二個方面,教材建設領域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第三個方面,我們應該怎么從意識形態的維度改進、完善教材編寫。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國家的課程改革、教材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我們不能抹殺這個成績。首先是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21世紀初以來的教育改革,我們推進素質教育,從素質教育到核心素養的提出,這一點不僅僅是口號和概念的變化,實質上還是做出了很大成績的。其次是倡導研究性教學或過程性學習。對于一個過去長期處在自然經濟和農業經濟狀態的國度,再加上幾千年封建社會的傳統,我們形成了比較濃厚的灌輸式教育理念和方式?,F在看,這種方式已經制約了人才培養的質量。不過,從21世紀初以來在基礎教育領域倡導的研究性學習也就是過程學習取得了很大成績,學生的創新意識明顯增強。再次,面向全體學生,我們從原來的選拔教育到越來越強調讓每個孩子都得到成長,這一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在選拔性評價下,大多數孩子似乎成為尖子生的陪襯,制造的往往是大批的“失敗者”,而過程性評價的理念是讓每個孩子都成為成長者、成功者。最后,倡導課程多樣化和可選擇性。因為中國這么大,學校種類也比較多,多樣性的教學資源和方式才能適應我國多樣化人才培養的需要。

 

另外,我們教材建設的成績還表現在以下這些方面。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我們要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就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廣的視野、更新的知識,需要教育工作者更有責任感、使命感。教材建設必須適應這種要求。二是應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以及社會治理的現代化需要,教育必須滿足社會對青少年政治素質和道德教育的更高要求,即我們不僅要有良好的私德修養,還需要適應文明秩序的公德修養;我們不僅要加強道德教育,還要加強法治教育。也就是說,自然經濟狀態和農業經濟時代靠傳統風俗習慣就能保持社會的穩定,但是當一個社會從熟人社會進入陌生人社會的時候,法律對維護社會秩序就變得越來越重要了。我們的義務教育階段的品德課程為什么都統一改為“道德與法治”就是這種需要的反映。三是應對生活方式和文化多樣化的變化,突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的任務。為什么我們現在特別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材體系,不是說過去我們沒有價值觀,而是過去我們的價值觀比較單一,即使不用引導,大家的價值觀也差不多。之所以現在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就是因為價值觀已經多樣化了。四是應對全球化和世界文化相互激蕩的時代形勢,教材必須積極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強化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教育。過去國門關著的時候,國家認同是自然而然的情況,在現代社會你即使在國內工作,你可能也是給外企工作。你的身份認同很容易被撕裂,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必須打上國家和中華民族的底色,才能保證你在復合型認同的情況下底色是明顯本色的。五是應對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教育必須強化創新思維的教育。在農業經濟時代,知識是經驗形態的,在歲月流逝的經驗重復中我們就能夠熟練地掌握技能,即使在工業化時代,強調的是標準化生產,創新型人才的需要還不那么強烈,但是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型人才是必需的,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保持競爭力。所以說,創新型人才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就成為教材編寫的重要內容。

 

總之,我們的教材編寫已經發生了變化,一是從學科本位轉向知識綜合和實踐能力整合;二是從難、繁、偏、舊的書本知識轉向關注學生的興趣和能力培養;三是以教師的教為中心逐漸轉向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四是從選拔性評價轉向過程性評價;五是教材呈現形式越來越豐富多彩。大家可以拿幾十年前的課本和現在的課本比一比,內容和呈現方式可以說是越來越多樣、越來越異彩紛呈了。

 

上述的變化,也讓政治課的形態發生了改變。一是改變了以往概念式、口號式的意識形態教育,逐步變成把意識形態滲透到學生的生活、學習和文化知識之中,使政治要求和生活規范、文化素質結合起來,形成了把思想教育與人生成長、品德養成及公民道德教育、法治意識相結合的教育模式。這是近十幾年來重要的變化。二是改變了方法單一的政治教育模式。我們逐漸認識到在要求統一的教育目標的同時,充分注意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自身發展需求。三是改變了過去不分年齡和身心發展階段差異的政治教育模式,減少了單純的宏大概念敘事,試圖把主流的社會價值觀與兒童的成長過程結合起來,把政治要求和兒童生活特點、兒童視角結合起來進行教育。目前,我們已經明顯改變了過去上下一般粗的問題,從小學低年級課程教材的名稱就可以看出,例如,在上一輪的課程改革之中,小學低年級德育課程是“品德與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體會道德規范和要求;小學高年級德育課程是“品德與社會”,讓學生在對社會不斷擴展的了解中理解道德規范和價值觀;初中階段的德育課程是“思想品德”,是讓學生對一定的道德規范和社會規范進行整體性的理解。四是強化了生命教育的內容,由單純的社會目標教育轉變到社會目標與個體生命價值的結合,這一點也是這幾年一個重大的突破。五是改變了過去單純灌輸的教育方法,逐漸形成把思想教育、價值觀教育與學生自我體驗、自我反思相結合的教育方法。與過去相比,現在的課程、教學更強調自覺、自省、自主、自律和自我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需要灌輸,但是我們不能把思想教育僅僅限于灌輸,尤其在網絡化的信息時代,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應該更強調自我體驗、自我反思,只有這樣才能夠把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變成一個穩定形成正確認同的過程。教育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會考試了就是政治上好的人了,有可能考試考得很好,但思想上未必解決了問題。如果一個人會背誦課本,但是情感沒有認同,那有什么用呢?六是強化了實踐內化的要求。本輪課改不僅提出核心素養的概念,還提出思想政治課程要有更多的時間參與實際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提升學生的政治思想素養。這些理念都是新的變化,也是新的成績。

 

 

但是,在一段時間內教材編寫也存在一些問題,譬如,存在某些“去革命”“去紅色”的現象,紅色素材一度減少;存在某種歷史虛無主義的現象,如缺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反而渲染中國的封建傳統,即沒有法治、科學意識,缺乏獨立人格等,這尤其表現為文化上的不自信,造成一提到中國就是落后、一提到西方就是先進的印象,這就落入東方主義的窠臼或思維模式了。這種發達與落后、理性與愚昧、正常與不可思議之間的二元對立,實際上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最近我看了一本美國史,說美國的崛起與它對自己的自信是相關的,也就是說,殖民地時期,美國打敗了英國以后有了美國自己的《獨立宣言》和憲法,美國人覺得自己的新的文化要高于原來封建的歐洲文化,這個時候美國的自信心起來了,這種自信給美國的崛起提供了精神支撐?,F在中華民族也在崛起,這個崛起也應該有價值觀的崛起,就是“四個自信”,或者像習近平總書記說的文化自信是最根本、最深沉的自信。

 

另外,個別教材也存在著崇洋媚外的現象,甚至存在某些西方個人主義、西方自由理念的滲透。大家在看教材、審教材當中也發現了這些現象。經常有人說,為什么西方提倡教育自由主義、個人主義,它的社會仍然有秩序,也沒有什么事?在美國和歐洲待過的同志都知道,歐美有強大的宗教,宗教恰恰是強調人要自卑,要與人為善,它是平衡的。當我們在沒有價值觀平衡的情況下,只講個人主義肯定會出問題。另外也有的教材內容涉及國家安全的問題??偟恼f來,從根本上講有些人就是認為中國不如國外,我覺得這是最大的問題,就是文化不自信。為什么出現這種情況呢?這不是哪些人不好,我認為,既然形成了一個思潮,這一定是有原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歷史的角度看,首先就是1840年以來的文化落差造成的文化自卑。我記得小時候連釘子都叫“洋釘子”?,F在沒有人說“洋釘子”了。這在話語層次上確實說明我們在崛起。另外,我們好不容易在1949年站起來了,結果盡管站起來了,由于經濟發展還比較落后,科學技術還不那么發達,我們還沒站那么穩。但是,我們畢竟在政治上站起來了??墒?,蘇聯和東歐劇變又造成了我們在政治意識形態上的失落感。當時我們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開始的時候多少有點弱勢化表達的味道,“中國特色”就是說我們跟你們不一樣,你不要要求我們與你們一樣。但是現在再提“中國特色”就不是這樣了,“中國特色”已經變成了強勢話語表達,就是說“中國特色”是我們的最大特色,也是最大優勢,這就是變化。

 

當然文化不自信現象還有其社會原因,比如說,我們改革開放要向西方學習,學習他們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這就形成了我們對西方人仰視的習慣。同志們,大家見到自己的老師一般是什么心態?我們長期當學生當慣了,就覺得所見的西方人都了不起。實際上在歷史長河當中,西方的先進只有短短的幾百年。我最近看英國人沃森寫的《思想史》,12世紀的一位阿拉伯學者在他的書里有這么一段話,說這個世界上越往北人越笨,就指的西歐,意大利還好一點,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是最笨的,12世紀就是這樣的狀況。中國在古代進入文明狀態的時候,歐洲人還在森林里追兔子呢。當然,我不是說我們不用學習了,只是說學習不能喪失自己的信心和自主能力。也就是說,如果完全封閉是不對的,但是如果認為自己就永遠不如人,那你就是有問題了。中國這些年為什么發展這么快?就是因為中國人能干、聰明,我們的制度好,我們的文化中有令人珍視的內容。你必須這樣理解。如果我們的制度、文化特別差,反而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得特別好,哪有這個道理?為什么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最有理由自信?就是這個意思。習近平說: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的勇氣,我們就能毫無畏懼地面對一切困難和挑戰,就能堅定不移地開辟新天地、創造新奇跡。另外,中國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比如社會分化、利益多元化和思想的多樣化,市場經濟和新媒體的相互作用,公民自主意識提高,大家的批判意識、挑剔意識,對權威、正統往往持懷疑態度。

 

文化上不自信的現象當然也有文化上的原因,“文化大革命”代表的意識形態極端化,也是造成人們對政治疏離的原因。再者,知識經濟對創新的需要強化了批判性思維,我們必須面對這種變化。過去在工業化時代強調的是權威,在知識經濟時代還完全強調權威、絕對一致,那你怎么能行呢?必須得有一種創新、反思、批判性思維。但是在批判性思維之下,我們如何構建政治認同?這對我們就是挑戰。

 

 

 信息技術特別是互聯網塑造的公共領域促成公民自主意識的提高,這也改變著人們的思維。許多人見了國外的東西,覺得新鮮,以為新奇的東西就是好的東西。還有許多其他社會問題,如社會上諸多的道德失范現象也造成人們的思想混亂。另外,我們本身在價值觀建設方面也存在問題。我們失去自信心之后總覺得不如別人,我們談價值觀的時候,總覺得我們的價值觀不具有普遍意義,反而認為人家的價值觀是有普遍意義的。這就造成了我們在理論和道德上缺乏制高點。為什么習近平總書記提“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就是一個國際道義制高點的問題。我們提“人類命運共同體”,就要比特朗普的“美國優先”高多了?,F在中國在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國際形象調查中,得分已經超過了美國。

 

中國內部文化上的不自信也存在外部原因。我們可以分析外部原因的構成,譬如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圍剿。他們或者想把我們變成附屬性存在,或者試圖赤裸裸地遏制我們。同志們,這個世界目前仍然是以西方為強勢霸權的,西方世界也有一個核心圈,這個核心圈是什么?就是講英語的國家,即盎格魯-撒克遜傳統國家。你看所謂“五只眼”,它們不光監視我們,連講德語、法語的國家都監視著。對西方世界而言,中國是絕對的“他者”,中國不屬于西方文化,或者說不是白人國家,而且是共產黨領導的國家。現在美國剛成立了應對急迫威脅委員會,就是針對中國。另外,西方發達國家在價值觀操作上有豐富的經驗,而我們缺乏這方面的經驗。另外,我們稱其他參政黨為民主黨派,好像中國共產黨不民主似的。這就是價值觀的話語表達問題,是價值觀操作問題,這里有一個語言運用的問題。

 

還有一個問題,好多人認為西方沒有政治課,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美國也有“公民與政治課”,日本也有“公民課”,德國也有“政治科學課”,怎么能夠說西方沒有政治課呢?而且我們的政治課程和教材還只講自己的價值觀,美國是公開主張世界上都應該按照美國的價值觀重新安排,美國試圖用自己的價值觀塑造整個世界。另外,美國也很重視包括愛國在內的價值觀教育。譬如,奧運會上的道格拉斯事件,即在巴西奧運體操賽現場奏響了美國國歌、升起美國國旗的時候,道格拉斯的隊友們都紛紛注視國旗,并且將手放在了胸口位置以示尊重。然而,道格拉斯顯得有些另類,她只是站在那里,目光似乎也并未注視國旗。于是,許多美國人指責她:“國家給了你機會去參加比賽,你沒有任何理由不向自己國家的國旗致敬!”我們講愛國的時候,西方人說我們洗腦,你看他們不洗腦嗎?當然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改進,我們首先要堅定自信,必須破除崇洋媚外的心態,破除文化自卑的心態。當然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跟外邊不來往,不是那樣的。但是我們要防止囫圇吞棗,將西方價值觀全盤吸收。我們必須基于我們的國情,講好我們的故事。

 

在全球化的時代,我們絕對不能關起門來自說自話,但是我們必須以自己的立場和話語來說話,把中國的歷史、現實、發展目標說清楚。如果拋開自己民族的特點和現實要求,拿西方自己也沒有完全實現的追求作為標準,就很難有說服力。在輿論競爭環境下闡釋我們的主張,當然就要進行徹底的理論研究和說明。

 

為什么教材是國家事權呢?在全球化時代,國家仍然是基本的利益共同體,按照國家建構的理論,國家塑造民族,而不是民族塑造國家。西方有一本書叫《想象的共同體》,就是說,人有了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利益,才可能形成共同體。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要培養認同自己的國家、認同自己文化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設者。教育具有塑造未來的功能,教材是規范教育的最主要的遵循,因此教材必須體現國家意志。如果說中小學教材建設,尤其是三科教材建設,不由國家統一編寫、審定,而是由各?。ㄊ?、區)各行其是、多元化發展,就不可能塑造出有共同理想、共同信念的可靠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合格建設者。如果我們的教材任由每個省各行其是,尤其是塑造精神層面的教材各行其是的話,這個社會就會逐漸變得越來越有差異,時間長了,差異就會變成分裂的種子。比如說,有的香港教材宣揚香港這個地方自古以來就有人居住,好像跟廣東人沒關系似的。另外,它講中國歷史只講到“文化大革命”,這種做法顯然會影響香港人的國家認同。在其他省份也有一些教訓,這些我們都應當認真汲取。因此,教材只能是國家事權,因為它是塑造我們整個民族靈魂層面的事情。

 

2.webp (1).jpg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關注“昆侖策網”!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哲學教授,哲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來源:“世界社會主義研究”微信公號,原載人民教育出版社報刊社) 

 

2.webp.jpg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韓震 | 教材編寫的意識形態維度

    2019-07-17
  •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