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指導全省醫療機構科學規范做好新冠肺炎中醫藥防治工作,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防治中的作用,河北省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省中醫藥防控工作有關專家,在國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中醫診療方案和總結我省中醫藥防控工作經驗基礎上,結合當前疫情和氣候特點,研究制定了《河北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藥防治方案(試行第六版)》。具體內容如下。
河北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藥防治方案(試行第六版)當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仍在持續流行,奧密克戎毒株取代德爾塔毒株成為主要流行株,傳播力更強而致病力有所減弱,臨床表現呈現新的特點。根據流行病學特征、病程進展及臨床表現,中醫認為仍屬“疫病”范疇,為外感疫癘濁毒之邪,治以“化濁解毒,清熱養陰”為法,防以“靜心氣、扶正氣、避濁氣(毒)”為則。依據不同階段邪正盛衰隨證加減,辨證施治。推薦中成藥:連花清瘟膠囊(顆粒)、連花清咳片、金花清感顆粒、疏風解毒膠囊(顆粒)、清開靈軟膠囊(顆粒)、射麻口服液、蒲地藍口服液、小兒豉翹清熱顆粒藿香9g 蒼術9g 金銀花 12g 連翹12g 升麻9g 麥冬9g 蘆根12g 防風9g 生甘草6g連花清瘟膠囊(顆粒)、金花清感顆粒、疏風解毒膠囊(顆粒),按說明書服用,連服7~10天。藿香正氣軟膠囊(水、顆粒、滴丸等)、清開靈軟膠囊(顆粒)、藍芩口服液、銀花平感顆粒、小兒青翹顆粒、金水寶片(膠囊),根據平素體質情況選擇,按照說明書服用。 1、適用范圍:適用于輕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在危重型患者救治中可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合理使用。麻黃9g 炙甘草6g 杏仁9g 生石膏15~30g(先煎) 桂枝9g 澤瀉9g 豬苓9g 白術9g 茯苓15g 柴胡16g 黃芩6g 姜半夏9g 生姜9g 紫菀9g 冬花9g 射干9g 細辛6g 山藥12g 枳實6g 陳皮6g 藿香9g2、服法:傳統中藥飲片,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兩次(飯后40分鐘),溫服,3劑為一個療程。如有條件,每次服完藥加服大米湯半碗,舌干津液虧虛者可多服至1碗。清肺排毒顆粒服法:開水沖服,每次2袋,每日2次。每療程3~6天。(1)一個療程結束后,如療效明顯,繼續進行下一個療程,同時可在此基礎上辨證加減用藥(如出現陰虛,麻黃、桂枝、細辛應減量或減去)。如果療效不明顯,應參照國家和我省《診療方案》辨證施治。(2)如發病時已經服用其他中藥湯劑或中成藥,仍可使用清肺排毒湯。(3)伴腹瀉者石膏應減量。大便不通伴高熱者,應加大石膏用量(30g以上)或加大黃6~10g,以通腑泄熱。(4)腎功能不全者,細辛、半夏用量均應酌減,推薦細辛3g、清半夏6g。(5)對于10歲以下患兒,藥物用量應酌減,特別是細辛應減為3g或以下。臨床表現:發熱微惡寒,或不發熱,頭痛,肢體困重,乏力,咳嗽,咽喉疼痛。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藿香12g 銀花15g 連翹12g 升麻9g 桔梗9g 薄荷9g 牛蒡子9g 蘆根15g 柴胡12g 羌活12g 神曲9g 生甘草9g服法:每日1劑,水煎400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飯前服用。推薦中成藥:連花清瘟膠囊(顆粒)、連花清咳片、利咽解毒顆粒。針灸治療推薦穴:風池、大椎、合谷、肺俞、太陽、風府、曲池。針刺方法:每次選擇3個穴位,針刺采用平補平瀉法。得氣為度,留針30分鐘,每日1次。 臨床表現:發熱,乏力,周身酸痛,咳嗽,咯痰,胸悶憋氣,納呆,惡心,嘔吐,腹瀉或大便粘膩不爽。舌質淡胖齒痕或淡紅,苔白厚膩或腐膩,脈濡或滑。生麻黃6g 生石膏15g 杏仁9g 羌活15g 葶藶子15g 貫眾9g 地龍15g 徐長卿15g 藿香15g 佩蘭9g 蒼術15g 云苓45g 生白術30g 焦三仙各9g 厚樸15g 焦檳榔9g 煨草果9g 生姜15g服法:每日1劑,水煎600ml,分3次服用,早中晚各1次,飯前服用。臨床表現:低熱或不發熱,微惡寒,乏力,頭身困重,肌肉酸痛,干咳痰少,咽痛,口干不欲多飲,或伴有胸悶脘痞,無汗或汗出不暢,或見嘔惡納呆,便溏或大便粘滯不爽。舌淡紅,苔白厚膩或薄黃,脈滑數或濡。檳榔10g 草果10g 厚樸10g 知母10g 黃芩10g 柴胡10g 赤芍10g 連翹15g 青蒿10g(后下) 蒼術10g 大青葉10g 生甘草5g服法:每日1劑,水煎400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推薦中成藥:連花清瘟膠囊(顆粒)、連花清咳片、金花清感顆粒。針灸治療推薦穴位:合谷、后溪、陰陵泉、太溪、肺俞、脾俞。針刺方法:每次選擇3個穴位,針刺采用平補平瀉法,得氣為度,留針30分鐘,每日1次。臨床表現:發熱,咳嗽痰少,或有黃痰,憋悶氣促,腹脹,便秘不暢。舌質暗紅,舌體胖,苔黃膩或黃燥,脈滑數或弦滑。麻黃6g 炒苦杏仁15g 生石膏30g 薏苡仁30g 麩炒蒼術10g 廣藿香15g 青蒿12g 虎杖20g 馬鞭草30g 蘆根30g 葶藶子15g 化橘紅15g 甘草10g服法:每日1劑,水煎400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推薦中成藥:宣肺敗毒顆粒、連花清瘟膠囊(顆粒)、連花清咳片臨床表現:低熱,身熱不揚,或未熱,干咳,少痰,倦怠乏力,胸悶,脘痞,或嘔惡,便溏。舌質淡或淡紅,苔白或白膩,脈濡。蒼術15g 陳皮10g 厚樸10g 藿香10g 草果6g 生麻黃6g 羌活10g 生姜10g 檳榔10g服法:每日1劑,水煎400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臨床表現:惡寒,發熱,肌肉酸痛,流涕,干咳,咽痛,咽癢,口干、咽干,便秘。舌淡、少津,苔薄白或干,脈浮緊。麻黃6g 杏仁10g 柴胡12g 沙參15g 麥冬15g 玄參15g 白芷10g 羌活15g 升麻8g 桑葉15g 黃芩10g 桑白皮15g 生石膏20g服法:每日1劑,水煎400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推薦中成藥:連花清瘟膠囊(顆粒)、連花清咳片、金花清感顆粒針灸治療推薦穴位:內關、孔最、曲池、氣海、陰陵泉、中脘。針刺方法:每次選擇3個穴位,針刺采用平補平瀉法,得氣為度,留針30分鐘,每日1次。臨床表現:發熱面紅,咳嗽,痰黃粘少,或痰中帶血,喘憋氣促,疲乏倦怠,口干苦粘,惡心不食,大便不暢,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生麻黃6g 杏仁9g 生石膏15g 甘草3g 藿香10g(后下) 厚樸10g 蒼術15g 草果10g 法半夏9g 茯苓15g 生大黃5g(后下) 生黃芪10g 葶藶子10g 赤芍 10g服法:每日1~2劑,水煎服,每次100~200ml,每日2~4次,口服或鼻飼。推薦中成藥:化濕敗毒顆粒、連花清瘟膠囊(顆粒)、連花清咳片、清開靈軟膠囊(顆粒)、熱毒寧注射液、清開靈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血必凈注射液。臨床表現:大熱煩渴,喘憋氣促,譫語神昏,視物錯瞀,或發斑疹,或吐血、衄血,或四肢抽搐。舌絳少苔或無苔,脈沉細數,或浮大而數。生石膏30~60g(先煎) 水牛角30g(先煎) 知母30g 生地30~60g 赤芍30g 玄參30g 連翹15g 丹皮15g 黃連6g 竹葉12g 葶藶子15g 生甘草6g服法:每日1劑,水煎服,先煎石膏、水牛角,后下諸藥,每次100~200ml,每日2~4次,口服或鼻飼。推薦中成藥:喜炎平注射液、血必凈注射液、熱毒寧注射液、痰熱清注射液、醒腦靜注射液。功效相近的藥物根據個體情況可選擇一種,也可根據臨床癥狀聯合使用兩種。中藥注射劑可與中藥湯劑聯合使用。針灸治療推薦穴位:大椎、肺俞、脾俞、太溪、列缺、太沖。針刺方法:每次選擇3~5個穴位,背俞穴與肢體穴位相結合,針刺平補平瀉,留針30分鐘,每日一次。臨床表現:呼吸困難、動輒氣喘或需要機械通氣,伴神昏,煩躁,汗出肢冷。舌質紫暗,苔厚膩或燥,脈浮大無根。推薦處方:人參15g、黑順片10g(先煎)、山茱萸15g,送服蘇合香丸或安宮牛黃丸。出現機械通氣伴腹脹便秘或大便不暢者,可用生大黃5~10g。出現人機不同步情況,在鎮靜和肌松劑使用的情況下,可用生大黃5~10g和芒硝5~10g。推薦中成藥:血必凈注射液、清開靈注射液、熱毒寧注射液、痰熱清注射液、醒腦靜注射液、參附注射液、生脈注射液、參麥注射液。功效相近的藥物根據個體情況可選擇一種,也可根據臨床癥狀聯合使用兩種。中藥注射劑可與中藥湯劑聯合使用。中藥注射劑的使用遵照藥品說明書從小劑量開始、逐步辨證調整的原則,推薦用法如下:病毒感染或合并輕度細菌感染: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加喜炎平注射液100mg,每日2次,或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加熱毒寧注射液20ml,或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加痰熱清注射液40ml,每日2次。高熱伴意識障礙: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加醒腦靜注射液20ml,每日2次。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或/和多臟器功能衰竭: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加血必凈注射液100ml,每日2次。免疫調節: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參麥注射液100ml或生脈注射液20~60ml,每日2次。針灸治療推薦穴位:太溪、膻中、關元、百會、足三里、素髎。針刺方法:選以上穴位,針刺平補平瀉,留針30分鐘,每日1次。應重視患者早期康復介入,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呼吸功能、軀體功能以及心理障礙,積極開展康復訓練和干預,盡最大可能恢復體能、體質和免疫能力。臨床表現:氣短、倦怠乏力、納差嘔惡、痞滿、排便無力、便溏不爽。舌淡胖,苔白膩。 黨參15g 茯苓15g 炒白術10g 黃芪15g 法半夏9g 陳皮10g 藿香10g 砂仁6g (后下) 甘草6g臨床表現:乏力,氣短,口干,口渴,心悸,汗多,納差,低熱或不熱,干咳少痰。舌淡紅或紅,少苔,脈細弱或虛。西洋參15g 石斛10g 麥冬15g 沙參15g 知母6g 淡竹葉10g 山藥15g 甘草6g 茯苓15g 花粉12g 桑葉10g 臨床表現:胸悶,干咳,心悸,氣短,乏力,汗出。舌質黯或有瘀斑,苔薄白,脈細澀。黃芪30g 當歸10g 赤芍10g 地龍10g 川芎10g 麥冬10g 五味子10g 丹參10g 杏仁10g 炙枇杷葉10g 白前10g 紫菀10g 臨床表現:動則氣喘,干咳,咳聲無力,汗出,乏力,腰膝酸軟。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補骨脂12g 熟地30g 當歸15g 陳皮10g 清半夏9g 茯苓15g 黃芪15g 五味子10g 百合12g 山萸肉15g 胡桃肉30g 甘草6g推薦穴位:足三里、百會、太溪、太淵、曲池、膏肓、肺俞、膈俞、陰陵泉、關元等。針刺方法:選以上穴位,針刺平補平瀉,留針30分鐘,每日1次。艾灸或隔物灸貼取穴:大椎、肺俞、脾俞、孔最,每次40分鐘,每日1次。穴位按摩:太淵、膻中、中府、肺俞、膈俞、脾俞、腎俞、大腸俞、列缺、中脘、足三里等。經絡推拿: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任脈、督脈等。常用耳穴:支氣管、肺、內分泌、神門、枕、脾、胃、大腸、交感等。背腧穴為主,夾脊穴、大椎、肺俞、膈俞、脾俞、腎俞等。(1)八段錦。練習時間10~15分鐘左右,建議每日1~2次,按照個人體質狀況,以能承受為宜。(3)呼吸六字訣。“噓(xu)、呵(he)、呼(hu)、呬(si)、吹(chui)、嘻(xi)”,依次每個字6秒,反復6遍,腹式呼吸方式,建議每天1~2組,根據個人具體情況調整當天運動方式及總量。兒童患者的中醫證候特點、核心病機與成人基本一致,可參照成人治療方案,結合患兒臨床證候和小兒生理特點,辨證酌量使用。可選擇兒童適宜中成藥辨證使用。參考方藥:藿香12g 金銀花15 連翹12 麥冬12 蘆根12g 升麻9g 防風9g 黃芪15g 生甘草6g參考方藥:黃芪10g 防風6g 佩蘭6g 金銀花6g推薦方:太子參5g 防風3g 金銀花3g 炒山楂3g5、推薦中成藥:成年人,連花清瘟膠囊(顆粒),每次2~4粒(半袋~1袋),每天3次;兒童10周歲以下,連花清瘟顆粒每次1/3~1/2袋,每天3次;10周歲以上兒童,用量同成人。連續服用7~10天。功效:本穴有強壯作用,為保健要穴。按摩足三里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健脾化濁,扶正祛邪的作用。按摩方法:找準穴位后,用拇指或中指適度用力按揉、按壓,以出現明顯的酸痛、酸脹感覺為宜。每次按揉5分鐘,每日多次。功效:通里達表,外可清熱,內可瀉火,是表里雙清之要穴。定位方法:曲池在手肘處,將肘關節彎曲90度,肘橫紋向外靠近肘尖的部位即是。按摩方法:用雙手拇指相互按揉、按壓穴位5分鐘,按壓力度同樣以感覺酸痛為宜,每日多次。(1)保持精神內守,舒心氣、暢心神、怡心情,勿躁勿慮勿恐慌。(2)積極聯想。主動去聯想一些積極、放松的場景,以利改善心態。(3)放松訓練。利用意念依次對手部、上肢、頭部、下肢、雙腳等各部位進行放松,最后達到全身放松的目的。(4)正確釋懷。通過寫日記、親朋間的有效溝通,或者尋求專業人士幫助等途徑和方式,宣泄不良情緒。(1)飲食宜清淡、規律,營養搭配均衡,多飲水,多食用水果、蔬菜及牛奶、雞蛋等。(3)適當多喝水;少食油膩、煎炸、燒烤、辛辣食物;不宜過多進食生冷寒涼的水果。(4)適當鍛煉身體,避免過度疲勞。推薦普遍采用八段錦、養生樁、太極拳、六字訣等,每天進行練習。(1)勤通風,戴口罩,注意手衛生,避免到人群聚集場所,保持居室衛生清潔、空氣流通,以切斷傳染源。(2)做好環境衛生工作,保持生活、工作場所干凈、整潔。(3)香囊參考處方:藿香、佩蘭、金銀花、桑葉、菊花、薄荷、冰片等份。使用方法:共研細末,裝于布袋中,掛于室內,或隨身佩戴。孕婦及有過敏性疾病(如哮喘、鼻炎等)者不建議使用。使用上述藥物和方法期間,如有不適感覺,應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時咨詢醫師。
(來源:“健康河北官微”微信公眾號,修訂發布,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