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國策建言 > 文化教育 > 閱讀信息
工科教師不能再自娛自樂寫論文!徐衛林院士:要從源頭破解工科理科化
點擊:  作者:徐衛林    來源:今日頭條  發布時間:2022-06-30 10:09:28

 

破除師資理科化是關鍵,因為有什么樣的師資,決定了有什么樣的學生。現在,有的工科教師甚至不敢去碰觸工業生產線上的設備。

一些工科教師沉浸在寫論文的自娛自樂當中,讓他們走出實驗室、走向企業依然困難重重。

高校也可以制定強制性的措施,規定新入職工科教師必須在企業待一年。

只有真正把工科博導、研究生上一線,了解行業所需的問題,才能形成良性循環,才有可能打破工科理科化的僵局。

 

 

徐衛林 武漢紡織大學供圖

 

工科理科化并不是今天才出現的現象,但卻是眼下制約工程教育發展的一大桎梏。

 

理科強調對機理的探索,最看重的是破解理論科學問題;工科強調技術應用,最看重的是與產業密切結合。

 

工科理科化最明顯的表現是,教師用解決理論科學的方法,去對待工程問題,重視論文發表,忽視實踐創新,導致學生的就業能力滿足不了企業需求,教師自身所作的高水平研究無法在企業落地。更有甚者,不敢去碰觸工業生產線上的設備,從前教師在織布機上教織布,如今變成了在黑板上教紡紗、織布。

 

工科理科化不僅存在于本科、研究生階段,事實上,它已經滲透到了高職、中小學教育中。

 

高職有工科理科化的影子。高職教師的操作技能達不到社會期待的水平,一些高職儼然變成了本科的縮小版。

 

中小學教育也有理科化的味道。基礎教育把中小學生都圈在教室里上課,學習書本上的死知識,而忽略了課外活動對學生興趣的培養,以及團結協作、吃苦耐勞精神的塑造,使得他們從小缺少工程師精神。

 

工科理科化的出現有很多原因。

 

一是高校、科研院所的唯論文導向,尤其是在職稱評審中重論文輕成果轉化、社會服務;

 

二是工科教師隊伍的理科化,教師是在封閉的實驗室中培養出來的,與產業的需求交叉融合不夠;

 

三是學生的實踐環節變少,擴招導致學生人數增多,但高校投入生產實踐的經費沒有相應增加,出于生產、管理的考慮,如今的企業也更不愿意接納學生實習;

 

四是工科教師研究的項目理科化,來源于企業產學研的項目少,導致人才培養理科化;

 

五是在教材編寫中,有實踐經驗、產業創新能力較強的教師參與其中的比例少,教材上的設備遠遠落后于實際生產中的設備。

 

破解工科理科化,首要問題是師資要來自于一線。讓工科教師大量深入企業一線,從一線中挖掘產業的卡脖子難題。對此我深有體會,我曾經到企業里去推廣自己研發的技術,但企業對實驗室做出來的技術并不感興趣,而是更在意行業中最關注的某個難題。沿著行業難題找答案,我的研究成果也最終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破除師資理科化是關鍵,因為有什么樣的師資,決定了有什么樣的學生。破解工科理科化問題在于,很多高校明知正確路徑,卻難以推動實施。

 

制約其改革的癥結在于,破五唯仍然不徹底,唯論文的觀念根深蒂固。一些工科教師沉浸在寫論文的自娛自樂當中,讓他們走出實驗室、走向企業依然困難重重。

 

相較而言,高水平大學的工科教師人數多、授課任務相對不重,創造條件讓他們拓展,更有可能打破在實驗室里寫論文的現象。此外,高水平大學培養的博士生也更有可能成為未來高校師資。因此,破除工科理科化,高水平大學應該起到帶頭表率作用。

 

企業與高校為什么融合不了,關鍵在于企業不清楚高校在做什么,高校也不了解企業的具體需求。即便高校有新技術,企業也未必有人才能夠實現轉化。

 

目前,湖北省正在推動科技副總建設,這也是我曾經的建議。政府讓企業提出技術需求,由政府來組織統計、發布,高校能解決相應技術需求的教師申請,在企業與高校都認為人選合適的情況下,這名教師就可以進入企業擔任科技副總。省里每年給這名教師一部分補貼。

 

高校也可以制定強制性的措施。對于工科教師而言,高校可以規定新入職教師必須在企業待一年,這一年不僅要保障他的工資,而且在他為企業解決了問題后還應獲得高校的額外獎勵,這更有利于體現工科人做好社會服務的價值。

 

高校教師普遍重視職稱,這一年的企業經歷還可與其職稱評審掛鉤,作為其向上的硬杠杠。未來,教育部若能下發相關文件規定,要求所有的工科教師必須在企業待一年及以上,各高校就能更好地落實。

 

博士是未來師資的儲備力量,我同樣鼓勵工科碩士生、博士生下工廠。

 

我曾有一名博士,讀書期間在企業待了5年,他的博士論文都在企業完成。紡紗錠子轉速一兩萬轉,紡紗接頭時快速抓錠不掌握操作訣竅很容易擦傷皮,過去只有熟練的紡紗工才敢操作,而這名博士卻能做到。

 

教師有想法、有方案,但無法做到長期待在工廠。研究生是更適合幫助技術落地的人選,而研究生隨時隨地的參與又會把企業的最新問題反饋給導師,反過來會促進教師進步。相比較會寫論文的學生,就業時企業更看中有一線實戰經驗的學生。

 

如何鼓勵工科研究生下工廠?高校人才培養中應突出問題導向和評價導向。

 

未來,高校在工科研究生的學位論文評審、驗收時,可以增加一個觀測點——任務是否來自于企業,是由哪幾個企業提出的。學位論文優秀與否,應邀請企業總工來評價其研究的實用性。否則,面對理科化的博導、碩導,就有可能出現明明過了企業關,卻因裁判員的思維局限,讓研究生產生嚴重的挫敗感。與此同時,高校也要摒棄企業總工不夠資格作答辯專家的狹隘觀念。

 

總而言之,只有真正把工科博導、研究生上一線,了解行業所需的問題,才能形成良性循環,才有可能打破工科理科化的僵局。

 

(作者系武漢紡織大學校長,《中國科學報》記者溫才妃采訪整理)

文 | 徐衛林(中國工程院院士);來源:中國科學報今日頭條號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