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1日,山東省高密市經濟開發區小學的小學生在利用石磙碾場。
讓中小學生在德、智、體、勞等方面獲得健康成長,更需要在學習農業生產勞動技能方面下功夫。不管如何在全國推廣實現農業現代化,祖宗留下來的傳統農業生產勞動技能不能丟失。因為,我們的祖宗是通過農業生產勞動來滿足日常生活所需,并確保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因為,通過農業生產勞動我們的祖先擁有了更多聰明才智;因為,長期的傳統農業生產實踐已經形成了獨特的中國農業歷史文化;因為,面對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變革,繼承和發揚傳統農業生產傳統文化,弘揚自力更生和艱苦奮斗的頑強拼搏精神,是我們子孫后代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所以,建設校園農場,讓廣大中小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學習傳統農業生產勞動技能,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而且,應當在全國各地廣泛推廣山東省高密市的校園農場經驗。
據2022年6月22日人民網圖片新聞報道,2022年6月21日,山東省高密市經濟開發區小學利用勞動課時間,組織小學生將校園農場收獲的小麥,采用傳統方式攤場、曬場、碾場、翻場、揚場,體驗石磙、木杈等傳統農具的使用方法,感受勞動的艱辛和豐收的快樂。
唐代著名詩人李紳在《憫農二首》詩中曰:“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沒想到,我們的先輩竟然對農業生產勞動和勤儉節約糧食的理解是如何深刻。兩首五言詩短小精悍,讓人回味無窮。只有親身經歷過農業生產勞動的人,才知道能讓我們填飽肚子和享有舌尖上美味的一粒粒糧食究竟是從哪里來的,才懂得應當如何珍惜和尊重農民的勞動成果。
面對現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糧食浪費嚴重問題,在中小學推廣建設校園農場,讓廣大中小學生親身體驗農業生產勞動的艱辛,可以讓我們的子孫后代從小受到深刻教育。而且,應當讓世世代代把傳統農業生產勞動技能傳承下去,不能讓祖先留給我們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在歷史長河的進程中隨意丟失;而且,農業生產的勞動教育絕非小事,作為農業大國和人口大國就是天大的事,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對子孫后代進行農業生產勞動技能的教育。
實現農業現代化,與繼承和發揚傳統農業生產勞動技能并不矛盾。而且,可以加深子孫后代對于農業生產和糧食戰略安全重要性的歷史認識。因此,不管是國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還是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必須讓各級地方教育行政管部門充分認識到,在中小學生中廣泛開展農業生產勞動技能教育的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而且,這種特殊的教育可以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并在融合開展教育的過程中讓廣大中小學生入心入腦,時刻不能忘記。在這方面,上世紀40年代人民軍隊在延安打破敵人封鎖,減輕農民負擔開展的軍隊開荒種地大生產運動,就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紅色教材,在開展教育中要充分利用這些寶貴資源。
對于中小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是全面的,不能片面地和孤立地認識中小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只有理論聯系實際,才能在學習農業生產勞動技能過程中讓廣大學生對農業勞動產生濃厚興趣,才能進一步拓寬愛國主義教育的范圍,并堅決打牢愛國主義教育的政治思想根基,才能讓我們的子孫后代不忘本,并在思想感情上自覺地尊重廣大農民的農業生產勞動成果,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厲行糧食節約原則,堅決反對糧食浪費現象,讓廣大中小學生從小養成愛勞動和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讓“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傳統美德和愛國主義教育融為一體。
這樣,就需要中小學校長和老師帶頭重視農業生產勞動技能教育;這樣,就需要得到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免費為建立中小學校園農場提供必要的土地資源。對于城市的中小學,應當建立符合實際需要的農業生產勞動技能實習基地。對于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增加現代化農業機械化作業的勞動生產教育,以不斷適應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的需要。
因此,筆者呼吁,希望在全國更多中小學建立校園農場,進一步拓展和深化對中小學生的農業生產勞動技能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并大力弘揚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教育。而且,開展這樣的教育刻不容緩,開展這樣的教育必須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要讓廣大中小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作者:郭喜林 系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 工作單位:新鄉市新運公司辦公室;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