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必須在全體公民中進行堅決地徹底地去殖民化教育!為什么?有些人覺得奇怪,我們新中國擺脫半殖民地性質社會已經70余年,何來再進行去殖民化教育?是的,從新中國建立到現在已經過去了70多年,但是意識形態之于經濟基礎具有相對獨立性,因此說去殖民化依然任重道遠,還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最為重要的任務之一。
殖民化的東西哪里來的?第一是舊社會留下的固有痕跡,只要一有條件,它還會死灰復燃。第二是多年來在不加區分的絕對接軌論的影響下,我們盲目地吸收了西方不少的腐朽的東西,使我們的社會文化中滲透進大量的只有殖民地才具有的色彩。這個問題絕不可小看。
并非夸張,有些領域已經灌輸進了不少的資本主義才有的文化特質,并形成了一種思潮。舉個例子吧。比如,現在不少特別優秀的學生尤其是文科學生,為什么都熱衷于去外國讀博士?這個事能夠全怪學生嗎?有大學教授說出了問題根本,不是我們大學不愿意教,也不是我們的大學教不了,而是現實中我們有些大學越來越習慣于成為美國等西方大學的預科或分校,并以此為光榮。
原因就是這幾十年來,我們的大學自覺不自覺地進行了自我的殖民化。
這個殖民化的最為重要的特質,便是國內對海外學歷的無限的夸張的崇拜。比如只要是海歸博士,就可以享受超級待遇。這樣一個誘導,是一切教育自我殖民化的萬惡之源。據說,國內所有職位都是優先給海龜人才以高待遇。一般來說,一個海歸可以年薪30萬應聘,一個國內畢業生也只有五六萬。還有比這個導向更加嚴重的,那就是國家花巨資把大量地市級以上領導干部送到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去輪訓,這幾乎更是特大廣告,損害極大。只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這個大學被認為是培養策動別國搞顏色革命的教學基地,才對這個計劃保持警惕。
這樣的一些做法,還不是最好的導向嗎?
當然這種自我殖民化的表現是非常廣泛的,比如將我們大學的學術評價標準向美國看齊,看你學術成果好壞高低,以在美國西方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的數量為標準。這是什么GP標準啊。這種妄自菲薄幾乎歷史罕見。于是,我們很多大學唯洋是舉,一些專家學者把自己主要精力放在在海外刊物發表論文上,而不是講究扎扎實實為國家教學科研做貢獻上。
由此帶來的問題時多了去了,你看現在,家長們因此把自己的全部希望用積蓄一輩子的資產,送孩子到海外去讀書上,還引以為光榮,其實根本啥也不是。這樣的情況不是一個兩個,而是一批一群,一市一省一個國家,形成巨大的社會傾向,這能不對國家構成巨大威脅?據說,在美國的硅谷,清華、北大的學子們都已經可以開班會了。據說,美國卡我們脖子的芯片技術大量都是我們自己送去的孩子研究出來的。還據說,美國那些向全世界揮舞的高精尖武器,來對付我們的核武器,很多都是出自中國留學生之手。仔細一想,這不是非??膳碌默F實嗎?
當然,這種自我殖民化傾向,其影響可不是僅僅在大學校園了。它影響到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切都是洋人的好,就是最為鮮明的例證。不說別的,就說美國的白宮建筑吧,那是美國文化,代表的是美國人的價值判斷和審美追求,對中國人來說,既不符合我們的審美習慣,也不符合我們價值觀,但是就這么個東西,現在有人走遍全國26個省、146個縣市區,發現已經有了200座跟美國白宮一樣或相似的辦公大樓,有的甚至蓋的比美國還大還闊。連一個大城市的區人民法院這樣地處顯赫位置的執法機關,也蓋的跟美國白宮幾乎一模一樣了。
這到底是怎樣一種價值追求和文化導向呢?還用去過多解釋嗎?還有如今走遍全國,那些城市小區的名字,都古怪的很哩。已經相當一個時期了,人民群眾對各種關于建筑物、地名命名的不滿已經成為根深蒂固的問題,但是不管怎么不滿,那些用歐洲、美洲、日本等等西方國家地名命名的小區名字,諸如什么馬德里、海德堡、維多利亞、曼哈頓、水晶卡巴拉,什么維也納、檀香山、威尼斯等等,遍布我大中國,什么帝豪、帝皇、皇家、貴族等等更是屢見不鮮,那些被我們黨帶領我們人民推翻的三座大山的象征地名,一個個都出現在了我們的視野里。還有什么第四大街、四馬路、紅磨坊、“紅燈部落”等等,那些帶有舊社會妓院意味的燈紅酒綠的名字,帶有墮落和享受的資本家闊佬們的來往之地,已經多個城市時時閃現。置身在這里,你已經感覺不到一個新中國公民的自豪,卻感到了一種殖民文化壓抑下的屈辱。
比如,我國中部一個毛主席視察過的村莊,成為開發區的中心以后,不知哪個跪舔美國的奴才,一高興干脆就叫它是“曼哈頓”。所以很多中國老百姓說,光聽這些地名,不知自己真是已經到了外國,還是在中國。
至于那些新式建筑,這些稀奇古怪的新模樣,簡直一點都不敢恭維,比如,南方江邊一座大樓,居然用一枚銅錢做設計,唯恐人家不知道這地方的人已經轉進錢眼了。一個大大的錢眼兒,聳立在人民面前,還怎么在這樣的錢眼大樓里大樓里進行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還有那些什么大褲衩一類的古怪的被稱為垃圾設計的建筑,幾乎遍及中國許多大都市。世界評價,中國就是當今世界各類末流建筑師的試驗場。
這些設計,都有一個鮮明的特點,那就是努力去掉中國傳統文化色彩,努力向西方向美國靠攏,努力彰顯自己殖民文化的色彩。
問題遠不止建筑,連我們的語言,也努力表現殖民化色彩。在相當長一個時期,英語幾乎成為桎梏人們的手腳的一種腳鐐,是啊,世界有哪個國家把高考、應試、任職、職稱的英語考試看得高于一切呢?可以肯定地說,我們有相當多的人才,就被這樣一個無用的英語死死卡死在搖籃里了。
有語言學家這樣斷言,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三種文字:古代埃及人的圣書字和古代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已經先后于公元前300—400年消亡了,眼下就只剩下漢字了。伴隨著英語的強勢“入侵”,如果再置若罔聞,300年后,漢語也將會消亡??纯囱巯碌默F實,就知道這非妄言。今天社會對漢語的輕視和對英語的盲目崇拜,已經到了非常麻木的狀態。眼下不完全是英語的強勢入侵,而是我們的文化傳承者自我防護能力不夠。對西方語言的盲目崇拜,實際上表現的是對民族文化的輕視和自信力的缺失。如果任其發展,我們神奇的漢字,也許有一天就會像甲骨文一樣成為只有專家才能破解的文化密碼。
必須說明的是,我們強調保衛民族語言的純潔與所謂的民族主義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一部5000年中華文明史證明,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強調融合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為我所用。但是融合并非照搬,比如,因先輩的智慧,在引用外來語上,用音譯有了我們今天慣用的“咖啡”,用意譯有了漢語“電話”,音譯加意譯就有了今天的“芭蕾舞”。這些文字,都悄無聲息地引外來文化為我所用,大大豐富了漢語的文化表達。
史料考證,中國文化史上有三次吸收外來語的高潮,第一次漢唐通西域,佛教傳入中國,外來語“葡萄”、“駱駝”、“世界”、“莊嚴”、“結果”、“現在”、“圓滿”等從西域語言和佛語中引入漢語,此后被我們用了數千年。如今很少有人知道這是舶來品了。第二次外來語高潮是鴉片戰爭以后,從英語中引進了坦克、沙發、吉普車等,從日語中引進了組織、紀律、政府、黨、政策等等一類詞匯,至今這些詞匯已融入我們的主流語言。這些機智巧妙的引用,表現的是先輩們的大智慧,重要的經驗是把外來語化為了我們的血肉。
文化自信,要體現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而不是盲目崇拜一切洋人的東西。眼下,我們的殖民化色彩,已經表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在接軌的口號下,已經走得太遠,已經使保衛我們的傳統文化,成為一項緊迫的任務。這不僅需要從領導干部和各級機關做起,而且每一個中國公民,都要意識到去殖民化的問題,這要靠全體國民的自覺意識。這是我們捍衛國家文化安全的一項非常重要的事情。不解決這個問題,實現文化自信只能是一句空話。
(作者系著名文藝評論家、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紅色文化網”,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