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談治國理政》的用人觀中,我們可以發現,“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一個反復出現的詞匯。如“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盡其能”;“不唯地域引進人才,不求所有開發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解放思想,慧眼識才,愛才惜才”;“扎實做好育才、引才、聚才、用才工作,不拘一格降人才”;“把方方面面優秀人才聚集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需要打開視野、不拘一格,充分盤活干部資源”等。所有這些“不拘一格”,讓人如春風拂面,倍感親切。這既是打造各行各業人才方陣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認真思考和把握的一條重要用人原則。
“不拘一格降人才”,出自清代龔自珍1839年寫的《己亥雜詩·其二百二十》。原文這樣寫道:“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這里,詩人選用“九州”、“風雷”、“萬馬”、“天公”這樣具有壯偉特征的主觀意象,表達了他期待著杰出人才的涌現,期待著改革大勢形成新的“風雷”新的生機,一掃籠罩九州的沉悶和遲滯的局面。盡管,面對腐朽的清政府、風雨飄搖的舊中國,這種對國家未來命途的關切和呼吁當政者能夠廣納人才的渴望,只能是令人唏噓的無奈和嘆息。但作者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未來憧憬,卻呼喚著開闊的用人胸懷,具有遠大的目光和戰略意義。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政黨、一個國家能不能不斷培養出優秀領導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這個政黨、這個國家的興衰存亡。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始終保持強大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成為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發展的中流砥柱,團結帶領人民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高度重視培養造就能夠擔當重任的干部隊伍。新時代,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不拘一格降人才”,努力造就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隊伍。這正是我們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這一思想的真諦之所在,也是我們深刻理解和把握總書記這一重要思想的一個認知切點。
“不拘一格”,顧名思義,所針對的是“拘于一格”。這是長期存于中國社會的一個用人流弊。論起它的歷史,最早可溯于周時。東漢著名學者王充在《論衡·逢遇篇》中講過這樣一個用人典例:“昔周人有仕數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問之:‘何為泣乎?’對曰:‘吾仕數不遇,自傷年老失時,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對曰:‘吾年少之時,學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為武。武節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又老,是以未嘗一遇。’”王充筆下的這個讀書人,“學為文,文德成就”、“發憤學武,武節始就”,稱得上是一個能文能武的人才。然而,他一生中幾次求仕,直到兩鬢斑白終未成功。不成功的直接表征原因,就在于當時用人的以“格”取人:年輕時,遇上了“人君好用老”,他不夠“格”;用老主死了,“后主又用武”,他又不夠“格”;用武主死了之后,少主“好用少年”,盡管他文武兼備,人卻老了,最終“未嘗一遇”。這里不難看出,是人為的“格”,埋沒和委屈了這位可以干事的有用之才。
北魏在選拔官員時,也有一個類似的史鑒。《魏書》卷六十六《崔亮傳》載,崔亮當吏部尚書時,正趕上武官得勢,太后下令要選拔武官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中做官。但由于官位少,應選的人太多。于是崔亮上奏,建議不問賢愚,完全根據年頭任用官員。年頭不到,即使這個職位需要這個人,也不能任命他。庸才下品,年頭夠長了就會優先得到提拔任用。崔亮搞出的這個規定,很顯然是一種“資歷格”,雖然在當時屬于迫不得已,但卻給后世造成了數不勝數的流弊。正基于此,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學家顧炎武評論說,“北魏失去人才,自崔亮始。”
其實,這里有一層窗戶紙,王充和顧炎武那個時代認識不到或者不敢戳破罷了。在舊社會,盡管江山不斷易主,時代形態各異,但仕途上的這種“格”,無不是君主個人好惡來取舍的。比如,成湯時的伊尹和商紂時的箕子,皆為當時的賢才,可在仕途上兩人的結局卻大相徑庭,伊尹為相顯貴于朝廷,箕子卻為奴淪于井市,原因在于兩人所遇到的君主用人觀不同。再如伍子胥和帛喜,都在吳王手下稱臣,忠貞的子胥被誅殺,奸佞的帛喜反而長期居于太宰顯位,原因也在于其君主之用人觀有毛病。“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這句古詩,正是對這種封建取仕制度的一個生動寫照:能得到君主的賞識,你就會做官當權臣,“或抱洿行”,卻能“尊于桀之朝”;得不到君主賞識的,“或持潔節”,也會終生不仕,“卑于堯之廷”。于是,“懷才不遇”的嘆息、“馮唐易老”的用人悲劇,也就在歷朝各代出現了。
蒼海桑田。新中國建立后,我們黨高度重視培養造就能夠擔當重任的干部隊伍。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大力選拔那些謀事想干事、遇事能辦事、干事不出事、具有較強綜合素質的干部,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的機制也日臻形成。但在選人用人題上,“拘格”選人的流弊仍然殘存于不少地方不少環節。最突出的表現在,機械地框定一些諸如“年齡”“資歷”“經歷”“臺階”“學歷”等“格”,依“格”卡人,以“格”量人。應當說,設“格”的初衷是好的,這些“格”也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積極意義,問題是在運行過程中往往被人為地公式化了。我們黨歷來強調德才兼備,并強調以德為先,但由于這些“格”的限制,有的地方在運行中往往簡化成了一個簡單化的“唯”標準。即:依照某些“格”機械地裁上一刀,“格”內的入選,“格”外的落選。結果,有些優秀人才被裁掉了,有的“次品”由于“格”的框定,其德才則被降格以求甚至忽略了。從這些年報刊曝光落馬的腐敗分子來看,若按“格”來卡量,他們的“條件”大都是不錯的,而導致“用人失誤”的關鍵,就在于“格”合的圈定下,忽視了對德才這個根本條件的嚴格把控,教訓是十分深刻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時明確指出:“我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我們黨的各級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勤務員,同歷史上的官吏有本質的區別,我們的干部管理同歷史上的吏治也有重大區別。我們總結分析我國歷史上吏治的得失,是要加強和改進干部管理工作,為跳出歷史周期率、實現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提供借鑒。”這就告訴我們,我們黨的干部的為政本色是當“人民公仆”,本質是給人民這個“主人”打工。這一初心和使命所決定,各級領導干部的選擇權當然應掌握在人民群眾手里。人民群眾相中了誰,愿意讓誰當來這個“公仆”,誰就合“格”;人民群眾看不上的,甭管多么合適的年齡、多么高檔的文憑、經過什么臺階、有什么好的出身,統統都不能使用。這里起決定作用的,就是看能否敢于為人民擔當。特別是關鍵崗位的領導人,要把敢不敢擔事、能不能扛事作為識別干部、評判優劣、獎懲升降的重要標準,把干部干了什么事、干了多少事、干的事組織和群眾認不認可作為選拔干部的根本依據。而認可的裁量權,就是鄧小平同志提出的群眾“贊成不贊成,滿意不滿意,擁護不擁護”,投不投他的“喜歡”、“贊成”票,而不是什么年齡、經歷、學歷之類的非德才條件。所以這當中的關節點,就是要相信“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相信人民的覺悟,依靠群眾的智慧,切實讓“德才兼備”、“群眾公認”進入選人用人機制,而不是形而上學的囿于“資格”圈定人選。
美國著名未來學家、《中國大趨勢》作者約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2018年在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時曾表示,世界的游戲規則正在改變。美國過去是世界的中心,現在這個中心正在向中國轉移。并就“中國大趨勢”提出了一個很帶警示性的觀點:論資排輩與家長制思維,是中國從世界工廠轉變為一流創新國家的最大障礙。自然,奈斯比特說的未必絕對正確,但這個“外來和尚”所念的“經”也值得我們借鑒。按照我們黨一貫強調的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任人唯賢、惟才是舉的原則選拔任用干部,“不拘一格降人才”,正是打破形而上學選人魔咒,去除唯“格”用人慣性歧視,推動干部“能上庸下”大趨勢的一個科學要求。
“不拘一格降人才”,目標指向在為人才脫穎而出創造公平競爭的機會。這就是打破思維慣性和路徑依賴,開闊選才視野,搭建選才平臺,創新選才方式,打通廣進賢才的通道。在“不拘一格”的推動下,比的是干事的能力,而不是胡子的長短和閱歷;比的是破題的才干,而不是所謂的經歷和學歷;比的成事的本事,而不是主觀的印象和看法。最終目的是推動“能者上、庸者下”,這不僅是一方工作的要求,更是國家發展的要求。
“不拘一格降人才”,并不是不要“格”,而是要去除唯“格”一刀切選人的事實歧視,打破把“資格”同“人才”簡單地畫等號的選人方法。堅持民主、公開、競爭、擇優,讓各方面人才各顯其能;改變單一的“伯樂相馬”模式,加大差額遴選和比較選拔的力度,讓群眾認可、組織滿意、干部服氣的優秀年輕干部脫穎而出。不拘一格,就是要求大膽打破常規,不僅要用好“共識性”人才,還要因事用人、用好個性化人才。為選拔到最合適的干部“甚至不考慮他的資歷”,不僅會讓一部分因為各方面條件的限制而未能到關鍵崗位任職的領導干部受到鼓舞,更給組織部門的工作拓寬了思路,提供了指導思想。
“不拘一格降人才”,說到底是充分盤活干部資源,把方方面面優秀人才聚集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把干部隊伍和各方面人才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這是一種政策機制,也是一種激勵環境。2001年,高考取消對考生婚姻狀況和年齡的限制,出現了高考考場上耄耋老人奮筆疾書、父子同場競技的動人場面,讓更多人擁有了人生出彩的機會;科技部實行了重大科技項目“揭榜掛帥”政策,形成了“創新不問出身”的人才領軍出征局面;還有不少地方在不改變干部原有隸屬關系的情況下,采取機關部門互換、機關與基層交流,既豐富了干部閱歷,培養和鍛煉了人才,也改進了工作質量,發揮了在不以升職為目的的情形下同樣達到選賢任能的作用。實踐表明,思想一變天地寬。“不拘一格降人才”真正落地并成為通道,“八仙過海,各顯本領”、“群賢畢至”的人才局面就會出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有了延綿不絕的強大人才支撐。
(作者系中國軍事文化研究會理事、山東領導科學研究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修訂稿,作者授權首發)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