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環球聚焦 > 新冠疫情 > 閱讀信息
嗅覺喪失并非小事!或與腦功能相關,須盡早醫療干預
點擊:  作者:笑笑生生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  發布時間:2022-12-22 10:55:50

 

1.jpg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經歷呼吸,也受惠于嗅覺。早晨起來后,你煮了一杯牛奶,奶香撲鼻,濃香四溢;當你上班途中勞累了,你渴望喝一杯香噴噴的奶茶;當你忙碌一整天后,你約上幾個好友去大快朵頤,一大塊肥瘦相間的五花肉,色澤紅潤油亮,吃到你嘴里酥軟而不膩口,濃郁的香味令你胃口大開。這所有的一切,都依賴你的嗅覺,你每聞一次,一團化學物質就會在你的鼻子里旋轉。辨別氣味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與其他感官相比,嗅覺經常被低估——我們都知道呼吸這個動作對于生命延續的重要,也知道呼吸關乎肺部功能,但是,我們往往關注的是我們能呼吸氧氣續命,但卻容易忽略能否聞到味道、以及聞到怎樣的味道。

 

嗅覺對于人類來說真的可有可無?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嗅覺與視覺、聽覺一樣是人類了解和認同自然界的重要感覺,具有識別、報警、增進食欲、影響情緒等作用。換句話說,嗅覺與我們的生活質量、品位、喜怒哀樂甚至是自身安全都有著非常直接的關系。譬如生活中,什么樣的食物會讓我們垂涎三尺?色、香、味俱全。色是看到的,味道是嘗出來的,香味就是用鼻子嗅出來的。火災隱患是怎樣被人們發現的?有時就是異味兒。如果鼻子聞不出味兒來,就是患了嗅覺障礙。

 

嗅覺障礙對人的影響究竟有多大?統計顯示,嗅覺障礙的患者中,做飯有困難的占到73%,情緒發生改變的占到68%,食欲減退的占到56%,誤食腐敗食物者占到50%,很少聞到自身氣味的占到41%,燒焦食物者占到30%,影響到工作的占到10%。我們很難想象,如果一位DIOR的香水師,突然患上嗅覺障礙,她會面臨怎樣的痛苦?

 

2.jpg

 

一、嗅覺是怎樣為我們工作的?

 

從系統進化的角度來說,嗅覺是最古老的感官,我們的DNA中有5%用于嗅覺。嗅覺始于鼻背,那兒有數百萬感覺神經元分布在被稱為嗅覺上皮的條狀組織中。這些細胞的尖端含有一種叫做受體的蛋白質,可以結合氣味分子。這些受體就像鎖,而打開這些鎖的鑰匙就是漂浮過去的氣味分子。人類大約有450種不同類型的嗅覺受體。(相比之下,狗的嗅覺厲害很多。)每個受體可以被許多不同的氣味分子激活,每個氣味分子可以激活幾種不同類型的受體。然而,結合受體和氣味分子的力量在強度上有很大差異,因此有些相互作用比其他相互作用更“適合”。這就好比是一把鎖可以用10把不同的鑰匙打開,其中兩把鑰匙完全吻合,開門很容易。其他八個不太合適,需要更多的震動才能把門打開。

 

受體的復雜性以及它們與氣味分子的相互作用,使我們能夠探測到各種各樣的氣味。而我們認為的單一氣味實際上是許多氣味分子作用于各種受體的組合,創造了一個錯綜復雜的神經代碼,比如,有時候我們認為我們聞到了花香,或者泥土芬芳,或者大便惡臭,其實這里面的氣味不止一種,往往是混合在一起的,但是我們能夠識別這種組合型的氣味。

 

那么,我們的大腦是怎么感知到這些氣味的呢?這種神奇的神經密碼始于鼻子的感覺神經元。一旦氣味分子與受體結合,它就會啟動一個電信號,從感覺神經元傳遞到嗅球,嗅球是位于前腦底部的一個結構,它將信號傳遞到大腦的其他區域進行額外的處理。其中一個區域是梨狀皮層,這是一組位于嗅球后面的神經元,負責識別氣味。氣味信息也會到達丘腦,丘腦是所有進入大腦的感官信息的中轉站。丘腦將這些氣味信息中的一部分傳送到眶額皮層,然后在那里可以與味覺信息整合。我們常說的味覺其實就是這種感官整合的結果。

 

當我們品嘗食物和飲料時,嗅覺系統就非常重要了,俗話說吃得香,睡得甜,嗅覺和味覺的這種耦合解釋了為什么頭疼時食物顯得乏味、并且你也很難有胃口。

 

你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一種氣味也能喚起情感,甚至特定的記憶,比如,你在街邊突然聞到一陣冒菜的香味,讓你馬上想起你高中或者大學的初戀女友,因為你們那時候經常在校門口一起吃冒菜、談戀愛。這是因為丘腦將氣味信息發送到海馬體和杏仁核,這是大腦中參與學習和記憶的關鍵區域。

 

二、嗅覺丟失的常見原因:真誠建議在癥狀不能緩解時及時尋求醫療干預

 

老年人由于衰老,逐漸會經歷嗅覺感受器的喪失,從而導致老人嗅覺能力下降。人們通常會在60歲時會發現嗅覺不如以前了。70歲以后,就會有更大的惡化。如果說衰老造成的嗅覺丟失是一種退行性疾病,那么,在年紀較輕的時候如果丟失嗅覺,就要引起警惕。當鼻腔腫脹、或其他堵塞導致氣味無法到達嗅覺區,或當部分嗅覺區或其與大腦的連接被破壞時,就會發生非衰老導致的失嗅癥。

 

那么,非衰老導致的嗅覺喪失有哪些可能的原因呢?

 

(1)頭部受傷、病毒感染和阿爾茨海默病

 

導致永久性喪失嗅覺的一個常見原因是頭部受傷,比如車禍。頭部損傷會損害或破壞穿過鼻腔頂部的嗅覺神經纖維(連接嗅覺感受器和大腦的一對顱神經)。有時這種損傷還會導致將大腦與鼻腔分開的篩板(Cribriform plate)的骨折。嗅覺神經的損傷也可由篩板附近的感染(如膿腫)或腫瘤引起。另一個常見的原因是上呼吸道感染,尤其是流感。流感可能是多達四分之一的嗅覺減退或無嗅癥患者的病因。來自中國首都醫科大學、首都兒科研究所的劉佳研究團隊在今年發表的成果中分析了嗅覺障礙患者的臨床特點,發現頭部外傷、上呼吸道感染、鼻腔鼻竇炎癥性疾病和特發性嗅覺障礙是臨床就診患者嗅覺障礙的主要原因,不同病因導致的嗅覺障礙性疾病的臨床特點有所不同。

 

科學家們還發現,嗅覺功能障礙與今后認知功能的下降也具有一定的聯系。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一些退行性大腦疾病(如多發性硬化癥)也會損害嗅覺神經,通常會導致嗅覺喪失。事實上,嗅覺減退往往是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最早出現的癥狀之一。雖然衰老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導致嗅覺下降的原因可能有所不同,但大腦的局部萎縮在其中均起到一定作用。現有的研究顯示,無論是認知功能正常的老年人群,還是認知功能障礙的老年人群,嗅覺功能的下降均與顳葉中部分腦區(如海馬、海馬體旁回、內嗅皮層和杏仁核)體積減小有關。

 

(2)藥物作用或新冠感染:瑞典研究發現新冠可以造成超長期的嗅覺失靈

 

藥物可以導致易感人群的嗅覺喪失。鼻子里的息肉、腫瘤、其他感染和季節性過敏(過敏性鼻炎)也會影響嗅覺能力。偶爾,嚴重的鼻竇感染或癌癥放射治療會導致持續數月甚至永久的嗅覺或味覺喪失。這些情況會損害或破壞嗅覺感受器。吸煙與嗅覺喪失的關系還不確定。也有極少數人生來就沒有嗅覺。無嗅或嗅覺減退也可能是新冠感染的早期癥狀。

 

今年11月發表的一篇來自瑞典學者Tognetti A及其團隊的研究顯示,新冠可以造成超長時間的嗅覺失靈。Tognetti A團隊發現,從新冠中康復一年多后,仍有很大比例的人報告有嗅覺障礙。然而,在新冠大流行之前,嗅覺障礙也很常見。因此需要嚴格對比新冠到底對嗅覺帶了怎樣的影響。為了在控制現有病例的同時確定嗅覺障礙的患病率,研究團隊在疫情的第一波中對確診的新冠的患者進行了嗅覺功能的心理物理學測試。自疫情開始以來,參與者定期接受SARS-CoV-2 IgG抗體檢測。為了評估人群嗅覺功能障礙的正常率和偏態招募既往有嗅覺障礙的個體,研究者將SARS-CoV-2 IgG未檢測的個體作為對照組。在新冠治療一年半后,從新冠中康復的人中有37%表現出嗅覺臨床減退,而對照組中只有20%的人出現嗅覺減退。重要的是,51%的COVID-19康復者報告了發作性癥狀,而對照組只有5%。總之,從新冠康復的人中,足足有65%在18個月后出現了某種形式的嗅覺障礙。這意味著,與未感染該病毒的人相比,第一波新冠感染使人群中嗅覺臨床減退的患病率增加了17個百分點,任何形式的嗅覺障礙的患病率增加了令人震驚的41個百分點!考慮到嗅覺系統首次受到損害的時間,這些嗅覺問題很可能對于許多患者中來說,是終生無法治愈的永久性損傷。

 

3.jpg

 

所以,一旦有嗅覺喪失,如果持續不消解,需要及時就醫,因為它很可能不僅僅只是關系嗅覺而已。尤其是在目前病毒大流行期間,有不少讀者都在后臺咨詢我們,告訴我們他們喪失了嗅覺,這個時候,一定要更關愛自己。如果你感染后,嗅覺減退之類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癥狀一兩周后不能緩解,一定要及時尋求醫療手段的干預,很多時候,干預不干預,大不一樣。千萬不要聽“大號流感”之說人的忽悠。最起碼,這個感染每個人的癥狀都不是一樣的,“流感說”的人我們也要允許他們存在,因為人群中真的有人癥狀很輕,或者有些人壓根不在乎。但是如果你難受,你在乎,你就必須要更加呵護你的健康。

 

感覺不適時,不要拖太久,及時就醫。耳鼻喉科的醫生會給你檢查鼻腔的情況。必要的時候醫生測試你的嗅覺功能,以便作出評估。如果這些普通檢查都沒發現明確的嗅覺喪失的原因,醫生可能會結合你個人情況,讓你去做頭部(包括鼻竇)的CT(計算機斷層掃描)或MRI(磁共振成像)的檢查,以排除是否有結構性的異常或病變,如腫瘤、膿腫或骨折之類。之后醫生會展開進一步治療。例如,患有鼻竇感染和刺激的患者可以用蒸汽吸入、鼻腔噴劑、抗生素等治療,有時還會進行手術。然而,要有心理準備,即使鼻竇炎治療成功,嗅覺也不一定能恢復。如果發現腫瘤,可以通過手術切除或放療,但這種治療一般也不能恢復嗅覺。如果只是切除鼻子里的息肉,有時還能恢復嗅覺。所以大家真的要知曉,嗅覺是我們人體很重要的一種能力,是上天的饋贈,不要不以為然。

 

三、喪失嗅覺并非小事:嗅覺功能越差,腦萎縮和認知功能損害越嚴重

 

近日,來自美國國家老齡化研究所Qu Tian團隊在《神經病學》雜志發表重磅研究,該團隊通過對巴爾的摩老齡化縱向研究隊列數據進行分析,探究了嗅覺功能與腦體積和神經認知功能變化之間的縱向關聯。研究首次評估了老年人群中嗅覺功能與腦體積及神經認知功能之間縱向變化的關聯,并證實了嗅覺功能的下降與部分腦區的萎縮及認知功能的下降存在縱向關聯,且這種關聯在認知功能障礙人群中更為顯著。

 

在這項研究之前,其實就有研究發現無論是認知功能正常的老年人群,還是認知功能障礙的老年人群,嗅覺功能的下降均與顳葉中部分腦區(如海馬、海馬體旁回、內嗅皮層和杏仁核)體積減小有關。比如來自日本的一項研究(Yujiro Kose團隊)就發現,老年人識別特定氣味的能力與身體表現、認知功能和/或腦萎縮之間存在關聯。作為世界上最長壽的國家,日本學者Yoshii F在更早時候,2019年的一項研究中也發現,嗅覺識別障礙與內側顳葉萎縮程度成正比,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和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的嗅覺識別障礙與認知功能記憶域相關,且與內側顳葉萎縮相關。

 

4.jpg

 

但這些研究都是橫截面研究,缺少對嗅覺功能與認知功能及腦體積縱向變化之間關聯的研究。而Qu Tian團隊在《神經病學》雜志發表這篇重磅研究正是通過縱向研究隊列數據進行分析,探究了嗅覺功能與腦體積和神經認知功能變化之間的縱向關聯,對以前的研究起到了彌補和回答。Qu Tian團隊發現具有嗅覺功能更強的老年人的內嗅皮層、海馬以及額葉、顳葉其他腦區的腦萎縮也更緩慢,他們的記憶力等神經認知功能的下降也更緩慢。但是,將那些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數據去除后,這種關聯則部分被削弱,這表明嗅覺功能與腦體積和神經認知功能之間的縱向關聯在認知功能障礙患者中更為明顯。

 

5.jpg

 

根據參與者的神經認知功能測試結果,可以被分為認知功能正常、認知功能受損和癡呆三類。總的來說,認知功能受損和癡呆的參與者氣味辨別測試得分比認知功能正常的參與者更低(P<0.05)。研究人員分析了嗅覺功能與腦體積之間的關系,發現較高的氣味辨別測試得分與部分額葉(眶額葉、腦島)、顳葉(顳中回、顳下回、內嗅皮質、杏仁核、海馬)和其他區域(丘腦、后扣帶回、胼胝體、枕葉白質)的體積在橫斷面上呈正相關,排除認知受損或癡呆出現及之后的數據后,這些橫斷面數據上的關聯大多數仍然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人員將基線與回顧性腦MRI測得的腦體積相比,較高的氣味辨別測試得分與腦室體積更緩慢的增加,以及部分額葉(額中回、眶額葉、島葉、中央前回)、顳葉(顳中回、顳上回、顳下回、內嗅皮質、海馬旁回、杏仁核、梭狀回、海馬)和丘腦的體積萎縮更緩慢相關。排除認知受損或癡呆出現及之后的數據后,一些回顧性的縱向關聯減弱,而嗅覺與腦室體積和部分顳葉(內嗅皮質、海馬旁回、杏仁核)、丘腦體積的縱向關聯仍然顯著。對于前瞻性腦MRI數據,較高的氣味辨別測試得分與輔助運動區、內嗅皮質、海馬和顳葉白質萎縮更緩慢相關,在排除認知受損或癡呆出現及之后的數據后,這些前瞻性縱向關聯仍然顯著。緊接著,研究人員分析了嗅覺功能與神經認知功能之間的關系。在橫斷面分析中,除了卡片旋轉測試(視覺空間能力),較高的氣味辨別測試得分與其他所有的神經認知功能成績呈正相關,且排除認知障礙或癡呆出現及之后的數據后,這種關聯仍然非常明顯。

 

通過對回顧性神經認知功能的數據進行分析,研究人員還發現較高的氣味辨別測試得分與精神狀態、記憶力(即時回憶、長延遲自由回憶)、語言、注意力 、處理速度和動手靈活性等等能力的下降更緩慢相關。在排除了認知障礙或癡呆出現及之后的數據后,嗅覺功能與即時回憶、注意力和動手靈活性的縱向關聯仍然顯著。最后,研究人員分析了嗅覺功能與前瞻性神經認知功能縱向變化的關聯,發現較高的氣味辨別測試得分與較慢的注意力下降速度明顯相關,并且這種關聯在排除認知障礙或癡呆出現及之后的數據后仍然顯著。

 

四、應如何面對新冠帶來的嗅覺丟失以及其他后遺癥:參考美國白宮的做法

 

本號從來不是要販賣焦慮,從來更是據實分享。本號認為,面對疾病,面對未知,更要以科學和冷靜的態度對待,既不過分緊張,但又要緊跟科學研究。這才是面對現實、對付逆境的最好辦法——就像教員說的那樣,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然而我們這樣的科學精神和務實態度,遭到了瘋狂的打壓。網絡上,一時間,各種妖魔鬼怪都出來,拼命否認后遺癥,而且也完全無視世界各國主流科學研究的存在。以前,口口聲聲向往西方科學和文明的是這幫人,然而,現在主動無視科學和事實的也是這幫人。口口聲聲以美式民主為傲的是他們,但是實際上,他們的民主只是讓他們自己說話,讓別人緘默。其實他們哪里是什么民主者,他們只是極端自私自利的人,只是精致到爆炸的利己主義臭蟲而已。

 

面對新冠的嗅覺失靈以及各種后遺癥,本號相信本號的絕大部分讀者都有基本的邏輯、也有一定的學習和閱讀能力,能夠自行查閱相關資料。疫情擴散,對很多人帶去了病痛,本號本著救助群眾、緩解病痛的目的,拋磚引玉,將自己的醫學知識和最新國內外研究結合起來,盡最快的速度為大家分析,以至于讓大家不至于在出現后遺癥后,久拖不治,錯過了可以恢復的黃金時期。如果說本號這樣的客觀立場、務實精神、專業態度和悲憫情懷都還要受到某些群體的指責,相信本窺君真正的粉絲也會看穿他們的真實面目。在這些臭蟲的鼓搗下,新冠就快變成人見人愛的益生菌了,這種誤導公眾麻痹、放任公眾急速gan-ran的奇思妙想,完全無視科學規律、無視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按照新的國家安全法,他們實在是在顛覆最重要的國家安全之一,那就是國安法定義的生物安全,本質上已經夠得上危害國家安全罪的量刑懲罰。

 

6.jpg

 

事實上,新冠后遺癥和長新冠已經不是小概率事件。我們能做的順序就是:盡量避免感染——避免二次感染——避免多次感染——出現癥狀盡快尋求醫學幫助——正確面對和認識。如果新冠后遺癥不嚴重,如果長新冠不存在,那么,請躺平派們告訴回答我們,為什么拜登總統在今年4月就要求聯邦政府對感染新冠病毒后的長期后遺癥展開研究?為什么美國聯邦政府計劃將在2023財年中為該研究計劃撥款2500萬元?為什么美國政府還將額外撥款2000萬元幫助新冠長期后遺癥者的護理工作?你們躺平派在窺君這里留言胡說八道,誤導公眾像信仰一神教宗教甚至邪教那樣,去相信新冠是“益生菌”,你們是安的什么心?以下是關于美國政府應對新冠后遺癥和長新冠的相關重要信息,來自白宮網站的截圖:

 

7.jpg

【你也可以移步到白宮網頁上自己去閱讀:

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presidential-actions/2022/04/05/memorandum-on-addressing-the-long-term-effects-of-covid-19/】


8.jpg

 

以上文字的原文翻譯:“同時,我們的許多家人、鄰居和朋友繼續經歷新冠病毒感染后的長期負面影響。許多人反映新冠病毒感染會造成衰弱、持久的影響(也就是Long Covid)。”

 

(所以,這些天天在本號下面留言的暴恐分子們指責窺君,認為新冠后遺癥根本不存在,比如內蒙古的這位。這回,你所向往的米帝白宮主子出來打你的臉了!)

 

原文翻譯:“長期癥狀可能發生在任何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人身上——包括不同年齡、種族、性別和民族的感染者;而不論有沒有殘疾、也不論有沒有潛在健康狀況;更不論他們是否有初始癥狀。”

 

(照白宮這么說,那些告訴我們“后遺癥的都是原來就有基礎病的”“重癥才有后遺癥的”“無癥狀感染者沒有后遺癥”的耍統計學流氓的人,你們是在忽悠我們?還是白宮在忽悠美國老百姓?總有一個在忽悠吧。)

 

原文翻譯:Long Covid患者個人報告出現一些新發的或反復發作的癥狀,包括焦慮和抑郁、疲勞、呼吸短促、注意力不集中、心悸、睡眠障礙、胸痛、關節疼痛、頭痛等。在急性感染期之后,這些癥狀還有可能持續很長時間。即使是年輕人或其他健康人群也在反饋出現了持續數月之久的Long Covid癥狀。并且這些癥狀可能會影響工作生產、日常活動、接受教育或者參與社區活動的能力。

 

(這下你們美爹的官方認證了,新冠后遺癥真實且長期存在。不要再說“新冠后陽痿是這個男人本來就不行,自己找借口”,那你首先要證明他之前是不是也一直不行也一直找借口?而且你怎么解釋更多的男人其實不行都要說自己行呢?還想躺平、主動感染的,你們可以應染盡染,但是拜托,少拖點炎黃子孫下水好嗎?你們為自己積點陰德可以不?)

 

新冠是會反復感染的,感染的危害也已經有不少專家做了相應的研究和醫院觀察,比如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的研究發現,與未感染對照相比,重復感染的累積風險和負擔隨著感染數量的增加而增加。有證據表明,再感染進一步增加了急性期和急性期后多器官系統的死亡、住院和后遺癥風險。因此研究者建議,降低SARS-CoV-2所致死亡和疾病的總體負擔需要采取預防再感染的策略。

 

9.jpg

 

存在問題并不可怕。發現它,正視它,想辦法解決它。無視、無知還要暴恐威脅科學和正義的壞人才最可怕!

 

參考文獻

1.Krusemark EA, Novak LR, Gitelman DR, Li W. When the sense of smell meets emotion: anxiety-state-dependent olfactory processing and neural circuitry adaptation. J Neurosci. 2013 Sep 25;33(39):15324-32. doi: 10.1523/JNEUROSCI.1835-13.2013. PMID: 24068799; PMCID: PMC3782615.

2.Windon MJ, Kim SJ, Oh ES, Lin SY: Predictive value of olfactory impairment for cognitive decline among cognitively normal adults. Laryngoscope 2020, 130(4):840-847.

3.Tian Q, An Y, Kitner Triolo MH, Davatzikos C, Studenski SA, Ferrucci L, Resnick SM. Associations of Olfaction With Longitudinal Trajectories of Brain Volumes and Neuropsychological Function in Older Adults. Neurology. 2022 Dec 2:10.1212/WNL.0000000000201646. doi: 10.1212/WNL.0000000000201646.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6460474.

4.Kose, Y., Hatamoto, Y., Takae, R.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inability to identify particular odors and physical performance, cognitive function, and/or brain atrophy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from the Fukuoka Island City study. BMC Geriatr 21, 421 (2021).

5.Yoshii F, Onaka H, Kohara S, Ryo M, Takahashi W. Association of Smell Identification Deficit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Cognitive Subscale, Japanese Version Scores and Brain Atrophy in Patients with Dementia. Eur Neurol. 2019;81(3-4):145-151. doi: 10.1159/000501311. Epub 2019 Jun 26. PMID: 31242486.

6.劉佳, 占小俊, 姚淋尹, 等:《嗅覺障礙患者臨床特點分析[J]》. 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22, 36(7): 510-514. doi: 10.13201/j.issn.2096-7993.2022.07.006

7.Tognetti A, Thunell E, Olsson M J, et al. High prevalence of olfactory disorders 18 months after contracting COVID-19[J]. medRxiv, 2022.

8. Bowe, B., Xie, Y. & Al-Aly, Z. Acute and postacute sequelae associated with SARS-CoV-2 reinfection. Nat Med 28, 2398–2405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2-02051-3

9.倪道鳳:《嗅覺基礎與臨床》,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年

10. Bowe, B., Xie, Y. & Al-Aly, Z. Acute and postacute sequelae associated with SARS-CoV-2 reinfection. Nat Med 28, 2398–2405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2-02051-3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窺察者”,修訂發布)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人民網
  • 央視網
  • 新華網
  • 求是
  • 中國軍網
  • 中國經濟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科技網
  • 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文獻網
  • 紅色文化網
  • 觀察者網
  • 參考消息
  • 環球網
  • 毛澤東思想旗幟網
  • 紅旗文稿
  • 紅歌會
  • 紅旗網
  • 烏有之鄉
  • 橘子洲頭
  • 四月網
  • 新法家
  • 中紅網
  • 激流網
  • 宣講家網
  • 中共黨史網
  • 國史網
  • 全國黨建網
  • 中國集體經濟網
  •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
  • 西北革命歷史網
  • 烽火HOME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 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