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時事聚焦 > 深度評析 > 閱讀信息
鹿野 :教材將“五胡亂華”改為“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真相在這里!
點擊:  作者:鹿野    來源:察網  發布時間:2017-09-02 11:30:53

 

            【摘要】:最新的統編歷史教科書中既不講歷史上漢族對少數民族的壓迫,也不講少數民族對漢族的壓迫的表述較之之前的人教版以及各地的分編歷史教科書還是有所進步的。不過,歷史上民族沖突與民族矛盾是客觀存在的,絕不是教科書中不寫就沒有了,甚至在教科書中刻意回避歷史上的民族沖突反而可能會增加學生對教科書的不信任,乃至加劇民族的隔閡。從這個角度來說,仍然沒有擺脫民國范兒的簡單回避歷史上民族矛盾的統編教科書的確是不合格的。

201791號起,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全面使用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科統編教材。對于這三科統編教材的情況與問題,筆者在之前許多文章里已經有過相關的介紹。這里僅僅談一下近來網上流行的關于歷史教科書的一種說法,即所謂“統編歷史教材將五胡亂華改為北方游牧民族內遷”。

實際上說句不好聽的,傳播這種信息的網友本身就是歷史盲。不管是什么時候的教科書,也不可能“將五胡亂華改為北方游牧民族內遷”。因為“五胡亂華”和“北方游牧民族內遷”是兩件不同的事情。“北方游牧民族內遷”指的是東漢后期到西晉前期,由于氣候變化和兩地之間發展水平的差距,原本生活在蒙古草原等地的游牧民族南下遷徙到山西陜西等地帶。“五胡亂華”指的西晉后期內遷的游牧民族趁八王之亂的時機,建立了眾多少數民族政權,進一步加劇了中原地帶的割據與混戰局面的事。因此,無論是從時間還是內涵上,兩者指的都不是同一件事情,根本不是同一歷史事件的兩個名稱,沒有也不可能出現“將五胡亂華改為北方游牧民族內遷”。

當然,新版統編歷史教科書的確回避了古代民族沖突的情況。但是,這并不是現在的統編教科書開始的,甚至不是近年來才有的,而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國民黨時代就已經出現的。在此,筆者就簡單回顧一下歷史上教材中關于以“五胡亂華”為代表的民族沖突的介紹。

在清朝末年,中國采取西方近代教育模式的早期歷史教科書當中,對于“五胡亂華”普遍采取了濃墨重彩的渲染方式。這可能和當時流行的反清情緒有關。1904年夏曾佑編寫的第一套中學歷史教科書就大量引用了古書中關于西晉滅亡慘狀的史料:

(劉聰 )既即偽位 ,命其黨呼延晏、王彌、劉曜南寇 ,晉師前后十二敗 ,長驅圍洛陽 ,陷之 ,縱兵大掠 ,虜天子 ,殺太子及百官以下三萬余人 ,于洛水北筑為京觀。遷帝于平陽 ,聰謂帝曰:“卿家骨肉相殘 ,何其甚也 ?”帝曰:“此殆非人事 ,皇天使為陛下相驅除耳 ! ”聰又使帝行酒 ,瘐珉、王雋起而大哭 ,聰遂弒帝 ,并害珉等。愍帝即位于長安 ,聰復使劉曜陷長安 ,執帝歸平陽。聰欲觀晉人之意 ,使帝行酒 ,洗爵 ,更衣 , 又使帝執蓋 , 多有涕泣 , 或失聲者。辛賓起而抱帝大哭 , 聰又弒帝 , 并害賓等。】

在中華民國成立以后,對于“五胡亂華”越來越多的強調積極作用,像191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學教科書當中,對于“五胡亂華”的評價是:

【自五胡云擾 ,于是黃河南北 ,吾炎黃列代所經營之區域 ,吾千賢百圣所制造之社會禮俗 ,舉為此諸族所親炙。就形式上言之 ,小部分良不免破壞 ;而就精神上言之 ,則大部分皆大受刺激大受感觸而相為摶相為化合。于是五族之發達 ,又增進一步。凡吾國民 ,對前歷史當感先民鑄成偉大民族之勞 ,而思所以光大者也。】

不過,這一時期仍然強調“五胡亂華”的破壞與客觀上促進民族融合的進步性兩個方面。到國民黨上臺以后,提出了所謂“中國只有一個中華民族,少數民族是漢族的宗支”這一套理論。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歷史教科書中關于“五胡亂華”對中國的破壞,越來越成為一個巨大的政治禁忌。南京大學歷史系的一位專家研究發現:

30年代后 ,對五胡亂華和孝文帝改革的評說中 ,很少提及五胡入主中原對中國文化的破壞 ,而是強調其對中國民族融合的意義和中國文化發展的貢獻。五胡亂華和孝文帝改革 ,不僅促進了北方民族與漢族融合 ,而且促進了中國南方的開發 ;不僅是外族同化于漢族 ,漢族也受到外族的影響 ,各民族互相影響 ,共同創造了中國的歷史文化 ,形成了一個新的包容各民族的中華民族。(《“五胡亂華 ”和“孝文帝改革 ”: 事件、敘述與認同———以清末民國時期中學中國歷史教科書為中心》)

不過,和今天中國專家對于這一時期歷史教科書回避民族矛盾熱情洋溢的歌頌不同,延安時代的中國共產黨,對國民黨這種回避歷史上民族矛盾的做法很不以為然。1943721日的《解放日報》刊發的《評中國之命運》中,便對于國民黨篡改歷史掩蓋民族矛盾的說法,進行了無情的嘲諷:

【把中國國內各民族做那種解釋,則全部中國歷史都變成一堆不可了解的糊涂帳。如果照那種解釋,則漢時代漢民族和匈奴的戰爭,就不算是民族的戰爭,而只算是一個民族內部的戰爭了(或者說是大小姓的沖突吧)。五胡亂華、南北朝那時代漢民族與各民族的戰爭,也就都不算是民族的戰爭,而只算是一個民族內部的戰爭了。唐時代漢民族和回紇、葉蕃、沙陀的戰爭,也就都不算是民族的戰爭,而只算是一個民族內部的戰爭了。五代時漢民族和契丹的戰爭,宋時代漢民族和契丹、西復、女真、蒙古的戰爭,也就都不算是民族的戰爭,而只算是一個民族內部的戰爭了。明時代和蒙古、滿洲的戰爭,也就都不算是民族的戰爭,而只算是一個民族內部的戰爭了。太平天國和同盟會反滿的戰爭,也就都不是民族的戰爭,而只是一個民族內部的戰爭了。若然,則岳飛、文天祥、陸秀夫、朱元璋、徐達、袁崇煥、史可法、鄭成功、李定國、洪秀全、李秀成、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以及孫中山先生……這一切在漢民族史上可歌可泣、而為漢民族和中國河山生色的歷史人物,不就都成為一批毫無意義而死去的愚夫愚婦嗎?而石敬瑭,張邦昌、劉豫、秦檜,洪承疇,曾國藩、張勛……這一切萬惡不赦的漢奸,不又大可以“登廟堂之上,而受俎豆于千秋”嗎?按照作者外行民族的解釋和歷史的渲染,則全部中國歷史,必須完全推翻,而我們民族也寄托于烏有。

……中國以前入居中原的許多民族,都在中原和漢民族同化了。今天,滿民族在事實上也已同化于漢民族了。但這決不是由于什么漢民族的“固有德性”,而是由于他們在內地和議民族混居,漢民族在經濟上、在文化上、后來并且在政治上,都比較他們先進,比較他們占優勢,而在人口數量上也較優越,這樣就在長期的殘酷斗爭中逐漸地同化起來了。】

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新編的歷史教科書當中改變了國民黨時代回避民族矛盾的做法。在強調民族融合的進步性同時,熱情洋溢的歌頌的歷史上各族人民反對民族壓迫的斗爭。例如1956年的高中歷史教學大綱就強調:

【從西晉末年到隋統一中國大約三百年里,我國歷史上出現了各族斗爭和融合的復雜場面。西晉末年,內遷各族統治者在黃河流域的互相混戰,造成北部中國分裂的局面,出現了許多國家。經過長期的接觸,各族人民在生產里互相接近和融合,他們跟漢族人民一樣,進行農業生產。在這基礎上,北魏統一了北部中國,實施了漢化政策。

這一時期,漢族人民在各族統治者的殘酷壓迫下,堅持斗爭。東晉以后,每次恢復中原的軍事行動,都得到北方漢族人民的熱烈支持。東晉人民在淝水戰爭里徹底擊敗侵略者,保衛了江南,這一事件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北魏末年的六鎮起義和葛榮領導的起義,是北部中國各族人民反抗統治階級的斗爭。但是北方的漢族大地主跟各族統治者,一貫地勾結江南的大地主,對北方的人民和失掉的國土很不關心,這說明了地主階級的本質。】

類似的闡述大體保留到了20世紀90年代,但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民國范兒”的日益流行,中學歷史教科書中再度出現了回避歷史上民族矛盾的情況。甚至出現了只講漢族對少數民族的民族壓迫,不講少數民族對漢族的民族壓迫這種顯失公平的現象。例如,統編歷史教科書之前的人教2001版歷史教科書便是如此敘述相關歷史的(各地方版本教科書大同小異)

這種表述顯然透露著一種“狼圖騰式”逆向民族主義色彩。因此,最新的統編歷史教科書中“既不講歷史上漢族對少數民族的壓迫,也不講少數民族對漢族的壓迫”的表述較之之前的人教版以及各地的分編歷史教科書還是有所進步的。不過,歷史上民族沖突與民族矛盾是客觀存在的,絕不是教科書中不寫就沒有了,甚至在教科書中刻意回避歷史上的民族沖突反而可能會增加學生對教科書的不信任,乃至加劇民族的隔閡。從這個角度來說,仍然沒有擺脫“民國范兒”的簡單回避歷史上民族矛盾的統編教科書的確是不合格的。

筆者認為,針對歷史上的民族關系,應該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與實事求是的原則。首先,應該把民族平等作為基石,無論是古代漢族對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對漢族的壓迫都應該有適當的表述和批判。這種做法不但不會激化民族矛盾,反而會令人更加珍惜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的民族平等與民族團結的局面。其次,應該指出各民族之間并沒有優劣之分,但是有發展水平高低之別。在歷史上看,漢族與少數民族影響是相互的,但同時這種影響也是不對等的,漢族對少數民族的影響遠遠高于少數民族對漢族的影響。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少數民族的發展水平普遍低于漢族這一客觀歷史事實所決定的。最后,民族問題本質上仍然是階級問題。例如像“五胡亂華”時期北方游牧民族雖然實行了殘酷的民族壓迫,但是對于漢族世家大族仍然是以拉攏為主,同時北方游牧民族中的普通勞動者生活也是極為悲慘的。同樣,歷史上漢族政權對于少數民族的壓迫當中,也充斥著對于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收買與拉攏。只有新中國成立以后消滅了各民族的剝削階級,諸如像漢族和維吾爾等族的地主,藏族的農奴主等等,才真正建立起了各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基礎。這不僅尊重了歷史上民族矛盾與沖突的事實,而且指明了民族友好交往與融合的根本前途,同時明確了新中國成立對于民族關系發展的決定性作用。一舉多得,不是比當前教科書中這種簡單回避民族矛盾的做法強得多嗎?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驗證碼: 匿名發表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點贊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評論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