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要寫一本書,書名暫定為《從互聯網創業到產業創新》。上篇前言提了一下書籍的大概內容脈絡,這篇談談為何不建議再去搞互聯網創業。
2016年10月9日,我被邀請到位于前門東大街10號的團中央參加一個座談會;中辦(中共中央辦公廳)的兩位負責人到場調研,和包括億歐公司在內的八家創業創新公司的負責人交流,希望聽聽我們作為實踐者對創業的看法和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輪到我發言時,我說個人并不贊同過度宣傳大眾創業;創業是一個高門檻的事情,不宜只宣傳成功的案例;要先把創業說得殘酷一點、嚇退一些人,未嘗不是一種更好的方式。作為創業實踐者和觀察者,兩年多以來(億歐是2014年2月9日成立),我們報道了數千家創業公司,真正存活下來的不多;一個人,如果在正常的公司都做不到管理層,是很難有機會獨立創業成功的,尤其是大學生創業者,成功概率更低……
中辦的兩位負責人表示贊同。
一年多后的今天,我依然不鼓勵創業,依然寧愿把創業說得殘酷一點。
創業的起點或初衷,應該是去解決一個社會問題。沒想清要做什么,就去成立一家公司,這是本末倒置。理論上,社會并不完美,因此到處都有創業的機會;但是,想解決存在的問題之前,需要考慮兩個因素,一是時機,二是成本。時機不對,事倍功半;投入產出比低,將不可持續。比如1999年成立的電商網站8848,想解決便利購物的問題,但當時中國的物流設施還不完善,支撐不起及時送貨;8848自己雇傭人配送,但成本太高,后來難以為繼。
基于賺錢的初衷,可以稱得上是做生意,不能算是創業。實際上,真正創業的人能深刻理解,創業并不是一個在財務上有高回報的事情。我所知道的絕大多數創始人,他們的收入完全比不上在正常公司正常工作時的薪資。即便是那些已經上市的成功創業者,也更多是股份代表的身價,實際的現金回報不會太多;稍微賣一些股份,都有可能引發公司股價下滑。財富故事不是創業的主色,徘徊在生死線、焚膏繼晷才是。
每個人都可以暗示自己:只要足夠勤奮努力,所有的努力都會有回報。很遺憾,在創業這個事情上,努力程度和回報不是正比關系。順時順勢,是取得成績的關鍵。但問題是,順時順勢往往是被動的,極少有人真正有能力審時度勢。以我的經歷來說,誠實地講,億歐公司在2014年2月成立,并不是因為判斷對了2014年資本市場會變得很熱,而是誤打誤撞,因為市場環境太好而比較容易地獲得了融資。在大勢面前,個人的努力是渺小的。
到了2018年這個時機點時,我們能看到的現象是:各行各業,行業兼并整合經常發生;馬太效應迅速加強,龍頭企業獲得絕大多數利潤。究其背后原因,是上一輪產能周期步入蕭條期,政策和市場都在推動優勝劣汰。這對于大多數創業公司來說,不是一個好時期;能被巨頭看上入股或兼并,已經算是最好的出路,獨立上市的可能性越來越小。2014年之后成立或興起的創業公司,即便熬過了2016-2017年的資本寒冬,到了2018年突然發現完全無法越過高山。
相比2014年,2018年的創業門檻至少抬高了兩個臺階:一是對創業者的要求變高,普遍已經是精英化,名校名企技術背景,具有國際視野;二是創業領域縮小,要么是前沿技術,要么是前沿技術結合實體產業。即便如此,成功概率和2014年時一樣,會非常低。在技術和產業之間,有太多難以逾越的障礙,不是單純的市場邏輯。
在上篇前言里面提及到,有一點是確認的:純互聯網創業已經沒有希望,接下來是產業創新的時代。即將進入的新一輪周期,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新產能周期的戰略新興方向,雖然都會和互聯網有關系,但整體已經不是互聯網的輕平臺邏輯,而是產業的重資源、重服務邏輯。在互聯網紅利消失的今天,低成本創業已經是過去式。
為了創業而創業,淪為創業愛好者的人很多。如果你是應屆生,盡量別去創業,去拿到頂級公司的Offer先好好工作;如果連頂級公司的Offer都拿不到,創業并不是合適你。如果你工作過一段時間了,沒法在正常的公司往上做到管理層,盡量別去創業,因為創業比做到管理層要更難。如果你已經在公司做到管理層,收入不錯;但有改變世界的夢想,創業之前先問問自己,以后收入會降低很多,生活質量會下降很多,甚至有可能傾家蕩產,你是否還愿意?
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歡迎你往下走。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