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6日-星期二
施愛東:其實,做學術是注定了貧窮寂寞的。第一,發不了財;第二,出不了名,尤其是得不到當世名聲。做學術是注定貧窮的,真正的學術研究,艱深的學術研究一定不是大眾所能理解的。
多數學者在生前都很難獲得認可,不是說完全不能獲得認可,而是非常困難,張暉如果不是去世,許多人也不可能了解有這么優秀的一個學者。而且,對于學術成果,尤其前沿學術成果的理解,往往是嚴重滯后的,許多很好的學者,往往在出成果的當時,尤其是他做出最好成績的年齡段是得不到認可的。
所以說,學術研究真的不是貧家子弟做的,這是我今天要說的最重要的一個觀點。我知道這句話如果說出去,許多人會恨不得打死我。
其實我自己也是貧家子弟,當我意識到貧家子弟不適宜做學問的時候,其實我已經沒有退路了,碩士畢業的時候,我有很多路可走的時候,我選擇了學問,當我不斷地做下去的時候,當我意識到學問不是我的最佳選擇的時候,我已經沒有退路了,所以我只能夠說,這句話是說給還未選擇學問之路的貧家子弟聽的。
鳳凰網文化:后悔嗎?
施愛東:后悔,但是后悔對于我來說沒什么實際意義。我已經沒有退路,我只能夠勉力前行。幾年前我們研究室曾經討論過是否將一個博士生留在室里,我雖然不反對,但也沒有表態支持,我是持保留態度的。
為什么?因為他是貧家子弟,我知道他很努力,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很優秀的小伙子,但是因為他太窮了,留在我們單位不合適,我們社科院的工資是很低的,而他的父母又是農村的,不僅無法支持他持續地做學問,可能還指望他讀了這么多年書,將來能賺錢補貼點家用呢。可是,他如果留在我們這里,他會非常艱難,他將來要面臨娶妻生子,他要在北京買房,而我們社科院待遇根本不足以負擔他這些需求。
但問題是,他本人又很愿意留在我們這個所謂的最高端的學術機構,你想想,誰不愿意把自己留在最高端的學術機構呢?但是就算把他留下來了,他以后怎么辦?他的生活怎么辦?當時我為什么持保留意見,因為我認為他留在我們單位,于他,于我們,都沒有什么好處。
為什么對我們也沒什么好處呢?我當時說了一句特別難聽的話,我說,你如果留在社科院,注定了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無論你多聰明多出色多努力,因為你面對的生活壓力是這么大,你這樣一種生活壓力,你不可能不去面對,你所面對的生活壓力比你所面對學術壓力更大、更迫切、更實際,你必須要去投入大量的精力面對生活的困境,你無法全心全意赴在學術研究上。
可是,這么優秀的小伙子,他這么努力,這么多年好不容易走到這一步,如果因為他家窮,你就拒絕他留在這里工作,這也太殘酷了,社會不能如此不公吧?我如果因為這事反對他留下來,我良心上過不去,我不能這么干。所以,我只能保持一種默許的狀態,隨大流表態,既不出言相助,也不反對阻撓。
許多大學生意識不到這一點,大學期間,反正你是學生,我也是學生,都由家里供著,大家的精力都放在學習上面,可能我比你更優秀,可是,當我們出來之后,走向社會之后,你的家庭條件很優越,而我的家庭條件非常的清貧,這時,我們面對的壓力就完全不一樣了,你的家里還可以繼續對你進行投入,而我的家里可能還需要我來回報,于是,我們可以投入到學術研究中的時間和精力就很不一樣了。
你想想,這樣一下來,若干年后,未來你的成就肯定會遠遠大過我,這是貧家子弟沒辦法回避的一個問題。
許多貧民子弟都會指望通過學而優則仕,通過讀書來改變命運,那也得看你讀的是什么專業,將來從事什么工作,像我們這種專業,這種單位,想要改變家庭的命運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說,貧家子弟如果想通過讀書改變命運,最好不要選擇做學問,尤其是不能選擇我們這種寂寞的學問,那樣會拖累整個家庭的。
鳳凰網文化:國家更多資金投入不太現實?
楊早(知名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如果前提設定目前這種體制為一個不變量,我贊同愛東的話,貧家子弟在這個體制下,他很難做得下去。那么做學問要不要這種保障?這是很多人會提出質疑的地方。為什么你們就好像需要比別人更多的保障?還有人拿底層說事兒:你看人家農民工不是更苦嗎,還有北漂不是更苦?我這里想說一下,這個東西不太一樣,因為學術是比較特殊的工種。
特殊在于,第一,它是一個比較長期的活兒,而且它的結果不確定,你并不見得我做那么多時間,我就一定能出這個成績,而且很可能你對自己要求越高,你想做的越大,他出來的結果也不是可以拿計件來衡量的。昨天還在討論一個事,說書按照印張賣是很可笑的,你那是在賣紙。各個領域里面的經典著作,可能只有十來萬字,甚至幾萬字,但足以不朽,也有很多大部頭,一點兒用都沒有,但是在賣的時候,定價也好,稿費也好,版稅也好,顯然都是厚的那個占便宜,包括你去報課題,也是厚的看上去比較好看。
這就出現了一個巨大的反差,就變成說你如果自我要求越高,寫的越精粹,你最后的回報會越少,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學問需要有一個外來的支撐。
我昨天看魯迅書信,魯迅后來從廣州到上海以后,他一直很想回北平去做幾年學問,把他想寫的中國文學史寫完,因為北平的材料比較全,這個環境也比較舒服,但是魯迅回北平又不愿意再去教書,那就麻煩了,他收入從哪里來?魯迅最后沒有回北平,很大程度是因為他沒辦法得到和上海一樣的收入,所以他只好留在上海。
所以我們要明確一點,做學問是需要一定的物質保障的,但是在目前這種情況下,又變成了越是真正做學問的人,他得到的物質保障會越弱。
國家提供的資源不是沒有,但是資源的目前傾斜方向是有大問題的,這個資源的流向是不對的,不管是職稱還是課題,它的流向絕對不對。貧家子弟不太可能做出好學問,做出來對自己傷害也很大。
鳳凰網文化:其實肯定不是第一次在媒體這么講,有效嗎?
楊早:很難,比如我們剛才說資源流動就有問題,資源如何流動,比如如何向張暉這樣的人傾斜,這就變成了一個制度設計的問題了,但這個制度設計非常困難。
鳳凰網文化:什么在妨礙?
施愛東:我覺得這個要從根本上改變,目前來說確實也很難。
鳳凰網文化:這一代學者會等到嗎?
楊早:我覺得等不到,它有一個前提,它不是說國家的問題,國家可以設置很多制度,事實上現在國家設立了很多制度來防止你亂用錢,甚至有的時候跟防賊差不多,所以變成了很多人申請到了項目,也不見得幸福,他要花很多的時間去設計怎么去用這個錢,有時比拿不到項目還糟糕。
(作者:施愛東,博士,現任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蘭斌強:將學術問題上升到政治,那首先應該檢驗對誰有利、為誰服務?
2018-08-06觸目驚心:學術圈內的階層分化,演技派滋生,權力成為學術的主人
2018-03-11?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