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7日-星期一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時事聚焦 > 深度評析 > 閱讀信息
?侯立虹:新中國科技崛起的覺與悟 ——紀念建國70周年系列之四
點擊:4070  作者:?侯立虹    來源:昆侖策網  發布時間:2019-08-23 11:04:10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極大優勢,領導翻身做主的科技工作者與廣大勞動人民,在科技廢墟上展開了攀登科技高峰的大會戰,吹響了洗雪中國近現代科技落后恥辱和再創科技輝煌的號角,開辟了中國科技的新紀元。在慶祝建國70周年時,絕不能忘記新中國科技崛起的艱辛,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征程中,應當而且必須汲取新中國在困境中實現科技崛起的寶貴經驗。

一、新中國科技崛起的戰略舉措


隨著新中國的誕生,科技也獲得了新生。黨中央和毛主席將科技事業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緊緊聯系在一起,實施了一系列在封建中國看不到、近代社會不會有、國民黨統治時期不可能出現的重大科技政策,為新中國科技崛起創造了優越的環境。

1、夯實新中國科技大廈的根基。在新中國開國大典的禮炮余音尚在回響之時,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直屬的中國科學院就成立了,其速度之快足見黨中央和毛主席對科技的極端重視。這個以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為基礎組建的科研機構,在建國初期擔負了領導、管理和研究的三重重任,之后陸續成立的中國科協、中國氣象局、國家地質部等科學技術協調與研究機構,則進一步完善了科技管理與專門科研的分工。1958年中央政府調整合并了科技管理機構,成立了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各省、地市、縣也相繼成立了科委,構建了中國獨特而完整的科技管理體系,成為新中國組織協調、優化環境、政策支持等科技發展的橋頭堡。與此同時,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強化科技的內功,在培養科研人才上,通過有計劃地送出去深造、組建專門院校培育、老專家傳幫帶以及挖掘、請回專門人才諸多形式,培養和造就了一支人才眾多、數量可觀、水平較高、力量較強的科技隊伍;在建立健全科研機構上,除了充實加強原有科研機構,又組建了一批學科較齊全、設備較好的研究所,隨著中國科學院研究職能的徹底歸位,由此與高等院校、中央各部門研究單位、各地方科研單位、國防科研單位構成了新中國的科研體系(及至1965年,全國科研機構由30個猛增到1700多個,科研人員由不足500人驟增到12萬人),夯實了全方位、多領域展開科研的基礎。至此,自上而下的管理體系和縱橫結合的研究體系,各司其職,支撐起共和國科技大廈。

2、推出“向科學進軍”的戰略決策。1956年1月黨中央和毛主席莊重地作出“向科學進軍”的戰略決策,這在中國科技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從此將少數科學家奔忙的科技事業變成了全中國人民的共同事業,使之躍入目標明確、計劃完備、效力凸顯的蓬勃發展時期;也由此開始,黨的各級組織、各級政府和各企事業單位,每一個領導干部、每一名共產黨員和每一位中國公民,所有科研單位、所有科技管理部門和所有科技工作者,都在黨的領導下展開攀登工業、農業和國防等領域科技高峰的大會戰。當年成立的國家科學規劃委員會,組織全國600多位科學家和技術專家,制定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發展科學技術的長遠規劃——《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提出了57項重大任務,并于1962年提前完成,從而奠定了中國的原子能、電子學、半導體、自動化、計算技術、航空和火箭技術等新興科學技術基礎,促進了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的誕生和發展。繼之,中國又制定了《1963年至1972年科學技術規劃綱要》(簡稱《十年規劃》),1964年,周恩來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實現包括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四個現代化”,推進了科技事業的迅速發展。

3、瞄準國防科技和尖端技術。新中國之所以偉大,在于毛主席高瞻遠矚,既確立了強國富民的發展科技總目標,又把關系國家安危的國防科技和尖端技術作為科技重中之重,作出了一系列扭轉乾坤的決策:老人家1956年接見錢學森時,莊重宣示“爭取在第三個五年計劃末期,使我國在原子能、火箭等最急需的科學技術領域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的宏偉目標;同年10月在審批加強導彈研制工作的報告中明確提出“以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的科研方針;在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毅然決然作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戰略決策。周總理則殫精竭慮進行組織實施,支持聶榮臻元帥主持制定人造衛星研制方案,專門在中國科學院成立“星際航行委員會”負責具體組織和規劃, 1968年又成立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正式開始有計劃、有步驟的研制人造衛星,1970年4月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終于發射成功。與此同時,也開啟了我國宇宙飛船的研究工作,1966年由周總理任主任的中央專委確定了研制宇宙飛船的規劃,當70年代初期研究出“曙光號”精美的飛船模型后,在北京京西賓館召開了由全國400多名專家參加的中國載人飛船專題探討會,不久毛澤東主席正式批準了我國發展載人飛船的報告,由此開始了代號為“7.14”的載人飛船工程,及至2003年10月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首飛成功,實現了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夙愿。

二、新中國科技崛起的重要標志


我們把新中國科技定位于“崛起”,不是主觀臆斷,也不是故意拔高,而是當之無愧,這個時期建設的完整國家科技體系,營造的亙古未有科技環境,催生了一批批堪稱“累累”的科技碩果,拱衛新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1、以“兩彈一星”為標志的國防和航天科技成果。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第一枚自己設計制造的運載火箭勝利發射,猶如晴天霹靂使企圖顛覆新中國的敵對勢力目瞪口呆;緊接著 1966年中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成功,則將曾經欺負中國的西方列強帶入極度驚駭之中;當1970年“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宇宙響起的東方紅樂曲又使這些不可一世的紙老虎陷入對新中國無可奈何的窘境。1971年至1975年中國又連續成功地發射第一顆科學實驗人造地球衛星、回收式地球衛星,成功地進行了數次新的核試驗和氫彈試驗。這些頻頻不斷的成果,不僅使中國躋身于為數不多的核國家行列,徹底粉碎了超級大國的核威脅與核訛詐,而且讓中國真正告別了屈辱挨打的歷史,真正挺直腰桿地站了起來。

2、震撼世界的當代中國發明。新中國雖然一窮二白,但科研人員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指引下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推出一個個當代中國發明。

一是被國際上譽為中國四大發明之后 “第五大發明” 的雜交水稻。湖南省安江農校教師袁隆平,從1960開始潛心研究雜交水稻世界難題,最終培育出“二九南1號”、“三系雜交稻”、“兩系法雜交水稻”和“超級雜交稻”,創造了世界糧食生產的奇跡。

二是打破“人工不可能合成生命體”神話的人工合成胰島素。1965年我國生物學家們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1967年獲得了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牛胰島素結晶,中國在人類史上首次人工合成有生命的蛋白,邁出了人類認識生命、探索生命奧秘的關鍵性一步。

三是全球首選的治療瘧疾最佳用藥復方蒿甲醚。這個于1973年全部完成的重大科研項目,由數十個單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員攻關,進行190多次實驗,從上萬種中草藥提取物中篩選出的抗瘧疾化合物——青蒿素,經過反復臨床試驗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100%,是中藥現代化的一個里程碑性成就,也是迄今為止國際公認的中國原創的專利藥品。因而參與研究的代表人屠呦呦獲諾貝爾獎,成為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

四是中國印刷術二次革命的漢字激光照排。被譽為“當代畢昇”的王選自1975年開始針對漢字印刷的特點和難點,探索出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壓縮技術和高速復原方法,通過軟件在計算機中實現,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參數)描述筆劃特性的方法,實現了活字印刷術后的第二次革命。

此外,50年代李四光打破西方學者“中國貧油”說的陸相生油理論,60年代物理學家王淦昌等人發現的反西格瑪負超子,70年代吳文俊受中國古代數學啟發結合當代計算機原理發明的“吳方法”等等,都是令炎黃子孫驕傲的人間奇跡。

3、諸多領域科技全面開花的碩果。新中國的科技,始終秉承服務國家、服務人民、服務社會的理念,因而能夠迅速從社會發展的“助推器”上升到強國富民的“發動機”。在“向科學進軍”戰略的推動下,新中國科技在工業農業和公共事業諸多領域取得了重要成就,伴隨我國自行設計、自行制造的第一臺“東方紅”拖拉機、第一批“紅旗”高級轎車、第一座大型水庫、第一艘萬噸巨輪“東風”號、第一條電氣化鐵路等難以計數的“第一”隆重現世——

一是標志著形成了完整的工業體系。新建起資本密集型基礎產業和技術密集型工業部門,使得全國工業總產值增長了30多倍,新中國30年的積累是近現代中國百年積累總和的近40倍,用30年時間走完早期工業化國家上百年所走的道路。

二是表明了農業的飛躍發展。20世紀50年代我國開始了舊中國歷屆政府乃至國際上望塵莫及的大規模農業基本建設,諸如以治水治沙、興修水利、農田路林網建設為主要內容的農田水利建設、改良土壤、培育良種、建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等等,從根本上改善了農業的基礎生產條件,新中國30年所達到的農業現代化水平,不僅超出原先同等水平的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大國,而且某些指標達到甚至超過發達國家。

三是顯示了基礎領域科技取得的不菲成就。1959年半導體三極管、二極管研制成功,1966年我國第一臺晶體管大型數字計算機研制成功,1973年我國第一臺百萬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和我國第一臺天文測時、測緯光電等高儀研制成功,加之60年代數學家華羅庚在數學領域研究的突出成就,70年代初期數學家陳景潤完成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都充分體現了科技跨越發展的堅實足跡,展示了趕超世界一流的傲骨和國際公認的頂尖科技水平。

三、新中國科技崛起的寶貴經驗

新中國科技事業為什么能在長期落后的困境中突飛猛進?為什么具有震撼力、威懾力和影響力的中國當代發明和重大科技成果都出自這個科技崛起的年代?為什么中國卓有成就的國際頂尖級科技大師也都產生于這個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時期?

站在馬克思唯物主義的高度,實事求是地歸納出不沒前人、啟迪今人、昭示后人的難能可貴經驗,無論是實踐習近平科技理論,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還是自主創新擁有核心技術,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都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黨和毛主席英明領導是新中國科技崛起的根本保證。

新中國科技崛起的經驗有千條萬條,歸根結底黨和毛主席英明領導是第一條。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極端重視科技事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決策部署,為科技事業發展提供了重要保證,這不是官話和套話,而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在近代和現代中國,統治階級只顧爭權奪利,擴充勢力,連人民群眾死活都不管,哪會去發展什么科技;即使在科技很有成就的古代中國,也在藐視科技的環境中難以發揮其固有的引領作用。在新中國,共產黨不僅沒有任何自己的私利,而且賦予了科技全新的內涵和劃時代的注解,把科技作為改善國計民生的手段并與人民緊緊聯系在一起。從上文不難看出,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黨中央總在國家建設的每一個關鍵時刻,指明科技事業發展的方向,總在社會進步的每一個重要階段,規劃科技事業發展的藍圖。

共和國誕生初期,黨中央和毛主席在國內物質基礎極度薄弱、國際敵對勢力經濟封鎖和武力威脅的嚴峻形勢下,以大無畏的氣魄確立了以發展重化工業和國防科技、尖端技術為重點,突破封鎖,提升實力的新中國科技事業發展戰略,從“向科學進軍”的宏偉決策,到發展科學技術的“12年規劃”和“10年規劃”,都把科技事業推向有序而蓬勃發展的嶄新階段,催生了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成果,促進了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和產業的誕生,增強了綜合國力,使帝國主義侵略顛覆新中國的陰謀宣告破產。

在毛主席誕辰110周年之際,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專門發表《毛澤東與中國的科技事業》,文章特別指出,毛澤東思想作為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運用在科技上的諸如實事求是精神、獨立自主精神、“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和理論聯系實際的思想、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的戰略思想以及實踐論、矛盾論揭示的辯證觀點與方法等精髓和原則,永遠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永遠是中國科技工作者創新的力量源泉,永遠是發展當代科技事業所必須堅持的原則和弘揚的精神。

(二)社會主義制度是新中國科技崛起的得天獨厚土壤。

現在人們在談及中國科技輝煌時,定會念念不忘某項重大科技成果和某個貢獻突出的科學家,但這不過是怒放百花的一朵抑或燦爛群星的一顆,必須曉得營造科技百花園和群星燦爛科技星空的,是社會主義制度。

眾所周知,促成新中國科技事業在經濟技術極度薄弱中快速發展的法寶,催生新中國科研人員在艱難困苦環境中創造一個個奇跡的秘訣,是把人民解放軍大兵團作戰的成功經驗運用到現代大科學工作上,創造了“突出重點,組織全國大協作進行攻關”的科研模式,而這種創造,在封建社會不敢想,在資本主義社會做不到,只有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才成為現實。且不說全國人民戮力同心治黃、治沙和興修水利的空前規模群眾性運動,且不說各行各業各地各單位對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的全力配合與支持,且不說為解決貧油展開的震撼世界的石油大會戰,單說國家為支持“兩彈一星”的研制,專門成立了國防部導彈管理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等管理和研究機構,從全國各部門和各高校、研究院抽調技術骨干、專家、留學歸國人員,從部隊調來的經過戰爭考驗的優秀干部充實各研究試驗機構的領導班子和行政人員,從高校選拔優秀學生選送出國培訓、專門調整新建一批以中國科技大學為代表的國防技術院校為研究培養補充年輕人才,組成了具有中國特點的科研攻關隊伍,全國各地、各單位急國家之所急,無不大開綠燈,盡其所有,傾其所能,像如此全國一盤棋、大協作的科研格局,不正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充分展示嗎?也正由于這種大協作的科研格局,才形成了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和智力攻克具有全局性、戰略性難關的新中國科技發展特點,才結出了中國新四大發明和兩彈一星等科技碩果。那些津津樂道西方社會制度,對社會主義制度大放厥詞的人,看看新中國科技崛起歷程不感到羞恥嗎?

(三)一代傲視科壇的知識分子是新中國科技崛起的脊梁。

新中國科技能在廢墟上崛起,是一代傾心報效國家的知識分子竭誠奉獻的結晶。新中國鑄就他們的錚錚鐵骨,始終釋放著趕超世界科技先進水平的志氣,傲視敵對勢力經濟技術封鎖的骨氣,與科壇高手叫板的豪氣,不圖名利,不怕犧牲,挑起新中國科技崛起的大梁。

人們不會忘記,新中國誕生伊始,大批海外學子義無反顧的回國投入振興中華民族科技的行列,他們之中有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有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有美國稱為抵得上5個師兵力的物理學家錢學森……,都主動放棄優厚待遇和舒適工作環境乃至獲得若貝爾獎的機會,甘愿在一窮二白的母親懷抱中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時至1957年,一半以上的海外學人歸國,達3000多人,大都成為新中國科技崛起的奠基人或開拓者,填補了一項項中國科技空白。在中國科學院選定的第一批233名學部委員(后改稱院士)中,近2/3是這批歸國的海外學人。當然,國內的專家學者和新中國培養的知識分子,在技術基礎更薄弱、待遇條件環境更差的情況下,以新中國主人的姿態,以頑強的毅力鉆研技術,以不屈不撓的精神攻克技術難關,在不同領域或獨立或配合海外歸來的專家取得了不菲的成就。

毫不夸張地說,無論是那類科學家,無論在哪個崗位的科研人員,都懷著報效祖國的拳拳之情,甘愿吃西方科學家從未想到過的苦,頑強戰勝西方科學家難以想象的困難,創造了西方科學家瞠目結舌的輝煌。新中國的科學家應當卻未獲得諾貝爾獎,但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并不比諾貝爾獎項含金量低,支撐新中國科技崛起的諸如李四光、錢學森、華羅庚、袁隆平等眾多科學家的科技水準更不比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低,他們堪稱是沒有獲得諾貝爾獎而勝過獲獎的科學家,是世界科壇公認的科學大家。

(四)“獨立自主 自力更生”是新中國科技崛起的不竭動力。

新中國科技崛起最可寶貴的經驗,是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趟出了一條驚天地泣鬼神的創業之路。

新中國成立時農業“靠天收”產量極低,“洋”貨充斥大小商店便是工業,國民黨卷走了黃金277萬兩、銀元3526.9萬元等幾乎全部金融資產,經濟建設的家底真是一貧如洗,科技事業也是真正從“一窮二白”起步的。加之西方敵對勢力的軍事包圍、政治孤立、經濟封鎖,更使得科技發展步履維艱。因此黨中央帶領中國人民展開的反包圍、反封鎖之戰,就起始于科技發展上的“自力更生,獨立自主”,黨在領導編制第一個科學規劃時充分體現了以自力更生前提、學習借鑒世界先進科學成就的原則。1960年前蘇聯撕毀協議撤走專家以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更堅定了依靠自己力量搞原子彈、導彈等尖端國防科技項目的信心,聶榮臻在主持1961、1962年科學技術工作安排部署時,突出強調了貫徹“發憤圖強,自力更生,埋頭苦干,勤儉建國”的方針。正是由于自力更生取得成就的經驗和依靠蘇聯外援失敗的教訓,在編制《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時又進一步明確科技發展總的指導思想——自力更生,迎頭趕上。當時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指導下,無論是國防科技和尖端技術,還是工農業科技和民生科技,無論是兩彈一星的研究,還是油田的大會戰,都以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克服了技術缺乏、設備簡陋、環境惡劣、條件艱苦種種困難,創造出一個個在技術雄厚、設備優良、環境舒適、條件優越的國度難以創造的奇跡。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在中國,洋奴哲學是將中國變為大國附庸的哲學,爬行主義是陷中國于仰人鼻息窘境的奴才道路,沒有新中國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發展科技事業,就沒有中國的國際地位。毋庸諱言,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新中國科技崛起的經驗,更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

(五)專家與工農的大融合是新中國獨辟的科技崛起蹊徑。

知識分子勞動化,勞動人民知識化,是促進專家與工農的密切合作的方針,也是將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的捷徑,更是提高全民族科技素質的經驗,因而成為新中國科技崛起的創舉。

從李四光陸相成油理論的提出到大慶油田的發現,從華羅庚優選法統籌法的創立到全國各地的實施,從專家學者的尖端研究到職工技術革新、技術革命和技術協作的興起,都是專家與工農結合的表現,從而形成了中國獨特的科技發展之路。典型的是實現李四光理論的由石油部正副部長現場指揮、4萬多名職工參加、200個科研單位技術支持、5000多家企業專供設備的大規模石油會戰,以及治理黃河、興修水利、工農業革新的群眾運動甚至包括兩彈一星的研制試驗,都是專家與工農結合的結晶。科研大協作旗幟的基本要求就是結合,宏觀全局要求是全國一盤棋,而微觀組織的要求則是統一目標下的相互結合:內部是領導干部、科技人員、工人三結合,外部是工廠、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的三結合,整個國防和經濟領域又形成了使用、研究、生產的三結合。而這種結合所產生的“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工人階級拼搏精神,與“不信邪、不服‘洋’、不圖名、不圖利”的專家頑強精神,以及中央政府千方百計通過科普提高提高人民群眾科技水平,營造科技“為生產建設服務”良好環境的服務精神;開展群眾性的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在企業實行“兩參一改三結合”, 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等等,都構成了新中國科技的優良品質,促進了新中國科技的迅速崛起。

現在,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出“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如果說“向科學進軍”是毛澤東同志驚天動地的大手筆,讓中國人民真正站了起來,那么“向世界科技強國進軍”便是習近平同志扭轉霸權主義“亡我之心不死”乾坤的大戰略,要讓中國獨占世界科技鰲頭,為世界做出比“四大發明”更大更多的貢獻。

“讓我們揚起13億多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憧憬的風帆,發動科技創新的強大引擎,讓中國這艘航船,向著世界科技強國不斷前進,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前進,向著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不斷前進”(習近平《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斗》)。新時代舉國上下科技創新的豪情正在激蕩,億萬人民蘊藏的創新智慧正像火山一樣迸發,正在匯聚成強大的創新力量,正以排山倒海之勢“向世界科技強國進軍”。

我們的目的一定要達到!我們的目的一定能夠達到!

【相關閱讀】
侯立虹:毛澤東是“大救星”的再認識 ——紀念國慶70周年系列之一
侯立虹:永遠銘記毛澤東時代改革開放的偉大 ——紀念新中國70周年系列之二
侯立虹:崇禎募捐與投降派悲劇的時代拷問 ——紀念國慶70周年系列之三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