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黑白資料轉換成彩色寬幅畫面時太震撼了,并且還是3D的!”
01
完成《霍比特人》三部曲之后,彼得·杰克遜賴在四年的時間里沒有新作問世。在此期間,他把時間和精力都投入了一個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0周年的電影項目:《他們已不再變老》——一部一戰英國老兵的口述史。
這是一部完全由旁白結構的紀錄片。
2019年11月11日,一次大戰結束101周年的紀念日,我專門到影院看了這部電影。
百年前的黑白資料轉換成彩色寬幅畫面時太震撼了,并且還是3D的!
修復做得相當完美,著色部分很有默片感。走上前線的英軍士兵不無稚氣的笑容與戰場上的尸橫遍野疊加在一起,異常具有視覺沖擊力。
由于使用當年的影片,里面的人物對攝影機都很敏感,總是在凝視你,但他們早已經死了。 這真是兩個平行空間的對視!
02
旁白采用一戰老兵的視角,還原出從參軍,訓練,到法國、比利時到廝殺,再歸來的過程,雖然是紀錄片,但非常像是一部完整的故事片,可謂一部英國版的《西線無戰事》。
和《西線無戰事》中那些興奮而懵懂地走上一戰戰場的德國青年一樣,《他們已不再變老》中是一群15到19歲不等英國新兵蛋子。他們懷著對平庸生活的厭倦和愛國激情,躍躍欲試地投入到戰爭中,感覺跟組隊參加野外拓展訓練沒什么兩樣。
戰斗打響,他們才發現自己已經變成了無意義的行尸走肉。虱子、老鼠、野兔、腐爛的尸體,炮彈、毒氣、坦克等是他們戰壕生活能看到的一切。
戰爭過后,他們發現自己成了這個世界上多余的人。
一個士兵說:“當你快死的時候,你的一生會閃過眼前,但19歲的我實在沒什么人生。當子彈飛來,我只想到‘我會活下來嗎?’”
另一個士兵不得不殺了一個被炸至重傷的戰友,為了盡早結束他的痛苦。多年以后回憶起這段往事,他還帶著哭腔說“我很痛苦”。
戰爭結束了,回到家鄉的士兵沒有受到厚待,沒有鮮花被拋向他們,也沒有姑娘投向他們的懷抱,“人們從不談論戰爭,多數人完全不感興趣”,他們僅僅大量找不到工作的失業者中的一員。
英國是一戰的戰勝國,但凱旋的士兵發現,他們其實根本不是勝利者,只是幸存者。
戰死的已經死了,傷殘的已經殘了,完整歸來的人,生活也沒有任何變化,甚至更糟,對他們而言,這場戰爭毫無意義。
03
戰線的另一側,德國方面情況更是如此。前面提到的《西線無戰事》,原著是德國作家雷馬克的同名小說,1930年拍成電影,被稱為“最偉大的反戰電影”,是第一部反戰電影。
主人公保羅經歷了和這些英軍士兵一模一樣的生活,唯一的區別是,在戰爭即將結束的時候,他一時忘情,想像童年時那樣去捕捉一只蝴蝶,結果被對方狙擊手一槍斃命。
當天,德軍總參謀部的戰報是:西線無戰事。 這五個字,再清晰不過地凸顯了戰場炮灰螻蟻般微末無價值的生命。
因為受到納粹迫害,1932年,雷馬克被迫離開德國,流亡瑞士。1933年希特勒執政后,《西線無戰事》在德國被查禁。
04
一戰的影響力被緊隨其后的二戰遮蔽了許多,但在反戰的意義上,一戰更值得深思,因為其荒謬性更集中,也更典型。
為什么呢?因為一戰完全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為了爭奪殖民地和世界霸權而進行的戰爭,完全是非正義的戰爭,卷入這場的普通人,尤其是勞動者,無論是英國、法國、德國、俄國還是美國,都充當了可憐的炮灰,為一場和他們無關的戰爭而流血、喪命。
對待這場戰爭唯一正確的態度是革命導師列寧提出的——
使本國政府在戰爭中失敗;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實現社會主義革命!
很明顯,只有社會主義革命才符合工人階級和勞動者的利益。
05
一戰迫使人們思考戰爭的意義。反戰、和平主義的思潮開始出現了。 但籠統、抽象的反戰,并不能真正消滅戰爭。列寧的論斷沒有過時:帝國主義就是戰爭!
人類永久和平的實現,將取決于全球社會主義的實現。
多方面跡象都表明,全球化的失敗有可能導致世界重返十九世紀,或者一戰前的狀態。
在這樣一個歷史轉折的時刻,看一看《他們已不再變老》,凝視100年前的眼睛,別具意義。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