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3日-星期六
藝術微視聽“雅笛講電影”曾講析過陳力導演的電影《血戰湘江》,本期我們對正在熱映的陳力導演作品《古田軍號》進行藝術賞析。
在90年前,具體時間是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在福建省上杭縣古田村召開了一次寫入我黨我軍歷史的重要會議——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九次黨的代表大會,史稱“古田會議”。
陳力導演的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古田軍號》,用影像回望歷史,詳細講述了“古田會議”的前因后果,影片用跨越90年時空的藝術表達,以一個紅軍小號手的視角,講述了1929年紅軍從井岡山突圍到閩西那段鮮為人知的崢嶸歲月,全景展現了年輕的革命領袖帶領年輕的紅軍在絕境中探索真理,開辟革命成功道路的非凡歷程,生動刻畫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陳毅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堅定信念、追求真理、實事求是、心底無私的光輝形象,熱情謳歌了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面對艱難險阻不屈不撓、敢于斗爭、勇于犧牲的崇高品質 。
電影8月起在全國上映,導演陳力還率領電影主演王仁君、王志飛、劉智揚、胡兵、張一山等先后在北京、上海、福建、江西、河北、湖北、湖南等地機關、高校、社區、部隊宣傳放映,讓新一代年輕軍人和90后、00后的青年人通過觀看影片,潛移默化地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充分發揮電影的作用,使之成為藝術培根鑄魂的生動教材。
《古田軍號》榮獲“五個一工程”獎“特別獎、榮獲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配角”、“最佳音樂獎”等多項大獎。
《古田軍號》在很多方面有藝術創新,下面,我們從三個維度來分析這部電影:
在激烈矛盾沖突(典型環境)中塑造偉人(典型人物)形象
影視劇中,偉人的形象已很多了,有的偉人形象已非常經典,難以突破和超越。但這也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影視劇中偉人形象有“偉高正”和“符號化”的趨式,這樣一來,影視作品對觀眾的吸引力,特別是對年青一代觀眾吸引力就不強了。
問題在于影視劇中沒有把偉人放在特定的環境中,放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描寫,描寫偉人都是都是一呼百應,一邊倒的,沒有矛盾沖突。
在陳力導演的電影《古田軍號》中,我們欣喜地看到了毛澤東、朱德、陳毅等領導人全新的銀幕形象,生動、豐滿、青春,富有朝氣,對年青觀眾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談到文學藝術作品創作時,我們常常說到一句話:“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形象塑造”。
什么是“典型環境”呢?本文提到的“崢嶸歲月”,實際上就是內憂外患的典型環境。
先看外患,這是主要矛盾:1927年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中國共產黨擁有了真正屬于自己的武裝力量。1928年5月,朱德率領南昌起義余部歷經劫難,與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井岡山,創建了中國革命第一塊農村根據地,紅四軍由此誕生。國民黨政府十分恐慌,先后多次“進剿”(由一省軍隊發動的進攻)、“會剿”(由兩省或三省軍隊聯合組織的進攻)井岡山根據地,但都失敗了。1929年1月,國民黨政府調集湘、贛兩省8個旅約3萬兵力,向井岡山進行第三次“會剿”。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毛澤東、朱德決定率領紅四軍主力4000余人向贛南閩西進軍,實施外線作戰,侵擾敵人后方,以打破敵人封鎖。部隊經大汾、左安、營前、杰壩,攻克崇義,占領大余縣城,激戰大柏地,之后分兵廣昌、瑞金、寧都開展游擊,進軍廣東南雄、福建長汀。紅四軍轉戰贛南閩西,一路血火。沒有根據地,形勢極為艱難,部隊要應對瞬息萬變的敵情,隨時面臨敵人的進攻和包圍,特別是國民黨解決了“蔣桂之爭”湘案后,蔣介石調動贛閩粵3省各路反革命軍隊進行圍追堵截,建軍不到兩年的紅軍面對10倍于已的敵人,幾乎是時時、處處瀕于絕境,危機四伏。
就在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前途命運面臨著生死攸關的緊要關頭,“古田會議”召開,毛澤東再次當選紅四軍前委書記,會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等思想路線。古田會議確立的建黨建軍思想路線使我黨我軍不斷強大,取得勝利,“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這一正確路線一直沿用至今。
電影《古田軍號》就是把偉人的形象放在這樣一個環境中來塑造的。
典型環境:談到文學藝術作品創作時,我們常常說到一句話:“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形象塑造”。
什么是“典型環境”呢?本文提到的“崢嶸歲月”,實際上就是內憂外患的典型環境。先看外患,這是主要矛盾:1927年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中國共產黨擁有了真正屬于自己的武裝力量。1928年5月,朱德率領南昌起義余部歷經劫難,與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井岡山,創建了中國革命第一塊農村根據地,紅四軍由此誕生。國民黨政府十分恐慌,先后多次“進剿”(由一省軍隊發動的進攻)、“會剿”(由兩省或三省軍隊聯合組織的進攻)井岡山根據地,但都失敗了。1929年1月,國民黨政府調集湘、贛兩省8個旅約3萬兵力,向井岡山進行第三次“會剿”。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毛澤東、朱德決定率領紅四軍主力4000余人向贛南閩西進軍,實施外線作戰,侵擾敵人后方,以打破敵人封鎖。部隊經大汾、左安、營前、杰壩,攻克崇義,占領大余縣城,激戰大柏地,之后分兵廣昌、瑞金、寧都開展游擊,進軍廣東南雄、福建長汀。紅四軍轉戰贛南閩西,一路血火。沒有根據地,形勢極為艱難,部隊要應對瞬息萬變的敵情,隨時面臨敵人的進攻和包圍,特別是國民黨解決了“蔣桂之爭”湘案后,蔣介石調動贛閩粵3省各路反革命軍隊進行圍追堵截,建軍不到兩年的紅軍面對10倍于已的敵人,幾乎是時時、處處瀕于絕境,危機四伏。
就在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前途命運面臨著生死攸關的緊要關頭,“古田會議”召開,毛澤東再次當選紅四軍前委書記,會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等思想路線。古田會議確立的建黨建軍思想路線使我黨我軍不斷強大,取得勝利,“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這一正確路紅一直沿用至今。電影《古田軍號》就是把偉人的形象放在這樣一個環境中來塑造的。
再看內憂,這是人民內部矛盾:隨著形勢的發展和紅軍隊伍的擴大,紅四軍及其黨組織內加入了大量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出身的同志,加上環境險惡,戰斗頻繁,生活艱苦,部隊得不到及時教育和整訓。因此,極端民主化、重軍事輕政治、不重視建立鞏固的根據地、流寇思想和軍閥主義等非無產階級思想在紅四軍內滋長嚴重。作為紅四軍黨的前委書記的毛澤東曾力圖糾正這些錯誤的思想傾向。但是,由于當時的歷史條件,紅四軍黨內特別是領導層內在創建根據地、在紅軍中實行民主集中等原則問題上存在著認識上的分歧和爭論。出現了“朱毛之爭”,當然“朱毛之爭”不是個人恩怨,而是對革命真理和軍隊建設的探求。當時,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沒有能夠為紅四軍領導層的大多數同志所接受。2017年7月上旬,紅四軍召開第七次黨代會,毛澤東落選前委書記,離開紅四軍領導崗位。
1929年8月下旬,陳毅抵達上海,向黨中央如實匯報了紅四軍的工作。中央政治局專門召開會議,聽取了陳毅關于紅四軍全部情況的詳細匯報,決定由周恩來、李立三、陳毅3人組成專門委員會,深入研究討論紅四軍的問題。經過一個月的討論,形成了陳毅起草、周恩來審定的《中共中央給紅四軍前委的指示信》,即著名的“九月來信”。“九月來信”肯定了紅四軍建立以來所取得的成績和經驗,要求紅四軍前委和全體干部戰士維護朱德、毛澤東的領導,明確指出毛澤東“應仍為前委書記”。
古田會議上,毛澤東作政治報告,朱德作軍事報告,陳毅傳達中央九月來信。大會經過熱烈討論,一致通過了毛澤東代表前委起草的約3萬余字的8個決議案,總稱《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會議總結了紅四軍成立以來軍隊建設方面的經驗教訓,確立了人民軍隊建設的基本原則,宣示“中國的紅軍是一個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重申了黨對紅軍實行絕對領導的原則,反對以任何借口削弱黨對紅軍的領導,必須使黨成為軍隊中的堅強領導和團結核心。
前文談到的影視劇的問題,主要是揭示了“敵我矛盾”而忽視了“人民內部矛盾”。電影《古田軍號》描述了領導人之間的偉大友誼和博大的胸襟,并沒有回避領導人的爭論和分歧,真理越辯越明,革命友誼也在戰斗中越來越深。
這是整個電影的主旋律,其中電影在關于領導人內部思想斗爭的敘述是有突破的,既尊重了史實,也符合文學藝術作品創作的規律,即將人物放在激烈矛盾沖突環境中來塑造,觀眾看到了一代領袖人物年青時代的成長。
我們看過很多優秀電影,例如前蘇聯電影對斯大林的塑造,歐美電影對羅斯福、丘吉爾的塑造,都是把這些偉人放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展現的,外部沖突只是一個方面,因為他們沒有與希特勒會面的機會,其內部沖突才是更重要的方面。比如在電影《珍珠港》中,羅斯福力排眾議,堅決派兵轟炸日本東京。在電影《至暗時刻》中,丘吉爾只身飛往法國,表明英國要堅決抵抗。這些偉人形象都是放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來塑造的,因此讓人印象深刻。《古田軍號》也做到了這一點,因此深受觀眾歡迎。
《古田軍號》由年輕演員飾演領袖青年時代,是一部年輕化的主旋律電影。
1929年,毛澤東36歲,朱德43歲,周恩來31歲,陳毅28歲,林彪22歲。
《古田軍號》所展現的就是這一代領導人的青年時代。
毛澤東,一個信仰堅定的領袖,儒雅親民,原則性極強、在大是大非問題上絕不后退一步。他為人慧智敏銳,雄才大略,時刻洋溢著革命浪漫主義情懷,他與朱德兩人雖然在革命方針上有過爭論,但是兩人又心心相印。
朱德,是一個威嚴剛毅,善氣迎人,又有其倔強的一面的人,胸如大海、志如鋼鐵、愛兵如子,敦厚堅定,進退有度,對毛澤東的時局分析和戰局預判高度認可。
陳毅,人隨和,果敢,但不失知錯即糾的黨性原則。全心投入呈現青年革命者不凡氣度。他不斷調和朱德與毛澤東的關系,但又能做到堅持真理、顧全大局、維護團結、實事求是,對毛澤東正確主張的擁護和真誠果敢地向中央匯報反映紅四軍的情況,促成了古田會議的如期召開。
如其說是歷史選擇了最恰當的人選,不如說是在關鍵的時間節點,一批偉人們站出來,完成了歷史的擔當。
《古田軍號》的完成難度很大。陳力導演起用了一批年青演員來飾演偉人,許多演員還是第一次飾演偉人。這符合角色的年齡要求,更希望青年演員能吸引青年觀眾觀看這部電影。
如何再現90年前革命前輩的真實人生,并于生活中凸顯人物的性格,是導演作為創作者面臨的首要難題。為了解決這個難題,陳力攜主創團隊多次深入革命老區生活、重溫革命歷史、潛心藝術創作,深入挖掘與影片有關的創作素材,陸續采訪了很多人,還采訪了101歲老人——當年毛澤東的學生,創作團隊還多次到毛澤東、朱德當年工作、生活過的數十個場地,感悟當年的情與境 。
導演藝術手法創新
陳力導演曾執導《少年毛澤東》、《誰主沉浮》、《湘江北去》、《周恩來的四個晝夜》、《海棠依舊》、《血戰湘江》等精品力作。她以拍攝偉人題材和革命歷史題材作品見長,以表現感情細膩、擅于刻畫細節著稱。影視劇充滿了正能量。
在《古田軍號》中,陳力導演運用了很多創新藝術表現手法:
1、用平行視角來鋪陳敘事。《古田軍號》是以一名紅軍小號手及其孫子的視角為切入點,這名小號手以回憶的方式來講述“古田會議”前后的革命往事,親切、生動、新穎。
以往的重大歷史題材電影大多是從領導層那種居高臨下視角切入不同,《古田軍號》從小號手的視角來講述往事,是一種平視的角度,這樣更貼近觀眾,拉進觀眾和革命先烈的距離。在小號手的眼中,毛委員、朱軍長也有喜怒哀樂的一面,他們也會發脾氣爭吵,也會歡欣鼓舞。影片的戰爭場面不少,各種槍林彈雨和炮火連天,觀眾不僅能夠看到紅軍和敵人的浴血奮戰的戰爭場面,還能看到毛委員和錯誤路線的激烈斗爭,領袖們更加生活化的一面,看到他們的生活點點滴滴,因此更加親切。
2、注重細節的運用。影片不僅僅注重大環境、大場面的營造,也有很多生活小細節的展現,比如影片多次出現龍凳舞場景,龍凳舞是福建等南方地區的傳統民俗活動。影片的開始以龍凳舞引入故事,毛主席站在人群當中,嶄新的龍凳舞與長衫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跨越時空的安排心思非常的巧妙。之后毛主席卸任前委書記轉移到其他地區,人們舞龍凳歡迎,這時整個畫面偏暗色系破舊的龍凳讓人感受到歷史與滄桑。最后朱毛分開作戰,朱德揮了揮手中的板凳與毛主席告別,兩人仿佛有千言萬語,但是都沒有說出口,板凳里蘊含了很多含意,是堅定的理想信念,也是吵不散的革命友誼,是兩人的心心相印。眼神與背影震撼了所有的觀眾,音樂聲起,讓人潸然淚下。觀眾看到偉人之間的相處這么真實又細膩。
影片中朱軍長贈送給毛委員的狗皮褥子,還有毛委員幫老鄉轉送給朱軍長的饅頭等等,大場面和小細節的面面俱到,讓《古田軍號》成為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正是這些生動細節的表演,展示了演員的功底,飾演朱德的演員王志飛獲得金雞獎最佳男配角獎。
3、電影新時代語境。《古田軍號》的敘事手法就很現代,影片剪輯明快。電影成片鏡頭超過3600個,戰爭場面動用了部隊官兵8000多人次,戰爭場面恢宏震撼,后期制作用時8個多月。為了讓電影被新時代的年輕觀眾所喜歡,電影在剪輯、背景音樂、鏡頭的拍攝手法等等方面都考慮到年輕觀眾更樂于接受的形式,將革命歷史融入新時代語境,從觀眾評語來看,影片收到良好的藝術效果,對當下年輕一代的成長是一種指引。(文章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藝術微視聽 作者:撰文:yadimontage)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