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我國正處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綠色發展,迫切需要發揮科技的引領和支撐作用”,1月8日,中國農科院召開2020年工作會議,會上,中國農科院院長唐華俊表示。據介紹,2020年,中國農科院將在多個方面共同發力,為糧食安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工作提供助力,強化自主創新,攻克一批“卡脖子”的核心關鍵技術。
大批農業科技實現重大突破
2019年,中國農科院在多項領域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唐華俊說,“2019年,全院共主持各級各類在研課題532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97項,立項數居農業科研院所首位。其中包括原創雜交水稻無融合生殖體系、破解二倍體馬鈴薯自交衰退機制等”。
科技成果如何轉化為市場效益,服務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唐華俊介紹,2019年“全院成果轉化收入10.65億元,增長0.97億元,同比增長10%以上,圍繞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目標,研發玉米密植高產機械化技術,創畝產破1500公斤紀錄;繼續推進油菜、蔬菜、奶牛等16個產業綠色技術集成示范,重點示范區三大主糧平均節水33%、節肥20%、節藥30%,畝均節本增效350元。主動幫扶5個部定點扶貧縣,打造8個院科技扶貧和鄉村振興示范縣,對接89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縣,派專家、出主意、送技術、做示范,示范推廣科技成果1500項,培訓12.7萬人次,幫扶新型經營主體2500多個”。
唐華俊介紹,過去一年中,“國家口蹄疫參考實驗室建成交付使用,國家作物種質庫主體結構即將封頂、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園改造、山東長島遷飛昆蟲科學觀測站等27個基建項目立項。22個觀測實驗站納入創新能力條件建設規劃支持”。
農民增收急需科技引領
當前,我國正處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唐華俊說,“世界經濟增長持續放緩,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種糧效益持續下降,農民增收難度越來越大,農業農村發展形勢更加復雜嚴峻。2020年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任務十分艱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綠色發展,迫切需要發揮科技的引領和支撐作用”。
唐華俊表示,2020年,中國農科院將在多個方面共同發力,為糧食安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工作提供助力。
“在強化自主創新,攻克一批基礎前沿和卡脖子技術的方面,加快推進創新工程優化升級,增強國家重大項目競爭活力。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重點在‘藏糧于技’、畜禽良種培育、農業重大疫病應急防控、農業綠色發展、智慧農業與智能農機裝備等領域聯合攻關,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的核心關鍵技術。面向現代農業建設主戰場,重點在經濟作物提質增效、優質乳工程、農產品營養與質量安全等領域聯合攻關,加快產出一批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大產品”,唐華俊說。
農業走出去充分整合全球創新資源
據介紹,2020年,中國農科院將繼續強化產學研用結合,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唐華俊說,未來將“加強前沿引領、技術支撐、政策供給和典型示范,解決產業和區域重大問題,保障糧食安全,服務農業高質量發展,支撐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深入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建設。深入實施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圍繞地方產業發展需求,強化協同攻關和關鍵技術集成,建設示范基地,開展技術培訓。堅持院縣共建、以縣為主,進一步梳理重點產業,繼續推進鄉村振興示范縣建設”。
此外,面對全球科技競爭日益加劇的新形勢,中國農科院將“加強國際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更好服務于農業科技創新發展和農業走出去”,唐華俊說,“中國農科院將繼續加強頂層設計,整合全院國際合作資源,強化與國際一流科研機構的戰略伙伴關系,爭取在重點區域布局上取得新進展。實施好國際農業科學計劃,推動農業科技走出去,充分發揮農業科技作為優質外交資源的作用,利用海外中心和農業科技走出去聯盟等機制和平臺,加強科企對接,為農業走出去提供支撐。”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