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尤其是“八一三”淞滬抗戰之后,日本侵略軍長驅直入,向上海、南京一帶步步進逼,國內“亡國論”一度甚囂塵上。
可是不到半年,八路軍一一五師在平型關伏擊日本精銳板垣師團,殲敵千余人。徐州會戰,李宗仁率部斃敵1萬多人。捷報傳來,以蔣介石為代表的一些人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一反過去的悲觀情緒,唱起“速勝論”的高調來。在我們黨內,也有人受機會主義的影響,說什么頂多四年就能打敗日本侵略者。
為了徹底批駁“亡國論”和“速勝論”,擺脫錯誤抗戰路線的干擾, 把全國軍民思想統一到“持久抗戰、奪取抗戰最后勝利”的軌道上來,并為持久抗戰提供科學的理論根據,毛澤東決定寫一部論持久抗戰的理論專著。
1956年9月,毛澤東會見日本前軍人訪華代表全體成員時,與日本前陸軍中將遠藤三郎握手。
而要實現這個計劃,需要20年的時間。石原莞爾原本設想完成第二次產業革命之后,日本再舉兵指向西伯利亞和太平洋。
但是,在遠藤看來,由于“沒有頭腦”的東條英機代替了石原莞爾,這個宏大的計劃擱淺了,而且,直到戰敗,日本的戰略依舊還是在“大陸”與“海洋”之間徘徊,而在整個戰爭中,日本的最高統帥部都沒有形成自己清晰的戰略。這就是他所理解的日本戰敗的真正原因。
1947年2月,遠藤作為戰犯被關進了東京的巢鴨監獄,一年后,他被釋放。從此,遠藤三郎在琦玉縣耕田為生,除了種地之外,他平日閉門不出,苦苦思考著日本戰敗的原因,直到他讀到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他的思路從此轟毀,他說:自己“覺悟在一夜之間”,毛澤東的《論持久戰》起碼從三個方面擊中了日本戰略的要害,也擊中了遠藤三郎的要害。
首先,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指出,中日之間的較量絕非單純的軍事較量,因為從根本上說,這是一場政治較量。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政治則是不流血的戰爭。
政治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再也不能照舊前進,于是爆發了戰爭,用以掃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礙。例如中國的半獨立地位,是日本帝國主義政治發展的障礙,日本要掃除它,所以發動了侵略戰爭。中國呢?帝國主義壓迫,早就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障礙,所以有了很多次的解放戰爭,企圖掃除這個障礙。
從歷史上看,日本有一個武士階層,而中國的劣勢則在于統治者是文士階層,這是兩個社會結構的不同,這種社會結構的不同,則造成了政治動員方式的不同。日本的政治動員,是建立在封建武士制度的基礎上,日本政治動員比較快,但范圍有限,而中國的政·治動員雖然進行得慢,但深度和廣度則比日本要大得多。
倘若中國能夠進行全民族的廣泛動員,并形成一支與人民在一起的軍隊,那么,日本軍事制度就會被中國的全民皆兵所戰勝,日本在軍事方面的優勢,就將被中國在政治動員方面的全面性、廣泛性之優勢所克服。
如此偉大的民族革命戰爭,沒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動員,是不能勝利的。抗日以前,沒有抗日的政·治動員,這是中國的大缺陷。抗日以后,政治動員也非常之不普遍,人民的大多數,是從敵人的炮火和飛機炸彈那里聽到消息的。這也是一種動員,但這是敵人替我們做的。
這種情形必須改變,不然,拚死活的戰爭就得不到勝利。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
要勝利,就要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堅持持久戰。
然而一切這些,離不開動員老百姓。要勝利又忽視政治動員,叫做“南其轅而北其轍”,結果必然取消了勝利。
什么是政治動員呢?首先是把戰爭的政治目的告訴軍隊和人民。必須使每個士兵每個人民都明白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們有什么關系。抗日戰爭的政治目的是“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國”,必須把這個目的告訴一切軍民人等,方能造成抗日的熱潮,使幾萬萬人齊心一致,貢獻一切給戰爭。其次,還要說明達到此目的的步驟和政策,現在已經有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又有了一個《抗戰建國綱領》,應把它們普及于軍隊和人民,并動員所有的軍隊和人民實行起來。沒有一個明確的具體的政·治綱領,是不能動員全軍全民抗日到底的。
怎樣去動員?靠口說,靠傳單布告,靠報紙書冊,靠戲劇電影,靠學校,靠民眾團體,靠干部人員。抗日戰爭的政治動員是經常的。要聯系戰爭發展的情況,聯系士兵和老百姓的生活,把戰爭的政治動員,變成經常的運動。這是一件絕大的事,戰爭首先要靠它取得勝利。
革新軍制離不了現代化,把技術條件增強起來,沒有這一點,是不能把敵人趕過鴨綠江的。軍隊的使用需要進步的靈活的戰略戰術,沒有這一點,也是不能勝利的。
然而軍隊的基礎在士兵,沒有進步的政治精神貫注于軍隊之中,沒有進步的政·治工作去執行這種貫注,就不能達到真正的官長和士兵的一致,就不能激發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戰熱忱,一切技術和戰術就不能得著最好的基礎去發揮它們應有的效力。
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日本敢于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克服了這一缺點,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們數萬萬站起來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沖入火陣,我們一聲喚也要把它嚇一大跳,這匹野牛就非燒死不可。
只要人民組織起來,只要有一支人民的軍隊,“這個軍隊便無敵于天下,個把日本帝國主義是不夠打的”——在中華民族陷入亡國滅種的時刻,毛澤東的自信的聲音,如號角一般劃破了漫漫長夜。
中日之間的較量,也并非兩個國家之間的較量,而是全球戰略的較量。它威脅了美國在太平洋上的利益,而日本吞并中國東北,同時也在大陸方向上對蘇聯構成了嚴重威脅,從表明上看,日本固然是把中國孤立起來了,但是,從全球戰略上看,日本本身已經空前孤立,目前,中國只是與日本作戰,而在不遠的將來,日本將不得不與中美蘇同時作戰。
相對于中國,日本固然在軍事、現代化程度和國力上都占據優勢,但是,這種優勢是表面的。
實質上,日本在政治動員、意志較量和全球戰略三個方面,都處于劣勢,正是從政治動員、社會組織能力和全球戰略三個方面看,日本必敗,中國的抗戰必勝。
平型關伏擊戰
因此,根本的問題就在于:日本沒有想到中國會抵抗,而且會如此頑強持久的抵抗,這是因為:日本自己從來不懂得“抵抗”究竟是什么,而且,日本還把中國對西方強權的抵抗視為亞洲式的保守、落后和“不開化”。
《近代的超克》出版于1983年,回顧20世紀前半頁的歷史,作者竹內好感慨說:日本只認西方價值為普世價值,但是,忘記了西方的價值并不普世,因為西方的自由、平等只適用于西方的市民社會,并不包括西方的無產階級,更不包括世界上的殖民地人民,中國的反抗,則是要求把自由、平等推行到所有的人之中,而這才是真正實現普世價值。
丸山真男這樣比較中國與日本的現代化進程說,日本的現代化不但沒有引發內部的社會革命,反而加劇了日本社會的封建結構,而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則是在反抗帝國主義的同時,則進行著內部的社會革命。
正是中國的持久抵抗救了蘇聯,如果不是日本陸軍被中國牽制并被極大地消弱,那么,日本原本早就可以揮師北上,而那個時候,在西線窮于應付希特勒的斯大林,還能夠阻止日本的進攻嗎?
也正是中國的持續抵抗救了美國,如果日本能夠順利占領中國本土,那么,日本就有足夠的力量進行20年的準備,并依據廣闊的大陸、新型的產業政策與美國爭奪海洋霸權。那時美國還能從海上對日本進行封鎖嗎?
更為關鍵的是:中國的持續抵抗,實際上也救了日本,如果日本順利地占領中國,那么,日本就將進行“兩翼齊飛”的戰略,即同時進攻蘇聯和美國,如果是那樣,那么戰爭的規模將無限地擴大,全人類將為戰爭付出更大的代價,而日本最終將會失敗得更慘。
真正的“東方價值”,就是抵抗強權,人類的普世價值就是和平,武的意義是“止戈”,“止戈”才是軍人的道德,即“武德”。而這就是《論持久戰》中所指出的——“為永久和平而戰”。
在他(毛澤東)面前,我好像是一個后輩見到前輩一樣,心中充滿了惶恐與感激。
《南京條約》簽訂后,魏源發憤寫下了偉大的戰略著作《圣武紀》。
面對英軍從東南海上來的危局,魏源提出了這樣天才的構想,他指出:一味地固守東南沿海,與敵決勝于海上,這是錯誤的戰略,而正確的戰略,應是打到敵人后方去——即打到英屬印度去。魏源指出:大陸就是海洋,陸權就是海權,而如果用今天的說法,這便是:“一帶”即是“一路”。
橫空出世,莽昆侖, 閱盡人間春色。
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
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
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
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
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
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讀懂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就讀懂了今天!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