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申明:我一向十分敬重方方老師,她的很多小說我都看過,尤其喜歡《風景》《桃花燦爛》《在我的開始,是我的結束》。
喜歡這些小說的語言,克制、洗練、精準而又飽含詩意,至今仍記得那句:
“我躺在地下,感受著夜晚輕輕慢慢的降落在大地上,看著越來越亮的星星和月亮。燦爛抵抗不過痛苦,慘淡卻照亮著安寧。”
然而,方方老師最近大火的《武漢日記》,卻實在讓我喜歡不起來,文字“裝腔作勢”不說(這是真實感受),很多觀點也失之偏頗。
記得《風景》中,方方老師曾經寫過:“七哥說誰是好人誰是壞人,直到死都是無法判清的。”
然而,在《武漢日記》中,好人和壞人卻是如此涇渭分明,以至于“不槍斃一批害人精不能平民憤!”
新冠病毒疫情在中國爆發之后,尤其最近在國外包括西方發達國家的迅速擴散說明:將疫情導致的全部問題歸結于體制機制,或是歸結為專家、官員的瀆職、失職、不作為、不負責,是不客觀的。
專家也好,官員也好,都是人不是神。從事后去分析回顧,人人都可以事后諸葛亮,說出一番“當初要是怎樣怎樣,現在就不會怎樣怎樣”冠冕堂皇的大話。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事后回顧股市,人人都會說什么時候是大牛市起動,什么時候是熊市開啟,但是,現在,就今天的行情,你能準確預測出未來的走向嗎?
同樣,在事前,面對新冠這樣一種突然出現的全新病毒,人們在“不知道它是什么,不知道傳染性怎樣,也不知道它會怎樣發展”的情況下,不可能都像今天回過來總結復盤一樣,選擇最優的應對策略。
然而,方方老師卻鐵口直斷:
疫情來了,從它初發及至擴散再至瘋狂,我們的應對則從錯誤到延誤到失誤。我們沒能繞到病毒前面攔截住它,卻一直跟在它的后面追趕,盡管我們付出如此規模的代價。
如果說疫情初期,我們的應對確有延誤,但之后的反應,我覺得已經是非常負責、到位的了,這一點,連世界衛生組織都大力肯定。
關于疫情帶來的種種生命、健康損失,方方老師一概歸結為最初的延誤:
是誰們耽誤了二十天時間。正是這二十天,讓兩千多武漢人喪生,讓幾千武漢人現在仍然躺在病床上,生死未卜……這件事絕不能松懈。一個鍋也不讓他們甩出去。
這顯然是有失偏頗的。
新冠疫情本身,無論如何是自然災害。既然是災害,就會有生命、健康損失,就會有生命逝去、家庭破碎。即使我們提前二十天就進行了防控,也不能保證沒有人“喪生”,沒有人“躺在病床上,生死未卜”……
要求政府對民眾的健康負無限責任,是不理性、不成熟的。
打個可能不恰當的比方:
一個警察接到報警電話,說有人聚眾鬧事。
警察過去一看,只是幾個人在吵嚷,矛盾看上去也不大,加上自己手頭還有其他事情要辦,于是勸誡幾句就走了。
誰知接下來那些人矛盾激化,雙方大打出手,即使警察聞訊趕過來強力干預,還是死了好幾個。
這時,你會認為這些人的死,都是因為警察一開始沒有及時制止嗎?
正如俗話說的“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接受人生的無常,明白政府及醫療的有限,未雨綢繆,注重保健和鍛煉,增強自身免疫力,為自己的健康負起責任,才是我們真正需要從這場疫情中學到的寶貴經驗。
最后,簡單說一下《武漢日記》的文字。
為什么我覺得《武漢日記》“裝腔作勢”呢?
我想主要原因還是:文字中并沒有真的“感同身受”。
日記中方方老師記述了很多家破人亡的悲慘故事,但是,那些都是她聽說的、看來的,她自己和家人,其實全都平平安安。
然而,雖然名為“日記”,方方老師卻不滿足于只是記錄自己的平安生活,而是希望充當某種奇怪的“武漢代言人+新聞評論員”的角色,記錄、評說自己從種種渠道得來的真真假假的新聞、消息、事件。
于是每天長篇大論、時時大發感慨,卻缺乏真正撼動人心的力量。
如同網絡上流行一時的爆款文章,幾乎沒有多少文學價值。
我看過豆瓣上小杭的日記,很多天都只是廖廖幾筆,卻字字泣血、句句椎心,讀之令人無數次淚下!
那才是真正的“一腔血淚,無限辛酸”。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