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刊發視頻《開會20次,卻不知道貧困戶名字》,其中揭露的問題令人稱奇:某縣城市管理局局長召開扶貧工作會議20次,卻不曾去過其幫扶的村莊,甚至連其幫扶貧困戶的名字都不知道!在黨中央三令五申要嚴防脫貧攻堅工作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形勢下,這種“只表態、不表率”“只開會、不入戶”的行為既荒唐又引人深思。
扶貧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連貧困戶姓名都不知道,扶持對象如何精準?脫貧工作談何精準?要精準,自然需要廣大幫扶干部走出機關大院,走出辦公室,既身入貧困村,又深入貧困村,深入到每一戶貧困群眾家中,坐在炕頭上,和群眾嘮嘮家常,找出貧窮的真正原因,認真分析研究“一對一”的脫貧辦法,大家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同心協力奔小康,這樣的幫扶,才能給貧困群眾實實在在需要的,讓他們早日過上好日子。
如果貧困人口底數不清,扶貧對象不明確,扶貧資金“天女散花”,扶貧項目粗放管理,不但扶貧工作低質低效,還容易造成應扶未扶、扶富不扶窮等社會不公,甚至滋生腐敗。何以致貧、何以脫貧,每家貧困戶的情況不同,大水漫灌式的扶貧不可能解真貧困戶之渴。只有到村到戶,因人施策,精準滴灌,才能打好精準扶貧的“第一戰役”。 打贏脫貧攻堅戰,不僅要喊得出貧困戶名字,更要“面對面”“點對點”,直接、經常和幫扶對象“談談心”“對對賬”,具體實在地做好幫扶工作。如果幫扶干部整天坐在辦公室開會,整天把扶貧工作掛在嘴邊,就是不走村入戶,不深入第一線去抓落實,會議開再多,重視重復千百次,卻不心入、深入貧困群眾家,自然難以精準施策,精準幫扶。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動人心者莫乎于行。”一個幫扶干部,若不曾去過其幫扶的村莊,甚至連其幫扶貧困戶的名字都不知道,這樣坐在辦公室、會議室的紙上幫扶、虛假幫扶,能夠讓群眾把產業發展起來,讓他們戰勝貧困嗎?希望廣大干部俯下身子,盡心竭力地幫扶,用自己的辛苦指數,去換來百姓的幸福指數,讓一方貧困群眾如期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作者:劉梅 單位:河北省滄縣張官屯鄉黨委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