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采,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地球動力學和應用地球物理學理論與方法。
中國科技創新實現歷史性轉變的探討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進行了全面部署,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我們要深入學習和貫徹《決定》的精神,為中國科技創新實現歷史性轉變貢獻力量。
聯系到當前情況,筆者對加快推進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有兩點感想。
1)向科技創新社會轉變的標志是全社會支持創新、尊重創新的科研環境的建立。
這需要首先明確真理的標準,即在“反映當下自然規律的真理標尺是什么”這一問題上取得共識。
如果主導思維是把《Nature》或《Science》中論文的學術觀點當作反映當下自然規律的標尺,中國科技只能“填空式跟跑”,不可能實現創新的歷史性轉變。
如果主導思維對《Nature》或《Science》上論文的學術觀點進行質疑,中國科技創新就有可能實現歷史性轉變。
因為科學類期刊一般不歡迎對他們的論文低評,希望通過在《Nature》或《Science》上發表大量論文來實現中國科技創新歷史性轉變的科技發展戰略是不合邏輯的。
知識創新的科學研究應該力爭發現關鍵問題、打開新的局面,做別人沒有做過的工作,力爭推翻現有的理論模式。
要想從“填空式跟跑”轉變為“創造性領跑”,既不能把《Nature》或《Science》中論文的學術觀點當作反映當下自然規律的標尺,也不能把追求在《Nature》或《Science》上發表論文的數量和引用率作為基礎研究的主要評價標準。
目前在學術討論時有些人常常用《Nature》或《Science》論文上的內容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如果成為風氣是很糟糕的。
中國人首先必須尊重中國的客觀實際——科學觀測和實驗產生的數據,從真實可靠和精確的科學數據中發現規律。
而不是把他們的論文作為樣板,為追求發表把中國的科學數據“送給”西方有關機構,去為他們的全球發展規劃提供數據。
提高中國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的數量和引用率是一把雙刃劍,雖然可以提高中國科技界的國際影響力,但不利于全社會支持創新、尊重創新的科研環境的建立。
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知識、技術、管理、數據”都是重要的生產要素。
《Nature》或《Science》發表的論文的確是知識的組成部分,要學習和吸收。
但是這些論文僅僅是知識的一小部分,我們要時刻尊重的是創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的力量。
2)支持創新、尊重創新的社會環境的建立,還要形成支持和尊重科學規律的第一發現者、技術發明的第一創造者、創新產業的第一開拓者、創新理念的第一實踐者的社會環境。
國家科技評審和獎勵制度堅持評審活動公開、公平、公正,對提名、評審和異議處理實行了全程監督,相關制度在不斷完善。
但不可否認的是,科技評審和獎勵是一項涉及許多單位和個人利益的社會活動,現今科技界不得不在求知和求利的動機之間搖擺。
反觀18~19世紀的歐洲,其科學大發展是因為歐洲科學家很多是貴族,可以沒有經濟上的擔憂,他們只求知,不用求利。
而現在,科學家的職責雖然是求知,但科學研究要有經費的支撐。經費大多依靠相關單位負責人去申請,再由上級政府部門審批。
科研項目的負責人不僅要設計和支持科學實驗,還要承擔項目的責任。
那么,整個團隊中到底誰是科學規律的第一發現者?是科研項目負責人,還是團隊中將現有的理論模式推翻的那位科學家?這個問題現在還沒有得到解決。
要對科學規律的第一發現者、技術發明的第一創造者、創新產業的第一開拓者、創新理念的第一實踐者,取得一致的認識并進行明確的規定,才能改進符合科研規律的科技評價體系和人才激勵機制,建立起支持創新、尊重創新的社會環境。
中國科技創新實現歷史性的轉變是一次艱難的轉型,恐怕需要兩代人的努力才能實現。
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已經為科技界指出了明確的方向,可以預見,中國科技創新歷史性的轉型將來一定能實現。
本文發表于《科技導報》第24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