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節選自尚未定稿的《答陶斯亮:誠信是科學的要素、誠信是社會的底線——謊言的毒瘤危害大于疫情的病毒》之第9點:
9)號稱類似馬上好了的謊言不僅誤導民眾而且誤導決策,所以必需批評
認識到疫情的不確定性,才會采取“經濟為主,疫情為次”的基本開放方針。因為經濟可以通過人的努力而好轉,而疫情在一段時間不能通過人的努力(包括人們對經濟和民生的犧牲)出現很快的根本改變。
而如果疫情很快就要好了,那么繼續堅持同一個嚴防的方針不僅是合理選項、而且是最佳選項,因為只要稍微堅持一下就好了。既然曙光就在前面,再稍犧牲就可以換來一勞永逸,當然值得以小的暫時的犧牲換得大的勝利。
因此,疫情是很快就好了、還是不確定,是非常重要的差別。對于這一問題的兩種不同認識,可以影響決策、成為決策的依據。
張文宏多次說類似疫情結束了、走出疫情、堅持最后一個冬天等“鼓舞人心”的話。
當然,這種話也不止他一個人說過,但他是音量最大的代表。
事實已經多次證明他錯了。
迄今為止,我國和全世界研究新冠病毒的科學家們,發現新冠病毒的基因組核酸序列變異快、變異多。目前,全世界沒有人能夠預計未來新冠病毒變異株會有多少、變異株的傳染性大小如何、變異株導致的癥狀是增加還是降低。對于變異株逃逸現有的免疫力,北京大學的謝曉亮和曹云龍課題組有對于過去變異株的總結、對于短時間內可能變異株的免疫逃逸可以有限預計。所以,病毒不斷變異后的疫情走向,在科學上繼續不能預計。
2020年,張文宏宣布疫情已經結束。我不認為他那次是撒謊,而更可能是不懂裝懂。他可能是沿用2003年SARS的消失與氣溫升高的時間相關性,當成了因果關系,從而推論2020年氣溫升高后新冠病毒也消失。不能說他那次是撒謊而不是因為科學素質不夠。他可能不缺乏病毒的醫學知識,但很難說他了解很多有關病毒的科學知識。而他口齒伶俐,就可能出現說快、說錯的情況。我當時聽了也就笑笑,沒有批評。
但是,他以后還多次說類似馬上好了、最后一個冬天的意思……。這就不是不懂裝懂,而是已經知道自己毫無預計的基礎,為了讓一部分觀眾、聽眾高興,就撒謊。
對于撒謊,是否可以批評?
科學的常規必定含有批判性。這是我們教所有理工醫農學生的一個基本點。一個對的科學想法、科學結論,也要面對很多批評,即使批評錯了,但批評卻是必需的。一個錯的科學想法、科學結論,如果不允許批評,就不是科學,就會離科學越來越遠。
有些人認為張文宏只是醫生,說醫生可以為了安慰病人而假話。但是,無疑有相當一些大眾認為張文宏是科學家,認為他說的都是對的。
如果他說謊,有些聽眾確實可以受安慰,但多次發現只是安慰,那么就失去了公信力。在發現多次說謊后,還繼續支持的,就是不顧事實的民情。鼓勵不講事實的民情,對國家、對社會、對長期是什么后果?
張文宏說謊不僅誤導大眾,而且他帶動的民情,對官方決策有影響,何況他還參與一部分與決策有關的會議。因為他能夠調動民情,其他參會者如何與他平等地、就事論事地辯論?
張文宏說謊可以不通過民情、而通過他講話本身直接影響決策。經常大聲高呼疫情是馬上要好轉了,這種信息對于決策來說,就是應該再堅持一下,馬上勝利了。既然堅持一下就要勝利了,那么為什么需要修改防疫政策,當然應該長期堅持一種防疫政策。
把類似“馬上走出疫情”的話純粹當成安撫民情的安慰劑,而不考慮對決策的雙重影響,是很多人在突破了“不能說假話”的底線之外,完全沒有考慮決策都是人做出,而自己不能只做事后諸葛亮。
也就是說:如果決策的認真負責相信了張文宏疫情馬上好轉這種話的科學成分,就應該堅持嚴防的政策。當然,可以說應該聽其煽起的群情。但是按群情而不按科學,那是負責任的決策嗎?
當然,其實張文宏這種言論的科學部分是錯誤的。
早認識并承認疫情的不可預測性,才能面對現實,做出以經濟為主要考量的相應決策,并得到廣泛支持。
當然,我不認為張文宏頭腦足夠清楚,認識到“疫情馬上好了”與“與病毒共存”的疫情防控政策是矛盾的。他有些說法是分隔的,讓人感到他只在意當時得到的鼓掌,而不注重連續和一致性。大多數所謂支持完全放開的人,也一樣沒有意識到自己支持的口號與自己支持的防控政策是矛盾的。以子之矛 攻子之盾,防控就應該堅持一個政策,直到“勝利”。
而與張文宏的安慰相反的事實是:新冠病毒引起的疫情,到今天都沒有任何人知道下一步的流行是否更廣、癥狀是否更重、能夠高效預防的疫苗何時才有。目前唯一相關進展來自北大的謝曉亮和曹云龍課題組,他們與我是雙重的同事,我一直關注他們的研究。他們可以通過總結已有的新冠病毒多個毒株的序列特征,知道它們過去如何一再逃逸免疫、可以預計今后短時間內發生的免疫逃逸突變很可能集中在目前已經出現的區域。但是,對于流行是否更廣、癥狀是否更重,迄今仍然沒有預計的可能。
是馬上天下太平了,還是未來仍然不可預計、不能排除更大的危機?這不僅僅是觀點的差別,而決定我們防控的基本方針。一方面在撤退,一方面唱凱歌,這樣不僅失去信用,而且埋下隱患。
不能排除今年春節后是一個很危險的節點;不能排除2023年秋天也有起伏;不能排除,在高效疫苗出來之前,新冠病毒將長期伴隨人類,不能排除伴隨的年代是十幾年、幾十年……。
如果決策層普遍了解新冠病毒突變頻繁、突變位點分布廣等特點帶來的不確定性,那么防控政策就應該以經濟等為主要考量。如果馬上疫情就要沒了,當然堅持嚴防是合理的選項,因為堅持一下就勝利了。
作者:饒毅;來源: 饒議科學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節選《答陶斯亮》|“經濟為主、疫情為次”的防控放開方針的科學依據是疫情的不確定性,而不是馬上走出疫情
2023-01-06?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