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毛主席語錄》
前幾天,網絡上為一篇文章發生爭執。就是某文章在談到關于《毛主席語錄》這個專用書名時,特意違背歷史地把它改成《毛澤東語錄》。為此,遭到不少讀者嚴肅質疑,這到底為什么?多數人認為這是遷就當今社會上的某些不良做法,違背了歷史真實,甚至也是又一形式上的“虛無”主義。
如果僅僅從內容上說,《毛澤東語錄》和《毛主席語錄》都沒有錯,它們都特指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根據毛主席講話摘錄出來的警句名句編成的一本小小口袋書。在那個特定時期,人民大眾稱其為“紅寶書”的一本書,從語言編輯學上的要求,稱《毛澤東語錄》似乎更符合版面編輯要求,因為凡是上了標題的文字,一般都要求寫規范的姓名,不一定寫職務。但是,必須指出的是,《毛主席語錄》不一樣,它是一本由國家出版社正規出版的、在全世界發行量最大的、翻譯語種最多的一本書。這是國家出版物。稱呼毛澤東為毛主席,是中國億萬百姓約定俗成的已經八九十年的一種規矩。這個稱謂,表現的是人民大眾對領袖發自內心的熱愛。在我們國家,在相當長一個歷史時期,有許多職務是一種特指,特別是在不叫名字稱職務時,更是如此。比如,我們免去姓氏,稱“主席”,那肯定特指毛主席;如果單稱“總理”,那也肯定指的是周恩來總理;如果說“老總”“朱老總”,那也無需爭議,特指的是朱德總司令。這樣三個稱謂,有的是戰爭年代延續下來,比如朱老總和毛主席。有的則是建國以后開始。甚至直到他們三位偉人去世以后至今,在很多老同志那里,依然如此這樣稱謂毛主席、周總理、朱老總。這并沒有什么文件規定,從新中國成立后,為了表達對領袖的尊敬和熱愛,人民大眾自覺的這樣稱謂,從民間稱謂直到正規的黨的文電。總理稱呼毛主席不論是口頭或者信件,都是必稱“主席”。這種做法是我們黨的一種優良傳統和習慣。這些年,由于大家知道的原因,有些人在提到毛主席時,有些人一口一個毛澤東,好像非常隨便了。甚至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在私下或者公開場合,一口一個老毛,好像非但如此,不能表現他的別出新裁和與眾不同。所以,老朋友為此專門寫過文章《關于毛澤東,我依然習慣稱呼毛主席》,我也就某些現象批評,寫過專文《我們今天怎么稱呼毛澤東同志》。這里不細述。今天把《毛主席語錄》違背歷史的故意說成《毛澤東語錄》,也是這類思潮影響的結果。但是如果放在新中國前三十年,你這樣表述,大家不僅會對你側目而視,或許認為你這人可能有政治問題,要么精神上“有毛病”。同樣你如果稱呼另外的領導同志在講話中單稱“主席”或者“總理”,群眾會覺得很不習慣。記得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在某總部禮堂聽傳達上級領導同志報告,報告人對時任主席的報告不提姓氏,而是一口一個“主席”“主席”的,大家在會場上一下炸開了鍋,底下議論紛紛。因為這是歷史上第一次除了稱呼毛主席之外,第一次直接稱呼毛主席之外的人為“主席”。大家很驚訝,意思是這樣叫法,毛主席怎么稱呼?我個人當時的感覺就是“很不舒服”,好像渾身上下很別扭。因為這屬于毛主席的特指稱謂。因為稱謂問題,在我們黨內有約定俗成的規矩。比如,我們稱五老,黨內都知道那是特指吳老(玉章)、林老(伯渠)、徐老(特立)、董老(必武)、謝老(覺哉)五位老人,其他人即使年歲也不小,但是沒有資格也不可能獲得如此稱謂的。這是對這樣五位德高望重的革命老人的特有稱謂。再比如,我們稱鄧穎超、蔡暢等多位德高望重的女同志為大姐,一提鄧大姐,那必然是鄧穎超同志,其它也很少有人有這個“待遇”。再比如,先生一般是對男性的稱謂,但我們黨內都知道,稱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為先生,因為這最早始于毛澤東主席這樣稱宋慶齡。這表明我們黨對宋慶齡偉大人格風范和歷史杰出貢獻的尊敬。這就是我們黨內約定俗成的規矩。今天,我們有些人,因為年歲大了幾歲,或者政治上意趣相投,有的也裝模做樣的被稱為“大姐”,前幾天就有這么一件事。但是不管別人怎么叫你,也就是局限于三五朋黨那么給你捧角而已,絕對形不成民眾的公眾稱謂。這個也不要用什么語法修辭之類的說辭抬杠,我們就是講究這樣的歷史傳統。這是對一個人特別是一個領導人魅力和威望的認可和尊寵。
再說《毛主席語錄》這個話題,不管后來政治上怎么去解讀,不管與這本小書關聯的人物政治上怎樣變化,作為對中國民眾影響最大最深的一部小書,這是歷史無可否認的事實??峙轮袊形淖钟涊d的歷史以來,能超過《毛主席語錄》影響的恐怕微乎其微。它用世界幾乎所有的語言發行全球,它以無法統計的發行量廣傳世界,它以超凡的巨大政治魅力影響了人類的思想,它以獨特的設計成為方便讀者攜帶閱讀的世界寶書。今天六十歲以上的人能夠非常熟練的在講話做文章時引用毛主席語錄原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當年熟讀甚至整本背誦《毛主席語錄》,我就是背誦過全書的。這個書的形式還是起源于部隊開展的“學毛著運動”。今天,當我們眼看一些干部普遍的理論水平令人不敢恭維時,當不少相當級別的干部腦子里馬列知識毛澤東思想理論知識十分匱乏時,我們不能不懷念那個全民學習理論的時代。當然這是另一個話題,可以另外專門討論。這些年,出于民眾的一種自發的愿望和青年人的極大渴望,一種自覺“重讀毛澤東”的熱潮再度興起,這是沒有號召、沒有要求、從民間自發興起的一個讀書潮。復雜的國內外形式,理論上的模糊難辨,形勢的風云難測,迫使人民大眾從毛澤東原著中找答案。以此來辨析復雜的內外形勢。于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選集》,年年翻著倍的重印再印,并且年年都創造新紀錄。就這個現象,我們應該對我們這個偉大的黨充滿足夠的信心。毛澤東在他的著作里就很多問題早就給了我們完整答案。對此,人民出版社未雨綢繆,早在十多年前就對市場走向做了十分精確的分析和預估,籌劃出版了一本《毛澤東箴言》口袋書,說穿了,就是原來的《毛主席語錄》換了個名字而已,僅僅在編排上稍加增刪整理一下。但是它創造了發行量的天量奇跡,雖然改了個名字叫《毛澤東箴言》,但是讀者一下感到了當年《毛主席語錄》的極大魅力,年年印,年年發,依然不能滿足億萬讀者的閱讀需求。讀《毛主席語錄》,這是新中國的一段歷史,一本小書影響了一個國家,影響了一個國家的人民的思想,不管怎么說,不管中國政治風云發生了什么事情,但是這段歷史是不能抹煞的,更不能“虛無”的,也是“虛無”不了的。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效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全民普及運動。我們值得認真記取、總結和回顧。世紀之交的那幾年,“非毛化”傾向甚囂塵上,有些人肆意貶低歪曲毛澤東形象,隨意用編造的詆毀毛澤東主席形象的東西來對領袖進行無端攻擊。表現在稱謂上就是稱毛澤東主席為“老毛”,一口一個毛澤東。而反過來稱獨夫民賊蔣介石為“蔣公”,對這個現象我寫過專門文章《我們怎么稱呼蔣介石這個人》。今天,關于民間對把《毛主席語錄》有意改成《毛澤東語錄》做法的不滿,就表明人民群眾開始自覺站出來捍衛領袖,捍衛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正確解讀我們曾經的歷史。事情不大,卻可以看出大眾民心所向。前邊已經說到,稱謂問題看著事小,卻表現了我們對歷史的態度,表現了在世界共產主義運動處于低潮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有的政治立場。你叫毛主席是“毛主席”還是“毛澤東”,一下子就可以看出你對歷史是否具有發自內心的敬畏。如果你大庭廣眾之下你喊一聲“老毛”,我頃刻間就可以看出你的屁股坐在了那一邊??季繗v史,稱呼毛澤東為毛主席,已經超過了90年。這幾乎是伴隨黨的百年史的一個稱謂,表現的是人民對領袖的敬愛和尊重。黨的歷史記載清楚的很,早在1931年11月,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到會代表610人。當時項英致開幕詞,毛澤東作政治報告,朱德作紅軍問題報告,會上選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等63人為執行委員會委員,并宣告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27日,中央執行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選舉毛澤東為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中央執行委員會下設人民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主席。就是在這一次會議之后,人們最習慣的稱呼就是“毛主席”,可以說,“毛主席”稱謂是從這里走向全國的。今天我們把這個稱謂問題作為一個話題提出來討論,就是說我們不僅是對歷史傳統要尊重的問題,而且要在當下內外形勢都極其復雜的背景下,要從點點滴滴對歷史的敬畏中表現出我們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無限尊崇。每一個自覺革命的共產黨員,都應該有這樣一種捍衛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自覺性。這是復雜的內外形勢對每一個共產黨員的要求。?

【人物簡介】陳先義,文藝評論家,中國作協會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國家重大題材影視作品審查專家組成員。原籍河南蘭考,北師大畢業,曾任后勤學院教員、解放軍報文化部主任,現從事重大題材文藝研究?!稙橛⑿壑髁x辯護》《捍衛我們的英雄》《追尋丟失的精神》等名篇引起轟動,著有報告文學集《戰神之戀》,長篇報告文學《統帥部參謀的追懷》、《橫槊東海》、《1978·歷史在這里轉折》,文藝隨筆集《未入樓臺》等。文藝評論集《走出象牙之塔》獲1997年解放軍文學藝術創作新作品一等獎。
(作者系著名文藝評論家、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