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高級編輯杜志民同志,于2022年12月29日在海軍醫院逝世,享年78歲。疫情因素,喪事從簡。杜志民1944年生人,祖籍河北省清河縣。1968年畢業于河北師范大學外語系。1970年入伍,歷任北京軍區戰友歌舞團編導室干部,解放軍報編輯,高級編輯。著有詩集《哨所風雪夜》《陣地上的小花》《山地風》,散文集《和平之子》,小說集《心系》、《杜志民自選集》等。組詩《民族自強之聲》獲全國首屆體育文學獎、《山地風》獲1984年解放軍文藝獎。】
我和杜志民同室辦公多年,他是長兄,河北清河人,性格頗具燕趙漢子的特有風骨。不僅為人俠肝義膽,豪放爽朗,從來不為斗米折腰,這種個性更表現在他的作品中。他的詩歌散文文風古樸,意蘊深邃,別有一種韻味。老杜文字講究,行為爽直,也從來不看人臉色行事。
其實生活中的老杜極具幽默感。很多人知道他愛抽煙,是一桿真正的“煙槍”。如果給老杜畫一幅素描的話,最典型的形象莫過于畫他抽煙,平時他的動作,習慣左手捏著半根點燃的香煙,右手握一管毛筆改稿。從來都是兩只手同時忙活且互不干擾的狀態。他思考問題時,也多是手夾一根煙,臉朝天花板作苦思冥想狀,煙霧在他的桌子上方瓢蕩繚繞。所以,外部人員對他的印象概括,就是“煙槍老杜”。
后來報社開始使用電腦,敲打電腦是需要雙手操作的,老杜左手夾煙的動作受到了挑戰。然而出乎人們意料,老杜始終不能改老習慣,改了,還怎么創作改稿呢?于是我們看見,工作時他依然左手夾一根香煙,右手單手敲打鍵盤。下邊部隊同志來了,誰都看了有幾分滑稽像,甚至看作是幾分幽默。但老杜習慣一輩子的抽煙習慣不能改,因為抽煙是他思考寫作的必須伴侶。一些年輕人奇怪,這一只手操作鍵盤居然絲毫不影響杜老師每天大量處理稿件,簡直怪了。于是,左手夾煙右手敲電腦,成了軍報老杜標志性的畫像。
老杜不僅愛抽煙,平時也愛酎上兩口。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有了這兩項,不是什么好事,對個人算是一項不小的開支,因為我們那時都百八十塊工資,也都想勸他要有所節制,但老杜從來都是哈哈一笑,他說搞文字本來就枯燥,一點抽煙的愛好再戒掉,生活還有多少意思呢?那天,看室內無外人,他瞇著眼滑稽地笑著,讓我看他的秘密,他打開左邊抽屜,然后從抽屜里抓起足有千把塊錢的鈔票說,你老弟別擔心,咱有“私房”。
原來老杜這人平時單位給的優質稿獎勵,還有什么三十五十的小不留的稿費,老杜大都存放于此。他說,大老爺們的,不能什么事都去跟老婆子要。我這樣多自由啊,保證了我的愛好不差錢,這比什么都重要,這樣做有個好處,免生閑氣,你看這多好啊!這分明是在介紹人生經驗哪!老杜非吝嗇之人,但凡部隊來個送稿的幫忙的,他一定在人家臨走時自費請吃頓飯。認為這是規矩。不管老少,老杜朋友甚多,喝酒抽煙的應酬自然都是尋常事。
過去我們大多認為老杜是個粗人,典型的北方漢子,接觸多了,漸漸發現,老杜有非常豐富多彩的感情世界。
剛接觸老杜不久,正趕上他從對越自衛反擊作戰前線值班歸來,部里安排他給大家講一講前線感悟。真沒有想到,老杜那一次匯報,居然講哭了不少人,他在一線對士兵生活的深刻體驗,對生和死只有到過戰場才有的那種感悟,戰場特有的那種內心體驗,老杜當時講的絕不是僅僅報道上的那些表面化的思考。記得他當時給大家誦讀一篇在一線戰壕士兵們喜歡的《血染的風采》詩歌,的確是讀出了兩行熱淚。我一下子覺得,老杜絕不是一個粗人,是一個感情非常細膩的老兵。
這種感覺,還是更多的后來在他的作品中讀出來的。記得一次,他在報紙發表一篇散文,題目叫《媽媽的心啊,魯冰花》,全篇講的是一個軍人的母子情感,看后沒有人不動情落淚的,一個講述個人情感的文字,能夠催人淚下,足見老杜文字的情感力量。
老杜是一個老大學生,對文化新潮從來都是兼收并蓄。記得他寫過一篇題為《青樓黃金粥》的小說,背景寫的就是我們報社那幢青灰色的辦公大樓,以及大樓里發生的諸多故事。當時正是王蒙的意識流小說流行期,我感覺,老杜的作品跟王蒙的那些作品完全有得一比。某種意義上,我更喜歡老杜的思想意向明確的《青樓黃金粥》,他在作品中對文化新風的把握,對生活理解的深刻,都是出乎當時人們意料的。老杜以詩立名,其實他的小說散文隨筆更具有特別的韻味,或者更勝一籌。
很多人都覺得,老杜本來應該是一個出色的專業大作家,特別是如果專職于小說或者散文的話,他會為這個時代奉獻大作力作的。但是,歷史的命運和組織安排,要求他把主要力量集中在為他人作嫁衣的編輯業務上。這顯然是一種特別奉獻。那年頭編輯隊伍中的很多同僚,都是在基層出類拔萃中選調而來,大多已經在創作上有兩把刷子后才進報社工作的。對學歷要求并不是特別強調,更主要的是強調能力。老杜是文革前畢業于河北大學,不僅功底扎實而且文學底蘊深厚,在單位是過得硬的科班。不僅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優秀軍旅詩名揚軍內外,而且散文、隨筆、小說其它題材幾乎無所不工。如果進入專業作家隊伍,那幾年一定是他創作的豐收期。記得當年他去前線值班,連續在報紙發表多個頭條。開始有領導還覺得文化部門的干部會不會勝任新聞寫作,表示沒把握,可是老杜的多個頭條見報后,報社影響很大,全軍上下一致叫好,認為老杜的新聞,完全是一種別開生面的文風,成為后來新聞寫作改革的示范。
老杜退休以后,本以為他會騰出手來寫詩,沒想到后來他寫出來大量的優秀的思想性藝術性很強的隨筆。再后來他居然下大氣力研究起易經這樣的古文化經典來。這是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的。老杜飽讀詩書,干什么都會干出屬于自己的獨特成就來。我知道老杜退休后,雖沒有把精力用于交際,卻并不寂寞,我想會忽然有一天,他會突然捧出出人意料的具有自己特色的一部大作奉獻社會。因為老杜是一個有追求的人。
沒有想到,可惡的新冠病毒居然遏制了老杜的人生。老杜對生活充滿熱愛之情的,這一點,聽說在他臨走前有這么一句發自內心的心靈道白:我居然沒有活到80歲。相信這是老杜對生活的真正的不舍,盡管這三年疫魔橫行,但老杜對未來充滿信心。78歲,按老規矩已算長壽,但是這些年八九十甚至百歲已經是尋常事。所以老杜的不舍,是符合當下的社會實際的。
緬懷老杜,忽然想到燕趙大地回蕩數千年的一句古詩: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老杜帶著幾分不舍離開了這個世界,但是老杜的個性,老杜的品格和精神,包括老杜的為文的嚴謹,都給人留下了極其寶貴的回憶。
一個具有才華和幽默感的詩人走了。
老杜,你一路走好!
(作者系著名文藝評論家、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作者授權首發)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