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6日-星期二
近期,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的“水稻上山”火了,他在作報告時的聲音還在耳邊回蕩:水稻上山,很受農民歡迎,今年,云南推廣了50萬畝,我們村推廣了405畝,最高畝產788公斤,最低634公斤,總產28萬公斤,我們村277人,人均1000公斤,飯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里。
被人調侃為“牢牢哥”的朱有勇院士也被推到了風口浪尖,因為如果你的報告是航天科技、信息產業、原子能、新能源或者是其他尖端科技,那大部分人不懂也不會議論,但你講的東西全國有5億人打了一輩子交道。還有網友的實地考察,農民朋友的實際耕種產量,詳細對比顯示,水稻上山無論是規模、產量還是技術都被嚴重夸大了,很多老一輩的農民已經吃過一次“浮夸風”的苦了,不想有生之年再來一次,所以反對之聲不絕于耳!
據官方記載,“土豆院士”朱有勇還教農民用冬閑田種冬季馬鈴薯,在瀾滄縣傳唱度很高的歌曲《蒿枝壩的花兒開了》唱道,“冬天洋芋美如畫,根深葉茂個頭大,家家都有致富花”。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朱有勇在瀾滄縣駐扎了8年,曾經貧困、閉塞的瀾滄縣變成了如今綻放“致富花”的地方。他甚至說他只寫出過兩篇論文,一篇是20年前從2000畝試驗田擴大到兩萬畝的實驗成果,另一篇就是寫在祖國大地上的論文。
對于朱有勇院士的“水稻上山”,我有兩篇文章進行了專門分析,今天就不過多評價了,到底好不好老百姓心里自然是有數的。
再說一說地方“退林還耕”的政策,如果今天的中國社會仍然是一個以農業為主,其他產業為輔的產業結構,那推行這項政策也無可厚非。但是中國經過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已經逐步形成了新的產業結構,到目前為止,我國第一產業(農業)占GDP比重不到10%,第二產業(工業)占比40%左右,第三產業(服務業)占比超過50%,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是第二、第三產業。
現在農村里從事農業的大部分還是以50后、60后為主,70后都很少了,大量的農村人口都沒有從事農業工作,他們寧可出來打工也不愿意回農村,因為農村種田的收入太少,一個人不到兩畝田地,即使種出花來毛收入也就四五千元,除開成本所剩無幾。很多田地都荒蕪了,因為國家有點補貼,加上鎮、村兩級干部不允許荒廢,所以那些田就被人撒播上一季,再請外面的收割機收一下,只要不虧本就勉強種著,遠遠談不上精耕細作。中國農村的精耕細作期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以后都不可能有那個時期了。
有人說“退林還耕”是為了糧食安全和戰略儲備,但是現有平地區的良田都沒有勞力精耕細作,“退林還耕”不是多此一舉嗎?先把現有的田地種植經營好了,再有富裕的勞動力去墾荒種糧也不晚?。?/span>
說到高標準農田改造,我看了報告的數據,2022年已經改造了一億畝,用于改造的資金主要用在了山區,農田的土埂用石頭漿砌或者用水泥砼澆筑,這是典型的浪費,靠現有的糧價,何年何月才能收回成本?
我認為資金花的不是地方,一些專家為了個人或某些部門的利益甘愿充當吹鼓手。當前農村當務之急需要資金改造的一是農村水利工程,二是鄉村道路、機耕道等基礎設施,三是進行農村新型合作社的試點、推廣。
第一二點都是為了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我就不展開講述了,重點說一下我理解的農村新型合作社的試點和推廣。
現在很多人都有個誤區,認為機械化會剝奪了農民的勞動生產權力,會導致更多人的失業,農村人員沒法安排,所以堅決不同意。農民也有權利享受科技帶來的便捷和輕松,所以成立農村新型合作社,用來承擔生產、銷售、分配很有必要,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已經四十多年了,在現有的模式下一個家庭幾畝地不可能發家致富,也不可能實行機械化作業,這就套牢了大部分農村人,農業生產就如雞肋,食之無肉、棄之有味!
國家層面成立農村新型合作社就不一樣了,就簡單舉個例子,在南方丘陵地區,以合并村為單位,把位置較平,適合機械化耕種的田地進行改造,取消小的田埂,以幾十畝或上百畝為單位,修通機耕道和水利設施,由合作社統一耕種。前期農機、場所等必要的生產資料由國家補貼配置,機械化作業人員由合作社到村里選拔,盡量秉承公平、合理、均勻的原則,產生的收益除開生產成本,按人頭進行分配。
不適合機械作業的田地重新按就近的原則進行分配,承包權屬于村民,你可以自愿耕種,這樣你可以合理安排勞力,決定出去打工還是種地,當然如果你全家決定去打工,也可以交由別人代種,但種植補貼歸耕種人所有。這樣農民的選擇有幾個,可以自己耕種,可以在合作社工作,也可以出去打工。合作社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的采購,利潤的分配等由村民大會共同決議。
這樣,農民的勞動強度可以大幅降低,而且這種模式和以后農業人口的減少可以無縫對接。據我到農村老家的調查,二十年后留在老家種田的人很少了,不到農業鼎盛時期的五分之一,實行農村新型合作社有助于農村平穩過渡。
所以現在不是浪費的時候,趁著高標準農田改造的資金進行農村新型合作社的試點是一個很好的契機。當然這只是一個初步思路,具體還需要根據國家政策、農村實際結合起來綜合制定,但是農村集體化肯定是將來的趨勢,不要搞個人承包,資本家是逐利的,還是國有或集體所有制好!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來源:至尊寶玉成今日頭條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由“水稻上山”“退林還耕”到高標準農田改造,農村改革何去何從
2023-06-19?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