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3日-星期三
黨的十八大以來,水利部門深入實施水生態保護治理,推動江河湖泊面貌實現根本性改善。圖為山西運城鹽湖色彩斑斕的景觀(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發 薛俊/攝
國家水網是以自然河湖為基礎、引調排水工程為通道、調蓄工程為結點、智慧調控為手段,集水資源優化配置、流域防洪減災、水生態系統保護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體系。加快構建國家水網,建設現代化高質量水利基礎設施網絡,統籌解決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問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切實增強加快構建國家水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確保國家水網建設始終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
加快構建國家水網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把水資源問題考慮進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
我國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豐,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與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人口經濟發展布局不匹配的問題突出。水資源的承載空間影響著經濟社會發展空間,必須適度超前開展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水資源跨流域跨區域科學配置,增強水資源調控能力和供給能力,促進人口經濟與水資源相均衡,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的水安全保障。
加快構建國家水網是更高標準筑牢國家安全屏障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水安全是生存的基礎性問題,要高度重視水安全風險,不能覺得水危機還很遙遠。
特定的地理和氣候條件決定了我國水旱災害多發頻發。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加劇,暴雨洪澇干旱等災害突發性、反常性、極端性、不可預見性日益突出,突破歷史紀錄、顛覆傳統認知的水旱災害事件頻繁出現。比如,2021年鄭州“7·20”特大暴雨最大小時降雨量突破了我國大陸氣象觀測記錄歷史極值;2021年至2022年冬春季節,珠江三角洲發生60多年來最嚴重的干旱;2022年珠江流域北江發生1915年以來最大洪水;2022年長江流域發生60多年來最嚴重的氣象水文干旱。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等領域短板,充分發揮超大規模水利工程體系的優勢和綜合效益,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國家水安全,保障經濟社會平穩健康安全運行。
加快構建國家水網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水利部門深入實施水生態保護治理,推動江河湖泊面貌實現根本性改善。但仍有一些地區經濟社會用水超過水資源承載能力,導致水質污染、河道斷流、濕地萎縮、地下水超采等水生態問題,河湖水域空間保護、生態流量保障、水質維護改善、生物多樣性保護依然面臨嚴峻挑戰。水是維系生態系統的基礎性與控制性要素。必須系統謀劃水資源優化配置網絡,發揮水資源綜合效益,既保障經濟社會用水需求,又實現“還水于河”,復蘇河湖生態環境。
詳見:中共水利部黨組《加快構建國家水網 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來源:求是網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