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生態環境部消息,經中美雙方商定,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約翰·克里將于7月16日至19日訪華,雙方將就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深入交換意見。在布林肯、耶倫訪華之后,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訪華。消息很短,但有兩點值得我們關注,一是這次克里訪華仍然是“經中美雙方商定”,而不是中國政府邀請,是美國主動要來,中國并沒有主動邀請他來。二是雙方將就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深入交換意見。說的很清楚,雙方只是交換意見,大家不要想多了。本來事情到這里就沒有什么話要說了,但我還是要說幾句。第一,克里為什么會是近期第三個訪華的美國部長級官員?在布林肯、耶倫闖關后,美國認為克里是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官員。美國最需要中國合作、而且最有可能得到中國響應的合作領域就是氣候問題。第二,在很多中國人看來,氣候問題是一個并不重要的問題,但卻是美國和歐洲近四十年來制造和持續炒作出來的一個用于降維打擊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問題。從減碳到減甲,他們可以在一些優勢產業領域不斷制造出一系列新的問題,其主要目的是為了保持發達國家在科技、經濟、制造業等領域的領先優勢地位,讓發展中國家始終處于落后、挨打、被剝削、被掠奪的地位,而中國等服可能對發達國家構成威脅的國家是他們打擊的主要對象,氣候、減碳等是他們為降維打擊這些國家而設計和開辟出的一個新戰場。第三,當前美歐日等都是高度發達的經濟體,其產業都處于產業鏈上游或金融服務業,這些產業和行業都過了高耗能階段,無論是環境還是產業都處于優勢地位。發展中國家則大多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和制造業各產業鏈的中低端,這些國家的發展大多處在高能耗階段或環境重污染階段,按照美西方設計的方案,這些處在落后、重污染、高能耗階段的國家要想發展,就必須向發達國家購買碳指標,也就是交碳使用稅,這些碳使用稅就是高科技中的專利、金融領域的美元稅,否則就會受到這些國家的聯合制裁,這樣就無形中給發展中國家套上了一道枷鎖。第四,美國和中國是世界上排在第一、二的兩大經濟體,但中美兩國經濟發展的階段不同,能耗也處在產業發展的不同階段。由于中國是全球制造中心,也是全球低附加值產業制造中心、重工業制造中心、高能耗產業主要生產國,在發展過程中必然會消耗更多能耗,排放更多碳,如果跟美歐國家一樣減排,中國經濟不僅不能發展,而且還會持續衰退,整個國家的發展會大幅度倒退。為此中國在全球氣候談判中提出了三個原則,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主渠道地位不動搖原則、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原則,中國提出的三個原則既是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整體利益,也是維護中國的利益,這里最核心的是“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即由于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就應該承擔不同的減碳責任。第五,中國人口多,人均收入剛過一萬美元,仍處在發展中國家水平,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的任務仍然很重。但為了讓中國承擔更多責任,美國等發達國家開始不承認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我們應該還有印象,按照中國入世議定書規定,中國在2016年12月10日以后就自動獲得市場經濟的地位,但在這個時候美西方開始耍流氓,全都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現在美國又開始耍流氓,不承認中國是發展中國家,而認為中國已經是發達國家。美西方這么做自然是有其無恥目的和惡毒用意的。如果中國是發達國家,那就需要在氣候談判和減碳過程中承擔發達國家一樣的責任,如此必然加重中國減碳壓力,加大中國發展成本,甚至會使中國的發展進程受挫。因此無論是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國家地位,還是不承認中國發展中國家地位,甚至所謂氣候問題談判、碳減排指標設計等等都是美西方制造出的一個工具,其目的就是要維護美西方國家的優勢地位,加重發展中國家發展成本,甚至是為了使發展中國家永無翻身出頭之日。第六,在特朗普對中國發動大規模貿易戰、科技戰的時候,美國并沒有停止與中國之間的合作,拜登上臺后更加嚴厲地打擊中國高科技,特別是打擊中國高端芯片。即使如此同樣沒有停止與中國之間的合作,這些合作主要體現氣候談判方面的合作。2021年4月,正是美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和高科技戰最激烈的時候,正是孟晚舟戴著電子鐐銬被軟禁在加拿大的時候,克里卻堅持訪華。美國為什么可以在所有領域都跟中國玩脫鉤、搞冷戰,就是不愿意在氣候談判領域跟中國搞脫鉤,而愿意跟中國保持“合作”呢?難道你不覺得這很詭異、很奇怪嗎?我想,這是因為美國對中國的所謂氣候問題合作,其實并不是合作,而是把氣候問題作為武器對中國實施降維打擊。氣候問題是美國的一個武器,是美國想要套在中國脖子上的一道枷鎖,這也就能解釋為什么無論中美關系如何惡化,美國在氣候問題上都不會放棄跟中國的“合作”、絕不會在氣候問題上跟中國脫鉤的原因。第七,2021年4月,正是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克里卻堅持訪華。期間,中美在上海發表“應對氣候危機聯合聲明”,當年11月,在格拉斯哥氣候大會期間,中美再次發表“關于在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強化氣候行動的格拉斯哥聯合宣言”,我認為這些聯合聲明和聯合宣言中的核心內容是我們都沒有給以特別重視和關注的消減甲烷,是在減碳的基礎上,將削減甲烷列入承諾范圍,而減甲是事關中國人飯碗的大事,因為減甲主要針對中國、東南亞、南亞等水稻生產國和以米飯為主要飲食的國家,顯然美國是在制造一個新的氣候問題,并通過這個新的氣候問題逼迫中國接受他們的要求,從而通過氣候談判達到控制中國農業、控制中國糧食、改變中國飲食結構、將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引導到美歐以小麥為主食的方向,使中國對美國控制的國際農業和糧食市場產生依賴,最終讓中國人的飯碗被美國人牢牢掌握的目的。現在你還認為氣候問題是不重要的小事嗎?克里訪華還是單純的談合作嗎?第八,大家有沒有印象?前幾年每到年底中國各地特別是制造業中心城市都會出現大面積停電停工停產的情況?大多數情況下,這并不是我們沒有生產任務,也不是我們沒有電沒有煤可用,而是因為我們到了年終為完成減碳目標而不得不讓大量工廠停工停產,這是減碳對中國制造業造成的直接沖擊,這也必然對中國經濟產生嚴重負面影響。從這里你可以知道,氣候問題、減碳對我們經濟、社會的影響和壓力不是哪一個方面、哪一個產業、哪一個行業,而是全面的系統性的影響和壓力。雖然我們現在在光伏發電、風電等新能源領域取得了很大發展,甚至在有些領域還走在了世界前列,我們在新能源汽車產業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這些并不足以彌補減碳給我們帶來的損失。雖然減碳可以倒逼中國產業升級和保持環境,但總的來說,為了履行在減碳方面的承諾,中國是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和極大成本的。第九,相比中國,美國有很大優勢,美國經濟主要依靠金融及服務業,而制造業又主要是在低能耗的先進與優勢的高科技產業,在減排方面比中國付出的成本小、代價低。更為可恨的是,美國經常作出承諾卻不履行承諾,或者這個總統承諾了,個總統就推翻這些承諾,甚至退出氣候談判,毫無國家信用,中國等國家作出的承諾則變成了一種單邊承諾。盡管如此美國卻對中國一次又一次提出更多要求,希望中國作出更多承諾,承擔更大責任。這就是為什么美國人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不放棄跟中國在氣候問題上進行合作的原因。現在我們可以說,這不是合作,而是一場戰爭,是一場我們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的戰爭,我們姑且稱之為氣候戰爭,或者叫減碳戰爭。如果我們輸掉了這場戰爭,我們就需要長期在氣候問題上向美西方交納高額的碳使用稅,現在搞的碳交易實際上就是在收碳使用稅,一旦這套體系形成了,而我們又無法及時實現產業升級和突破,我們就會長期向美西訪交納碳使用稅,而美國對中國發動高科技戰爭、高端芯片戰爭就是為了阻止我們產業升級,因此美國對中國發動的芯片戰爭和減碳戰爭實際上美國為了同一目的而在兩個戰場進行的戰爭。布林肯是猶太人,耶倫是猶太人,克里也是猶太人,這些猶太人一個接一個不受邀請地強行訪華,到底是為什么?猶太人到底代表誰?他們是來跟中國談合作的嗎?顯然不是,那他們一個接一個跑來干嘛呢?難道不是來試探、誘騙、威脅的嗎?難道不是黃鼠狼給雞拜年的嗎?對此我不想多說,只想說,這很詭異,很值得我們高度警覺。布林肯走,耶倫走了,現在克里又來了。這些猶太人,不是什么好鳥,也不是什么好人,根本不需要準備好酒,直接準備好獵槍就可以了。(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李光滿說”)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