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我們,你們這連褲子都穿不起的樣子,還想自己造原子彈?太可笑了。”上世紀60年代,中蘇關系急轉直下,蘇聯迅速撤走了所有的援助專家。臨走之前,還不忘銷毀全部的技術資料,趾高氣昂地諷刺一番。陳毅元帥聽后,直接在采訪中回應道:“這是笑話我們窮,造不起,那我就算當了褲子也要造出核子!”遠在香港的作家金庸,卻洋洋灑灑寫了數百字來嘲諷說:“幾枚袖珍原子彈,有何用處?還是多做幾條褲子穿吧!”
“要核子還是要褲子”
1963年,金庸在《明報》上發表了一篇名為《要褲子不要核子》的文章,并在其中批評道:把軍事力量放在百姓生計之前,是一個沖動的錯誤。暗示陳毅只知道造原子彈,卻不知道,一個百姓穿不起褲子的國家,就算造出一兩枚原子彈,也不能對美蘇造成威脅。

在他看來,英法當年攻打蘇伊士運河時的狼狽,就是個典型的例子。明明早就有了核子,卻因為蘇聯胡謅的一句“要轟炸倫敦”,就嚇得馬上打道回府。
而我國就是再用十年,也不見得能趕上那時的英國。與其勞民傷財之后,只得一個中看不中用的擺設,還不如把錢花在輕工業上,讓百姓有衣穿,有飯吃。“文人言政”是我國知識分子長久以來的一大傳統。文人都用筆打架,這篇文章一經發出,便引起了“筆桿子”們的注意。隨著《新晚報》、《文匯報》相繼發聲,一場論戰也就此開始。

《新晚報》認為金庸的觀點是片面的,只看到了眼前的短利,故而發表了一篇《褲子固要,核子也要》的評論文章,表明造原子彈不是“二選一”,而是在為“兩個都要”做準備。
《文匯報》用一篇標題為《怕中國有?是什么人!》的文章,直指金庸“裝成一副悲天憫人的偽善面孔”,說出來的話卻是“毒蛇嘴里的玫瑰”。除此之外,《商報》、《大公報》等受眾較廣的報紙也刊登了大量批評金庸的社論,一些言辭激烈的文章甚至還指責他是“賣國賊”。
對此,金庸并沒有避其鋒芒,而是以他自己創辦的《明報》為陣地,舌戰群儒。此后的一年時間里,他先后發表了《我們關于核褲問題的十點立場》、《有核無褲、無核有褲與核褲皆無論》、《制核彈,無益加有害》等數篇文章,試圖阻止這一在他看來十分愚蠢的大工程,并認為全世界都應該銷毀核子武器。
可他畢竟沒有帶兵打過仗,一個文人的紙上談兵,在嚴峻的國際局勢前,終究是有些理想化了。他看到了民間疾苦,卻不知有國才有家。二戰時期,美國投向日本的那兩顆原子彈,讓整個世界都為之震顫。輻射的傷害觸目驚心,各國都在嚷嚷著要銷毀這種災難性的武器,可一轉身,卻又都開始造原子彈了。因為美國不可能放棄這樣一把利刃,其他國家也不想自己的脖子上一直懸著一把刀,不想被欺負、被訛詐,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大家都去造。“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內”,從蘑菇云炸開的那一刻起,世界的規則就再次改變了。歷史上的每一步都在提醒我國,落后就要挨打,所以領導人最終的選擇仍是先用褲子去換核子。

但金庸卻認為,自主研制核武器是對美的一種挑釁,我國沒必要“自尋死路”。應該和那些有自知之明的國家一樣,尋求美的庇護,與美國達成“不制造核武器”的協議。這樣一來,美國就不會用對我國使用核子,我國也能騰出手來發展經濟。
可問題是,美國真的這么好說話嗎?把希望寄托在一個翻臉比翻書還快的野心家身上,就能換來良好的發展環境嗎?
“既要核子,也要褲子”
事實上,我國領導內部,一度也對研發核武器存在顧慮。60年代初期頻發的自然災害,讓我國的糧食產量一減再減,大家都被餓怕了,卻還要以經濟為代價,進行一項看不到頭的研究,真的值得嗎?只是還沒來得及細想,美軍的第七艦隊就已經跑到了南海的地界,蘇聯一言不合就撤走了研究核武器的所有資料、設備和核心人員,在邊境布上重兵,嚴陣以待。赫魯曉夫不加掩飾地表示,離了蘇聯這個“大哥”,就算再給二十年時間,我國也造不出原子彈。這讓領導人意識到,“沒有那東西,人家就說你不算數。”我國的戰士不缺血性,也不怕犧牲,但對于頭上的東西,卻只能拿命去抗。朝鮮戰爭以及后來的邊境沖突中,我國不止一次遭到“原子訛詐”。為了不被控制和欺負,為了防止戰爭瘋子們發瘋,毛主席鄭重地拍板道:“我們也要搞一點原子彈。”“沒人有原子彈是上策,別人有、我們也有是中策,只有一個國家有是下策。”我國熱愛和平,但也需要積極防御,“再有十年,什么彈都搞出來了,世界大戰就打不成了。”就這樣,原子彈的研究徹底歸零,一切也都從零開始。鄧稼先帶著28名專業五花八門、平均年齡不到23歲的新大學畢業生,用僅有的幾本有些過時的外國書,從最基礎的理論開始學。在金庸頻頻為百姓爭取“褲子”的那一年,他們正在西北的戈壁灘里,沒日沒夜地打算盤、攻難關。除了后期解密的少數人外,他們大多都是用“青椒”、“紅椒”、“朝天椒”這樣的名字,度過了短暫的一生。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點,倒計時結束的瞬間,天地轟鳴,羅布泊的上空炸開了一朵蘑菇云。各大報紙的頭條迅速換成了最喜慶的樣式,將原子彈研制成功的消息帶到了世界各地。
國內的百姓奔走相告,國外的游子熱淚盈眶。剛被宣布下臺的赫魯曉夫得知這件事時,正在克里姆林宮中收拾最后的私人用品。據說,當時他的嘴角抽了好幾下,最后卻什么也沒說出口。美國的總統約翰遜取消了所有的行程安排,迅速發布聲明,讓美國人民相信他們,美國有能力保衛自己,并呼吁其他國家,應該把重心放在經濟上,不要把太多力氣花在原子能上。

言外之意就是,他們不希望再有擁核國家出現了。他們不得不承認自己低估了中國的實力,事實擺在眼前,只能客氣一些,與我國商量:“要合理使用原子能。”
美對華的前后反差讓國人深感自豪,與此同時,一篇與眾不同的文章也登上了《明報》。金庸在其中寫道:“鄭重建議世界的各國全面禁止和銷毀原子彈。”因為此前他多次就“原子彈無用”發表評論,所以爆炸一成,就有人去問他,有沒有對原子彈改觀。金庸則依然堅持自己的觀點,認為自己有批評的權利,不需要改動。他的固執讓知識分子們極為憤怒,多家報紙都開始撰寫文章,準備以筆為劍,對他進行圍攻。陳毅得知這件事后,連忙攔住了報社,豁達地勸說道:“他想要中國人都有褲子穿,那就證明他是愛中國人的嘛!請香港新華社對查良鏞先生高抬貴手!”隨后,他決定親自去回答“要核子還是要褲子”的問題:“不搞核子,省下錢來發展輕工業,大家很快就能有蛋糕吃,有褲子穿,但要是吃得正起勁的時候,一個彈砸了下來,還有什么呢?”
金庸看到的是民生,他眼中的國家,最起碼要保證百姓的溫飽。但對于身經百戰的陳毅來說,只有國家安全了,人民才能安全。只有保證了安全,才會有長久的安穩和富足。
“所以說,應該把我和查先生的說法結合起來。我們要爭取做到,既有核子,也有褲子。中國人民在豐衣足食的時候,還有幾顆不大不小的核子,就好了。”金庸被陳毅的這番話說服了,此后更是多次在文章中表達對陳毅的敬佩之情,這場“核子與褲子”的風波也就此停歇。
結 語
論武俠小說和文學造詣,金庸顯然是站在時代前沿的那一個。可要論政治格局和軍事視野,他所能看到的,就要有限得多。偉人早在造原子彈時就說過,我國的原子彈是用來防御的,“它既是紙老虎,也是真老虎”。擁有這樣的武器并不是為了使用,而是為了制止戰爭,爭取平等的話語權。只有外界環境穩定,不再有突如其來的炮彈,內部才能休養生息,贏得發展機遇。可如果只著眼于眼前的溫飽,為當時的斗米和褲子妥協,那我國的世世代代,恐怕都要提心吊膽地活著。事實證明,我國的決策是對的。只有國家有尊嚴,民族有脊梁,百姓才能挺直腰桿,安居樂業。
(來源:“墨桃說史”今日頭條號,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